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殷景仁传

殷景仁,陈郡长平人。曾祖殷融,是晋朝的太常。祖父殷茂之,是特进、光禄大夫。父亲殷道裕,早年去世。

殷景仁少年时就有宏大的器量,司徒王谧见了,便把女儿嫁给他为妻。他为宋武帝的太尉行参军,曾任中书侍郎。殷景仁不写文章而敏捷多思,不谈礼义而深达情理,至于国家典仪、旧章记载,无不撰录,有眼光的人知道他是有用世志向的。

他曾经建议请百官荐举人才,以所推荐的人是否能干而决定淘汰和录用,武帝对他十分赏识。少帝即位,他被补为侍中,多次上表辞让。宽厚的诏令满足了他的请求,任命他担任黄门侍郎,历任左卫将军。文帝即位,委任和待遇更加厚重。很快又升为侍中,左卫职务依旧不变。当时与王华、王昙首、刘湛四人共同为侍中,以风神和才干,为一时的冠冕,共同升迁的美事,近代没有能比得上的。元嘉三年(426),皇帝亲自征讨谢晦,司徒王弘进入中书下省,殷景仁身材长直,共同掌管留守任务。谢晦被平定,他代到彦之担任中领军,侍中职务依然如故。

文帝的生母章太后早年死亡,皇上侍奉太后的生母苏氏非常恭谨。元嘉六年,苏氏去世,皇上亲自前往哭悼,诏令想遵照两汉推恩的旧典。殷景仁认为:“汉代推恩加爵,当时是承袭秦朝的弊端,蔑视儒术,怕不是盛明时代所应循蹈的。晋朝依照二代,只要是与朝政有关,君主的举措必定要加以记载,所以贤明的君王一定要谨慎。主持公道的人应该颁发奖赏而不以私情,奉行天统的人常要约束感情而申明制度,以此立诚信于万国,留典则于后世。”皇上听从了。

遭到了母亲的丧事,葬罢以后,被起用为领军将军,他坚持推辞。皇上指示州郡主簿代授,派中书舍人周赳用车把他载上拉到府中。服丧期满后,升为尚书仆射。太子詹事刘湛代替他做领军,刘湛和殷景仁一向友好,都受到武帝的厚遇,都以宰相相许。刘湛常常担当外任。正赶上王弘、王华、王昙首相继死去,殷景仁便引刘湛回朝,共同参与朝政。刘湛入京后,因为殷景仁的地位本来不超过自己,一旦处在前面,心里非常气愤。他知道文帝信任殷景仁,不可转变,于是便深深结交司徒彭城王刘义康,想倚凭宰相的重位来压过他。元嘉十二年,殷景仁升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仆射职务依旧,不久又兼管吏部。刘湛更加愤怒,刘义康听了刘湛的话,在文帝面前毁谤殷景仁,文帝对他却更加器重。殷景仁秘密地陈说了相王的权力太重,对国家不利,皇上认为很对。殷景仁对亲戚和旧友慨叹说:“引荐他入京做官,他反要咬人!”于是称病请求解职,没有被允许,只让他在家养病。刘湛提议可以派人扮作盗贼在外面把他杀死,认为文帝即使知道,也一定不能伤害最亲的亲人。皇上暗中听到消息,便把殷景仁迁移到西掖门外的晋朝鄱陽公主府第中,作为护军府。紧连着皇宫,所以他们的计谋没有得逞。

殷景仁卧病五年,虽然不见皇上,而秘密信件往来不断,一天中数以十计,朝政大小都要拿来问他。行迹周密,没有能发现他们踪迹的。即将抓捕刘湛的那天,殷景仁便拂拭衣冠。卧病时间久了,身边的人都不明白他的意思。当天夜里,皇上走出华林园延贤堂召见了他,殷景仁仍然称言有脚病,在小坐车里坐下,捕杀事务的布置,全都交他办理。

他代替刘义康做了扬州刺史,仆射、吏部依旧不变。派使者授了官印,主簿代为授职以后,便觉得病情加重,情理反常。他的性格本来很宽厚,却忽然变得苛暴起来,问左右的人说:“今年是男婚多,是女嫁多?”这年冬天下了大雪,殷景仁乘车从厅堂里出来观望,忽然惊奇地说:“阁房的前面怎么会有大树?”随后便说:“我搞错了。”病危的时候,文帝说不适合住在州府,让他回来仍然住在仆射下省。做州刺史共一个多月去世,有人说看到刘湛在作祟。追赠为侍中、司空,谥号文成公。大明五年(461),孝武帝路过殷景仁墓,诏令派人祭祀。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二 郭祚 张彝·魏收
  卷三百十七·列传第二百五·广西土司·张廷玉
  卷一百二十二·毕沅
  宋史全文卷三十六·佚名
  卷之一百二十一·佚名
  第一卷 上元江宁 句容 溧水 高淳 江浦 六合·缪荃孙
  第五十七卷 忠节 一·缪荃孙
  一四五五 陕甘总督勒保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及碑匾情形折·佚名
  卷四十一·张守节
  荀勖传·房玄龄
  后秦姚苌传·李延寿
  卷三十四·雍正
  卷一百四十二下·雍正
  卷一百一·佚名
  兵一二·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张元帅弘范(淮阳集)·顾嗣立

    弘范字仲畴,河内人,蔡国公柔第九子也。中统初,授行军司马,以平济南李璮功,进顺天路管民总管,移守大名。六年,授益都淄莱等路行军万户。十一年,北兵渡江,弘范为前锋,长驱至建康。屡败宋师,上其功,改亳州万户。后赐名拔都,从中书左丞

