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危稹传

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原名危科,淳熙十四年(1187)中举为进士,孝宗为他更名危稹。当时洪迈得到危稹的文章,为之赞赏激动不已。调至南康军担任教授。转运使杨万里到南康军巡视,与他相见聚会,对他夸奖、叹服不已,同他一起游览庐山,互相酬唱应对。调至广南东路担任账司,没有到任,因为父亲去世免去职务,调至临安府担任教授。倪思推荐他,又对别人说:“我得到这样的一个儒学之士,可以报效国家了。”危稹因服母丧而免职,不久,干办京西安抚司公事。入朝为武学谕,改任太学录。

第二年,迁升为武学博士,又迁升为诸王宫教授。危稹虽是以教职为官名,实际上并没有教授,请求改设创立宗子学,设置课试法如太学和武学两学一样,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嘉定九年(1216),新学建成,危稹改职充任博士,这个学校的教育、修养等有关规定,都是危稹通过奏议论对要求建立起来的。迁升秘书郎、著作佐郎,兼任吴益王府教授。升任著作郎兼任屯田郎官。

危稹初始进对朝廷,请求恢复按军功大小予以赏赐,表明朝廷说话算数,弄清楚功臣的罪责以表彰忠节,设置武局以提倡习练武事,遣派使者以省察边防,给予厚赏使间谍精干。其次,讨论讲和、攻战、坚守的利益与害处,为此请求专心一意坚守。这年春天到夏季没有下雨,危稹应诏上奏说:“消除边防征敛的祸害,与没有罪而籍没家财的祸害;改革纸币,以一当二;盐钞更制,以新钞废除旧钞;至于阻止军赏,放散死士,都足以招致天怒人怨而导致旱灾。”

第二年又上书议论说“:谋求治国的人想以安逸平静为安定,为国担忧的人想以振肃、厉行为安定,二种议论不统一,因此造成了国家没有统一的治理计划,人们也缺乏固定的志向。希望皇上诏令大臣统一这两种不同的议论而共同谋求治国之策,又召集两淮的将帅臣僚,讲清楚坚守、抵御边患的准备事宜。”最后还说“:事情没有一定成规的,都不能做。做事的意向不明确,就不能统一大家的意见而行动一致;信用誓言不遵守,就不能团结一心;回报应对信息不及时,就不能把握事情发展的机会;赏罚不兑现,就不能鼓舞、振作士气。”

番籣柴中行离开宋朝,危稹赋诗送他,违背了宰相的意愿,被贬出朝廷,担任潮州知州。不久,因与金华徐侨通信的文字而被议论,罢黜职务,提举千秋鸿禧观。很久以后,担任漳州知州。漳州的习俗以不葬亲属为常事,往往停留寄存僧庙古刹,危稹令人在高台、干燥之地开挖、填封三个义冢,规定期限,安葬死者,其中没有属主的无名死者,或有属主而亲属没有财力安葬者,官府代为安葬,一共有二千三百多,并刻石为碑,以便识别。漳州境内有临漳台,位处溪山最优美的名胜之地,在这上面修建龙江书院。建成之后,据经典自己讲习,人们为之心动、羡慕。城邑县令贿赂听讲的人,为此被弹劾离开,没收其财产用来还给民众。漳州每年有经制钱、总制钱及其他无名钱五千缗,为此勒索民众特别厉害,前任漳州知州赵汝谠奏请减免五分之二,危稹又向朝廷上疏,全部罢免。恰巧遇常平使有不同意见,危稹不想同他争辩,于是自己请求离职回家。很久以后,提举崇禧观,与乡里七十岁的几个老人为真率会。死时,七十四岁。

危稹生性特别孝顺,父亲生病,希望减损自己的寿命来增益父亲的生年,病情不久就痊愈了。真德秀荣登从班,推举危稹以代替自己。危稹死后,又为他撰写墓志铭。他写的著作有《巽斋集》,对于各种经书有讲义、集解,编辑了各种有关魏、晋、唐各朝时期的诗词、文章,辑录了先前各朝圣贤的奏议称“玉府”、“药山”。

弟弟危和,字祥仲。开禧元年(1205)考中进士,担任上元县的主簿,大量修建祠庙祭祀程颢,真德秀为此做了记载。担任德兴知州时,赈救灾荒有良好的政绩。著有《蟾塘文集》。

猜你喜欢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班固
  卷一百九十五·毕沅
  卷三·谷应泰
  大事记续编卷六十二·王祎
  ○倚翠偎红·许指严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佚名
  卷之一百二十四·佚名
  卷之六百五十三·佚名
  卷之四百九十一·佚名
  ·上孔兵备书·丁曰健
  ●雪交亭正气录卷十二·高宇泰
  卷三十七·赵汝愚
  卷五十·徐一夔
  224.刘伯温求雨·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楔子·郑光祖

