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文惠太子传

文惠太子萧长懋字云乔,他是世祖(萧赜)的长子。世祖生他时年龄还不到二十岁,太祖(萧道成)十分喜爱他。文惠太子姿容丰润,小字叫做“白泽”。宋元徽末年,跟随世祖在郢州城,世祖回来镇守盆城拒挡沈攸之的反叛期间,便让文惠太子慰劳并接待将帅,并让他参与军队工作。朝廷任他为秘书郎,他没去到任。授他为辅国将军,迁任晋熙王抚军主簿。沈攸之事件平息之后,世祖便命他回到都城,太祖当时正值创建霸业之际,对嫡传子孙特别留意,对文惠太子说:“你这一回来,我的事情也就办妥了。”安排他住在府东斋,让他和文武宾客接触。指示荀伯玉说:“在我出行的时候,城中的军队都由长懋指挥。就是在我不出行的时候,府城内外的警卫部队和各门武装,也都要经常交给长懋调遣。”朝廷任命他为秘书丞,他因为此官名和宣帝(太祖的父亲萧承之)的名字同音,不去到任,改授中书郎,迁黄门侍郎,也没接受。升明三年(479),太祖准备受禅为帝,世祖已经回到京师,他们因为襄陽乃是军事重镇,不想让别的家族来指挥,于是便让太子出来,任命他为持节、都督雍、梁二州和郢州的竟陵、司州的随郡诸军事、左中郎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建元元年(479),他被封为南郡王,食邑二千户。当时江南一带还没有嫡皇孙被封为王的,文惠太子开了先例。进号征虏将军。

在此之前,梁州刺史范柏年诱降了晋寿逃亡者李乌奴,讨平氐贼杨城、苏道炽等,很有些威名。沈攸之事件暴发,范柏年派遣部将陰广宗领军出魏兴声援京师,同时观望形势,事件平息后,朝廷派王玄邈前去取代范伯年。李乌奴劝范伯年占据汉中不接受命令,伯年还没拿定主意,王玄邈便已赶到,范伯年在魏兴犹豫不愿下来,文惠太子担心他要发动事变,便派人去说服范伯年,答应建议他为府长史,范伯年才进驻襄陽,文惠太子遂把他抓住杀了。范伯年是梓潼人,迁居华陽,世代都是土豪,在当地州里很有名气。宋泰始年间(465~471),氐寇截断了晋寿的后路,范伯年以仓部郎的身份假节率领数百人前去慰劳打通了道路,从益州路上回报完成了任务,被授为晋寿太守。讨平了氐贼,便任梁州刺史。范伯年强壮有力,很会说话办事,曾因善于回答问题而被宋明帝赏识。被诛杀以后,巴西太守柳弘上书太祖,太祖指示说:“伯年本来可以不至如此的,我也很为他遗憾啊!”

当时襄陽有盗发掘古墓,传说是楚王墓,挖出大量的宝物玉屐、玉屏风、竹简书、青丝编。简书宽数分,长二尺,表皮和竹节都像新的一样。盗窃者把它拿来点火照明,后来有人得到十余简,拿给抚军王僧虔看,僧虔说是用蝌蚪文字书写的《考工记》、《周官》的遗缺内容。当时州里派人前往追查,追查出不少文物,因此产生了同异争论。

