首页 / 正文

顾欢传

顾欢字景怡,是吴郡盐官人。祖父顾赳,晋朝隆安末年,为避战乱迁居到这里。顾欢年仅六七岁时写甲子,有三篇书简,顾欢分析推敲,便明白了六甲。家贫,其父让他驱赶田中麻雀,顾欢作了《黄雀赋》就回家了,麻雀把田中粮食毁了大半,其父大怒,想鞭打他,见到他的赋就没惩罚了。乡中有学馆,顾欢因家贫不能去学习,于是就在学馆墙外偷听,过耳不忘。八岁时,就能诵读《孝经》、《诗经》、《论语》等。后来长大,笃志好学。母亲年老,他一边种田一边诵书,夜里就燃糠照明自学。同郡顾岂页之到县里,见了顾欢觉得他与众不同,就让他的几个儿子向顾欢学习,连孙子顾宪之,也一起向顾欢学习经句。顾欢二十几岁时,跟从豫章雷次宗请教玄学、儒学的有关思想。母亲亡故,顾欢六七天滴水不进,在母亲墓旁结庐,从此隐遁不再出仕,并在剡州的天台山开学馆招收门徒,前来受教的常有近百人。顾欢很早就成了孤儿,每次读《诗》到“哀哀父母”时,就拿着书痛哭。求学者于是便舍去《蓼莪篇》不再让他讲解。

太祖(萧道成)辅佐朝政,欣赏顾欢的风仪学问,便让他任扬州主簿,派中使迎接顾欢。到太祖即位,顾欢才到任。顾欢自称山谷臣顾欢,上表说:“有道是举网提纲,振裘抓领,能提纲挈领,毛目自然就展开了。因此道德便是纲,物势便是目。在上者能把纲理顺,则天下万机都会有条不紊;在下者如能把目展开,文武百官都会各尽其职。因此汤、武得势尊道,便统治长久,秦、项弃道任势,便身遭不幸。所以说天门有开有关,这是古已有之,四季变换常新,而衣着也相应更替。当今政权易主,朝廷改换,主上有意扶持明德,适时长育万物,广泛选拔人才,倾心听取民意,所以我这偏僻山沟里的愚夫,才敢于粗陈管见,谨将我删撰《老氏》写成的《治纲》一卷献上,不要因为我的鄙陋而遗弃我的良言,也不要因为我的卑微而废弃其中道理,这便是对下民的恩赐了。我将为此深感荣幸。如能有幸蒙皇上一览,则上下交泰,虽不求于民,民众也会甘心奉上,虽不祈于天,上天也会庇..皇家,民悦天应,那么皇权就会巩固了,臣下我的志向都在幽深之地,无心于荣名地位,有清风云霞便能自足了,也不期望什么俸禄。陛下既然不远千里来寻求我,我怎敢不尽吐衷怀呢。我请求让我从此隐退。”

这时员外郎刘思效也上表直言陈见,说:“宋朝自大明以来,国势渐入凋敝,征收赋税较以往增多,国家府库尤其比过去贫乏。加之军事行动频繁,被破坏了的不能恢复,戍卒丁役伤残不足,粮食更是没有半点积存,老百姓嗷嗷无食,生存极其艰难。而权贵势要、富室大族,车马服饰,妓艺乐舞,争相奢丽;亭台池阁,府第宅院,竞趋豪华。甚至骄横到不许山泽之人饮用他们的水草。贫富对比如此南齐书强烈,正说明朝廷舍本逐末。陛下应当发布明诏,吐露德音,广施恩泽,严禁邪伪,减轻赋敛,简化徭役,禁绝奇丽的贿赂,取缔婬靡的倡优,改变时尚,合理运用文质,这正是伟大的事业啊!另外,彭、汴一带,尚有恶人的巢穴,青丘附近,还有狡贼的洞窟,他们虐害民众,破坏国法,残暴行径与日俱增。俗话说鬼泣旧泉,人悲故土,那里的老人孩子沦陷外族之手,正处于艰危惭恨之中。陛下也应当不辜负上天和下民对朝廷的期望和向往,派遣谋臣猛将,率领威武雄师、各路大军,全线出击,席卷万里,这样便足以摧毁恒山,饮干渤海,岂止是消灭那几个残余虏寇而已啊!”

