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鲁广达传

鲁广达字遍览,吴州刺史鲁悉达的弟弟。广达少时气度不凡,立志追求功名,他虚心爱士,宾客自远方来归附他。当时江表将帅,各领私兵,动辄数千人,而以鲁氏最多。初任梁邵陵王国右常侍,迁任平南当陽公府中兵参军。侯景之乱,广达与兄悉达聚众保护新蔡。梁元帝接受陈霸先的指令制,授任他为假节、壮武将军、晋州刺史。王僧辩征讨侯景,广达出新蔡候迎他,并资助军需物品,僧辩对沈炯说:“鲁晋州也是王师东道的主力。”接着率众随僧辩。侯景乱平,加任员外散骑常侍,其他官职不变。

高祖受禅,授任他为征远将军、东海太守。不久调任桂陽太守,广达坚决推辞不受官,入京任员外散骑常侍。任假节、信武将军、北新蔡太守,随吴明彻讨伐周迪于临川,每次战役战功居多。接着代兄悉达为吴州刺史,封为中宿县侯,食邑五百户。

光大元年(567),授任通直散骑常侍、都督南豫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华皎起兵上游,诏令司空淳于量率众进讨。淳于量军至夏口,华皎水军强大,没有敢前进,广达首先率骁勇之士,直冲贼军。战船相碰,广达大声疾呼,登上楼船,激励士卒英勇作战,由于风疾战船转向,广达跌入水中,沉溺良久,后被救活。华皎乱平,授任为持节、智武将军、都督巴州诸军事、巴州刺史。

太建初年(569),与仪同章昭达入峡口,拓定安抚安蜀等诸州镇。当时周氏企图占有江南,在蜀地大造战船,同时运粮饷到青泥,广达与钱道戢等人率兵偷袭,纵火焚烬。因功增加食邑到二千户,接着回原地镇守。广达治政干练,礼贤下士,吏民都服他。到了服官期满,都上表请示,于是诏令留任二年。五年众军北伐,夺取淮南旧地,广达与北齐军战于大岘,大破之。斩杀敷城王张元范,俘虏不可胜数。又攻下北徐州,接着授任都督北徐州诸军事、北徐州刺史。不久加任散骑常侍,入京任右卫将军。八年出京任北兖州刺史,迁任晋州刺史。十年授任使持节、都督合霍二州诸军事,晋号仁威将军,合州刺史。十一年北周将领梁士彦带兵转攻寿春,诏令遣中领军樊毅、左卫将军任忠等分兵赶赴陽平、秦郡,广达率众入淮,形成夹攻周军之势以击之。周军攻陷豫、霍二州,南、北兖、晋等地不攻自破,诸将全都无功,丧失淮南各地,广达因而免官,以侯爵回居私宅。十二年与豫州刺史樊毅率众北伐,攻下郭默城。不久授任使持节、平西将军、都督郢州以上十州诸军事,率水军四万,驻军江夏。周安州总管元景带兵寇掠江外,广达令部分军击退元景。

后主即位,入京任安左将军。不久授任平南将军、南豫州刺史。至德二年(584),授任安南将军,征辟拜官侍中,又任安左将军,改封为绥越郡公,食邑不变。不久任中领军。到了贺若弼进军钟山,广达率众于白土岗南摆阵,与若弼旗鼓相对。广达身着甲胄,手执战鼓,身先士卒以死相拼,冒着危险冲锋陷阵,隋军畏惧退走,广达往北追至营地,杀伤甚众,像这样有四个回合。到若弼击败诸将,乘胜追击至宫城,焚烧北掖门,广达还指挥陈书余兵,苦战不息,斩杀一百多人。日落西山时,广达才脱下战甲,面朝宫城拜哭,对众人说:“我身不能救国,罪孽深重。”士卒皆痛哭不已,接着被俘。祯明三年(589),依旧例入隋。

广达因陈朝沦覆深感伤痛,患病不治,不久含愤而死,时年五十九岁。尚书令江总挽棺痛哭,便提笔为其棺头作诗,曰:“虽抱恨黄泉,但随着岁月流逝会名垂千古,悲君为义而死,不愿做负恩之人。”江总为广达写墓志铭,曰:“灾祸自淮海而起,天险失去金汤之固难守,时运艰难,命数已尽。贼子背恩弃义,将士无辜,君独标榜忠勇之志,千方百计抗御敌人。诚心可贯白日,气节可傲严霜,思恩图报,感抚往事怎么能够遗忘呢?”

猜你喜欢
  卷九十八 元后传第六十八·班固
  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陈寿
  卷二百四十·表第三十一·脱脱
  卷三百二十六·列传第二百十四·外国七·张廷玉
  卷二百一 治平元年(甲辰,1064)·李焘
  逸文·龙衮
  国宝新编·顾璘
  第二十八册 天聪四年五月·佚名
  世家卷第六 高丽史六·郑麟趾
  曹邦辅传·张廷玉
  ●皇朝通典卷十一·佚名
  卷一百二十六之九·雍正
  卷一百八十一·佚名
  吏学指南卷之一·徐元瑞
  纲鉴易知录卷四五·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三回 龙氏回书花生笔下·佚名

    诗曰:贫居街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继成今日登金榜喜坏趋炎赴势人闲言少敍,书归正卷:却说刘保闻得报子之言,问道:“状元老爷叫甚名字?”报子说:“官名继成!”那刘保听说,喜的拍手打掌,笑道:“俺孙大叔可中了!说这事在我罢,你可有报

