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顾宪成传

顾宪成,字叔时,江苏无锡人。万历四年(1576)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八年中进士,授职户部主事。大学士张居正生病了,朝臣群起为他祈祷,顾宪成不干。同僚代他签名,他拿笔去掉。张居正死后,他改任吏部主事。请假回乡三年,补为验封主事。

万历十五年(1587)考核京城朝官,都御史辛自修掌管考核事宜。工部尚书何起鸣在纠正过失中,辛自修因不对执政大臣之意获罪。给事中陈与郊秉承旨意弹劾何起鸣、辛自修,实际上是攻击辛自修而庇护何起鸣。于是二人都被罢官,并责备了检举何起鸣的四位御史。顾宪成为他们抱不平,上疏申辩,词语中有触怒当权者的地方,被圣旨责备,贬为桂阳州判官。慢慢提为处州推官。母亲死后辞官,服完丧后,补为泉州推官。公正、廉洁被推为第一。

提升为吏部考功主事,任员外郎。恰好有诏书将三位皇子一起封为藩王。顾宪成携同官上疏说:

“皇上因为祖训立嫡长子的条例,想暂时令三位皇子一同封为藩王,以等待有嫡长子就立嫡长子,没有嫡长子立长子。我等三思,‘待’之一字,大不可。太子是天下的根本。预定太子是为了巩固根本。所以有嫡长子就应立嫡长子,没有嫡长子就当立长子,就现在情况而论,等到将来就不对了。我朝建立储君的法律,东宫不一定等待嫡长子,大儿子不一起封王。朝廷大臣已说得很明白了,皇上一概不管,难道皇上的创见能加于诸位圣人之上吗?拥有天下的称天子,天子的长子称太子,天子与天相系,君王与天为一体,太子与父亲相系,父子为一体。太子继承皇位,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能将其封爵。现在想同时分封三王,长子之封与什么相系?没有什么相系,则难在名称上,有所相系,则难在其实。

“皇上说是权宜之计。权宜之计,是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实行的。长子为太子,诸子为藩王,顺理成章,合情合理,有什么不得已的呢?皇上以祖训为法,子孙以皇上为法。皇上不难创造祖训所没有的,后世难道对承袭什么有难处吗?从此以后,幸好有嫡长子的还可以,若没有,就没有东宫了。如果都像皇上这么英明那也是有幸,若没有,凡是皇子都是太子。这不等于开启了万世的祸患吗?皇后与皇上共同继承宗庙,期望宗庙有合适的人。皇上的长子诸子,就是皇后的长子诸子。恭妃、皇贵妃不得据为私有,统统受尊重。难道一定要像辅臣王锡爵的请求,必须拜皇后为母亲,而后才能称儿子吗?

“况且开始奉圣旨说,稍待二、三年后而已,不久改为二十年,又改在二十一年,然而还是可以等待的。今天说‘待嫡’,不知道等到何年何月。刚刚发布命令又忽然改变,意见屡屡变化而期限更加缓慢。自从一同封王的命令下了之后,叩问皇上分封一事的不可胜数,以至里巷的小老百姓也聚族偷偷地议论,是什么造成这样的呢?人心自有公道,可皇上还在责备辅臣担当这件事。王锡爵早晚赶着等待召见,于是力排众议顺从皇上的旨意,难道这就是所谓担当,一定要以诚感悟、接纳皇上到没有过失的地方,才是真的担当。不这样,皇上都不能把天下怎么样,更何况王锡爵呢?

“皇上圣明,不是小人所能比。而不能谅解的,见到影子就疑心形体,听到响声就疑心声音,即使是我们也有不能替皇上明白的。皇上盛德大业,可与三皇五帝相比。可来这样意外的纷纷议论,不可惜吗?恳求皇上命令皇长子早早成为太子,皇三子、皇五子各就王位。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兄兄弟弟。宗庙的长久、国家的安宁,都在这儿。”

顾宪成又送书给王锡爵,反复论辩,后来一同分封的议论遂停止了。

万历二十一年(1593),京官考察。吏部尚书孙钅龙、考功郎中赵南星将与执政有私交的人全部黜出,实际上是顾宪成左右的。等到赵南星被斥退,顾宪成上奏请求一同罢官,没有得到回报。不久升为文选郎中。他推举的人与执政的都有抵触。先前,吏部缺尚书,王锡爵想用罗万化,顾宪成认为不可以,于是就用了陈有年。后来廷臣推举阁臣,又没有罗万化。王锡爵等很愤怒,罗万化获得推举,正好皇帝同意罢官后才停止。到这时,王锡爵将辞去政务,朝廷大臣推举替代他的人。顾宪成推举前大学士王家屏,违背了皇上的旨意,被削籍遣送回家。事情在陈有年传中。