皇上下诏说:“朕夜以继日,一心只考虑弘扬王道,做梦都想着增强国力,废寝忘食牵挂的都是这些,也算勤勉至极了。吴郡顾欢、散骑郎刘思效,一个作为平民,一个作为官员,都能够上书朝廷,献计献策,发言得体,正合朕心。现在把他们的表书发给大家,有关部门要择宜施行,及时汇报。顾欢最近已被征调任官,刘思效可经吏部考察予以提拔,以示对直言正论的表彰和鼓励。”顾欢东归时,皇上赐给他麈尾和素琴。

永明元年(483),皇上下诏征调顾欢任太学博士,他的同郡顾黯任散骑郎。顾黯字长孺,有隐士的节操,他和顾欢都没出来就任。

顾欢晚年服用药食,不和世人联系,常常在早上走出房门来,便有山鸟飞到他手掌上来取食物。他信奉黄老之道,精通陰陽之术,他的术数推算每每灵验。当初在元嘉末年,他出了都城寄居东府,有一天忽然在柱子上题字:“三十年二月二十一日。”随后便东归了。后来太初(刘劬)弑逆,果然就在这一天。顾欢自知快要死了,便赋诗言志说:“精气因天行,游魂随物化。”到了自己推算的日子便死去。顾欢死在剡山,死后身体很柔软,当时六十四岁。他的遗体被运回来葬在祖坟地里,墓侧长出连理树来,县令江山图上表报告了这个现象。世祖(萧赜)下诏让顾欢的几个儿子编撰顾欢的《文议》三十卷。

佛道两家,教义本就不同,学者们往往互相非难诋毁,顾欢便著《夷夏论》说:

说起论辩是与非,应当依据圣人经典。还要追溯佛、道二教的源头,因此要引据二教的经句。道经上说:“老子入关到了天竺维卫国,国王夫人名叫净妙,老子趁她午睡时,乘着日精进入了净妙的口中,后年四月八日半夜子时,剖开净妙的左腋而诞生,落地时走了七步,从此佛教就兴起来了。”此事出自《玄妙内篇》。佛经上说:“释迦成佛,便有无量无边之劫数。”此说出自《法华无量寿》,还有的说:“为国师道士,儒林之宗。”此说出自《瑞应本起》。

本人认为:五帝、三皇,都曾拜师求教过,而国师道士,没有能超过老子、庄子的;儒林宗师,谁能比得了周公、孔子?若说孔子、老子不及佛祖,那么谁还能有这个资格?而且上引二经的意思,竟是如此吻合。道便是佛,佛也便是道。就其圣哲而言是一致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一个才华内蕴光照现实,一个发明灵性指示未来。道能够通达天下,因而无所不在;智可以遍及万物,因而无所不能。它们的途径不同,因而它们的方法也有一定分别。各自都要实现自己的本质,各自的表现也互不一样。因此端委缙绅,乃是华族的仪容,剪发敞怀,则是夷人的服饰。抱拳折腰,在内地表示恭敬;狐蹲狗踞,在外地表示庄重。棺木郭殡葬,这是中国人的丧礼制度,火烧水沉,那是西戎传统风俗。教人形体健全遵守礼节,历来都被接受赞美,而教人毁坏容貌扭曲性情,总会被人深恶痛绝。这岂止是人类的共同态度,连生物界也是如此,鸟中王兽中长,一般也就是它们的“佛”了,大千世界,圣人总是在不断产生的。一个宣扬五典,一个传播三乘,这恰似鸟王的鸣啼、兽长的吼叫。也如同教导华人便用华人的文字,改化夷人就要用夷人的语言。虽然说车和船都是交通工具,但有水路陆路的条件制约。佛和道都要达成教化,但有夷人和夏族的对象区别。如果说目标相同就可以互换方式,那么不就可以说马车可以在河流上行走,船只可以在陆地上航行么?现在有人要用华夏族的性情去效仿西戎人的规矩,既不全同,又不全异。下弃妻子儿子,上废祖宗父母。于是这些人从对华夏礼制的否定中,满足个人的嗜欲;又拿着西戎的规矩来排斥华夏的孝敬要求。他们实际上已经悖礼犯顺了,还没有人能察觉。如此流宕忘返,时间长了谁还能知道华夏的本性?而且物理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含道;事象之所以可践,就在于它近俗。如果舍弃华夏而效法夷狄,那么什么东西是我们自己的呢?如果说是道,则道本来就是一致的。如果说是俗,则俗早已面目全非了。

