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

正德八年九月丙寅朔升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茂元为南京兵部右侍郎南京太仆寺卿于凤喈为南京大理寺卿河南布政司右参政臧凤为按察司按察使

○丁卯升福建布政司左布政使陈珂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

○以隆庆左卫指挥佥事刘源守备四海治堡地方

○传旨发太仆寺马价银一万两于镇国府买补马匹

○命锦衣卫指挥佥事李全南镇抚司管事初全从东厂太监张雄办事得官至是乞管事许之

○戊辰荫南京吏部尚书张澯子概为国子生

○己巳 孝恭章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命驸马都尉崔元祭 景陵

○升广东布政司右布政使胡韶为福建左布政使

○庚午升宁国府知府刘寅为河南布政司右参政

○户部会议漕运事宜一漕运四百万石或有地方被灾停免准于附近之处代补候有灾处幸收照数徵还如附近之处亦灾准于水次曰仓照数拨补毋失原额一运军漂损运粮例将京米改上通仓每石省脚米一斗又免晒并耗米每石复得一斗二升以此补数免陪近多虚诈无以示惩请自今该上京仓者方准改拨通仓该上通仓者方准免晒漂流万石以上参奏定夺一正德三年坐派水次四仓秋粮七十三万四千四百石淮安府二十九万八千一百石徐州一十九万六千三百石临清一十万五千石德州一十三万五千石后屡变更不足原数九年以后会派水次仓粮宜俱照三年山东布政司除纳附近临清仓者三万四千四百石其七十万石听漕运衙门拨兑载入议单永为遵守一正统十四年宣府粮道阻滞户部于山西借粮二十七万三千六百石以济宣府后遂为例弘治十一年山西巡抚奏准将数内本色折色各存一半本处供给户部于年例银内加五万两仍令河东运司送盐价银五万两共十万两以补前数后刘瑾查革以致岁用不足今宜改正但各边粮每石折银一两通前十万两计之实少粮三万余石亦请自正德九年为始河东运司运送盐价八万两于宣府议入从之

○辛未改南京国子监祭酒王王□赞为国子监祭酒升应天府府尹欧阳旦为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壬申升广东布政司右参政方良节为本司右布政使

○癸酉狭西洛南县火毁民居百五十家

○甲戌初江西姚源洞贼首胡浩三等既听抚复叛参政吴廷举入抚之为所执留数月始出都御史俞谏总兵官李鋐等督廷举及参政王子言副使汤沐李情佥事李嘉言等会剿适贼党自相忿斗浩三杀其兄浩二举等兵进遂擒浩三等前后俘斩四百余人获被虏妇女一百四十三人会徽州知府熊桂等亦败贼于婺源休宁谏鋐以捷闻赐敕奖励奏捷者升赏如例

○丙子升山东布政司左布政使白圻为应天府府尹

○命九月十二日复开经筵

○丁丑刑部主事陈良翰妻程氏杖杀奴婢解其尸置木柜中他日复杀一婢欲刃其胸婢脱走得免东厂廉得其事并良翰俱下锦衣卫狱拷讯得实都察院覆议程氏穷凶极惨比拟故杀律斩良翰纵妻为恶谪戍边卫 上从其议

○总理河道右副都御史刘恺奏河决黄陵冈率众祭告越二日河南徙山川之效灵祚我国家如此工部尚书李鐩因请遣恺祭河伯之神而恺亦宜奖励诏赐恺羊酒恺于修河之役束手无策乃归功于神鐩从而献谀皆可罪云

○戊寅升山东布政司右布政使秦金为本司左布政使

○升南京监察御史郑锡文为云南按察司佥事

○辛巳南京六科给事中徐文溥等劾南京刑部尚书刘缨奸贪无厌廉耻不存右都御史李士实名行俱亡风纪不振南京兵部侍郎吕献龙钟太甚昏庸无补南京大理寺卿茆钦精力既耗尸素莫惭所宜亟去者也致仕户部尚书孙交谨厚忠勤足司国计致仕礼部尚书传圭刚方正大犹在壮年所宜召还者也今曰郊多垒方切用人进退人才诚宜如慎下所司知之

