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夏侯亶传

夏侯亶,字世龙,是车骑将军夏侯详的儿子。齐代之初,离家入朝做奉朝清。永元末(501),夏侯详为西中郎南康王司马,随府镇守荆州,夏侯亶留在京城,为东昏听政主帅。到崔慧景作乱之时,夏侯亶因保卫皇上之功被授以骁骑将军。到梁武帝起兵,夏侯详与长史萧颖胄协同义举,密派亲信部下在都城迎接夏侯亶,夏侯亶就携带宣德皇后令,令南康王继承综理,封他十郡为宣城王,进位相国,设置僚属,选择百官。建康城平定后,让夏侯亶做尚书吏部郎,不久迁为侍中,为梁武帝捧玉印。天监元年(502),出任宣城太守,不久入朝为散骑常侍,兼任右骁骑将军。天监六年(507),出朝任平西将军始兴王长史、南郡太守,父丧后离职三年为父守孝。守孝期间极尽孝道,在墓侧搭草棚居住,遗产全都让给了弟弟们。天监八年(509),起家任持节、督司州诸军事、信武将军、司州刺史,兼安陆太守。居丧期满回职,继任丰城县公,在其所治理的地方,对百姓很恩惠,也为周围地区的人爱戴和佩服。天监十二年(513),带着本号返回朝廷,被授予都官尚书,迁给事中、右卫将军,兼任豫州大中正。天监十五年(516),出任信威将军、安西长史、江夏太守。天监十七年(518),入朝为通直散骑常侍、太子右卫率,迁左卫将军,兼任前军将军。不久,出朝任明威将军、吴兴太守。任太守时又有政绩,官和百姓画他的像,立碑,颂扬他的美德。普通三年(522)入朝为散骑常侍,兼任右骁骑将军,转太府卿,常侍依旧在身。后因事免职,不久皇上下诏书复其职。普通五年(524),迁中护军。

普通六年(525),大举北伐,先遣豫州刺史裴邃统率谯州刺史湛僧智、历陽太守明绍世、南谯太守鱼弘、晋熙太守张澄,都是当世的骁将,从南道进攻寿陽城,未攻下城而裴邃死了。于是,夏侯亶被任为持节,各处奔走,代替裴邃,与魏将河间王元琛、临淮王元亶等抗战,频频获胜,不久,皇上传下密令,令夏侯亶班兵回合肥,以便使兵马得到休整,这样就必须暂停战事然后重新出兵。普通七年(526)夏,淮水及其堰道水满,寿陽城就要被淹没,梁武帝又遣北道军元树统率彭宝孙、陈庆之等军稍稍进发,夏侯亶统率湛僧智、鱼弘、张澄军通过清流涧,将要进入淮、肥流域。魏军夹肥水筑城,出兵袭夏侯亶军后部,夏侯亶和僧智掉头进攻,破魏军。进攻黎浆,贞威将军自北路来此相聚,两军合起来,所向皆归降,共有降城五十二个,男女人口七万五千,米二十万石。朝廷诏改寿陽像前代一样为豫州,合肥镇为南豫州,以夏侯亶为使持节,统率豫州及其周边淮、南豫、霍、义定等五州军事,并为云麾将军、豫、南豫二州刺史。寿春久经兵荒,百姓很多流散外地,夏侯亶轻刑薄俺,鼓励务农减轻徭役,不久流失的人口回来了。大通二年(528),夏侯亶进号平北将军。大通三年(529),死在州镇。梁武帝听说,当日穿素服举哀,赠号车骑将军,谥号襄。所在州百姓夏侯简等五百人奏请朝廷让他们给夏侯亶设庙,皇上下诏允许了。

夏侯亶仪表不凡,宽厚有器量,涉猎文史,能言善对。同族人夏侯溢作衡陽内史,告辞之日,夏侯亶在梁武帝身旁服侍,武帝对夏侯亶说:“夏侯溢和卿的关系是远还是近?”夏侯亶回答说:“是臣我的堂弟。”武帝知道夏侯溢跟夏侯亶关系已疏远,便说:“卿你是个粗野之人,不认宗族的远近。”夏侯亶对道:“臣听说服属易疏远,所以不愿谈论宗族。”世人都认为夏侯亶善于对答。

夏侯亶历六郡三州之长,不置产业,所得的俸禄赐物,随时分送给亲朋。节俭率直,居住吃用,充足即可,不求豪华奢侈。晚年颇好音乐,有妓妾数人,并无被服姿容。每当有客人来,常常隔着帘子向他通告,当时人们都说帘子是夏侯亶的妓衣。

猜你喜欢
  志第二十 刑法·魏徵
  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十六·柯劭忞
  平定三逆方略卷四十八·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七·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佚名
  卷之七十七·佚名
  卷之二十三·佚名
  卷七十一上·郝经
  一四一○ 河南巡抚穆和蔺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卷三·司马贞
  卷四十八·司马迁
  萧惠基传·萧子显
  韦睿传·李延寿
  陆秀夫传·脱脱
  68.张骞通西域·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日日诗话(箸超)·蒋箸超

    原名《今日诗话》,著者托名古香,今更正之(诗话之作夥矣。然记载矜其博,去取务于宽。求其博而不冗,宽而能精者,已属仅见。至于别具体裁,俾有作用,盖未之前闻。某也不才,略谙韵语。放懒辍笔,近二十载。比者国粹沦亡,异奇吠,思古之