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沙门和道士刻舟守株,呆板不化,互相争论大小,攻击伤害。有的把道一分为二,有的将俗混为一谈。这无异于生硬地把不同的说成相同,把相同的割裂离异。这正是分歧的原因,南齐书混乱的根本。其实圣道虽同,途径却不一样,都是一起始于无端,终了于无末。涅..船和仙化,都是一种手段。佛家号称正真,道家则号称正一。都是在说无死无生,从表述上看是不一样,但其实质没有二致。但无生的问题与人关系远,无死的问题却是关系至切。关系至切的说教可以改变人们的谦弱,而渺远的说教则可以退抑人们的夸强。佛教有文理但太博泛,道教较质朴但很精炼。精炼便不是粗人所能搞通的,而博泛又不是精人所能接受的。佛家的话华丽而有煽动性,道家的话质实而有收缩性。有收缩性则明悟之人能够独进,有煽动性则愚昧之人竞相近前。佛经繁琐但平易,道经简要但含蓄。含蓄则难窥奥妙,平易则易于推行。这便是二教的主要区别。

圣哲之人虽然无心于门户,但各人有各人的体系,既然不同形体的东西有不同的功用,那么也就应当根据不同对象强行教化。佛教重在破除恶,道教重在发扬善。发扬善就要崇尚自然,破除恶就得强调勇猛。佛家的施为光明广大,面向大众比较适合;道家的施为细密精微,针对个人比较便利。二教的优劣不同,大抵如此。

至于外族异域的各种仪式,叽哩咕噜的不同争辩,都和他们的习俗有关,像鸟语虫叫一般,由他们自己去听去解好了,用不着我们来述说和效仿。

顾欢虽然说二教精神一致,但他心里还是倾向道教的。宋朝的司徒袁粲曾讠乇名道人通公批驳顾欢,顾欢也作了反驳(其文略)。

明僧绍在《正二教论》中认为:“佛教旨在弄明始归,道教旨在保全生存,吝惜生存就容易走向片面,而弄明始归就容易走向圆通。如今道家称说长生不死,升天成仙之类,是和老子、庄子的本意大相径庭的。”文惠太子、竟陵王萧子良都信奉佛教。吴兴孟景翼是个道士,文惠太子把他召到玄圃园来,在众僧大会的时候,萧子良让孟景翼礼拜佛家,孟景翼不肯,萧子良便送他一部《十地经》,孟景翼编撰了《正一论》(大义略)拿来给太子仆周閧,周閧便和他辩难起来(文略),他们你来我往的文章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记录了。

顾欢不大善于口辩,但善于笔写。他著作了《三名论》,很见功力,属于钟会《四本》那一派的。顾欢又注释王弼《易》中的二《系》,得到学者们的流传。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七十·列传第六十七·柯劭忞
  國朝獻徵錄卷之十五·焦竑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十三·李心传
  第八十一回 失邺城皇亲自刎 篡周室勋戚代兴·蔡东藩
  读礼通考卷九十·徐乾学
  卷之十六·佚名
  一二八 广西巡抚熊学鹏奏查明实无图谱金石等书折·佚名
  洪天锡传·脱脱
  王焘传·张廷玉
  卷二百六十八·杨士奇
  卷二百五·杨士奇
  卷八十二·佚名
  卷一百三十一·佚名
  卷七十二·佚名
  吴德生·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胡浩然·唐圭璋

      万年欢   上元   灯月交光,渐轻风布暖,先到南国。罗绮娇容,十里绛纱笼烛。花艳惊郎醉目。有多少、佳人如玉。春衫袂,整整齐齐,内家新样妆束。   欢情未足。更阑谩勾牵旧恨,萦乱心曲。怅望归期,应是紫姑频卜。暗想

  • 卷二百九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九十八李花类五言古麦李          【梁】沈 约青玉冠西海碧石弥外区化为中园实其下成路衢在先良足贵因小邈难逾色润房陵缥味夺寒水朱摘持欲以献尚食且踟蹰咏李   

  • 卷一百十六·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十六苑类五言古侍宴乐游苑饯徐州刺史应诏【梁】沈 约沃若动龙骖参差凝鳯管金塘草未合玉池泉将满游建兴苑        【梁】纪少瑜丹陵抱天邑紫渊更上林银台悬百仞玉树起千

  • 御选元诗卷三十·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三十七言古诗六李泂留别金门知已【幷序】我本山人素志邱壑获归名山为愿毕矣爰以四月十一日离京师是夜抵潞阳慨然赋诗遥慰匡庐隐者并示金门诸公为一噱云野马脱羁鞅倏疑天地寛临风一长鸣风吹散入