赶上北方的索虏南侵,皇上考虑当出兵樊、沔。建元二年(480),调任文惠太子为侍中、中军将军,设立将军府,镇守石头。

穆妃去世,行成服(死者亲属穿着一定的丧服)礼那天,皇帝出来临丧,朝廷中讨论文惠太子是否应该出迎的问题。左仆射王俭说:“根据《礼记·服问》‘君所主夫人、妻、太子嫡妇’,是说国君为此三人主持丧礼。现在皇上驾临,就是以主丧的身份而来的,虽然从事情上说应该抚慰,但从义理上讲则不应行吊,南郡王(长懋)以下都不应出门奉迎。但最高人物的出临之礼,也是允许变革的,可以从权取消杖纟至,移到门外敬立,便足以表达感情了,不必到跟前哭临。至于皇太子既是一宫之主,自然应按照皇上驾临宫中,依据通常礼节来奉候。既然属于成服的日子,而吉礼凶礼又不能互相干扰,因而可以衰帻(用丧巾包头)行事。而望拜止哭等,都可按常规进行。自己不必临吊,但奉迎只按常规,于情于礼,都无不妥。”文惠太子解除侍中之职。皇上考虑到文惠太子因哀伤而生病,不宜居住在石头的山障中,便让他移镇西州。建元四年(482),迁任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诸军事、征北将军、南徐州刺史。世祖即位为帝后,他便被立为皇太子。

起先,太祖喜欢《左氏春秋》,让太子讽诵,此事传为口实。做了太子以后,便努力树立名誉,礼接文士,蓄养武人,他们都成了他的亲近左右,他的美德传遍朝廷及各部门。

永明三年(485),在崇正殿里讲解《孝经》,少傅王俭拿些摘句让太子仆周..撰写义疏。永明五年冬,太子来到国学,亲自策试学生,在座位上问少傅王俭说:“《曲礼》上说‘无不敬’。但细究起来,下级事奉上级,是应当按礼恭敬的,但上级对待下级,应该慈而不是敬。现在都说成是敬,不是太笼统了么?”王俭说:“郑玄说‘礼主于敬’,就应该是尊卑一样都要用敬的。”太子说:“如果这样可以的话,那么忠与惠也可以用一个概念,孝和慈也不必分开来说了。”王俭说:“尊和卑是等级称谓,不能一样,爱和南齐书敬的名目,有时是并称的。而忠和惠的区别,的确象您所说的那样,至于孝和慈是一种互相关系,我这里有根据。《礼》上说‘不胜丧比于不慈不孝’,这便是它的含义。”太子说:“本着敬的原则来事奉君王,本着爱的原则来事奉父母,要二者兼行,只能就一方对一方来说的。现在又说要用敬来对待下级,这不是又生出第三个意义了么?”王俭说:“本着敬的原则事奉君主,是要求下级尽心竭力,而上级用敬待下,只是要他不要轻慢而已。”太子说:“同是一个‘敬’,文字上没有不同,但实行上有深有浅,这便令人不解。”王俭说:“这么复杂的含义不可能都有专门的文字来表达,只能大概地表达其中的深浅罢了。《传》上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书》上说‘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这都是经典上明白写着的,可以互相参照。”太子又去问金紫光禄大夫张绪,张绪说:“我认为恭敬是立身的根本,不论是尊是卑都应当遵守。”太子说:“敬虽说是立身之本,但并不是对待下级的概念。《尚书》上说‘惠鲜鳏寡’,为什么不说恭敬鳏寡呢?”张绪说:“现在是分别来说,才有恭和惠的不同,当初是统一表述,因而大家都是这么讲的。”竟陵王萧子良说:“所有礼无非都是强调敬而已,我觉得没有什么疑问。”太子说:“我本来也不是说有疑问,我这样做正是要使概念和实际相符合,分出轻重来。”临川王萧映说:“先提出必敬,是要申明大的原则,尊卑是具体落实的问题,所以放在后面,所以也不必因为有总有略而受影响。”太子又拿这个问题去问各位国学生,谢几卿等十一人都作了笔答。太子问王俭说:“《周易·乾卦》本来是要推布天位的,而《说卦》却说‘帝出乎《震》’。《震》本来并不是天,这意思岂能互相统贯?”王俭说:“《乾》主健,《震》主动,而运动是天的大德,所以说‘帝出《震》’”。太子说:“既然天以运动为德,那么君主自然是体现天德而成其位的,《震》的象是雷,这难道是体现天德而出现的结果?”王俭说:“主持神器的人最好是长子,所以与《震》相呼应,万物都是出于《震》,所以也是和帝有联系的。”王俭又来问太子说:“《孝经》有‘仲尼居,曾子侍’的说法。孝理这东西可谓博大精深,只有大贤之人才能弄通其中的奥妙,为什么孔子不对颜回传授,而要寄托给曾参呢?”太子说:“曾参虽然德惭体二,但孝养侍奉父母能够尽礼,所谓丢开东西要从近处着手,接引人物中间不能有阻隔,要弘宣规教,意义也是这样。”王俭说:“接引不能有阻隔,弘宣虽然也不难,但我们离开圣人的时代已是越来越远,后人便把这事看得很轻。既有‘人能弘道’之说,我倒是担心由于人们的轻视而把道废弃了。”太子说:“既然理是存在的,就不能因人废言,何况让中贤之才的人,来弘扬上圣的教义,岂会有壅塞之嫌?”临川王萧映又问太子说:“说孝是德的根本,我就有些弄不通,德存在普遍的善中,而孝是由于天性,是一种自然属性,难道会是习惯的积累?”太子说:“正因为孝不是由于积习所至,才可以作为德的根本。”萧映说:“在不经意中就可以合乎孝了,并不须要懂得德的原则,大孝能够荣亲,这便什么德都有了,照这样说来,孝怎么能是德本呢?”太子说:“孝有深浅,德有大小,在一定的程度上孝便成了本,你又何必发生疑问呢?”太子这么大了还参加学习,也是以前不曾有过的。

