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周文育传

周文育字景德,义兴陽羡人。年轻时孤单贫困,本来住在新安寿昌县,姓项,名猛奴。十一岁时,能在水中仰游好几里远,跳五六尺高,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无人比得上他。义兴人周荟任寿昌浦口戍守官,看见他觉得很奇怪,就唤他来说话。他回答说:“母亲年老家贫,哥哥姐姐都已长大成人,被赋税徭役困得没有办法。”周荟可怜他,就随他去到他家里,靠近他的母亲请求把文育作儿子养育,母亲就把文育交给他。周芸任职期满,带文育回到都城,见到太子詹事周扌舍,请他起名字,周扌舍就替他起名文育,取字景德。周荟让他哥哥的儿子周弘让教周文育书写计算。周弘让擅长隶书,写了蔡邕的《劝学》和古诗送给周文育,周文育不解其义,对周弘让说:“谁愿学这东西,求富贵只靠大槊就行了。”周弘让赞许他的想法,教他骑马射箭,他非常高兴。

司州刺史陈庆之和周荟同郡,向来关系友善,举荐周荟任前军军主。陈庆之派周荟率领五百人去新蔡悬瓠,慰劳白水蛮,白水蛮计划捉拿周荟投奔魏,事情败露,周荟与周文育抵抗他们。当时敌人人数太多,一天之内打了几十次仗。周文育在前冲锋陷阵,在军中最勇敢。周荟在阵中战死,周文育飞马赶到取了周荟的尸体,敌人不敢逼近。到了晚上,各自引兵而去。周文育全身九处受伤,伤愈后,请求回去安葬养父,陈庆之赞许他的节气,送给他厚重的葬礼并让他去了。

安葬完毕,遇到卢安兴接任南江督护,劝他同去。多次征讨俚獠,所到之处都立有战功,被任命为南海令。卢安兴死后,周文育和杜僧明攻打广州,被高祖击败,高祖赦免了他们,这在《杜僧明传》中有述。

后来监州王劢让周文育担任长流参军,很得信任。王劢被代替,周文育打算和王劢一起去,到大庚岭,拜访占卜的人,卜者说:“您去北方不过当令、长一类的小辟,到南方却可以为公侯。”周文育说:“有足够的钱财就行了,哪个还奢望当公侯。”卜者又说:“您过一会儿应该能暴得银子二千两,如果不相信,凭此事验证。”当晚,他们住在预先安排的旅馆里,有一个商人要和周文育赌博,周文育赢了,得到二千两银子。第二天他向王劢辞别,王劢问其缘故,他告知占卜之事,王劢于是让他去了。高祖住在高要,听说他回来了,非常高兴,派人迎接他,重重赏赐,把手下人马分一部分给他。

高祖讨伐侯景,周文育和杜僧明为前军,打败兰裕,援助欧陽..,都建有功勋。高祖在南野攻打蔡路养,周文育被蔡路养围攻,四面陈书数重,箭石如雨,他的坐骑被打死,右手拼杀,左手解鞍,冲出重围,与杜僧明等人会合,联手再攻,于是大败敌军。高祖于是奏请任命周文育为府司马。

李迁仕占据大皋,派部将杜平虏到赣石、鱼梁筑城,高祖命令周文育攻打,杜平虏弃城逃跑,周文育占据了他的城池。李迁仕听说杜平虏败北,把年老体弱的士兵留在大皋,全部挑选精兵,亲自率领,来攻打周文育,军锋锐势很盛,周文育的军士害怕了。周文育出战,李迁仕稍稍后退,相持不下,刚好高祖派杜僧明前来援助,另外打败李迁仕的水军,李迁仕的部队溃逃,不敢经过大皋,直接逃向新淦。梁元帝任命周文育为假节、雄信将军、义州刺史。李迁仕又和刘孝尚商议抵抗高祖讨侯援京之师,高祖派周文育和侯安都、杜僧明、徐度、杜棱在白口筑城抗敌。周文育多次出战李迁仕,于是生擒了李迁仕。

高祖从南康出发,派周文育率领五千人马,开通长江水路。侯景的部将王伯酉鬼占据豫章,周文育把他击走了,于是占领了他的城防。累计前后功劳,周文育被任命为游骑将军、散骑常侍,封为东迁县侯,食邑五百户。

高祖大军行至白茅湾,派周文育和杜僧明经常为前锋,平定了南陵、鹊头等城。到姑熟时,周文育和侯景的将领侯子鉴交战,打败了他。侯景之乱平定后,周文育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改封为南移县侯,食邑一千户,任信义太守。后来先后调任南陽、兰陵、晋陵太守,智武将军,散骑常侍。

