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寇俊传

寇俊,字祖俊,性格温雅宽厚,小时候就有见识和抱负,好学且善于记忆。他生性廉洁,不为财物私利动心。家里人曾经卖东西给别人,赚了一匹绢。寇俊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就说:“得到了财物而失去了德行,我认为很不足取。”找到了货主将绢还给了他。他被选为孝文帝的挽郎,任命为奉朝请。大乘的贼寇反叛,燕、赵之地遭到侵扰,寇俊参与军中谋事,跟随东讨,因为军功而被授予员外散骑侍郎之职。逐步升任为司空府主簿。当时正是灵太后掌权临朝,削减了十分之一领俸禄的官员,用省下的钱来兴建永宁佛寺,命寇俊为工程主管。建寺耗资巨大,但上上下下的大小官吏,都不敢有贪污舞弊的行为。寺建成后,极为壮观宏丽。灵太后嘉奖他,任命他为左军将军。孝昌年间,朝廷商议决定因国家开支费用不足,设置掌管盐池的都将,官俸同上郡官员一样。前后担当这个职务的人大多有贪污之举,于是任命寇俊接管,仍兼主簿之职。

  永安初年,华城人史底同司徒杨椿打官司争一处田产。长史们因为杨椿地位显贵,都说杨椿有理,想将这块田产判与杨椿。寇俊道:“史底是个穷人,杨公仗势抢了他的地,如果使穷者更亏而使富者占便宜,要让我赞同,我就不敢听命了。”于是把地判给史底。寿庄帝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嘉奖寇俊正直而不屈,官拜司马;那些倾向杨椿的人都受到责备。

  永安二年(529),寇俊出任梁州刺史,当地民风凶悍不羁,很多人都去当盗贼。寇俊就令各郡县设立学校,劝百姓安心务农,用礼让之道敦促教化百姓。数年之中,风俗焕然一新。梁派将领曹琰之镇守魏兴,连日加固城防。曹琰之屡次骚扰劫掠边境的土地,边民们为此困扰。寇俊派长史杜林道攻克了魏兴城,并且擒获了曹琰之,曹琰之是梁的大将曹景宗的小弟弟,由于这件事梁人害怕寇俊了。梁人看到魏国皇室变故颇多,梁州又在偏远之地,知道没有外援,于是大兵驻扎在魏兴,图谋攻取梁城。寇俊鼓励将士,使得人人都愿意为他效命。梁人打听到他很得人心,因而不敢逼近梁州。寇俊在任期间生活清苦,也从不置办私人产业,所以任期满时,和儿子一起徒步走回,官吏百姓都来相送,在路上留连不去,很久才出了州界。

  大统三年(537),东魏任命寇俊为洛州刺史,寇俊这才想回朝廷任职。大统五年,携家室及亲属四百人入关,官拜秘书监。当时国家和军队都在草创阶段,古代的典籍散落流失,寇俊开始选拔设置令史,抄录收集经书典籍,四部的各种书籍,逐渐齐备周全,被加官为镇东将军,封西安县男。大统十七年,加为散骑常侍,于是自称病重,不再朝觐皇上。恭帝三年(556),赐姓为若口引氏。孝闵帝即位,给他晋为子爵。武成元年,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寇俊年龄虽然很大,但心智学识丝毫未减,他教授子孙,一定要先教给典法礼仪。明帝崇尚儒学重视德行,特别敬重赞赏寇俊,多次给予恩赐,很想与他相见。寇俊不得已,只得入朝。明帝和他同坐一席,请教他洛阳过去的一些事情。寇俊身高八尺,须发如雪,容貌举止端正安详,声音清朗。明帝和他谈论,不知不觉屡次坐到他膝前,直到寇俊辞别回家,明帝亲自拉着他的手道:“您年老德高,为朕所钦佩推崇。还有许多事要请您赐教,最好能经常相见,可以让我少一些思念。”命令乘上御舆在皇帝之前出宫。明帝对左右侍从道:“像这样的荣誉,只有积善的人才能得到,他不仅被今世所敬重,还将会流传千秋万代。”当时人们无不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耀。寇俊死时八十二岁。武帝对此深为叹惜,赠他原来官位,并加冀、定、瀛三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谥号“元”。

  寇俊厚道仁义,他家亲属当中有年幼孤儿,衣食优劣,都和他相同。年轻时被司德崔光所器重,崔光命自己儿子崔励同寇俊结交为友。寇俊每次去拜访崔光,往往倾谈到日偏西。小宗伯卢辩因为寇俊学业品行都很优异,以师友之礼相待他,一有空闲的时间,就到寇俊那里摆宴畅谈整整一天。他常对别人说“:见不到西安君,我心头烦忧之事就不能排遣。”寇俊就是这样被人们所敬重。

猜你喜欢
  杂传第三十·欧阳修
  卷六十四·毕沅
  建康实録卷三·许嵩
  提要·鲍应鳌
  ●跋·陆世仪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三·佚名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六·佚名
  卷之二百二十五·佚名
  卷之二百十二·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纪昀
  一○○八 湖广总督舒常奏本年抽改过《通鉴纲目续编》数目折·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首天章六·阿桂
  卷六十一·杨士奇
  通制条格卷第二十九·拜住
  梅贻琦·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总目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总目九赵嘏【二卷】卢肇【一卷】丁棱高退之孟球刘耕裴翻樊骧崔轩蒯希逸林滋李宣古黄颇张道符丘上卿石贯李潜孟守唐思言戈牢金厚载王甚夷【共一卷】姚鹄

  • 御选宋诗卷七十一·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七十一七言絶句八王炎岀郊杂咏闭门不知春色嘉栁梢欲暗可蔵鸦鸭头新緑齐腰水女颊轻红刺眼花道上东风掠面轻一犁雨足得新晴草头蛱蝶自由舞林下鶌鸼相对鸣孤烟近见数椽屋急水时行独木桥入眼异乡风

