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王殷传

王殷,瀛州人。曾祖王昌裔,为瀛州别驾从事使。祖父王光,为沧州教练使,因此以沧州为家。唐朝末年,幽州、沧州大乱,王殷的父亲王咸圭,避乱南迁,因而投奔魏州军中。王殷自己说出生在魏州的开元寺,长大后参军,逐渐升为偏将。后唐同光末年,任华州马步军副指挥使,因而安家华州。天成年间,调任灵武都指挥使。清泰年间,张令昭占据邺城反叛,王殷跟随范延光讨伐他,王殷带头冒着弓矢炮石,首先登上城墙,因功授予祁州刺史,不久改任原州刺史。王殷本性谦恭好礼,服事母亲因孝顺而闻名,每当与别人结交时,来去都要首先禀告母亲,母亲不答应,王殷就必不往来,即使在军旅之中,交游也不芜杂。当他做刺史时,政事稍为不佳,母亲觉察后,就要王殷站在堂前,责问并用棍子打他。

后晋天福年间,王殷服母丧,不久晋高祖诏令王殷除丧任职,担任宪州刺史,王殷呈上奏章推辞说:“臣是一位末将,出入对国家都无关紧要。臣本是北地人,遭逢国家战乱,从小遭遇丧父之痛,靠母亲抚养训导,才得以长大成人,我不忍心这么快就脱下丧服,远离母亲的坟墓,叩请皇上准许我服完母丧。”晋高祖嘉奖他的孝行并答应了他。晋少帝即位,正逢上王殷服丧期满,便召王殷典掌禁军,后迁升到奉国右军都指挥使。

后汉高祖登上帝位,王殷跟随高祖到邺下讨伐杜重威,王殷与刘词都身先士卒奋力战斗,被箭射中了头部,很久,才从口中取出折断了的箭头,因此汉高祖表彰他。乾佑末年,迁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遥任夔州节度使,遇上契丹侵犯边境,派王殷领兵屯守澶州。到李业等人作乱时,汉隐帝下密诏令澶州主帅李洪义谋害王殷,李洪义怕事情不能成功,反将事变告诉王殷,王殷与李洪义共同派人到邺都,请周太祖郭威赴京平定内乱。王殷跟从太祖平定京师,被授予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太祖即位,任王殷为天雄军节度使,加封为同平章事,依旧典掌禁军。王殷赴任镇守,让侍卫司局跟从,凡黄河以北各镇有戍守部队的地方,都受王殷的指挥。又在民间千方百计搜括财富,太祖听到后厌恶他,因而派使者告诉他说:“我离开邺都时,仓库储存了不少财物,您与国家同为一体,随您要多少都取给您,何必担心缺少财富呢。”广顺二年(952)夏天,太祖征讨兖州回来,王殷在路旁迎拜,太祖赐宴后就走了。当王峻犯罪法办后,太祖派自己的儿子飞龙使郭从诲前往邺都,令他口头传告王峻的罪恶,以安王殷的心。广顺三年秋,因永寿节上表请求进京谒见太祖,太祖虽答应了他的请求,但又怕王殷图谋不轨,旋即派使者去阻止他。何福进在镇州,一向憎恶王殷的专横,何福进入朝时,摘录王殷的阴私上奏太祖,太祖于是怀疑王殷。同年冬天,因为不久太祖将在南郊祭天,王殷从藩镇进京朝见,太祖令他依旧负责朝廷内外的巡逻警卫。王殷进进出出,跟随的部下不下数百人,又因为他仪态身材威武伟岸,看见他的人无不惧怕。一天,王殷急匆匆入宫上奏说:“郊祭就在眼前,军民大量聚集,臣在城外设防警备,请酌量增拨士兵武器,以防备发生不测之事。”太祖为难。这时,朝廷内外都因为太祖患病,走路都逐渐艰难,长久不上朝听政,而又迫近郊祭大礼,王殷有威胁皇上的势头,都为之担忧。太祖于是竭力扶病坐在滋德殿,等王殷进来问候时,就令抓住他,立即下令流放他,等他出了都城,又立即杀了他,大家心里才安定。

这年春末时,邺城寺庙中悬挂着的钟断了绳子掉下来,又有火光从幡旗上出现。王殷入京朝见时,邺都人在离亭为他饯行,王殷上马时脚踩空了马镫,翻下来摔倒在地,人们都惊愕认为不吉利,后果然遭祸。太祖又立即令澶州主帅郑仁诲赶赴邺都,王殷的二儿子是衙内指挥使,不出来迎候拜见,郑仁诲诛杀了他,把王殷的家属迁往登州。

猜你喜欢
  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班固
  志第二十九 舆服上·范晔
  ●卷四  田赋第四·王克昌
  读礼通考卷三十二·徐乾学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十三·杨士奇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九·佚名
  自序·彭遵泗
  卷之一百六十八·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佚名
  卷之七十四·佚名
  进呈表·佚名
  卷二十·傅恒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司马迁
  刘仕纈传·张廷玉
  中美共同防御条约·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六章 圣力降魔·屠隆

    〔外领众上〕叫众将校。前面阴风黑雾之中。是魔军屯札所在。木道者已战败成擒。我们放阵杀上去。〔两军相接科外〕你那魔鬼。生前依凭血气。播恶生灵。死后自署魔王。宣淫宫殿。嫉妒炽盛。罪恶贯盈。广积

