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高隆之传

高隆之,字延兴,洛阳人,是宦官徐成的养子。有人说他的父亲高干被姑夫高氏养育长大,因而从了高姓。他后来立下了决定朝廷命运的大功。高欢命他为自己的兄弟,他便说自己是高欢的同乡,渤海..地人。

  他身高八尺,须髯秀美,性情深沉,颇有志气。当初,行台于晖命他为郎中,他与高欢交情很深,互相寄托心事。后来,他跟着高欢在山东起兵,多次升迁,任并州刺史。进入朝廷,任尚书右仆射。当时,刚分给百姓土地,权贵们都占有肥沃的,贫穷的人接受瘠薄的,他奏请神武帝高欢,重新将土地平均分配。他又任营构大将,用十万工役拆掉洛阳的宫殿,将砖瓦木料运到邺城。邺城建筑的规模形状,高欢都让他来负责。他加筑了南城,周围长二十五里。因漳河临近京城,他又建起长堤用来防止洪水泛滥;又开挖河渠,引出漳河水,围绕京城流过,并在渠上建造水碾水磨,对百姓很有利。

  北魏自从孝明帝孝昌年以后,天下骚乱,多灾多难,刺史、太守这些地方长官都担任着都督一职,虽然不打仗,也都设置辅助的官职,到处都很繁琐,对地方也有骚扰。隆之奏请朝廷,不是真正的边防要塞,现在驻扎着兵马的,都把地方官兼任的军职和辅助的官员全部取消。另外,朝廷的显贵们多凭借常侍这个职务,在帽子上加貂蝉的装饰。隆之上表请求解除自己侍中的职务,并陈奏所有凭借侍中职务增加帽子上装饰的,也希望能够停止。朝廷都下诏采纳了他的意见。自从国家多事,冒名顶替,窃取官职的人不可胜数。他上疏请求朝廷进行检查,十来天时间就查出五万多人。而那些冒名顶替的小人却气焰嚣张,隆之因畏惧而停止了检查。朝廷下诏,命他监修起居录,晋封为司徒。

  东魏武定时,他被任命为尚书令,迁任为太保。文襄帝高澄任宰相,朝廷旧有的风气全被肃清,而高隆之却不断收受贿赂。高澄在尚书省对他大加责备。北齐受东魏禅让,建立新朝,高隆之晋升爵位为王。不久,以原来的职务任录尚书事,兼领大宗正卿,负责监修国史。他喜欢玩弄些小的技巧,对于朝廷的仪仗,百官们的服装样式,不断有所改变,但却不遵守典章故事,因而遭到非议。他在射箭的靶子上树立三个人的形象,以增加射手的勇气。文宣帝曾到山东,因到靶场射箭,对隆之说:“箭靶上可以作猛兽的形象,以保存古代尚武的精神,为什么成天对着人的形象射?”隆之听了无言以对。

  先前,文襄帝高澄重用崔暹、崔季舒等人。高澄去世后,隆之启奏文宣帝,想加害崔暹等人,文宣帝不同意。文宣帝认为他是有德望的旧臣,将朝廷的事情委任给他。他的儿子与杨遵彦的前妻通奸,遵彦的前妻是文宣帝的妹妹,所以,杨遵彦每天都在文宣帝的面前诋毁他。崔季舒等人也因过去的矛盾,攻击他说:“高隆之每见到告状的人,都表示同情,以显示不是他就不能裁决案件。”文宣帝听后,认为他担任官职已经很久,如果知道有冤枉的案子,应该向朝廷申奏改正,何必沽名钓誉?这不是大臣应有的品质。天保五年(554),朝廷禁止他到尚书省去。他曾与元昶一起饮酒,对元昶说:“我与您交往,到死都不会背叛您。”有人偷偷地将这句话奏报给文宣帝。另外,文宣帝没有即位前,高隆之常对他流露出轻蔑的神态;他即将接受东魏孝静帝的禅让,大臣们都认为不应该,隆之也在持反对意见的人当中,文宣帝早就对他怀恨在心。听到密报后,异常恼怒,骂道“:这个徐家老公的后代。”让壮士们打了高隆之一百多拳,然后放出来。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有人劝阻他,他说:“我不知道今天自己还会不会活着!”便喝了许多水。因为跟随文宣帝外出,所以死在路途上。朝廷追赠他为太尉、太保、阳夏王,竟没有给他谥号。