  • 志四 礼志上·薛居正

    案:《礼志序》,原本阙佚。梁开平元年夏四月,太祖初受禅,乃立四庙于西京,从近古之制也。唐同光二年六月,太常礼院奏:“国家兴建之初,已于北都置庙,今克复天下,迁都洛阳,却复本朝宗庙。按礼无二庙之文,其北都宗庙请废。”乃下尚书省

  • 列传十九·薛居正

    豆卢革,祖籍,同州刺史。父瓒,舒州刺史。《宣和书谱》云:失其世系。革少值乱离,避地鄜、延,转入中山,王处直礼之,辟于幕下,有奏记之誉。因牡丹会赋诗,讽处直以桑柘为意,言甚古雅,渐加器仰,转节度判官。而理家无法,独请谒处直,处直虑布

  • 卷二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十二·张廷玉

        严清 宋纁 陆光祖 孙鑨 陈有年 孙丕扬 蔡国珍杨时乔   严清,字公直,云南后卫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富顺知县。公廉恤民,治声大起。忧归,补邯郸。入为工部主事,历郎中。董作京师外城,修九陵,吏无所侵牟,工

  • 一四六五 湖南巡抚姜晟奏本年换缴《通鉴纲目续编》二部折·佚名

    一四六五 湖南巡抚姜晟奏本年换缴《通鉴纲目续编》二部折乾隆五十七年十一月十二日湖南巡抚臣姜晟跪奏,为遵旨汇奏事。恭照乾隆四十八年钦奉上谕:《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议(义)》各条,于辽、金、元三朝时事多有

  •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司马迁

    支菊生 译注【说明】荆王刘贾、燕王刘泽,同是刘邦的远房兄弟,并且都因在刘统一天下中立有战功而被封为王侯,所以司马迁把他们列在同一篇中记述。刘贾的战功主要是在楚汉相争中建立的,特别是在垓下之围中

  • 孟郊传·欧阳修

    孟郊的字叫东野,湖州武康县人。年轻时隐居嵩山,生性孤僻,很少与人合得来。韩愈见到后就和他成了好朋友。孟郊五十岁时,考中了进士,任溧阳县尉,县里有投金濑、平陵城,草木丛生,下边有水潭。孟郊有空就去坐在水潭边,徘徊做诗,公务

  • 汪纲传·脱脱

    汪纲,字仲举,黟县人。是签书枢密院汪勃的曾孙。汪纲因祖辈的官任而当官,淳熙十四年(1187),铨试合格后,他被调为镇江府司户参军。马大同镇守京口,他刚强坚定,自以为是,汪纲的言论不放肆谲诈,又不追逐潮流。议政的人想使两淮的铁

  • 卷八·刘因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集义精要卷八    元 刘因 撰论语四八佾首章【孔子谓季氏】季氏初心也须知其为不安然见八佾人数之盛便自忍而用之这便是遏絶天理失其初心也【时举】○后説之意亦自当存盖只此便是天理发处【木

  • 居业録卷三·胡居仁

    (明)胡居仁撰○圣贤第三孔子教人忠信笃敬程子教人整齐严肃若着实做得自然心安体舒道理明滢今人多是无头脑之学圣人教人只教以忠信笃敬使学者便立得个根基本领学问可次第进孔子教人便要使人有诸己学为己方有着力处穷理则

  • 卷五·陈栎

     钦定四库全书书集传纂疏卷五     元 陈栎 撰朱子订定蔡氏集传召诰【左传曰武王克商迁九鼎於洛邑史记载武王言我南望三途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营周居於洛邑而後去则宅洛者武王之志周公成王成之召

  • 摩诃般若钞经卷第一·佚名

    秦天竺沙门昙摩蜱共竺佛念译道行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皆是罗汉,于生死以尽,垢浊以索,所语如言,已脱于心度于智慧,其圣已了,皆悉上士,所作已办离于重担,是即自从所有已尽,其智已脱心即从计,除

  • 华严经问答下卷·法藏

    法藏撰问。十地中配当五乘义为何义耶。答。寄三乘教为欲生信解故。所说位地中。十地证实法性之处故。约此为显普法无尽十地中具足一切五乘三乘等法。无不在于此。故作如是说。问。其准相云何。答。初地准人乘。二地准

  •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九卷·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九卷唐毗陵沙门湛然述次诸恶中初明观境中。云夫善恶无定等者。先明通相善恶也。此则未可尽为观境。何者。展转相望得善恶名。是则人谁无善谁不有恶。是故不以为今观境。言宁起等者。心凶为恶

  • 卷第二十一·佚名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第二十一 宋池州报恩光孝禅寺沙门法应 集元绍兴天衣万寿禅寺沙门普会续集 祖师机缘 六祖下第四世之余(南岳下后第三世之余) 五台山秘魔岩和尚。(嗣永泰湍)常持一木杈。每见僧来礼拜。即杈却颈曰

  • 质疑录·张景岳

    医论。明张介宾撰。一卷。介宾有《类经》已著录。本书为张氏晚年之作。认为医以寄生死,故不得不阐发其精微,探其义蕴。故取先圣之经,正前贤之误,对其谬误,必加质疑,而予以辨论,故名。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约二万字

  • 词林典故·张廷玉

    八卷。清乾隆时官修。乾隆九年(1744),重修翰林院落成,高宗案临赐宴赋诗,因命掌院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纂辑本书。十二年成书。专记翰林院建制、设官、职掌,以及有关制度。全书共分八门,依次为:“临幸盛典”,记乾隆九年燕饮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