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氵中传
柳氵中,蒲州虞乡人,隋时饶州刺史柳庄的曾孙。父名楚贤,大业年间为河北县长。高祖举兵,尧君素坚守郡城,楚贤劝他说“:隋亡是天下共知的事。唐公的名字应了图谶,举动以诚信为本,英豪们积极响应,是天赞助的人。君子应见机而动,哪能终日等待呢?”君素不听,楚贤就不辞而自归唐,被任为侍御史。贞观年间,持节前往突厥册拜,突厥所赠礼品均不接受。历任交、桂二州都督、杭州刺史,均有名。
柳氵中好学,研习广泛。天授初年,任司府寺主簿,诏令他去安抚淮南,得到美称,封河东县男爵。中宗景龙年间,升为左散骑常侍、编撰国史。
当初,太宗命儒官们撰《氏族志》,以甄别众姓的身份。但这些姓氏的后裔兴衰不定,柳氵中建议重新编写。皇帝诏令魏元忠、张锡、萧至忠、岑羲、崔..、徐坚、刘宪、吴兢及柳氵中等人按照德行、功劳、声望、国籍家族等类别分等级依次编撰。
夷蕃酋长继承祖先受封官爵的,分作另一类。魏元忠等人不久相继去世,到先天年间,又诏令柳氵中及徐坚、吴兢再加上魏知古、陆象先、刘子玄等人研究续编。书成,称《姓系录》。氵中历任太子宾客、宋王师、昭文馆学士。后来因年老退休。开元初年,诏令氵中与薛南金再加修改,才最后定稿。
后来柳芳撰文论之甚详,现摘要如下:“氏族,是古代史官所记。过去周朝史官定世系、辨宗庙。所以古有《世本》,录黄帝以来直至春秋时诸侯、卿、大夫的名号继统。左丘明为《春秋》做传也说:‘天子以德建诸侯,以其出生赐姓,分封土地,又据以命氏;诸侯以其字为氏,以谥号为族号。’过去尧赐伯禹姓‘姒’,氏为‘有夏’;赐伯夷姓‘姜’,氏为‘有吕’。
下及三代,官有世代之功,就有了官族,邑也是如此。后代有的以国为氏,就有了齐、鲁、秦、吴;有的以谥号为氏,就有了文、武、成、宣;有的以官为氏,就有了司马、司徒;有的以爵位为氏,就有了王孙、公孙;有的以字为氏,就有了孟孙、叔孙;有的以住处为氏,就有了东门、北郭;有的以族标为氏,就有了三乌、五鹿;有的以职业为氏,就有了巫、乙、匠、陶。于是接受姓、确定氏,也就越来越多了。
“秦毁了文化,公侯子孙失去了本系。汉兴,司马迁父子根据《世本》写《史记》。依周谱理清世家,才知姓氏之来源。虞、夏、商、周、昆吾、大彭、豕韦、齐桓、晋文都同一个祖先。王霸不断更迭,多的上千纪,少的几十代。先王的封土制既绝,后代蒙福的还是强家。
“汉高祖起于平民,有了天下。以贤德命官,以功劳封爵,并发誓‘:非刘氏而王,无功而侯的,天下人共同讨伐。’先王公卿的后裔,有才就用,无才就弃置,不管是士还是平民。此时开始崇尚官职。
不过还将山东的豪族迁来以充实京师。
齐国的田,楚国的屈、景都是大姓。后来选拔英豪,论等录用。这就是七相五公的由来。
“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家、轻寒微,政权归于大姓。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都选显姓士族担任,并以之确定门第、鉴别人物。晋、宋沿用,开始重视姓了。但用姓来别贵贱、分士庶的办法未能改变。当时有司选用人才,一定要查氏族谱籍,且要考核真伪。所以官有世家,谱有世官,贾氏王氏的‘谱学’兴起了。从此有了谱局,令、史等职具全。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姓;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姓;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姓;关中也称‘郡姓’,韦、裴、柳、薛、杨、杜当其首;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当其首。所谓虏姓,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八氏十姓,出于帝宗族,或各国随从魏的;三十六族九十二姓,世代均为部落首领。号称河南洛阳人。所谓郡姓,以中国士人的等级门阀而定。凡三代有三公的称‘膏粱’,有使令、仆役的称‘华腴’,尚书、统领、护卫以上的为‘甲姓’,九卿如方伯等的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等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能排入的称之为‘四姓’。