  • 卷二十三·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二十三明 高棅 编五言古诗二十三旁流薛奇童【有姓氏无字里世次可考者十四人】塞下曲骄虏南下烟尘暗国中独召李将军夜开甘泉宫一身许明主万里总元戎霜中卧不暖夜半闻边风胡天早飞雪荒徼多转

  • 提要·洪焱祖

    【臣】等谨案杏庭摘槀一卷元洪焱祖撰焱祖字潜夫歙县人是集前有危素序称为徽州路休寜县尹致仕而叙其仕履乃曰年二十六为平江路儒学録浮梁州长芗书院山长绍兴路儒学正调衢州路儒学教授擢处州路遂昌县主簿天歴元年年六十

  • 卷十(下)·常璩

      先贤士女总赞下   ◎汉中士女   ▲郑真岳峙,确乎其清。    郑子真,褒中人也。玄静守道,履至德之行。乃其人也,教曰:“忠孝爱敬,天下之至行也;神中五徵,帝王之要道也。”成帝元舅大将军王凤备礼聘之,不应。家谷口,世

  • 卷之一百四十六·佚名

    洪武十五年六月戊寅朔诏国子监教官年老者遇暑月及雨雪朔望免朝参○癸未湖广管寇洞忠建宣抚田思进子忠敬沿边宣抚田阿巨孙仲名阿八出洞宣抚阿巨什用弟墨出什用覃葛洞长官覃大胜子喜乐备五峰石宝长官张仲山弟么容羙洞椒

  • 卷之二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第四章 革命必剖清人种·邹容

    地球之有黄白二种,乃天予之以聪明才武,两不相下之本质,使之发扬蹈厉,交战于天演界中,为亘古角力较智之大市场,即为终古物竞进化之大舞台。夫人之爱其种也,其内必有所结,而后外有所排。故始焉自结其家族以排他家族,继焉自结其乡

  • 孟怀玉传·沈约

    孟怀玉,平昌安丘人。他的高祖孟珩,是晋朝的河南尹。祖父孟渊,官至右光禄大夫。父亲孟绰,在高祖起义后当给事中、光禄勋,死后被追认为金紫光禄大夫。孟怀玉世世代代住在京口。高祖东伐孙恩,用孟怀玉当建武司马。孟怀玉参加起

  • 肃宗孝明帝纪·魏收

    肃宗孝明皇帝,讳称诩,世宗宣武皇帝的第二子。母亲名叫胡充华。永平三年(510)三月十四日,肃宗在宣光殿东北降生,当时有光照于庭中。延昌元年(512)十月十八日被立为皇太子。延昌四年(515)正月十三日夜,即皇帝位。十四日,大赦

  • 卷三十中·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三十中 朱批石文焯奏摺 雍正二年二月二十二日河南廵抚【臣】石文焯谨 奏爲捧读 圣训感愧交深谨据实陈明仰祈 睿鉴事钦奉 皇上朱批谕旨并

  • 礼七·徐松

    禘祭【中兴礼书】绍兴二十二年二月十九日,礼部状:「准都省批下大理评事黄子淳札子:『臣尝考之经传,以谓大禘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大夆者,合祭也,盖所以合饮食、辨昭穆、尊尊亲亲之义。今禘夆之礼,尚稽讲求。欲望明诏有司,参订 旧

  • 十六年·佚名

    (辛酉)十六年大明嘉靖四十年春正月1月1日○壬戌朔,百官以權停例,陳賀于仁政殿庭。1月2日○癸亥,諫院啓曰:「政院,掌出納,詳察奏逆,俾無後弊,乃其責也,而頃日匿名書,旣不能依律燒毁,具由啓達,而奉承上敎,如恐或緩,使父子間不得傳說之言

  • 卷十九·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__仪礼经传通解续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续卷十九宋 杨复 撰有司彻 祭礼三【郑目録云少牢之下篇也大夫既祭傧尸于堂之礼祭毕礼尸于室中天子诸侯之祭明日而绎有司彻于五礼属吉大

  • 致钱诚善居士书(二通)·太虚

    一诚善居士鉴:范洪致竺庵师函,乃阴传先天教、同善社等邪说者,八期误登,应声明去除之。(见海刊十卷十期)二诚善居士:余此次往返湘、鄂、皖、赣、江、浙、闽之间,观察现在佛教教育情形,其较有精神团结力者,其唯武昌佛学院,安徽佛学

  •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六卷·一行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六卷沙门一行阿阇梨记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余次答果数寿量几时者。然世间之尊所有真言势力。极上不过一劫。佛所说者则逾一劫数。谓逾一劫复逾一劫。如此无量乃至成佛也。是故世人所护

  • 一一 坚固经·佚名

    一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那烂陀城之婆婆利庵罗园。尔时,长者坚固,诣访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长者坚固白世尊言:&ldquo;世尊!此殷盛丰裕、人民炽盛之那烂陀城人,敬信世尊。善哉!世尊!世尊宜令一比丘,现上人

  • 射经·王琚

    古代射箭术专著。唐王琚著。王琚(约685—746年),有才情,博通经史,曾助唐玄宗李隆基平太平公主之乱,因此升为户部尚书,很得玄宗赏识,但因性格豪侈,又不肯阿附权贵,屡屡遭贬,后受李林甫诬陷,于天宝五年贬死于江华郡。此

  • 外科精义·齐德之

    二卷。元齐德之撰。齐德之为元代著名医学家。曾为医学博士,任御药院外科太医。齐氏博采《内经》以后医学文献中诊治疮肿的论述,结合个人多年临床经验,撰成此书,刊于至元元年(1335),后在明代嘉靖年间收于《东垣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