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范缜传

范缜字子真,是南乡舞陽人。晋朝安北将军范汪的第六代孙。祖父名璩之,做过中令郎的官。父亲名氵蒙,很早就死了。

范缜小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里穷困,对母亲很孝顺。不到二十岁时,听说沛国刘王献招集徒众讲授学问,于是前去跟他学习,勤奋好学,优秀突出,不爱和别人一起。刘王献特别赏识他,亲自为他举行冠礼。在刘王献的门下多年,无论是上学还是回家,总是穿布衣服、草鞋,步行走路。刘王献的学生中很多是乘坐车马的富贵人家子弟,范缜在他们当中根本不感到耻辱羞愧。成年后,通晓经文学术,尤其精通《周礼》、《仪礼》和《礼记》。生性诚实正直,喜欢说一些令人害怕的话,发表别人听不懂的议论,使一些读书朋友感到不自在,惟独和外弟萧琛相处得很好。琛很有口才,擅长辩论,时常信服范缜说话简短但意思明了。

范缜做官从担任齐朝宁蛮主簿开始,后提升为尚书殿中郎。永明年间,齐朝与北魏通婚,每年给北魏钱、布、美女,专门挑选有才学的人作为送行的使者,范缜和从弟范云、萧琛、琅笽的颜幼明、河东的裴昭明先后奉命出使,在邻国中很有名气。当时竟陵王萧子良广泛招集文人学士,范缜也参与其中。建武年间,任领军长史。后来出任宜都郡守,母亲去世时辞去郡守职位,回老家南州守丧。起义军到南州时,范缜带着母孝迎接,梁武帝与范缜在西邸时有交情,看见他后很高兴。攻占建康城后,任命范缜为晋安郡太守,在任期间清廉节俭,仅享用国家给的俸禄。任太守四年后,被征召为尚书左丞。范缜离任回京时,哪怕是亲戚也没有给什么财物,惟独接济前尚书令王亮。范缜在齐朝做官时,和王亮一起在尚书台担任郎官,过去相互间很友好,现在王亮被搁置在家。范缜自己去迎接梁武帝的军队,目的是想做有权有势的官,后来由于自己的愿望没有实现,也经常闷闷不乐,所以私下里结交亲信,想矫正当时的风气。后来竟然受王亮的株连而迁徙广州,这件事记载在《王亮传》中。

当初,范缜在齐朝时,曾依附过竟陵王萧子良。萧子良虔诚信奉佛教,而范缜坚持说没有佛。萧子良问他说:“你不信因果报应,世上为什么会有富贵、贫贱呢?”范缜回答说:“人的一生好像一树花一样,本来是同一条树枝长出来的,都开放一种花,随着风吹而掉落下来,自然会有的沿着竹帘旗帜落到茵席上,也有沿着篱笆土墙掉进粪池里。落在茵席上的,就像殿下您,掉进粪池里的,就像我。高贵和低贱产生的途径虽然不一样,原因和后果又在哪里呢?”萧子良不能说服他,极为怪罪他。范缜辞去官职写文章阐述自己的理论,完成了《神灭论》,这样写道:

有人问我说:“你说精神是会消灭的,怎样知道它会消灭呢?”我回答说:“精神和形体结合,形体和精神结合,不可分割,所以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衰亡了,精神也就消灭了。”

问:“形体是没有知觉的称呼,精神是有知觉的意思,有知觉和没有知觉,实际上是两回事,精神和形体,按这个道理不容许合二为一,形体和精神相结合的说法,我没有听说过。”回答说:“形体是精神的实质,精神是形体的作用,所以形体是从实体方面讲的,精神是从作用方面讲的,形体和精神是不能相互分割的。”

有人问:“精神本来就不是实体,形体本来不是作用,两者又不能分开,这道理在哪里呢?”回答说:“名称不同,本体还是一个。”

问:“名称既然不相同,本体又怎能是一个呢?”回答说:“精神对其形体来说,好像刀口的锋利和刀口本身的关系一样,形体对其精神作用来说,好像刀口本身和它的锋利的关系一样,锋利这一名称,不能说就是刀口,刀口这一名称,不能说就是锋利。但是离开了锋利,就无所谓刀口,离开了刀口也无所谓锋利,从来没有听说刀口没有了而锋利还在的,又怎样能说形体死亡而精神还存在呢?”