高祖翦除王僧辩后,命令周文育统率大军和世祖在吴兴会合,围攻杜龛,打败了他。又渡过长江袭击会稽太守张彪,占领了会稽郡城。世祖被张彪袭击时,周文育正驻扎在城北的香严寺,世祖半夜跑过来,于是共同扎起栅栏。不一会儿,张彪又来攻打,周文育全力苦战,张彪未能取胜,于是打败并平定了张彪。

高祖因为侯調据有江州,就派周文育讨伐他,于是任都督南豫州诸军事、武威将军、南豫州刺史,率军袭击湓城,尚未攻克,徐嗣徽带领北齐军渡过长江占据芜湖,皇帝下诏征召周文育回京。徐嗣徽等人把船舰排列在青墩到七矶一线,用来截断周文育的归路。到了晚上,周文育击鼓呐喊进发,徐嗣徽等阻挡不住。第二天清晨,周文育反攻徐嗣徽,徐嗣徽的骁将鲍砰孤身驾小战船断后,周文育驾小船和他交战,跳上鲍砰的战船,杀了鲍砰,又把鲍砰的战船牵引回来,敌人惊恐不已,周文育把船留在芜湖,从丹陽徒步上岸。此时高祖在白城抵抗徐嗣徽,刚好和周文育会合。即将开战了,突然刮起大风,高祖说:“打仗不能逆风。”周文育说:“形势紧迫,应该当机立断,还用什么古法。”于是操槊上马,纵马前进,大军跟进,风也很快转向,杀伤敌人几百人。徐嗣徽等人把营帐移到莫府山,周文育移军驻扎,与敌人相对。连续作战,功劳最大,升职为平西将军,晋爵为寿昌县公,还送给一部鼓吹。

广州刺史萧勃起兵越过大庾岭,皇帝诏令周文育率大军讨伐。当时新吴洞主余孝顷起兵响应萧勃,派他的弟弟余孝劢据守郡城,他亲自率军出豫章,占据石头。萧勃派他的儿子萧孜率军和余孝顷会合,又派偏将欧陽..驻军苦竹滩,傅泰占据土庶口城,来抵抗官军。梁军船少,余孝顷有小船三百艘,舰一百多乘,停在上牢。周文育派军主焦僧度、羊柬秘密率军袭击,把船舰全部缴获而归,又在豫章扎起栅栏。当时梁军粮食吃完了,都想退回来,周文育不同意。于是派人抄小路送信给周迪,相约为兄弟,并陈述利害得失。周迪收到信后非常高兴,答应送粮饷给周文育。于是周文育分派老小乘旧船舰,顺流而下,烧毁了豫章扎的栅栏,假装退走。余孝顷在远处看见,非常高兴,就没有设防。周文育抄小路加速前进,连续两夜行军到达芊韶。芊韶的上游是欧陽..、萧勃,下游则是傅泰、余孝顷,周文育占据他们的中间,筑起城墙,犒劳将士,敌军惊恐不已。欧陽..于是退入泥溪,筑城防守。周文育派严威将军周铁武和长史陆山才袭击欧陽..,活捉了他。于是摆开大阵,和欧陽..在船上会饮,来傅泰城下视察,乘机攻打傅泰,打败了他。萧勃在南康听说了,都两腿打颤,不能让自己安定。萧勃的将领谭世远杀了萧勃打算投降,被别人杀害。谭世远的军主夏侯明彻带着萧勃的首级前来投降。萧孜、余孝顷还据守石头,高祖派侯安都协助周文育攻打,余孝顷撤退到新吴,广州平定,回师驻扎在豫章。按照他的功劳授予他镇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江州、广州、衡州、交州等州诸军事,江州刺史等职。

王琳占有长江上游一带,皇帝诏令侯安都为西道都督,周文育为南道都督,他们在武昌会合。和王琳在沌口交战,被王琳捉住,后来得以逃脱返回,这在《侯安都传》中有述。不久授予周文育使持节、散骑常侍、镇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寿昌县公,并送给一部鼓吹。