  高隆之虽然没有读书,却崇尚文雅,对于缙绅名流,他一定礼貌接待。他寡居的姐姐当了尼姑,他对她就像母亲一样,教育孩子,一定先让他们懂得文章的内容和涵义,人们都因此称赞他。

  文宣帝末年,常猜忌迫害朝臣。他又追想和恼怒起高隆之来,把高隆之的儿子、司徒中兵高慧登等二十多人抓到面前,慧登乞求饶命,他说“:没办法。”用马锤击打,不大一会头被打烂,这些人的尸体都被投入漳水河中。文宣帝又派人掘开高隆之的坟墓,从棺木中取出尸体,他的面貌仍然没有腐烂。文宣帝将他的尸骨砍断烧掉,扔到漳淮河里。天下人都认为他一家很冤枉。他的后代也因此灭绝。文宣帝死后,其子高殷即位,下诏让隆之哥哥的儿子子远过继给隆之,继承阳夏王的爵位,归还过去被抄没的家产。

  高隆之被高欢信任,他的性情阴险毒辣。仪同三司崔孝芬因为同他家缔结婚姻关系不满意;太仆卿任集与他共同担任营构一职,意见常常同他不一致;瀛州刺史元晏拒绝他的请托,他都捏造罪状,将他们害死。他终于全家被诛灭,人们都认为这是他应得的报应。

猜你喜欢
  卷之七百十八·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六·佚名
  卷之一百八十二·佚名
  卷之六十九·佚名
  卷之六十八·佚名
  西汉年纪卷二十九·王益之
  清波杂志卷十·周煇
  卷九十五·佚名
  卷三十二·傅恒
  ·咨部请奖清单·丁曰健
  卷六十下 蔡邕列传第五十下·范晔
  ●皇朝通典卷六十六·佚名
  卷二百十八下·雍正
  卷五十四·赵汝愚
  徐墀·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一章 归隐林泉·屠隆

    【忆秦娥】〔旦占上〕黄花瘦。夜凉虫语秋深后。〔占〕秋深后。藁砧得请归来时候。明月不长圆。君恩有时薄。早知行路难。悔不老云壑。李郞仙才。甚得君王之宠。近闻以脱靴捧砚之故。内侍怀恨。宫妃进谗。

  • ◆王处士鉴(明卿集)·顾嗣立

    鉴字明卿,真定安平人。父瑁,为吴县尹。鉴少侍父宦居吴中,介然自处。长受学于虞文靖公集,喜唐人近体诗,时有赋咏,皆平实沈毅。游燕都,朝贵交章以茂才举试侍仪司舍人。鉴敛裳宵遁,随父寓盘门,隐居杜门二十余年。家贫无甔石储,应门

  • 元诗选初集乙集目录·顾嗣立

    耶律中书令楚材(湛然居士集) 刘太保秉忠(藏春集) 刘尚书秉恕 郝信使经(陵川集) 许文正公衡(鲁斋集) 王学士恽(秋涧集) 程承旨巨夫(雪楼集) 吴文正公澄(草庐集) 吴参政当 元总管淮(金囦吟)

  • 提要·连文凤

    臣等谨案百正集三巻宋连文凤撰文凤字百正号应山三山人仕履未详集中暮秋杂兴诗有仕籍姓名除句则宋徳祐以前亦尝从宦又庚子立春诗有又逢庚子嵗老景对韶华句庚子为大徳四年则成宗之时犹在入元巳二十四年矣至元丙戌浦江吴

  • 卷五十五·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五十五 明 曹学佺 编 中唐九 李益【字君虞陇西人】 送辽阳使还军 征人歌且行北上辽阳城二月戎马息悠悠边草生青山出塞断代地入云平昔者匈奴战多闻杀汉兵平

