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北史》简介

《北史》唐·李延寿 撰

《北史》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记述从北魏登国元年(386)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北史》上起北魏登国元年(386年),下迄隋义宁二年(618年),记北朝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及隋六代二百三十三年史事。应当指出的是,隋代的最初九年即开皇元年至开皇九年(581-589年)的历史,可以作为北朝历史看待;至于开皇九年隋灭陈统一全国以后的历史,本是统一的封建皇朝的历史,把这一段历史看成北朝史而写入《北史》是不恰当的。当然,也许是作者考虑到编纂上的困难,不得不作这样的安排,但我们今天来看待和叙述北朝史,则不应沿袭《北史》的这个做法。

《南史》、《北史》的作者李延寿撰写这两部书,本是为了“追终先志”,继承父亲李大师未竟的事业。李大师(570-628),字君威,隋唐之际人。他熟悉前代历史,又长于评论当世人物,青年时代就产生了撰写一部编年体南北朝史的志向。但他着手做这件工作时,已是唐朝武德初年了。不久,他因生活条件的变化,又曾一度中辍了这件事。当他再次获得从事于此种撰述机会时,已是武德九年(626年),而他在贞观二年(628年)就去世了。他在临终之前,因“所撰未毕,以为没齿之恨”。父亲的事业和遗恨,深深地影响着李延寿,对他产生了一种感召的力量。李延寿,字遐龄,贞观初年参与《隋书》编撰工作,从这时起,他就决心把南北朝史写出来。以实现父亲的遗愿。李延寿用了十五、六年的时间搜集资料,而在贞观十七年(643年)因参与修撰《五代史志》的工作,便得以广泛阅读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朝正史,于是正式开始撰写《南史》《北史》。除八朝正史外,李延寿还参考各种杂史一千余卷,历时十六年,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撰成《南史》、《北史》共一百八十卷。据说唐高宗还为《南史》、《北史》写了一篇序,可惜这篇序文早已失传。

《南史》、《北史》主要取材于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书。李延寿撰写“二史”的方法是对“八书”进行“抄录”和“连缀”,并“鸠聚遗逸,以广异闻”,“除其冗长,捃其菁华”。这是一个改写、补充和删节的过程,并非一般的抄录可比。不过,李大师原来是打算“编年以备南北”,而李延寿却以纪传体撰成《南史》、《北史》,这是后者在“追终先志”过程中的一个变化,无碍于他们共同的目的和旨趣。了解了上面这些基本情况,对于怎样读《南史》《北史》的问题就比较好理解了。

把《南史》、《北史》作为一定意义上的“通史”来读。

  《北史》一百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记述北朝从公元386年到6 18年,魏、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作者李延寿,唐初相州(今河南安阳)人,曾任史官,参与修撰《隋书》、《晋书》,并另外著有《南史》。

《北史》主要在魏、齐、周、隋四书基础上删订改编而成,但也参考了当时所见各种杂史,增补了不少材料。

总的来看,《北史》虽有内容偶呈芜杂之弊,但毕竟体例完整、材料充实、文字简炼,在后代颇受重视,以致魏、齐、周三书唐以后皆残缺不完,后人又多取《北史》加以补足。作为研究北朝历史的资料,《北史》与魏、齐、周、隋四书有互相补充的作用,不可偏废。

  卷一  ··魏本纪第一

卷二  ··魏本纪第二

卷三  ··魏本纪第三

卷四  ··魏本纪第四

卷五  ··魏本纪第五

卷六  ··齐本纪上第六

卷七  ··齐本纪中第七

卷八  ··齐本纪下第八

卷九  ··周本纪上第九

卷十  ··周本纪下第十

卷十一 ··隋本纪上第十一

卷十二 ··隋本纪下第十二

卷十三 ··列传第一 后妃上

卷十四 ··列传第二 后妃下

卷十五 ··列传第三 魏诸宗室

卷十六 ··列传第四 道武七王

明元六王 太武五王

卷十七 ··列传第五 景穆十二王上

卷十八 ··列传第六 景穆十二王下

卷十九 ··列传第七 文成五王

献文六王 孝文六王

卷二十 ··列传第八

卷二十一··列传第九

卷二十二··列传第十

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一

卷二十四··列传第十二

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三

卷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

卷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卷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卷三十 ··列传第十八