又诏令代人的各后裔,初无族姓,其中穆、陆、奚、于等姓,下吏部不担任杂流官,当‘四姓’看待。北齐沿用此制,选拔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入选。所以江左定氏族,凡郡上姓第一,则为大姓;太和时以郡四姓为大姓;齐国和尚昙刚的《类例》中,凡甲门为大姓;北周建德氏族以四海知名的为大姓;隋开皇氏族以位高者、人数多的为大姓;唐《贞观氏族志》中凡第一等则为大姓;路氏著《姓略》,以显赫者为大姓;柳氵中《姓族系录》中凡四海知名家族为大姓。
不通晓历代的说法,是无法与之谈谱的。
如今世俗仅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太原王氏号称五姓,实在是不合规矩啊。
“选文的弊端,莫过于以官为准;选官的弊端,莫过于以姓为准;因崇尚姓氏姓的弊端,以至于伪造。隋承继了这些弊端而不知为何而起。于是提倡古道,停止乡举,不讲究出生地而尊崇掌事的官吏。以致士不问籍贯,里内衣冠混着,人不辨廉耻。因此士族混乱,庶人妄尊。
一个高明的谱家要联系人的籍贯、考查人的姓氏、附加婚姻状况,这才能分辨确立。山东的人朴实,看重婚姻,其诚信可取;江左的人多才,看重人物,其智敏可取;关中之人魁伟,看重地位,其显贵可取;代北之人威武,看重贵戚,其宽容可取。至于弊,则看重婚姻的,会先看外族后看本宗;看重人物的,会先取庶人旁支而后见嫡族本系;看重地位的,会追慕荣华而忽略夫妻匹配;看重贵戚的,会趋附势利而失去礼教。如果四者都弊占先,那就依据全无了。
“人如无节守,则削弱了士族;士族弱,国家也随之而衰。管仲曾说:‘治国之道,政出一门的称王,出二门的国强,出三门的国弱,出四门的国亡。’所以成年而婚是人道中的大伦。汉的官人,政策划一,令出一门,使在下者知道行动准则,这是政出一门的,所以称王;魏晋的官人,尊崇中正,制定九品,乡有异政,家有竞心,这是政出二门的,所以国强;江左代北各姓,纷乱而无一统,关键在于无所归属,这是政出三门的,所以国弱;隋氏官人,以吏道治天下,人的行状不依据其乡党,上面政繁多变,下面纷乱无谱,这是政出四门的,所以国亡。唐承统于隋乱时,宜以忠救乱。忠厚则乡党的约束立;乡党有了约束,人物的道德厚;人物崇尚道德,则官爵的地位显;官爵的地位显了,社会教化的风气就好了。这就可与古代比美了。
“晋太元年间,散骑常侍河东贾弼著《姓氏簿状》,十八州一百十六郡,合七百一十二篇,甄别条析士庶无所遗漏。宋王弘、刘湛甚爱此书。王弘每天要接待上千客人,可以不犯一个人的讳。刘湛为选曹,著《百家谱》,帮助选拔任用人才,但文字过简,王俭增扩之,王僧孺又扩演为十八篇,东南各族独自成篇,不入百家之列。贾弼传子匪之,匪之传子希镜,希镜著《姓氏要状》十五篇,更是研习已久。希镜传子执,执又做《姓氏英贤》一百篇,又著《百家谱》,扩充两王所记。
执传其孙冠,冠著《梁国亲皇太子序亲簿》四篇。王氏之学,源于贾氏。
“唐兴,谈谱的人以路敬淳为正统,柳氵中、韦述次之。李守素也了解姓氏,时人称之为“肉谱”。后来有李公淹、萧颖士、殷寅、孔至,都受到称道。
“当初,汉有邓氏的《官谱》,应劭有《氏族》一篇,王符的《潜夫论》也有《姓氏》一篇。宋何承天有《姓苑》二篇。谱学情况大概如此。魏太和时,诏令诸郡中正各列本土姓族次第作为荐举选拔的根据,称为‘方司格’,人们至今尚称道它。”
猜你喜欢 卷五十八·志第十·地理一·宋濂 卷二十一 后赵录十一·崔鸿 卷三十三·吴广成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六十七·佚名 卷之五百六十六·佚名 卷三【六则】·岳珂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纪昀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四·阿桂 卷五十二·司马迁 王恂传·宋濂 张继孟传·张廷玉 何腾蛟传·张廷玉 卷一百七十三·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七·佚名 卷八·叶隆礼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