  • 卷八十五·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八十五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翁卷苇碧轩诗钞翁卷字灵舒永嘉四灵之一盖四人因卷字灵舒故遂亦以道晖为灵晖文渊为灵渊紫芝为灵秀云思远客涉夏思已深感秋念愈迫思念皆为谁为彼远

  • 卷二百十六·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十六杜甫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阳人曾祖依艺爲巩令因居巩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後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禄山?京师肃宗即位灵武甫自贼中遯赴行在

  • 奉旨问讯曾静口供十三条 八、对于孔子的《春秋》大义·雍正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书内云“《春秋》大义,未经先儒讲讨,有明三百年,无一人深悉其故。幸得东海夫子秉持撑柱”等语。孔子成《春秋》,原为君臣父子之大伦,扶植纲常,辨定名分。故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 第一七四告示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二日一一三二六—二·佚名

    新竹知县王出示:市廛买卖,务安公平新竹县正堂王示市廛买卖,务安公平。切勿高抬,致碍行情。一、出示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二日承粮总印 新竹县印 私记正堂王行十三 私记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十·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范忠献公雍墓志铭范仲淹庆歴纪号之六载春正月丁亥资政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司范公以疾薨闻上悼之为不视朝制赠太子太师赗赙加等子孙迁官者五人有司议行谥曰忠献以来年某月日塟于洛阳之某原

  • 魏收传·李百药

    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巨鹿下曲陽人氏。曾祖名缉,祖父名韶。父子建,字敬忠,赠仪同、定州刺史。收年十五,便会撰著文辞。跟随父亲来到边地后,却又喜欢上了骑马射箭,并准备依仗武艺晋升。荥陽郑伯戏弄说:“魏郎用过了几多戟?”收惭

  • 卷一百四十九·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四十九明 杨士奇等 撰用人宋寜宗时卫泾论人才六事上奏曰臣闻人材盛衰系国隆替国之将兴则朝多隽良精神可以折冲及其将卑士气销弱缓急不可倚仗此为国远虑者所当忧也然材之盛衰不同非天

  • 大学直指补注序·智旭

    夫圣经。天下国家之心要也。大学一书。又诸经之心要也。蕅益大师大学直指。又大学之心要也。得此心。则天下国家治且安。失此心。则天下国家乱且危。其关系之重何如乎。而其致力之本。则在于修身。修身之本。在于正心

  • 七 儒教、佛教写道教·林语堂

    孔子是一位令人心悦诚服的人,他不讲哲学,不谈神,也不论死后之事。像苏格拉底,或者像美国的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孔子只是一个聪明的、年长的、深刻的、非常机智的思想家。他只论日常的生活和如何生活。《论语》中有孔子的

  • 卷五十九·乾隆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钦定礼记义疏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五十九祭法第二十三正义孔氏颖达曰按郑目録云名为祭法者以其纪有虞氏至周天子以下所制祀羣神之数此於别録属祭祀 沈氏清臣曰祭法自燔柴於泰坛祭天也

  • 卷四十六·王天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四十六   元 王天与 撰秦誓第三十二       周书秦穆公伐郑晋襄公帅师败诸崤还归作秦誓【汉孔氏曰遣三帅帅师往伐之苏氏曰秦穆公名任好唐孔氏曰左传僖三十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围郑郑使

  • 卷第五·佚名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五闽扆峰沙门 熙仲 集南北朝南陈(陈氏霸先。受梁禅。都建康。自丁丑尽己酉。五主。三十三年)  后梁(萧察。都江陵。三主。三十八年)北齐(高氏洋丞受东魏禅。都邺。自庚午尽丁酉。五主。二十八年)

  • 梁山伯与祝英台·张恨水

    本书于1953年8月开始动笔,1954年1月1日开始于香港《大公报》连载。美丽少女祝英台假扮男妆。来到寒山寺。遇到梁山伯,同窗三载,感情挚深。因父亲得病,祝英台要回家。梁山伯十八里相送。英台表露自己女儿身,梁山伯甚为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