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祖莹传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地人。他八岁那年能读《诗经》和《书经》,十二岁为中书学生,终日沉湎书中。父母怕他累出病来,常禁止他读书却又不能成功。他经常在灰烬中偷偷地隐藏火种,赶走书僮和仆人,等到父母睡熟后,再举火读书。他用衣服被子遮住窗户,恐怕火光泄漏出去被家人发觉。因此,声誉更高。家内家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尤其喜好写文章,中书监高允常感叹道:“这个孩子的才能器识,不是其他学生能赶得上的,终将有远大的前途。”这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解《尚书》,提拔他为都讲。有一次,他因晚上读书过于疲倦,不知不觉睡到天亮。去讲课的时间十分紧迫,却误拿了同房住宿的生员赵郡李孝怡的《曲礼》一卷书走向座位。博士张天龙要求非常严格,他不敢再回去取《尚书》,便把《曲礼》放在面前,朗读《尚书》中的三篇,不错漏一个字。孝文帝听说后,将他召入宫中,让他读《五经》章句并解释意义。孝文帝对卢旭开玩笑说道“:古时尧将凶臣共工流放在幽州,北部偏远的地方怎么会忽然出现这样一个才子?”卢旭对答说:“应当说是这个人才为我朝所生。”

  祖莹以才学著名被拜为太学博士。司徒、彭城王元勰征请他为法曹行参军。孝文帝对元勰说“:萧颐让王元长任子良的法曹,现在你用祖莹为法曹,难道不是要赶上他吗?”命祖莹任元勰的书记。祖莹与陈郡的袁翻声名相同,秀出群伦。当时人们说他们二人“:京城中楚楚动人的才子是袁翻与祖莹,洛阳城风姿翩翩的少年是祖莹与袁翻。”祖莹又迁任尚书三公郎中。尚书令王肃曾在尚书省吟咏《悲平城诗》“:多么悲壮啊,平城,我策马驰入云中。阴山常被阴霾笼罩,风狂雪猛,荒野的松树梢头,不停地搅动着寒风。”彭城王元勰读了十分感叹诗的优美,想让王肃再朗诵一遍,却失口说道:“您可否再吟咏一遍《悲彭城诗》?”王肃因而戏笑元勰说“:为什么读《悲平城》为《悲彭城》呢?”元勰面有愧色。祖莹坐在旁边,立即说:“《悲彭城》一首诗,王公您没有看见过?”王肃说“:可为我朗诵吗?”祖莹应声诵道“:可悲叹啊,彭城,幽宛的楚歌四面唱起,将士们的尸体堆满了石梁亭,殷殷的鲜血将睢水染红。”王肃听完,十分感叹赞赏,元勰也很高兴,归来后对祖莹说:“你一定长着一张神嘴,今天如果不是你,我几乎在王肃这个吴地来的人面前丢丑。”

  祖莹任冀州镇东府长史,因收受贿赂的事情暴露,因而被罢官除名。后来,侍中崔光举荐他任国子博士,仍领尚书左户郎的职衔。李崇任都督,领兵北讨,让祖莹任长史。又因截取军队物资坐罪,被罢去职务。不久,任散骑侍郎。孝昌年间,有人在广平王府中掘得一颗古代的玉印,朝廷命祖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辨认,他说:“这是于阗国王在晋太康时期的贡物。”便用墨涂在字上印出,果然像他说的那样,当时人们称他为“博物”。多次迁官,任国子祭酒,兼领给事黄门侍郎、幽州大中正,负责监修起居注的事,又负责议事。

  元颢领叛军占据洛阳,任祖莹为殿中尚书。孝庄帝平定叛乱回到洛阳,因他替元颢起草有关尔朱荣罪状的诏书,而获罪免官。后来,任秘书监,中正的官职仍没有改变。因参与讨论律历,赐爵为容城县子。又因事犯罪被关押在廷尉的狱中。适逢尔朱兆攻入京城,烧毁了乐署,里面的钟鼓玉磬、笛箫弦管都荡然无存。朝廷命他与录尚书事长孙承业、侍中元孚重新制造各种乐器,费了三年功夫才完成。他迁任为车骑大将军。孝武帝即位,他以太常寺官员的身份监行大礼,被封为文安县子。天平初年,京城将迁至邺城,齐神武帝高欢召请他议论这件事,他因功晋爵为伯。死后,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

  祖莹以文学见称于世,他常对人说:“文章要自己构思和布局,形成自己的风格,怎么能与别人一起讨生涯呢?”这话是讥讽世人好剽窃别人的文章为自己所用而说的。他的文稿也不乏天才之作,但也不是都一样,其中美玉与顽石同在。他性情豪爽,有气节,读书人有穷困潦倒的来投奔他,他一定给予拯救帮助,人们也因此称赞他。

猜你喜欢
  卷三十三·本纪第三十三·脱脱
  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一·赵尔巽
  ●卷二十七·陶宗仪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二十·佚名
  卷之五百八十五·佚名
  卷之四百七十四·佚名
  皇王大纪卷三十九·胡宏
  第十七卷 清嘉庆·缪荃孙
  第五章 潜往东北 五 在封锁中·溥仪
  太高祖石公家傅·林献堂
  ●附·文秉
  叱列平传·李百药
  第二节 开、天边事(一)·吕思勉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卷七·佚名
  谭锡鸿·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六·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六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雪窓小稿张良臣字武子一字汉卿号雪窓其父自洪州避冦来四明因占籍鸟良臣为诗清刻高防尤长于絶句至举子业非所能専隆兴元年试南省魏文节公杞时为参详?其