周迪打败余孝顷后,余孝顷的儿子余公..、弟弟余孝劢还据守着旧栅城,在南方鼓动叛乱,高祖又派周文育和周迪、黄法..等讨伐他陈书们。豫章内史熊昙朗也率军前来会合,部队聚至一万人。周文育派吴明彻为水军,配合周迪运送粮食,自己率领大军进入象牙江,在金口筑城。余公..带领五百人假装投降,计划捉住周文育,事情败露,周文育把他囚禁起来,送到京师,把他的部下隶于各路人马。于是舍弃船舰为步军,进驻三陂。王琳派部将曹庆率领二千人马来救余孝万力,曹庆分派主将常众爱和周文育对抗,自己率领所带人马直接攻打周迪、吴明彻的部队。周迪等人战败,周文育退守金口。熊昙朗因为周文育失利,计划谋杀周文育,来接应常众爱。周文育的监军孙白象对此事很清楚,劝周文育抢先下手。周文育说:“不行,我的队伍老兵少,新兵多,要是杀了熊昙朗,很多人会惊慌害怕,那么灭亡之期很快就要到了,还不如和他交心来安抚他。”先前,周迪战败时,弃船逃跑,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等到收到周迪的书信,周文育很高兴,把书信拿去给熊昙朗看,熊昙朗把他杀害在座位上,时年五十一岁。高祖听说,当天举办哀悼之事,追任为侍中、司空,谥号忠愍。

当初周文育占据三陂,有一颗流星划过长空坠落到地面,声音大如雷鸣,陷塌了一平方丈的地面,其中有碎木炭几斗。同时军中的交易场所忽然听到有小孩啼哭的声音,在场的人都感到惊奇,听声音来自地下,士兵们挖出一口三尺长的棺材,周文育厌恶它。不久周迪战败,周文育被杀。天嘉二年(561),诏令配享高祖庙庭。其子周宝安袭封。其同族哥哥周景曜,因为他官至新安太守。

猜你喜欢
  帝纪第五 恭帝·魏徵
  卷一百九十九·志第一百五十二·刑法一·脱脱
  卷七十八 蜀录三·崔鸿
  ●卷二百四十九·徐梦莘
  雷学淇校辑本《世本》·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八·佚名
  卷之九百三·佚名
  卷之二百二十一·佚名
  ◎小花园中新艳史·吴虞公
  ◎梁令娴于归记·李定夷
  卷之十四·祁韵士
  自序·查继佐
  汉纪五十三 孝献皇帝丙兴平元年(甲戌、194)·司马光
  卷一百·宋敏求
  卷一百八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鼐·唐圭璋

      鼐字仲镇,“全”已见。鼐为李廌方叔之孙(石湖诗集卷九送李仲镇宰溧阳范成大自注)。廌及东坡之门。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一、范成大石湖诗集八均有李仲镇懒窝诗。鼐于隆兴元年(1163)九月以右宣教郎到溧阳县令任(景定建康志

  • ◆蒲提学道源(闲居丛稿)·顾嗣立

    道源,字得之,别号顺斋,世居眉州之青神,徙家兴元。道源强记过人,究心濂洛诸儒之学,尝为郡学正,罢归,绝口不言仕进。晚以遗逸征入翰林,改国子博士,岁余引去。起提举陕西儒学,不就,优游林泉。病,弗肯御医药,饮酒赋诗而逝。以仲子机贵,赠

  • 卷六·王奕清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六目録【四十二字】浣溪沙【上】韩 偓张 曙南唐李璟南唐李煜韦庄【二首】薛昭藴【四首】毛文锡欧阳炯【二首】顾夐阎 选毛熙震【二首】李 珣【二首】孙光宪【五首】张 泌【二首】晏 

  • 欧阳文忠诗补钞·管庭芬

    欧阳文忠诗补钞修字永叔庐山高赠同年刘凝之归南康庐山高哉几千仞兮,根盘几百里,巍然屹立乎长江。长江西来走其下,是为扬澜。左兮洪涛巨浪日夕相舂撞。云消风止水镜净,泊舟登岸而远望兮,上摩云霄之晻霭,下压后土之鸿庞。试往

  • 卷七十五·志第五十一·职官四·张廷玉

        ◎职官四   ○南京宗人府 吏部 户部附总督粮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都察院附提督操江 通政司 大理寺 詹事府 翰林院 国子监 太常寺 光禄寺太仆寺 鸿胪寺 尚宝司 六科 行人司 钦天监 太医院 五城兵

  •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一十四·佚名

    万历九年七月壬戌朔 上亲享 太庙○调原任广东按察使周浩为广西兵备副使○总督漕运凌云翼奏称仪真闸税宜酌水势不必拘泥取盈其瓜仪各闸坝应归并南河郎中管理不必添设主事部覆如议因言河道岁修钱粮宜敕督臣照各边年饷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九·佚名