  • 卷一百七十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七十七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澹庵诗集胡铨字邦衡庐陵人建炎二年进士甲科绍兴五年以贤良方正荐除枢宻院编修官抗疏诋和议累谪吉阳军孝宗朝歴权中书舍人蒹国子祭酒权兵部侍郎以资

  • 卷七·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七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赵拚清献诗钞赵拚字阅道衢之西安人中景佑元年进士乙科通判宜州以母丧庐墓三年孙处为作孝子传召为殿中侍御史京师号铁面御史进参知政事已而求郡旋召旋罢英宗朝除龙图阁直学

  • 志卷第六 高丽史五十二·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历三。授时历经下。步五星第七。历度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七十五秒。历中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八十七秒[半]。历策一十五度二十一分九十

  •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司马迁

    邱永山译注【说明】这是一篇记叙古代名医事迹的合传。一位是战国时期的扁鹊,另一位是西汉初年的淳于意。通过两千多年前享有盛誉的名医业绩介绍,能使人了解到祖国传统医学在那时已有相当高的水平。这些医学家们不仅善于

  • 李勉传·欧阳修

    李勉,字玄卿,是郑惠王李元懿的曾孙。父亲李择言,累任州刺史,封为安德郡公,以善于治理闻名。张嘉贞任益州都督,自视甚高,接待部下刺史时十分倨傲,李择言守汉州时,张嘉贞独独领他与自己同榻坐,谈论政事,名重于当时。李勉少年时好学

  • 卷五 太宗灭辽·李有棠

    〔辽主被俘后事、伊都附〕太祖天辅七年秋九月丙辰,太宗即皇帝位,改元大会。本名乌奇迈改讳晟,世祖第四子,太祖同母弟。辽太康元年乙卯岁生。初为穆宗养子。收国元年七月为安班贝勒。太祖征伐常居守,天辅五年命贰国政,至是乃

  • 卷五十七·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五十七宋 宋敏求 编大臣宰相休致卢怀慎去官养疾勅杜佑太保致仕制贬降上张嘉贞幽州刺史制杜暹荆州长史李元紘曹州刺史制宇文融汝州刺史制第五琦忠州长史制第五琦长流夷州制李揆袁州长史制王

  • 卷三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三十五礼部仪制清吏司军礼亲征凡亲征之礼皇帝将有讨於弗庭者既卜日先期遣官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太岁颁行军律令【详见兵部】至日遣官致祭道路之神於天安门祭火礮之神於教场銮仪卫陈?驾卤簿於

  • 卷之三·子华子

    子华子卷之三晋人程本着北宫子仕北官子将仕於卫,子华子曰:意来,子之所以自事其心者,亦尝有以语我乎?北宫子曰:意未得以卒业也,以是樵苏之弗继,糊其颐颊於人。虽然,谨志其所欲为於善,而违其恶也。庶几於完。子华子愀然变乎容,有问

  • 卷四十·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四十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四十>湯沐之邑王制曰方伯為朝天子皆有湯沐之邑於天子之縣内視元士【給齊戒潔清之田浴用湯沐用潘】春秋桓二年鄭伯以璧假許田左

  • 石鼓论语答问卷中·戴溪

    宋 戴溪 撰泰伯第八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徳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前辈谓许由只能逃尧不能逃名若名已相随逾逃而逾至盖不由已所谓至人无名者形迹俱冺不待有其名而逃矣善乎范蔚宗之言曰泰伯伯夷未始有让也所谓未始

  •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八一)中阿含长寿王品念身经第十(第二小土城诵)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鸯只国中。与大比丘众俱。往诣阿和那揵尼住处。尔时。世尊过夜平旦。著衣持钵。入阿和那而行乞食。食讫。中后收举衣钵。

  • 佛说十地经卷第六·佚名

    大唐于阗三藏沙门尸罗达摩于北庭龙兴寺译  菩萨不动地第八  是时天王及天众  闻此胜行皆欢喜  为欲供养于如来  及以无量大菩萨  雨妙幡花及幢盖  香鬘璎珞与宝衣  无量无边千万种  悉以摩尼作严饰

  • 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上·窥基

    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经云佛说阿弥陀经。赞曰。下第六正释本文分二。初解题目。二释经文。此初也。佛说者即能化教主。阿弥陀者。唐言无量寿等也。经者摄贯等四义也。以胜显劣。依主释也。或以别简总亦依主释也。依人得

  • 古农佛学答问卷六·范古农

    护持正法门(一) 宗乘之校量问:佛教始於何时究竟何人为创始者。答:佛教为释迦牟尼佛所创。在我国周昭王时代。距今二千九百六十年。后汉明帝时有迦摄摩腾竺法兰二僧传到我国。(编者查此条答问时在民国二十二年)问:五祖是否释

  • 汤头歌诀·汪昂

    中医方书。一名《医方汤头歌诀》,一卷。清汪昂撰。汪昂字訒庵,宁休(今属安徽)人。中秀才,壮年弃儒习医。通晓经史百家之学,尤擅长医学。著有《本草备要》、《医方集解》、《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经络歌括》、《日食

  • 诗考·王应麟

    一卷,宋王应麟著。此编专考三家《诗》说。《隋书·经籍志》载,《齐诗》魏代已亡;《鲁诗》亡于西晋;《韩诗》虽存,无传者。其后,《韩诗》亦仅存《韩诗外传》,《韩故》、《韩诗内传》、《韩说》皆佚。王应麟收集各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