卷三十一··列传第十九

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

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

卷三十四··列传第二十二

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三

卷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五

卷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六

卷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

卷四十 ··列传第二十八

卷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

卷四十三··列传三十一

卷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

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

卷四十六··列传第三十四

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

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卷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

卷五十 ··列传第三十八

卷五十一··列传第三十九 齐宗室诸王上

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 齐宗室诸王下

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

卷五十四··列传第四十二

卷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

卷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

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 周宗室

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 周室诸王

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

卷六十 ··列传第四十八

卷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

卷六十二··列传第五十

卷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

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

卷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

卷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

卷六十七··列传第五十五

卷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六

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

卷七十 ··列传第五十八

卷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隋宗室诸王

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

卷七十三··列传第六十一

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二

卷七十五··列传第六十三

卷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

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

卷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

卷七十九··列传第六十七

卷八十 ··列传第六十八 外戚

卷八十一··列传第六十九 儒林上

卷八十二··列传第七十 儒林下

卷八十三··列传第七十一 文苑

卷八十四··列传第七十二 孝行

卷八十五··列传第七十三 节义

卷八十六··列传第七十四 循吏

卷八十七··列传第七十五 酷吏

卷八十八··列传第七十六 隐逸

卷八十九··列传第七十七 艺术上

卷九十 ··列传第七十八 艺术下

卷九十一··列传第七十九 列女

卷九十二··列传第八十 恩幸

卷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 僭伪附庸

卷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

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

卷九十六··列传第八十四

卷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 西域

卷九十八··列传第八十六 蠕蠕 匈奴

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突厥 铁勒

卷一百 ··序传第八十八

猜你喜欢
  卷九十七·志第五十·河渠七·脱脱
  ●卷三·赵鼎
  卷之八百四十七·佚名
  卷之七十四·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一·佚名
  西汉年纪卷十七·王益之
  二百四十 曹(兆页)奏请圣安并报雨水粮价摺·佚名
  第四二九谕及出示光绪八年九月二十四日一二二二一--一·佚名
  八三五 谕内阁《离骚图》中各图缺略不全着重加订正补画·佚名
  提要·允秘
  卷八十五·班固
  李密传·刘昫
  裴炎传·欧阳修
  卷三十五·徐一夔
  二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御定曲谱卷七·王奕清

    【南中吕宫般涉调】中吕宫引子粉蝶儿一片胷襟【句】清如五湖秋水【韵】喜声名上达丹墀【韵】感皇恩【句】防圣宠【句】迁擢福地【韵】秉忠直【韵】肃清海闽奸弊【韵 荆钗记】【首句用韵亦可如字清字俱可用】四园春料

  • 卷131 ·佚名

    黄公度 秋旱祈雨 万顷膏腴欲圻龟,祷祠曾不补毫厘。 朝廷无事政刑简,天地何心岭海饥。 绝徼难逢霖雨手,隐忧先到老农眉。 谁能鞭策卧龙起,乞与滂沱一解颐。 黄公度 秋旱热甚尤苦登陟舆中戏成

  • 居竹轩诗集原序·成廷珪

    成君原常之为诗既博取选唐中州而长之故发乎情者虽若愤慨思忧与夫婆娑暇豫也而无不深致其功焉余在广陵时尝与周游乎山僧野士之寓或临大江眺羣峰或升蜀冈坐茂树未尝不诗是作也其或风日之朝灯火之夕樽俎前而几杖后未尝不

  • 一句话·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

  • 御选元诗卷七十八·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七十八七言絶句十一玛鲁八月既望访古鼎上人时庭桂盛开因赋絶句以 赠桂花隂下坐谈空况在清虚玉府中海上满庭秋一色天香和露滴西风春晓香雾空蒙落月低六街官马散银蹏芙蓉帐底梦初醒卧聴栗留花外