○升通政司左通政罗钦忠为南京太仆寺卿贵州按察司按察使陈恪为山东布政司右布政使

○壬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吴一鹏为南京国子监祭酒

○癸未以旱灾免大同州县卫所夏税之半

○以旱灾免河南开封府等府睢阳等卫夏税有差

○升山西行都司都指挥同知潘浩为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宁夏地方

○命逮镇守四川总兵官都督佥事陈珣协守狭西副总兵都指挥同知蓝海等至京治之初珣追喻老人于富村贼伪降因得逸去北走阳平都指挥朱鳌指挥高昇各退保贼遂渡江于时珣及指挥赵文等军米仓关分遣都指挥姚震百户周增追贼于沙坝贼夜袭杀之趋东西乡入巴山巴山贼故巢也寻出走大安镇珣军不敢前海鳌留军宁羗城会狭兵与贼战而溃贼遂越宁羌犯略阳击海军屯于柳池寺珣海及指挥苏澍千户高载等驻兵皆相近乃大鼓噪以恐贼贼夜走珣且追且止海鳌及都指挥把琮还保宁羌百户周辅御贼黄坝兵败千户何定亦不救贼度广元为指挥袁珠所遏还趋通巴复招蓝鄢余党以自益是时总兵时源病驻西乡游击将军阎勋率都指挥任玺等历竹溪大昌诸县不遇贼而返诸将率称病民兵复假贼名肆掠总制纪功等官相继以闻并劾都御史蓝章马昊参议苏乾副使边亿佥事郭东山知府杨一钧等罪兵部议覆诏珣海鳌昇俱逮系鞫问勋琮等革冠带并乾等俱停俸章昊降敕切责震赠都指挥同知其子及增子各袭升一级仍敕总制彭泽及源刻期殄贼凡有诈病者文职罢武职调广西边卫畏缩失事者如前旨即斩以徇

○甲申升锦衣卫署都指挥佥事湛臣指挥佥事丘成各一级以从太监谷大用出征冒功也

○升福建布政司右参政孙燧为贵州按察司按察使

○宁夏卫地震

○辽府长垣王恩钾薨王靖王第四子母妃余氏天顺庚辰生初封镇国将军成化丁酉封长垣王至是薨辍朝一日赐祭葬如例谥曰恭顺

○乙酉巡抚江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王哲卒哲字思德直隶吴江人弘治庚戌进士由监察御史升山东按察司副使整饬临清兵备未几升广东按察使正德四年升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管理操江明年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视江西寻改巡抚又明年以疾乞归至是卒赐祭如例哲为御史颇有风裁巡按江西时镇守太监董让怙势骄纵至隐盗贼不以闻哲首劾之其为副使于临清也外夷来朝贡者私市盐事觉哲请没入之而返其直人称得柔远体后为江西巡抚病不能事事时逆藩宸濠常以计去守臣不附已者哲自濠所宴饮归而病或谓濠中以毒云

○丙戌给故交城荣端王母妃安氏养赡米岁百石

○补荫故南京兵部尚书原杰孙应聘为国子生

○命山西行都司都指挥同知林宽充左副总兵协守大同地方

○命辽东都司都指挥佥事张椿三千营坐司管操

○丁亥鲁府邹平王阳鎕子当凉既革王爵犹与当潩争袭奏诉不已复命司礼太监赖义刑部侍郎黄珂锦衣指挥陆宣往勘还奏当潩当凉皆庶子而当潩为长礼部尚书费宏等前议以当潩袭封革当凉封号其事已明法已正矣而当凉争犹未已者由其父阳鎕徇私溺爱为其母子请封鲁王阳铸亦依违为之代奏而先任礼部尚书周洪谟倪岳等皆为所惑不能据礼以折之使得冒长子继妃之封已二十余年故当凉得藉以为辞群下包庆等利其复立实从臾之请置庆等于法逮问长史审理纪善以下鲁王及洪谟岳等已物故者惟 上裁之诏当凉累强辩有违 祖训当重治姑从轻令以齐民巾服习礼满三载以闻仍夺其母原封金册鲁王既引咎举正停禄两月洪谟岳已故者宥之长史审理纪善以下俱逮治庆等五人谪戍边卫时当凉怨主议者奏词微侵宏欲以□□惑之宏不为动至是争遂息