问:“刀口和锋利的关系,或许像你说的那样,但形体和精神的关系,它的道理却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这样讲呢?木头的实体是没有知觉的,人的实体是有知觉的,人既有像木头那样的实体,又有木头所没有的知觉,难道不是说明木头只有一种特性,人却有两种特性吗?”回答说:“这话就奇怪了!人类如果具有像木头那样的实体作为形体,又具有木头所没有的知觉作为精神,那是可以像你说的那样。但人的实体是有知觉的实体,木头的实体是没有知觉的实体,人的实体不等于木头的实体,木头的实体也不等于人的实体。哪能说人既有和木头一样的实体而又有木头所没有的知觉呢?”

有人问:“人的实体所以不同于木头的实体,不过因为人有知觉罢了。人如果没有知觉,那和木头有什么两样呢?”回答说:“人不存在没有知觉的实体,就和木头不存在有知觉的形体一样。”

有人问:“死人的形骸,难道不就是没有知觉的实体吗?”回答说:“那(死人)是没有知觉的实体。”

有人问:“假如这样,那人果然是既有相同于木头的实体,又有不同于木头的知觉了。”回答说:“死人就像木头一样,并没有不同于木头的知觉;活人虽有不同于木头的知觉,却没有和木头一样的实体。”

有人问:“死人的骨骸,不就是活人的形骸吗?”回答说:“活人的形骸不等于死人的形骸,死人的形骸不等于活人的形骸,区别是很明白的,怎么可能有活人的形骸却具有死人的骨骼呢?”

有人问:“如果活人的形骸不是死人的骨骼,那么死人的骨骼就不应该是活人的形骸而来的了,既然不是由活人的形骸而来,那这死人的骨骼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回答说:“是活人的形骸变成了死人的骨骼。”

有人问:“活人的形骸变成了死人的骨骼,难道不是因为有生才有死,由此可知死人的形体就是活人的形体。”回答说:“这就像从活树变成枯树一样,枯树的实体怎么能说就是活树的实体呢?”

有人问:“活树能变成枯树,可见枯树也就是活树;好像丝体变成了线体,线体也就是丝体,有什么区别呢?”回答说:“如果枯树就是活树,活树就是枯树,那就应当在树活着的时候凋零,树枯萎的时候结果实了。而活树不应当变为枯树,因为活树就是枯树,再没有什么可以改变的了。活树枯树全都一样,为什么不先从枯树变成活树,一定要先从活树变成枯树,又是为什么呢?丝和线的说法,也跟此一样不攻自破。”

有人问:“活的形体衰亡时,就应一下子死去,为什么总是拖拖拉拉的呢?”回答说:“这是因为一切形体的生灭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忽然发生的,也忽然消灭,逐渐发生的,也必逐渐消灭。忽然发生的如暴风骤雨,逐渐发生的如动植物。有的忽然发生,有的逐渐发生,这是事物的一定规律。”

有人问:“形体和精神是结合的,手这样的器官也有精神吗?”回答说:“都有精神的一些因素。”

有人问:“如果都有精神的因素,而精神能思维,那手这类器官也应当能思维了?”回答说:“手这类器官有痛痒的感觉,但没有辨别是非的思维能力。”

有人问:“感觉和思维是同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回答说:“感觉是思维的起点,粗浅的叫感觉,深刻的就是思维。”问:“如果这样,就应当有两种思维了,思维既然有两种,那么精神也有两种吗?”回答说:“人的形体只有一个,精神怎能有两种呢?”