  • 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七十七·赵尔巽

      ◎忠义四   ○张锡嵘 王东槐曹楙坚等 周玉衡王本梧 陈宗元 明善觉罗豫立 世焜 徐荣许上达等 郭沛霖王培荣 朱钧钱贵升 徐曾庾萧翰庆 黄辅相福格等 孔昭慈 徐晓峰 袁绩懋 杨梦岩 邓子垣罗萱 侯云登 黄鼎 陈源兖

  • 卷十二·金履祥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前编>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前编卷十二 周襄王十有七年卫侯毁灭邢 秦伯师于河上晋侯辞秦师而下次于阳樊右师围温取带杀之左师逆王于郑王入于王城晋

  • 名山藏卷之四十六·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舆地记一◆舆地记一南京○南京南京古金陵地周秦时巳有天子气吴晋宋齐梁陈及南唐都此而皆偏安太祖混一天下以为京师永乐中迁都北京正统中以北京为京师遂以此为南京城尽钟山之麓周回九

  • 卷之五十三·佚名

    洪武三年六月戊午朔先是久不雨 上谓中书省臣曰君天下者不可一日无民餋民者不可一日无食食之所恃在农农之所望在岁今仲夏不雨实为农忧祷祀之事礼所不废朕已择六月朔日诣山川坛躬为祷之尔中书各官其代告诸祠且命 皇后

  • 卷之三百四十六·佚名

    光绪二十年。甲午。八月。乙巳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丙辰皆如之。  ○谕军机大臣等、熙敬等奏、醇贤亲王祠内西跨所各房座。请略加修葺。一并派员守护。抑或暂缓兴修一摺。朕

  • 卷四十一·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四十一      宋 苏辙 撰张仪列传第十八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仪仪已学而游説诸侯尝从楚相饮楚相亡璧门下意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仪掠笞数百不服醳

  • 卷十八·高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十八詹事府詹事高士竒撰齐桓公之伯桓公二年秋七月蔡侯郑伯防于邓始惧楚也 庄公八年初襄公立无常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乱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来奔初公孙无知虐于雍廪

  • 忽怜传·宋濂

    忽怜,孛秃之曾孙,初娶宪宗之女伯牙鲁罕公主为妻。脱黑帖木儿叛,世祖命忽怜与失列及等征讨,大败脱黑帖木儿,世祖大加称赞,又嫁宪宗孙女不兰奚公主与忽怜为妻。平宋后,封忽怜于广州。乃颜、声剌哈儿叛,世祖亲征,薛辙坚等与哈答罕

  • 第二节 洪秀全企图建新朝·蒋廷黻

    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上一节所讲的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的产物。 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生于嘉庆十八年,即西历一八一三年。传说他的父亲是个农民,家境穷苦,但他自幼就入村塾读书,到十六岁才辍学,作乡村教师。这样似

  • 提要·高闶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五春秋集注       春秋类提要【臣】等谨案春秋集注四十卷宋高闶撰闶字抑崇明州鄞县人绍兴元年以上舍选赐进士第历官礼部侍郎事蹟具宋史儒林传是书以程子春秋传为本故其序直引伊川传

  •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六·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一四五)梵志品瞿默目揵连经第四(第三念诵)我闻如是。一时。佛般涅槃后不久。尊者阿难游王舍城。尔时。摩竭陀大臣雨势治王舍城。为防跋耆故。于是。摩竭陀大臣雨势遣瞿默目揵连田作人。往至

  •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佚名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是一部清代太医院内的处方集,为国内仅有的一部抄本。书中共收录方剂400余首,除少量古代名方外,多数则不曾见有其他方书记载。其剂型包括丸、散、膏、丹、汤剂,以及许多药酒剂,每方详细标明药物

  • 研经言·莫枚士

    医论。清末莫枚士撰。四卷。枚士字文泉,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原致力于古代经学,精于训诂,后转习岐黄之术。著有《神农本草经校注》、《经方例释》等,以考证、释经、训诂为长。是书亦为解经之作,成于同治十年(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