第二年,皇上准备审理丹陽地区的囚徒以及南北二百里以内的狱案,下诏说:“审理狱讼是很重要的工作,这是政化的首要问题。太子已到而立之年又是皇帝的助手,应当随时详细阅览,这次审讯工作就交给他来亲手决断。”于是太子便在玄圃园宣猷堂审理三署囚犯,各有不同程度的宽大处理。皇上晚年喜欢游宴,尚书省的一些工作也分送给太子处理。

太子和竟陵王萧子良都好佛,设立了六疾馆来收养穷苦人。太子风韵甚和,只是很喜欢奢侈华丽。他宫里的殿堂,雕饰得精巧绮丽,有过于皇帝的宫殿。拓建玄圃园和台城北堑等,内中楼观塔宇,奇石处处,妙极山水。怕被皇上宫中望见,便在靠近门处栽列修竹,里面设置高障,又造活动墙壁数百间,安装上机巧,如果需要障蔽,转眼间便遮挡起来,如果需要撤,随手就可以搬走。善于制办珍玩之物,用孔雀毛织为裘,光彩金翠,远远胜过雉头裘。借口晋明帝为太子时建造了西池,便请求世祖援引前例,为他开辟东田造小苑,皇上批准了。永明时期,二宫兵力充实,太子便驱使宫中将吏轮番参加搞建筑,于是宫城苑巷,规模盛大,京师倾城前来观看。皇上虽然性格严密,到处都安排了耳目,但太子的所作所为,没人敢去报告。后来皇上到豫章王家去,回来时路过太子东田,才看到这里的建筑连绵华远,壮丽极目,于是皇上大怒,把监作主帅收留审查,太子这才害怕,把有关人员和东西都藏匿起来,从此不断受到皇上的指责。

太子平时经常生病,但身体又过壮,常在宫内傲慢遨游。他搞的仪仗队,往往超越本分,皇上的宫禁虽然近在咫尺,但终于不知实情。永明十年,豫章王萧嶷去世,太子看到皇上的兄弟们都到了,便造碑文奏上,但没来得及镌刻树南齐书立。永明十一年(493)春正月,太子生疾,皇上来看,很是担忧。病重了,上表给皇上说:“儿臣虽位居太子,却在对待君亲民三个方面做的都不够,没有能够光扬大道树立风范,因此日夜不安,如同临渊。不幸我的养生出了问题,染上了疾病,现在已经卧床不起,只能等待死亡了,不能够继承父王的事业,也不能尽孝道,我留恋您啊我的父王,心中感伤以至于哽咽。不过我想生与死都是有定分的,从道理上说不足悲痛,不要为儿臣伤悼,保卫圣体,江山永固,儿臣虽在九泉,也没什么遗憾了。”当时三十六岁。太子年龄刚过而立,又长期身居储官,得以参与朝政,朝廷内外各部门,都认为他即将做皇帝,他的死,令朝野惊惋。皇上来到东宫,临哭尽哀,下诏用衮冕服为太子入殓,谥为“文惠”,安葬在崇安陵。皇上在东宫里步行,看到太子服装玩好越过本分,大怒,命令有关部门将过分的东西全都毁掉或撤除,把东田改为崇虚馆,郁林王做皇帝后,追尊太子为文帝,庙号为世宗。