    天启六年十二月己亥朔○东厂太监魏忠贤汇奏三年缉获功荫弟侄一人锦衣卫指挥使世袭杨寰孙云鹤加太子太保锦衣卫堂上佥书理刑如故嗣是田尔耕许显纯崔应元许浩然亦以三年类奏尔耕荫一子本卫指挥佥事显纯加太子太保应元升

  • 卷之三百二十七·佚名

    光绪十九年。癸巳。八月。庚戌朔。谕内阁、现在领侍卫内大臣差务较繁。所有世铎前免带豹尾枪之差。着载泽替带。现月  ○以捐赈钜款予粤海关监督联捷以副都统记名遇缺题奏。  ○以遵命捐赈。予工部郎中苏清泉为

  • ◎秦淮许多怪文章·吴虞公

    南京齐省长因秦淮河污浊,有碍卫生,拟拨款修浚。警区得此消息,以责任所在,特派警察多名挨户知照,不准大便,倘有不遵,照违警章判罚,决不宽贷。于是各妓院、各酒馆以及茶坊、茶社咸起恐慌。所可笑者,宛中茶舫贴一纸条上书:“奉警宪

  • 卷之一百十四·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一百十四 传第九十八 和硕特固山贝子纳噶察列传【居察哈尔之和硕特今袭辅国公】纳噶察和硕特人姓博尔济吉特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之二十五世孙其高祖达延曾祖衮楚克相继为

  • 武德·周绍良

    №武德001【盖】唐上柱国邢国公李君之墓铭【志文】□昔天造草昧之初,有圣经纶之始,原鹿逐而犹走,瞻乌迁而未宣,必有异人间出,命世挺生,负问鼎之雄图,郁拔山之壮气,控御英杰,鞭挞区宇,志逸风飚,势倾海岳。或一九请封

  • 梁纪十六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丁卯、547)·司马光

    梁纪十六 梁武帝太清元年(丁卯,公元547年) [1]春,正月朔,日有食之,不尽如钩。 [1]春季,正月朔(初一),发生日偏食,未被遮尽的太阳象钩一样。 [2]壬寅,荆州刺史庐陵威王续卒。以湘东王绎为都督荆·雍等九州诸军事、荆州刺史。续素贪

  • 提要·刘宗周

    臣等谨案论语学案十巻明刘宗周撰宗周有周易古文钞已着録宗周讲学以慎独为宗故其解为政以徳及朝闻道俱首揭此旨其传虽出姚江而颇能救正其失其解多闻择善多见而识章有云世谓闻见之知与徳性之知有二予谓聪明睿知非性乎睿

  • 卷四·柯尚迁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全经释原钦定四库全书周礼全经释原卷四明 柯尚迁 撰地官司徒第二官以地为名象地也地形载万物司徒掌教以安万民同也司主也専主一官之事也徒众也谓万民也万物附属于地万民附属于司徒宜矣又古

  •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五(之下)·智俨

    终南山至相寺沙门智俨述自此已下有十知识。此一欢喜地菩萨也。天名婆娑婆陀。入光明普照诸法坏散众生愚痴法门。初辨劝教。二时善财下依入。三尔时夜天告下明入法界。劝教中三如前。加毗罗城国名舍夷。是佛生处。表初

  • 开圣禅院语录序·佚名

    嘉兴大藏经 山晖禅师语录开圣禅院语录序维皇降衷无智愚贤不肖一也一者维何本来各具之圣心也然惟大人惟能不失其赤子之良惟君子惟能独存其几希之念夫岂大人君子之受畀于天者独异于俦人也欤哉畀不异而大人君子异异之以

  • 大易断例卜筮元龟目·萧吉文

    予尝滴露研朱,对梅读易,逆爻位之得失,卜气运之变迁,莫不如影随形,如谷应声。独怪夫今之易卜君子,其于爻辞象义皆莫之究,反以枝杆蔓说而文之,是致祸福无凭也。予因是,上窥圣人之经旨,下窃六君子之传义,旁参鬼谷先生之遗文,演作歌诗

  • 维摩诘所说经·佚名

    维摩经之具名。三卷,秦罗什译。维摩经有三译:一吴支谦译,题为维摩诘经。二为今经。三唐玄奘译。是为说无垢称经。三译中流行盛者今经也。诸家疏注如下:维摩诘所说经注十卷,姚秦鸠摩罗什僧肇道生三家注中集出。注维摩经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