  • 李邦基·隋树森

    李邦基,生平、里籍均不详。所作散曲中云:“献书北队挟策南州”;“半世磋跄,忘怀诗酒”;“多玉偷香,寻花问柳。放浪行,不自羞”。可能为其自我之写照。明·朱权《大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

  • 歳时杂咏巻八·蒲积中

    宋 蒲积中 编上元【今诗】恵州上元苏 轼前年侍玉案【一作辇】端门万枝灯璧月挂罘罳珠星缀觚棱去年山中守老病亦宵兴红旗穿夜市铁马响春氷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亦复举膏火松间见层层散防桄榔林林疎月鬅鬙使君置酒罢

  • 卷四十三·方回

    <集部,总集类,瀛奎律髓> 钦定四库全书 瀛奎律髓卷四十三    元 方囘 编迁谪类 迁客流人之作唐诗中多有之伯奇摈屈原放处人伦之不幸也或实有咎责而献靖省循或非其罪而安之若命惟东坡之黄州惠州儋州尤伟云 五言

  • 深夜·徐志摩

    深夜里,街角上, 梦一般的灯芒。 烟雾迷裹着树! 怪得人错走了路? “你害苦了我——冤家!” 她哭,他——不答话。 晓风轻摇着树尖: 掉了,早秋的红艳。伦教旅次 九月

  • 卷四百二·列传第一百六十一·脱脱

        陈敏 张诏 毕再遇 安丙 杨巨源 李好义   陈敏,字元功,赣之石城人,父皓,有才武,建炎末,以破赣贼李仁功,补官至承信郎。敏身长六尺余,精骑射,积官至忠靖郎。以杨存中荐,擢阁门祗候。时闽地多寇,殿司兵往戍,率不习

  • 卷三 上·黄以周

      神宗   △熙宁元年(戊申,一○六八)   1、春正月甲戌朔,改元。(《长编》通例。案:《长编》通例,每一帝立之元年,特书春正月某某朔,改元。其中间复改元则不书,兹据通例补之。)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熙宁元年春正月甲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九·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三年冬十月壬午朔诏曰昨者出自朕意分遣使人授以手历澄清诸道逮胡蒙等还朝偶缘他事相继而去皆非有失使指恐四远不知其由妄意揣摩将巳行之事苟简灭裂颠倒纷纭民受其毙未还二使不无疑虑动輙畏缩甚失临遣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一·佚名

    弘治九年闰三月戊申朔 皇太子始御文华殿受文武百官朝自后凡朔望及令节皆朝贺如仪○录故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耿裕之孙鋐为中书舍人○虏入蓟州境军士被杀者二人命守寨官下巡按监察御史逮问管墩等官各罚俸一月分守监丞孙敏

  • 卷之七百三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一下·袁枢

    宋 袁枢 撰晋灭吴魏元帝景元三年冬十月吴主以濮阳兴为丞相廷尉丁密光禄勲孟宗为左右御史大夫初兴为防稽太守吴主在防稽兴遇之厚左将军张布尝为防稽王左右督将故吴主即位二人皆贵宠用事布典宫省兴闗军国以佞巧更相表

  • 卷六十·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六十柔远人四康熙三十六年丁丑二月丁酉上谕副都统吴达禅曰右卫所有厄鲁特降人着拨户部理藩院官各一员解往张家口曼都处如伊等马驼羸瘦

  • 卷三十六 论语十八·黎靖德

      ◎子罕篇上   △子罕言利章   行夫问"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曰:"罕言者,不是不言,又不可多言,特罕言之耳。罕言利者,盖凡做事只循这道理做去,利自在其中矣。如'利涉大川','利用行师',圣人岂不言利。但所以罕言者,正恐人

  • 卷十六·佚名

    △不退转菩萨相品第十七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当有何相。我等云何而能识知是不退转者,佛告须菩提言:汝今当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有种种相。须菩提。所有异生地声闻地缘觉地菩萨地如来地。如是诸地於

  •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十卷·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十卷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正命受用品第十五之余论曰。此复明尸罗清净。如虚空藏经云。远离声闻辟支佛心。于菩提心不生退转。则于尸罗而得清净

  •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二·法藏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撰初篇盗戒第二将释此戒十门同前。初制意者。略辨十种。一业道重故。谓非理偷劫障道尤深。负此重愆岂堪入道。二坏禁法故。古来诸国无不同制盗为重罪。佛教道俗大小乘戒悉制为重。三生恼深故。谓财即

  • 卷第十九·费隐通容

    五灯严统卷第十九南岳下十一世石霜圆禅师法嗣袁州杨歧方会禅师郡之宜春冷氏子。少警敏。及冠不事笔砚。系名征商课。最坐不职。乃宵遯入瑞州九峯。恍若旧游。眷不忍去。遂落发。每阅经心融神会。能折节扣参老宿。慈明

  • 清净道论·佛音

    巴利名Visuddhimagga 。凡三卷。系五世纪中叶印度高僧佛音(梵Buddhaghosa )所作。收于南传大藏经第六十二至六十四册。为南传佛教上座部之重要论著。近由日本水野弘元译成日文(1937~1940)。民国七十四年(1985)五月,由叶均(了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