当初太子心中很讨厌后来的明帝萧鸾的,曾秘密对竟陵王萧子良说:“我心里特别不喜欢这个家伙,因为他是个福德恶薄之人。”萧子良便努力为萧鸾作解救。后来萧鸾做了皇帝,果然大行诛害。

本史作者认为:上古的时候,父亲是不哭儿子的,长寿还是短命,在悠悠人生中本来是正常的事情,但也颇值得嗟叹。更何况身为太子,年龄和德望才树立起来,本来可以把国家事业继承下去,使皇家更加昌隆。虽说是守成之君,但已知耕稼,然而,尽避他温文具美,可以弘扬盛迹,但武帝的运数将要终了,所以先失去了太子,后来传位给少年后代,更加速了危急,照这样说来,冥冥之中也是有个定数的。

赞语:乾坤二象为人们立下了准则,三星的光芒照耀天空。选择继承人一定要是嫡长子孙,这只是服从原则而不是选拔贤能。正需要他来继承皇位,可惜他恰在这时终止了生命。

猜你喜欢
  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司马迁
  列传二 宗室·薛居正
  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一·脱脱
  辅政第三·陆贾
  第一百二十三回 莫荣新养痈遗患 陈炯明负义忘恩·蔡东藩
  卷四十一·五代(南唐)·蒋一葵
  卷之三百五·佚名
  卷之二百三·佚名
  四六○ 署两江总督萨载奏遵旨查办王锡侯《字贯》及相类书籍折·佚名
  ●补录·佚名
  晋纪二十九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太元十二年(丁亥、387)·司马光
  卷五十五·陆宗楷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一·佚名
  155.李白蔑视权贵·林汉达
  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目录·任中敏

    卷一 杂曲 云谣集杂曲子 卷二 杂曲 只曲 卷三 杂曲 普通联章 卷四 杂曲 重句联章 卷五 杂曲 定格联章 卷六 杂曲 长篇定格联章 卷七 大曲 补遗 只曲类 组曲类 五七言体

  • 春秋别典卷二·薛虞畿

    鲁庄公【十三年起】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十三年】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欤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及防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拔刃而进廹桓公于坛上

  • 第二十四卷明宣德·缪荃孙

    宣宗宣德元年正月丙申,苏州卫指挥何济坐罪,输作毕,当调。济自陈:“母年八十余,无他兄弟,乞复原卫侍养。”上问张本曰:“济以何事当调。”本对曰:“以市薪不如价。”上曰:“市薪小过,养母至情,姑从之。”壬子,大理卿胡概执松江土豪

  • 第3章 我请蒋介石回来·冯玉祥

    蒋出国之后,李、白、何三位在南京的东边龙潭山附近,把孙传芳过江的军队打败了。当孙传芳攻过长江两岸的时候,南京中央党部的人们,有好多都走开了。多亏了李烈钧将军在南京主持,还没有大坏。李的第七军,何的第一军在孙传芳的

  • 邢文伟传·刘昫

    邢文伟,滁州全椒县人。年轻时与和州高子贡、寿州裴怀贵都以学问广博闻名于江淮之间。咸亨年间,升任太子典膳丞。当时皇太子李弘在东宫,很少接见东宫大臣,文伟就减少肴馔,上书道:“臣下见《礼·戴记》中记载:‘太子受冠礼成人