  • 卷一百二·志第五十·刑法一·宋濂

        ◎刑法一   自古有天下者,虽圣帝明王,不能去刑法以为治,是故道之以德义,而民弗从,则必律之以法,法复违焉,则刑辟之施,诚有不得已者。是以先王制刑,非以立威,乃所以辅治也。故《书》曰:“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

  • 规谏太子第十二·吴兢

    贞观五年,李百药为太子右庶子,时太子承乾颇留意典坟,然闲宴之后,嬉戏过度。百药作《赞道赋》以讽焉,其词曰:下臣侧闻先圣之格言,尝览载籍之遗则,伊天地之玄造,洎皇王之建国,曰人纪与人纲,资立言与立德。履之则率性成道,违之则罔念

  • 卷二一二 唐紀二十八·司马光

      起著雍敦牂(戊午),盡旃蒙赤奮若(乙丑),凡八年。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開元六年(戊午,公元七一八年)   春,正月,辛丑,突厥毗伽可汗來請和;許之。   廣州吏民為宋璟立遺愛碑。璟上言:「臣在州無他異迹,今以臣光寵,成彼諂

  • 将略类·佚名

    ○阿里玛国初有骁将阿里玛者,能自握其发,足悬于地,又能举盛京宝胜寺之石狮,重逾千斤。战功甚巨。入京后,所为多不法,世祖欲置于法,恐其难制。有巴图鲁占者,其勇亚于阿,因命其擒之。占至阿邸,故与之语,猝握其指,阿怒,以手拂占掷于庭

  • 四二三 两广总督杨景素等奏覆前进书籍毋庸发还折·佚名

    四二三 两广总督杨景素等奏覆前进书籍毋庸发还折乾隆四十二年八月二十四日两广总督臣杨景素、广东巡抚臣李质颖谨奏,为钦奉谕旨,恭折覆奏事。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十四日接准乾隆四十二年六月十九日奉上谕:据巴延三奏晋省所

  • 刘琨传·房玄龄

    刘琨字越石,中山国魏昌县人,是汉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祖父刘迈,有经国济世之才,任过相国参军、散骑常侍。父亲刘蕃,为人清高简约,性格恬淡,位至光禄大夫。刘琨年少时便得到时议好评,称为俊杰,他和范陽人祖逖都有雄豪之名。年

  • 顾宪成传·张廷玉

    顾宪成,字叔时,江苏无锡人。万历四年(1576)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八年中进士,授职户部主事。大学士张居正生病了,朝臣群起为他祈祷,顾宪成不干。同僚代他签名,他拿笔去掉。张居正死后,他改任吏部主事。请假回乡三年,补为验封主事

  • 晋纪八 孝惠皇帝下永兴二年(乙丑、305)·司马光

    晋纪八 晋惠帝永兴二年(乙丑,公元305年) [1]夏,四月,张方废羊后。 [1]夏季,四月,张方废黜羊皇后。 [2]游楷等攻皇甫重,累年不能克,重遣其养子昌求救于外。昌诣司空越,越以太宰新与山东连和,不肯出兵。昌乃与故殿中人杨篇诈称越命

  • 《神会和尚遗集》序·胡适

    民国十三年,我试作《中国禅学史》稿,写到了慧能,我已很怀疑了;写到了神会,我不能不搁笔了。我在《宋高僧传》里发现了神会和北宗奋斗的记载,又在宗密的书里发现了贞元十二年敕立神会为第七祖的记载,便决心要搜求关于神会的史

  •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十三章 至柔·林语堂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语译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强的东西。道是无微不入的,这一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因此我才知道无为的益

  • 贤护分见佛品第三·佚名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诸菩萨摩诃萨欲得成就此三昧者,当应於彼说法师所生诸佛想。起尊重心勿生憍慢。乃至无有诤竞违逆。不顺心故。然後於此胜三昧中。精勤修学方能克证。贤护。若人於彼说法法师或比丘所。起

  • ●参天台五台山记卷第五·成寻

    【延久四年(宋煕宁五年)十一月一日~十二月三十日】参天台五台山记第五同四年十一月一日 丙午 天晴。巳时,使臣并三司官人来,参五台山沿路盘缠文字,三司官人与老僧,文云:三司,日本国僧成寻等,差殿直刘铎,引伴成寻等,赴五台烧香讫,却

  • 菩萨戒义疏卷下·智顗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十重此下第二正说段也。文为二。先明十重。次四十八轻。初三章。一总标。二别解。三总结也。第一杀戒十重之始。若声闻非梵行在初者。人多起过故。地系烦恼重故制之。杀虽性罪出家人起此罪

  • 卷第三十八·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八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 第八不动地。所以来者。瑜伽云虽於无相作意无缺无间多修习住。而未能

  • 初品 天臂品·佚名

    第一〇一 天臂经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释迦国。释迦国有一名天臂之聚落。时,世尊告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向世尊应曰:“世尊!”于是世尊曰:“诸比丘!有某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如

  • 山海漫谈·任环

    明代诗文别集。任环(字应乾,号复庵)著。任环的诗文著述早已散佚,其子孙努力搜求辑录,所得不及十之一,集名仍题《山海漫谈》,从其初名。《四库全书》收录此集,以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其乡人庾玙刻本为底本。凡3卷,文2

  • 大陀罗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经·佚名

    唐迦湿蜜罗国沙门宝思惟译   具画像法,护摩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