顾宪成既然被除名,名声更加高,朝廷内外推荐他的上疏超过上百份,皇上都不回答。到万历三十六年(1608),才起用为南京光禄少卿,顾宪成尽力辞谢不就位。万历四十年死于家乡。天启初年,赠为太常卿。魏忠贤把持朝政,其党人石三畏又弹劾他,遂被夺去赠号。崇祯初年,赠吏部右侍郎,谥号端文。

顾宪成聪明过人,幼年就有志于圣学。既然被削籍在家,更加深入研究,力主排斥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的学说。无锡旧有东林学院,是宋代杨时讲道的地方,顾宪成与其弟顾允成倡导修复它,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为之营建。落成后,顾宪成带领志同道合的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辈在其中讲学,学者称他为泾阳先生。当时,士大夫的抱负为世不容,于是退隐山林,闻风响应,以致学舍容纳不下。顾宪成曾经说:“在朝廷做官,志向并不在皇上,在边地做官,志向不在民生,居于水边林下,志向不在世道,君子是不这样做的。”所以他在讲学之余,往往议论朝政,品评人物。朝廷之士仰慕他的风范,多和他遥相呼应。由此东林名声大噪,而忌恨的人也多。

等到淮南巡抚李三才被弹劾,顾宪成送信给叶向高、孙丕扬为他恢复名誉。御史吴亮将它刻在邸抄中,攻击李三才的人大哗。而那时于玉立、黄正宾等人依附其间,颇有轻浮好事的名声。徐兆魁之徒于是以此为攻击东林党的口实,徐兆魁在奏疏上攻击顾宪成,肆意诋毁。声称浒墅有条小河,东林党占用其税收作为书院的费用。关使到,东林就以文书招请,假使关使没有应邀前往,也必定给予丰厚的报酬;讲学所至,仆人随从如云,县令令馆舍予以供应,没有二百金办不到;聚会时必定谈论时事,郡邑做事偶然与他们意见不同,必令郡邑改正;受了黄正宾贿赂。他的话没有一句得到证实。光禄丞吴炯上奏为顾宪成一一辩白,因而说:“顾宪成送信救李三才,是有些出格,我尝责怪他,顾宪成也后悔。现在顾宪成被诬告,天下将因此作为讲学的惩戒,闭口不谈孔、孟之道,国家正气从此而耗减,不是小事情啊!”奏疏上后,皇上不予回答。嗣后攻击顾宪成的人没有断绝,等到他死后,还有人攻击。凡是救李三才的,争论辛亥京官考察的,护卫太子的,揭发韩敬科场舞弊的,请勘查熊廷弼的,为张差梃击而抗旨上疏的,最后争论移宫案、红丸案的,违背魏忠贤的人,都被指为东林党人,没有一天不遭到抨击。凭借魏忠贤的邪恶势力,将他们一网打尽。杀的杀,禁的禁,贤明之士再也见不到了。崇祯登基后,渐渐有所任用。但朋党势力已经形成,无耻小人势力大张,使国家受害,明代灭亡后才停止。

猜你喜欢
  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五十一·脱脱
  第二十八回 萧耨斤挟权弑主母 赵元昊僭号寇边疆·蔡东藩
  元明事类钞卷十三·姚之骃
  三藩纪事本末卷三·杨陆荣
  ●崇祯实录卷之一·佚名
  卷之一千十六·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一·佚名
  尚史卷六·李锴
  通志卷七十三·郑樵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六下·袁枢
  刘敏元传·房玄龄
  卷十三 鲁呼争立·李有棠
  卷三十六·雍正
  王端毅奏议巻十四·王恕
  杨少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九出 姻阻·李渔

    〖金菊对芙蓉〗(外上)介寿归来,河清无事,龙宫尽日高眠。(老旦上)念娇儿未返,心上悬悬。——大王,女儿住在东海宫中好几日了,也该差几个水卒,去接他回来。(外)我也正要如此,今日就差人过去。只是一件,女儿年已及笄,未曾替他

  • 卷二十九·乾隆

    卷二十九昌黎韩愈诗三十八首荐士周诗三百篇。雅丽理训诰。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到。五言出汉时。苏李首更号。东都渐弥漫。派别百川导。建安能者七。卓荦变风操。逶迤抵晋家。气象日凋耗。中间数鲍谢。比近最清奥。齐

  • 卷四百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二元稹遣春十首晓月笼云影鸎声余雾中暗芳飘露气轻寒生柳风冉冉一趋府未为劳我躬因兹得晨起但觉情兴隆久雨怜霁景偶来堤上行空蒙天色嫩杳淼江面平百草短长出衆禽高下鸣春阳各有分予亦澹无