  • 卷二十七·表第一·柯劭忞

      ○宗室世表   元至顺中,修经世大典,奎章阁学士虞集请赐脱卜赤颜翰林学士承旨,塔失海牙曰:脱卜赤颜不可以传外人,事格不行。故其帝系篇叙录曰:国家宗系,外廷不得而知。就简牍之可见者,谨着之旧史。世系表实本于经世大典

  • 卷之一百四十二·佚名

    洪武十五年二月辛亥朔○壬子 上以河南水灾民饥命驸马都尉李祺往赈之敕谕祺曰河南奏黄河水决弥漫数百里漂荡民居百姓迁移不得宁处朕甚悯焉今东作方兴民饥窘不得耕作特命尔往赈之无使一夫一妇不获其所尔其钦哉祺承命而

  • 卷二百六·杨士奇

    永乐十六年十一月丁未朔钦天监进永乐十七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颁赐诸王及文武群臣 遣行在太常寺丞赍书谕皇太子曰永乐十七年正月十三日大祀 天地命尔行礼其洁精致斋恪共乃事钦哉○戊申夜有星如弹丸赤色出北斗杓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一十一·佚名

    万历三十三年七月癸酉朔时享 太庙命英国公张惟贤代○遣官祭 司门之神○大学士沈一贯复引疾乞罢并请亟下南京考察拾遗诸<锍-釒>仍将钦留科道俯从察典钱梦皋出之于外 上温旨勉留仍谕以察<锍-釒>随当批发钱梦皋另

  • 一二三四 质郡王永瑢等奏奉命校阅文渊文源阁书籍将次告竣折·佚名

    一二三四 质郡王永瑢等奏奉命校阅文渊文源阁书籍将次告竣折乾隆五十二年七月二十七日臣永瑢、臣永璇、臣刘墉、臣彭元瑞、臣金简、臣伊龄阿谨奏,为奏闻事。窃臣等奉命详校文渊阁、文源阁书籍,节次将办理章程奏明在案。

  • 马森传·张廷玉

    马森,字孔养,怀安人。父亲马俊,晚年得子,家仆抱他不慎坠地摔死。马俊哄骗妻子说“:我的过失啊!”没有追究仆人的罪过。过了一年有了马森。嘉靖十四年(1535),中进士,授职为户部主事,历任太平知府。民间有兄弟间诉讼的案子,马森给

  • 卷十八·杨简

    钦定四库全书慈湖诗传卷十八    宋 杨简 撰周颂於穆清庙肃雝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於人斯於者叹美之辞穆者深远之貌清者洁清也大抵皆赞美之辞相助祭者显者仪

  • 卷四十·盛世佐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集编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编卷四十龙里县知县盛世佐撰有司彻第十七之二上賔洗爵以升酌献尸尸拜受爵賔西楹西北面拜送爵尸奠爵于荐左宾降注曰上賔賔长也谓之上賔以将献异之或谓之上賔奠爵爵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三卷·圆照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三卷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一卷(或二卷十二纸永昌元年于魏国东寺译见大周录初出与后实叉难陀译不思议境界经同)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一

  • 优婆夷志·圆信

        径山语风老人 圆信 较定    无地地主人 郭凝之 汇编庞行婆庞行婆。入鹿门寺设斋。维那请意旨。婆拈梳子插向髻后曰。回向了也。便出去。后闻居士与灵照化去曰。这愚痴女。与无知老汉。不报而去。是可

  • 幻灭·巴尔扎克

    长篇小说。巴尔扎克著。作于1837—1843年。出身平民的青年诗人吕西安,希望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出人头地,结果在金钱势力的腐蚀下,出卖了自己的才能和灵魂,成为一名无耻文人,后来为了谋取贵族头衔,堕入报业寡头圈套,

  • 古岳渎经·李公佐

    唐代传奇小说。1卷。李公佐撰。《太平广记》卷467采入,题作《李汤》,注“出《戎幕闲谈》”,其实据本文即可确定是李公佐撰。陈翰《异闻集》收入,题《古岳渎经》,鲁迅据以改题,收入《唐宋传奇集》。故事记唐永泰年间,

  • 酌中志·刘若愚

    史料笔记。二十四卷,《明季野史汇编》为二十三卷。明刘若愚撰。崇祯间(1628 1644年)成书。刘若愚,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卒年不详。十四岁入宫,十七岁当宦官。初供抄謄之役。不久。升为奉御。光宗即位,升为司礼监写

  • 三弥底部论·佚名

    三卷。失译人名,大意破我人知见,明中阴不无,而文不甚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