  • 卷九十九·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九十九 朱批张璨奏摺 雍正七年七月初四日直隶按察使【臣】张璨谨 奏为请严跌钱之禁以重 国宝以清赌具事窃【臣】以一介庸愚荷蒙 皇上不次擢用畀以直隶刑名重任 洪恩异数欲报无能凡钦奉 谕旨

  • 冬官考工记第六·佚名

    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财,或治丝麻以成之。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

  • 卷首中·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首中      婺源江永撰朱子論編禮書問呂伯恭三禮篇次儀禮附記上篇士冠禮【冠義附】     士昏禮【昬義附】士相見禮      鄉飲酒禮【鄉飲酒義附】鄉射禮【射義附】     燕

  • 卷二·孔颖达

    <经部,诗类,毛诗注疏钦定四库全书卷毛诗注疏卷二汉郑氏笺 唐陆德明音义 孔頴逹疏国风召南序鹊巢夫人之德也国君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鸤鸠乃可以配焉笺起家而居有之谓嫁于诸侯也夫人有均壹之德如鸤

  • (十六)微子篇·钱穆

    殷有三仁章。朱子曰:&ldquo;以其皆无私而各当理也。无私,故得心之体而无违。当理,故得心之用而不失。此其所以全心之德,而谓之仁欤。&rdquo;今按:心,人人有之而相通,不限于身,故言心必言公。若限于其身,则为私心,失其心之体矣。

  • 卷二百一·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二十复次善现,见者清净故色清净。色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见者清净。若色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见者清净故。受想行识清净。受想行识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

  • 道行品法句经第二十八(二十有八章)·佚名

    道行品者,旨说大要度脱之道此为极妙。八直最上道,四谛为法迹。不淫行之尊,施灯必得眼。是道无复畏,见净乃度世。此能坏魔兵,力行灭邪苦。我已开正道,为大现异明。已闻当自行,行乃解邪缚。生死非常苦,能观见为慧。欲离一切苦,行

  •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五·宗喀巴

    庚三正释于学处修学之次第分二,辛初总于大乘修学法,辛二别于金刚乘修学法。 初又分三,壬初于菩萨学处求学,壬二学已受菩萨戒,壬三受已修学之法如何。今初虽调伏律与密宗戒二者,于未受各各律仪之前,不可听其诸学处,然此菩萨学

  •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二·湛然

    三判粗妙中二。先约四教。次约五味。先约四教中二。即三粗一妙。前三为三。初三藏中为四。初明三相。次既是下明教意。三不见下引证。四半字下判决。初又二。初总明三法。次四念下明三法所至。言半字者。大经第五云。

  • 中四上·元照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中四上释持犯篇持犯名义。如下名字门自释。持谓执持。犯即侵犯。并从本受。而建斯名。篇列七门。遍该法界。是开解之龟镜。实立行之楷模。解行所凭故云方轨。注分二段。初叙此篇来意。上二句指前篇

  • 第九 诤事分解·佚名

    一(一)有四种诤事:诤论诤事,教诫诤事,犯罪诤事,事诤事。此四种诤事也。此四种诤事有几种发起耶?此四种诤事有十种发起:诤论诤事有二种发起,教诫诤事有四种发起,犯罪诤事有三种发起,事诤事有一种发起,彼四种诤事有此十种发起。诤论

  • 周易经传集解·林栗

    南宋林栗撰。三十六卷。《四库全书》本。此书前三十二卷为六十四卦经传,三十三至三十四卷为《系辞上传》、《系辞下传》,三十五卷为《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三十六卷则附河图洛书八卦九畴大

  • 沧海遗珠·沐昂

    诗总集。明沐昂辑。四卷。昂字景高,凤阳定远(今属安徽)人。黔宁王之子。以都指挥同知代其兄晟(黔国公)镇云南。号令严明,颇有战绩。卒谥武襄。有《素轩集》。此集正统元年(1436)成书。以其所集为刘仔肩、王偁诸家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