  • 卷二百九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忠义六·张廷玉

        ◎忠义六   ○夏统春 陈美 谌吉臣 卢学古 陈万策 许文岐 郭以重崔文荣 徐学颜 冯云路 蔡道宪 张鹏翼 刘熙祚 王孙兰 程良筹 黄世清 杨暄 唐时明 段复兴 简仁瑞 司五教 都任祝万龄 陈瑸 王徵俊 丁泰

  • 卷二百二十六 熙寧四年(辛亥,1071)·李焘

      起神宗熙寧四年八月盡是年九月   八月癸丑朔,御文德殿視朝。高麗使民官侍郎金悌至自通州。   甲寅,詔:「自今保甲與賊鬥死者,給其家錢五十千;有戶稅者,仍免三年科配。因致廢疾者,給錢三十千。折傷者,二十千。被傷者,五

  • 第九十四回 倚翠偎红二难竞爽 剖心刎颈两地招魂·蔡东藩

      却说农工商部尚书载振,系庆亲王弈劻子,他因庆王执掌朝纲,子以父贵,曾封镇国将军及贝子衔。自官制改更,把工部易名农工商部,就令他作为部长。一介贵公子,只可管领花丛,如何能主持实业?少年显达,倜傥风流,前时未任部长,尝悦妓

  • 卷之四百五十一·佚名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九月。辛酉以节近霜降。雨泽愆期。遴选僧道。开坛讽经祈祷。派恭亲王溥伟诣大高殿时应宫恭代拈香。遣贝勒载濂诣昭显庙、贝子溥伦诣宣仁庙、镇国公载泽诣凝和庙、贝子毓橚诣觉生寺、郑亲王凯泰

  • 第八卷 星野晷度(六)·缪荃孙

    节气日出时日入时旦时中星昏时中星冬至小寒大雪大寒小雪立春立冬雨水霜降惊蛰寒露春分秋分清明白露谷雨处暑立夏立秋小满大暑芒种小暑夏至辰初初刻九分三十秒辰初初刻六分三十八秒卯正三刻十三分三十三秒卯正三刻一分

  • 卷七十三·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七十三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白起者郿人也【正义郿音眉岐州县】

  • 王思同传·欧阳修

    王思同,幽州人。他的父亲敬柔娶刘仁恭女,生思同。思同在刘仁恭部下当银胡革录指挥使,仁恭被他的儿子守光囚禁,思同归附晋,当飞腾指挥使。梁、晋军在莘县对峙,派思同到杨刘筑垒,因功升神武十都指挥使,再升郑州防御使。思同为人

  • 卷二十七·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十七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唐高祖时国制草具多仍隋旧太史令傅奕谓承乱世之後当有变更乃上言龙纪火官黄帝废之咸池六英尧不相沿禹弗行舜政周弗袭

  • 卷十一·邵宝

    简端録卷十一(明)邵寳 撰○大学【凡十九】明明德以新民为至然有不必然者颜子是也能得明德之效也新民在其中矣故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右经虑而后能得之简大学自明明德于天下遡而至于致知格物皆约彼而之此一而二二而一有应

  •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林语堂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语译无言才能合

  • 卷二十四·李明复

    <經部,春秋類,春秋集義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二十四宋 李明復 撰僖公二十有八年春晉侯侵曹晉侯伐衛程氏學曰晉侯侵曹晉侯伐衛再書晉侯者甚晉侯之惡也孔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齊桓晉文俱有攘楚之功

  • 卷十·程川

    <经部,五经总义类,朱子五经语类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十钱塘程川撰易十上经三味道问圣人于文言只把做道理说曰有此气便有此理又问文言反覆说如何曰如言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又潜龙勿用下也只是一意重叠说伊川作

  • 卷五·易祓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官总义钦定四库全书周官总义卷五     宋 易袚 撰大府周制天下之财皆受令于大宰而总于大府大府一职虽为主藏之长而非有司出纳之任乃所以总有司之岀纳者也何谓总有司之出纳玉府则专掌王之

  • 淮关小志·冒广生

    本书为《淮安文献丛刻》丛书第三部,《淮安文献丛刻》有选择地点校出版淮安地方旧的府、州、县志,以及记述淮安历史上漕、河、盐、榷、驿等方面内容的专志、乡镇志、关志、山水志等。同时,对淮安地方的野史杂记、风土记、

  • 坐忘论·司马承祯

    古代养生术书。唐司马承祯著。分总论和信教、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等七条。吸收了佛释的正心和止观学说,阐发道教修仙理论。主张修仙时要收心、守静、简事、真观、去知识、绝欲望,应物而不为物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