问:“如果不是两种精神,怎么会既有感知痛痒的感觉,又有辨别是非的思维呢?”答:“比方手和足虽有区别,但总归为一个人的肢体,辨别是非和感知痛痒虽然不同,总归还是一个人的精神。”

问:“辨别是非的思维,如果同手足无关,那同什么有关呢?”答:“辨别是非的思维是由心器官主管的。”

问:“心器官是指五脏之一的心,是不是?”答:“是的。”

问:“五脏有何差别,难道只有心器官才具有辨别是非的思维?”答:“七窍又有什么差别,它们的职司和作用各不相同。”

问:“思维是不受限制的,怎样知道它是心器官所主管呢?”答:“五脏各有职司,(除心器官外)没有哪一个可以思维的,所以知道心器官是思维的大本营。”

问:“思维为什么不寄托在眼睛之类的器官上呢?”答:“如果思维可以寄托在眼睛之类的器官上,眼睛为什么又不长在耳朵上呢?”

问:“思维本身没有一定基础,所以可寄托在眼睛这类器官;眼睛自有基础,当然就不用寄托于其他器官了。”答:“为什么眼睛有基础而思维没有基础呢?假如思维在我身上没有一定的基础,而能寄托在任何地方,那么张三的情感可以寄在王二身上,李四的性格可以寄托在赵五的身上。真是这样吗?不是的。”

问:“圣人的形体和普通人的形体一样,但有圣人和普通人的差别,所以知道形体和精神是可以分离的。”答:“不是这样的。纯金能发光亮,杂质的金不发光亮,发光亮的纯金怎会有不发光亮的杂质?同样,怎会有圣人的精神寄托在普通人的器官之中?当然也不会有普通人的精神寄托在圣人的形体之中。因此尧的眉毛有八彩,舜的眼睛有双瞳,黄帝前额像龙,皋陶嘴形像马,这些都是形体外表的特征。比干的心有七个孔,姜维的胆有拳头那么大,这些都是内部器官的特征。由此可知,圣人有一定的特征非普通人可比,圣人不仅在道德上出类拔萃,就是形体上也是超越寻常的。所谓普通人和圣人形体一样的说法,实在不敢附和赞同。”

问:“您说圣人的形体一定有异于普通人,那么请问陽货的容貌像孔子,项羽的眼睛像大舜,舜、项羽、孔子和陽货,虽才智不同而形貌相像,这是什么原故呢?”答:“珉像玉但不是玉,鸡像凤但不是凤,事物有这类现象,人也一样。项羽、陽货的形貌和圣人相像,他们的内心器官却不真正相像,虽外貌相像,也是没有用的。”

问:“普通人和圣人的差别,由于形体和器官的不同,不可以这么说。但圣人都是一样完美无缺的,照理说应该没有什么不同,但孔子和周公的相貌不同,汤王和文王的相貌也不一样,这更可证明精神不依赖于形体了。”答:“所有圣人的心器官都是相同的,但外形不一定相同,就像马的毛色不同却都可以是骏马,玉的色彩不同却都可以是美玉一样。因此晋国的垂棘璧,楚国的和氏璧,都是无价之宝;骅、骝、马录、骊,都能日行千里。”

问:“形体和精神不能分离,已经领教了。形体衰亡精神也跟着消灭,道理也应该是这样的。请问《孝经》上说:‘建立宗庙,让鬼神享受它。’这是什么意思呢?”答:“圣人布道设教就是这样的,为的是顺从孝子的心情,并力诫忘恩负义,所谓‘神而明之’,正是这个意思。”

问:“伯有变鬼,身披盔甲,彭生死后,化为野猪出现,古书上有明确记载,怎能认为这仅仅是圣人的神道设教呢?”答:“妖怪的事是渺茫的,时而真,时而假。不得好死的人很多,没有听说都变成了鬼,为什么单单伯有、彭生就这样呢?一会儿是人,一会儿是猪,不见得就是郑国齐国的两个公子吧。”

问:“《易经》上说‘所以知道鬼神的情状和天地相似而不违背’,又说‘装载了一车鬼’。这些话又是什么意思呢?”答:“禽呀、兽呀,这是飞和走的区别。人呀、鬼呀,这是明和暗的区别。至于人死变鬼,鬼消灭了又变人,这是我无法想象的。”