  • 第二十二出 梳妆意懒·佚名

    【黄莺儿】(潮腔贴唱)早起落床,尽日那在内头转,安排扫厝点茶汤。终日听候不敢去远,听见叫简心都眠忙捧检妆。安排待便,请阮娘仔梳妆。菱花镜抱来,乞娘照面眉。世间人怨配,一镜备都知。请娘梳妆。(旦)楼前人去隔仙

  • 卷一百五十八 志一百三十三·赵尔巽

      ◎邦交六   △日本   日本久通中国。明季以寇边禁互市,清兴始复故。康熙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致书于长崎奉行,请通商舶。闽、粤商人往者益众,杂居长崎市。初有船百八十艘,后由七十艘迭减至二十馀艘。货运中国岁限八

  • 卷之一百三十三·佚名

      顺治十七年。庚子。三月。丙辰朔。谕吏部。马叶曾、吴正治、王无咎、曹申吉、李昌祚、胡亶、由翰林官转用。今在外练习有年。俱着内升。  ○谕礼部。国家推恩列爵、加厚亲藩。兼重内壸。理宜考订旧制、锡号貤

  • 伊洛渊源录卷六·朱熹

    宋 朱子 撰横渠先生行状吕大临先生讳载字子厚世大梁人曾祖某生唐末歴五代不仕以子贵赠礼部侍郎祖复仕眞宗朝为给事中集贤院学士赠司空父迪仕仁宗朝终于殿中丞知涪州事赠尚书都官郎中涪州卒于西官诸孤皆幼不克归侨寓

  • 志卷第三 高丽史四十九·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天文三[月五星凌犯及星变]。○忠烈王元年二月辛酉太白犯昴。 七月丁酉流星大如缶自东至西而堕光芒照地。 十一月癸巳月犯太白。二年六月

  • 鲁迅先生年谱·许寿裳

    民国前三十一年(清光绪七年辛已、西历一八八一年) 先生一岁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前二十六年(十二年丙戌,一八八六年) 六岁是年入塾,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

  • 卷三·李天根

    江阴云墟散人李本天根辑甲申(一六四四)五月戊子朔两黄星夹日而趋轩辕,绝续不常,大小失次;至十月乃复。天狗下尾长白竟天。太白昼见,三日乃没。福王谒孝陵,入拜奉先殿,出居内守备府。群臣入朝,王色赤匠赧,欲避;史可法曰:『王毋避,宜

  • 十国春秋卷六十七·吴任臣

    检讨呉任臣撰楚一武穆王世家武穆王【林崇禧庙碑作武威王今从五代史十国世家】姓马名殷字覇图许州鄢陵人也【三楚新録云殷上蔡人通鉴云扶沟人】自云伏波之后唐中和时忠武决胜指挥使孙儒与龙骧指挥使刘建锋【或作峯非新

  • 卷三·马文升

    钦定四库全书端肃奏议卷三明 马文升 撰思患豫防事近该巡按四川监察御史俞俊奏该四川行都指挥使司经历司呈称建昌越隽等卫地方梁山崩塌土阜拥起地动数里尘砂飞扬声响如雷揺倒城垣房屋压死军民不知其数成都等府所属州

  • 君子以文会友·孔子

    【原文】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修养仁德。” 【读解】 以文会友,而不是以酒会友。 这大概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吧。 《庄子。山木》说:“君

  • 弘道书目录·费密

    卷上统典论天子统道表一大统相继表一弼辅录论文武臣表一道脉谱论七十子传人表一古经旨论祖述宪章表一原教古教定制表一圣人取人定法论中行狂狷表一[元阙]卷中祀先圣礼乐旧制议先师位次旧制议先贤封爵旧制议七十子为后

  • 卷八·王天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八     元 王天与 撰汤誓第一         商书【汉孔氏曰契始封商汤遂以为天下号唐陆氏曰凡三十四篇十七篇存】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山杨氏曰伊尹之就

  • 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太虚

    ──二十九年七月在汉藏教理院暑期训綀班讲──第一期   甲 思想的来源   乙 进行的前奏   丙 运动的实施第二期   甲 理论的集成  乙 运动的复活   丙 学院的创建第三期   甲 

  • 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佚名

    《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原为天师道经典《正一法文》残卷之一,内载正一道士传授初级法箓之仪法。其中有《五种女人受要箓》,叙处女、出家女、嫁归女、寡归女、

  • 大林和小林·张天翼

    现代长篇童话·张天翼著。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10月初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年7月初版时,改书名为《好兄弟》,列入“少年读物丛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11月出版修订本,再改书名为《大林和小林》。作品描写了

  • 华严经文义纲目·法藏

    全一卷。唐代贤首大师法藏撰。又称华严八会纲目章、大方广佛华严八会纲目章、华严经纲目、华严纲目。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内容系开立十门以述说华严经之大要,即:(一)辨教起所因,(二)释经题目,(三)明经宗趣,(四)说经时处

  • 大乘入道次第开决·昙旷

    佛典注疏。唐昙旷著。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唐智周撰《大乘入道次第》的注疏。本书认为修道必须“从浅向深,从分向满”,“依大乘五位之中,渐次悟入道次第”。正文前有作者自序,对研究法相宗的传承、智周的生平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