    (冲末扮东华仙领仙童上,云)玉阙光辉满太玄,琼楼霞彩自幽然。昆仑照彻灵虚境,别是蓬壶一洞天。贫道乃东华帝君是也。贫道秉青华至真之气化生,号曰木公,于瀛海之东,苍灵之墟,主阳和发生之气,理于东方,亦号东华木公。太极毓秀玄奥

  • 卷六 五十一首·赵崇祚

    欧阳舍人烱 十三首南乡子八首 献衷心一首 贺明朝二首 江城子一首 凤楼春一首和学士凝 二十首小重山二首 临江仙二首 菩萨蛮一首 山花子二首 河满子二首 薄命女一首 梅花一首 天仙子一首 春光好二首 采

  • 卷42 ·佚名

    陈造 布谷吟 泼裦不容脱,鸟语徒殷勤。 输租质农器,有裦那解新。 官中催科吏如虎,告时趣耕尔能许。 即今春种未入田,安得县胥知愧汝。 卑栖挽喙良易谋,聒聒强任田家忧。 啼时未旦夜不休,班班血

  • 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脱脱

        李昉吕蒙正 张齐贤贾黄中   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父超,晋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从大父右资善大夫沼无子,以昉为后,荫补斋郎,选授太子校书。汉乾祐举进士,为秘书郎。宰相冯道引之,与吕端同直弘文馆,改

  • 卷三百三十一·列传第二百十七·西域三·张廷玉

        ◎西域三   ○乌斯藏大宝法王 大乘法王 大慈法王 阐化王 赞善王 护教王 阐教王 辅教王 西天阿难功德国 西天尼八剌国 朵甘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 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 董卜韩胡宣慰司   乌斯藏,在云

  • 卷之一百四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一千一百六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六十二·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六十二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五十九 吴臣 陆凯【子伟 弟胤何定】 陆抗【子晏 景】 陆凯字敬风丞相逊族子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领兵虽统军衆

  • 陈登云传·张廷玉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升为御史。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

  • 馆阁续録卷三·陈骙

    储藏淳熈八年三月诏摹勒累朝御书上石【先是秘书少监赵汝愚等劄子照防本省有累朝御书并歴代名贤墨迹窃虑嵗久或致蠧乞降指挥依秘阁旧来体例摹勒上石得防令本省先次开具名件同真本进入已而缴进降出内签黄者许令刋石至

  • 卷五 曲礼下第二·郑玄

    五官之长曰“伯”,(谓为三公者,《周礼》:“九命作伯。”○长,丁丈反,后皆同。)是职方。(职,主也,是伯分主东西者。《春秋传》曰:“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是,或为氏。○陕,式冉反,依字当作陕。何休注《公羊

  •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七十一章 病·林语堂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语译已经知道真理却自以为不知的人,是最高明的人;根本不认识真理,却自以为知道的人,是患了谬妄的病症。认为这种病是病的人,便得不着这种病。圣人之所以不患此

  • 卷九十·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九十     宋 卫湜 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为师能为师然後能为长能为长然後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惟其师此之谓乎郑氏

  • 卷第五·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五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六祖下二世(旁出)南阳忠国师法嗣吉州耽源山应真禅师为国师侍者时。一日国师在法堂中。师入来。国师乃放下一足。师见

  • 大师与玛格丽特·布尔加科夫

    魔王撒旦假扮外国教授沃兰德,率随从走访1930年代的莫斯科,遇见莫斯科文联主席柏辽兹和青年诗人伊凡。他们不信鬼神,沃兰德逐一反驳,并预言了柏辽兹当天的死亡。伊凡目睹柏辽兹被电车辗死。怀疑沃兰德是外国特务,紧追不舍,却

  • 樊川文集·杜牧

    诗文集。唐杜牧撰。二十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进士。曾在江西、宣歙等地节度使幕中任幕僚,后又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后人称“小杜”。

  • 洞玄灵宝河图仰谢三十六天斋仪·佚名

    述旙文、禁断、灯、斋官、宿集及向四方三十六天帝礼忏。

  • 眉庵集·杨基

    诗别集。十二卷,补遗一卷。明杨基撰。杨集最初为明初郑钢编辑刊行,此本已不可见。明宪宗成化(1465—1487)间,吴人张习重刻,前有嘉州江朝宗写于成化二十年(1484)之序。明神宗万历(1573—1620)间,陈邦瞻、汪汝淳加以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