问:“懂得了精神消灭的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呢?”答:“佛教妨害国家政事,和尚败坏社会风俗,像狂风迷雾般到处散布着影响。我痛心这种弊害,想把人心从这种弊害的深渊里挽救出来。为什么人们宁愿倾家荡产去求僧拜佛,却不肯照顾亲戚,不同情贫穷的人呢?就是由于自私的打算太多,救人的念头缺乏,所以送给穷朋友一撮米,吝啬的心情就会立刻表现在脸上,而捐赠给豪富的和尚千石粮,就连毛发尖也会流露出欢畅的情绪。这难道不是因为和尚有慈航普渡的美丽诺言,而穷朋友却难指望有丝毫的报答么?施舍不是为了救人急难,做点好事指望立刻得到好报。何况佛教还用渺茫的谎言迷惑人,用地狱的痛苦来吓唬人,用荒诞的言词来欺骗人,用天堂的快乐来引诱人。所以人们脱下儒者的服装,披僧人的袈裟,丢掉祭祀祖宗的礼器,拿起和尚、尼姑的瓶和钵。家家抛弃了亲爱的人,人人断绝了后嗣。以致使得军队中缺乏作战的士兵,官府中缺乏管事的官吏,粮食被游手好闲的人吃光,财物被寺庙的兴建耗尽。因为这样的缘故,佛教的流行如不加以阻止,它的祸害就没有止境。应知万物的生成都是出于自然,一切现象的变化都有它自己的原因,忽然间自己发生了,又忽然间自己消灭了,要发生的不要去阻碍它,要消灭的不去挽留它,让它顺着自然的规律,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劳动者安心田亩生产,统治者减少奢侈浪费,种田吃饭,饭是吃不完的;养蚕穿衣,衣是穿不尽的。在下的把多余的产品奉养在上的,在上的不专靠严刑峻法来对待在下的。这样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孝养父母,可以为自己,可以为别人,可以安定国家,可以完成霸业,都是运用这个道理啊!”这篇文章一出来,官员和老百姓都议论纷纷。萧子良召集僧侣来诘难范缜也没有能够说服他。

范缜在南州多年,被朝廷强行召回京城。到了京城,任中书郎、国子博士,死在官任上,留下文集十卷。

猜你喜欢
  卷九十六·列传第二十六·脱脱
  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九·赵尔巽
  卷二十二 太平興國六年(辛巳,981)·李焘
  國朝獻徵錄卷之十九·焦竑
  ●卷一百八十四·徐梦莘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七十七·徐乾学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七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二·佚名
  绥冦纪略卷二·吴伟业
  ◎迷信欤哀悼欤·李定夷
  卷三十一·司马迁
  史记索隐后序·司马迁
  曹景宗传·李延寿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吴晗
  二十一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刘袤·唐圭璋

      袤字延仲,南北宋间人。卒于绍兴年间。   临江仙   补李后主词   樱桃结子春归尽,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卷金泥。   门巷寂寥人去后,望残烟草低迷。何时重听玉骢嘶。扑帘飞絮,依约梦回时

  • 天籁集原序·白朴

    明宁献王权谱元人曲作者凡一百八十有七人白仁甫居第三虽次东篱小山之下而喻之鹏抟九霄其矜许也至矣余少时避兵练浦村舍无书览金元院本心赏仁甫秋夜梧桐两剧以为出关郑之上及纂唐宋元乐章为词综一编憾未得仁甫之作意世

  • 卷三百五十二·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五十二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裨幄集赵万年南渡时从武科备戎行于襄阳屡着战功有禆幄集腊月初三日敌人攻城以强弩射退获捷四围钲鼔震天鸣敌骑平明尽逼城万弩应弦因退走却疑城上有

  • 序·王得臣

      予年甫成童,亲命从学于京师。凡十阅寒暑,始窃一第。已而宦牒奔走,辙钞本无辙字。环南北,而逮历三纪。故自师友之余钞本作绪。论、宾僚之燕谈与耳目之所及,苟有所得,辄皆记之。晚踰耳顺,自大农致为臣而归。阖扉养疴,日益无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四·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五十二景泰四年冬十月甲申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 帝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井之神○以下元节遣官祭 长陵 献陵 景陵○乙酉吏部言太子太保兼工部尚书石璞奏保东昌府推官田畯鱼台县典史彭旭俱有才能乞各量升一

  • 九七九 谕内阁福隆安气体微弱着派八阿哥永璇管理清字经馆及全书馆·佚名

    九七九 谕内阁福隆安气体微弱着派八阿哥永璇管理清字经馆及全书馆乾隆四十八年五月初二日又奉谕旨:【真按:此应系节录,上应尚有文本.】福隆安现在气体微弱,所有清字经馆总裁并稽察功课及四库全书馆总裁、稽察功课,着派八

  • 卷一百七·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一百七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父

  • 李文襄公奏疏与文移卷一·李之芳

    请开销试放火药疏(康熙十三年三月) 请增设兵马疏 飞报闽变第一疏 飞报闽变第二疏(康熙十三年四月) 飞报闽变第三疏 续报闽变并陈调度事宜疏 请照例支给官兵行粮疏 续报各路塘报情形疏 请调江南投兵疏(康熙十三年五月) 题报

  • 定公(元年~十五年)·左丘明

    定公元年【经】元年春王三月。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夏六月癸亥,公之丧至自乾侯。戊辰,公即位。秋七月癸巳,葬我君昭公。九月,大雩。立炀宫。冬十月,陨霜杀菽。【传】元年春,王正月辛巳,晋魏舒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将以城成周。

  • 卷十五·冯复京

    <经部,诗类,六家诗名物疏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十五  眀 冯复京 撰国风鄘二定之方中篇定尔雅云营室谓之定娵觜之口营室东壁也注定正也作宫室皆以营室之中为正○笺云定星昬中而正于是可以营制宫室故谓之营室

  • 卷十一·张尔岐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郑注句读卷十一济阳张尔岐撰丧服第十一子夏传【郑目录云天子以下死而相丧衣服年月亲疎隆杀之礼不忍言死而言丧丧者弃亡之辞若全存居于彼焉已亡之耳大戴第十七小戴第九刘向别录第十一○疏云案丧服上下

  • 卷四百九十七·佚名

    △第三分善现品第三之十六复次舍利子,尊者所问。何缘故说。诸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都无自性者,舍利子,以诸菩萨摩诃萨名唯客摄故。时舍利子问善现言:何缘故说以诸菩萨摩诃萨名唯客所摄。善现答言:如一切法名唯客所摄。於十方

  • 智相品第十五·佚名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大庄严智轮。若能成就如是大庄严智轮。从初发意离於五欲,则能堪为声闻辟支佛而作福田。亦为一切守护供养。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二种智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名世间智。所谓菩萨依止读诵。欲

  • 偶阅理想与文化的随感·太虚

    颓朽的闲心,得一书以放观,有如鱼徐游水中之乐。卫立民送来理想与文化的创刊号和第二期,展阅竟不忍释手,乃把随阅随感到的写一些。唐君毅创刊上的“道德之实践”,和第二期上的“世界之肯定”,当是其“人生之路”一书中一贯的

  • 十住断结经卷第九·佚名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道智品第二十四  尔时座上百亿众生。及诸大会菩萨之人。及天帝释梵天王。兜术天。焰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乃至一究竟天。各各狐疑。欲得闻说至道之要。道者无相而不可见。云

  • 真州长芦了和尚劫外录·真歇清了

    侍者 德初 义初等 编上堂。僧问。三世诸佛向火焰里转大法轮。还端的也无。师呵呵大笑云。我却疑着。僧云和尚为什么却疑着。师云。野花香满路。幽鸟不知春。僧礼拜云。今日遭人毒手。师乃云。柳眼争芳。风烟混秀。

  • 维摩经疏卷第六·佚名

    香积佛品第十就此品中三门分别。一辩来意。二解品名。三随文判释。辩来意者。始从问疾至不二品广明行因。此品之中寄就香积如来明因得果。因前果后义次第也。下文中修十修八复是其因。众香世界庄严妙事是净土果。此即

  • 卷之十二·即非如一

    嘉兴大藏经 即非禅师全录即非禅师全录卷之十二门人明洞性安性节明觉明幢同编自赞法云洞上座请者个和尚倔倔僵僵打风打雨一条拄杖若非彻骨儿争敢近傍昙瑞安上座请者和尚不著相山为身海为量师黄檗祖百丈教儿孙惟向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