○升通政司右通政刘达为左通政左参议任良弼为右通政

○升广东按察司副使方溢兵科都给事中艾洪户部郎中胡濂为右参政溢广东洪福建濂贵州

○山东布政司右参议徐永乞致仕许之

○戊子以明日 万寿圣节遣驸马都尉蔡震崔元林岳祭告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 泰陵

○遣仪宾杨淳告 恭仁康定景皇帝陵寝

○遣内官告 恭让章皇后陵寝

○命大同前卫都指挥佥事麻循充右参将分守大同西路

○己丑 万寿圣节 上诣 奉先殿 奉慈殿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臣行庆贺礼

○免群臣宴赐以节钱钞

○朝鲜国王李怿差陪臣户曹参判柳湄等贺 万寿圣节赐宴并赏金织衣彩币等有差

○总督京通等仓太监蔡用等奏弘治十六年每月支放米止二十八万石自正德七年以后每月支放三十三万石乞将漕运岁额遇灾蠲免者拨补足数俱运本色户部谓此由冗食增多所致宜查革诏姑免革嗣今各衙门毋得妄奏升职滥收军匠等役总督等官严督所属务革冒支重领之弊然其禁卒不行冗食者日益多云

○辛卯升刑部郎中黄天爵为广东按察司副使户部署郎中李鋐为山东布政司右参议

○命蔚州卫都指挥佥事章杰山西行都司佥书管事

○传旨赐宣府蔚州卫都指挥佥事江彬姓为朱氏同时赐姓者前卫右所正千户杨瑄大同右卫指挥使焦睿前所试百户焦椿舍人焦桂辽东前屯卫百户张天祐舍人张廷亦□鸟更瑄名璋椿名棕桂名松天祐曰海廷亦□鸟曰璧俱改锦衣卫带俸食粮

○壬辰虏入蓟州大青山口守臣以闻兵部议把总指挥吕昇守备奉御陈璋分守参将陈勋俱宜逮问且劾镇守蓟州总兵官马澄分守马兰谷参将芮锡之罪得旨璋勋姑宥之昇等令巡按御史逮问澄以衰老锡以贪懦俱罢

○甲午以明日十月朔遣驸马都尉蔡震崔元林岳分祭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 泰陵遣仪宾周钺祭 恭仁康定景皇帝陵寝遣内官祭 恭让章皇后陵寝

猜你喜欢
  耿弇列传第九·范晔
  ●卷五·魏泰
  大事记续编卷四十五·王祎
  卷之五百九十九·佚名
  今献备遗卷二十一·项笃寿
  六九四 谕陆费墀着从宽开复仍交部议处购觅赔补所失各书·佚名
  一二五 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议添派覆校官及功过处分条例折(附条例)·佚名
  平定金川方略卷十二·来保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五上·袁枢
  项羽本纪第七·司马迁
  到仲举传·姚思廉
  卢藏用传·刘昫
  晋纪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庚子、280)·司马光
  卷十七 礼十二(凶礼 )·龙文彬
  史凤宝女士·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刘泾·唐圭璋

      泾字巨济,简州(今四川简阳)人。熙宁六年(1073)进士。王安石荐其才,召见,除经义所检讨,迁太学博士。知处、虢、真、坊四州。元符末,除职方郎中卒,年五十八。有前溪集五卷,不传。   减字木兰花   凭谁妙笔。横扫素缣三百尺

  • ◆文太常矩(子方集)·顾嗣立

    矩字子方,长沙人。卢翰林挚廉访湖南,辟署书吏,敬其才辩,遇之殊常人。大德间,授荆湖北道宣慰司照磨,兼承发架阁,公卿闻其名,留补刑部宗正,转秘书省校书郎。延佑间,升著作郎,改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至治初,议遣使持诏谕

  • 浪语集钞·吴之振

    薛季宣石门渔舍渔家在何许,踳驳岩下石。花树几株芳,湖山数峰碧。窊樽亭遂古,双阙天自辟。锦绣入茨舍,藤萝封筀栅。吾为江上游,形苦世间役。心驰定沙步,舟行过檐隙。浪翁底镌铭,太尉此居宅。岂若斯人徒,风云相主客。游竹陵善权

  • 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五十五·宋濂

        陈祐   陈祐,一名天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世业农。祖忠,博究经史,乡党皆尊而师之,既殁,门人谥曰茂行先生。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岁癸丑,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赐

  • 卷六十 漢紀五十二·司马光

      起重光協洽(辛未),盡昭陽作噩(癸酉),凡三年。   孝獻皇帝初平二年(辛未、一九一年)   春,正月,辛丑,赦天下。   關東諸將議:以朝廷幼沖,迫於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幽州牧劉虞,宗室賢儁,欲共立為主。曹操曰:「吾等所以舉兵而

  • 卷二十六 敬宗·王夫之

      〖一〗   君父之志未定,奸邪之机方张,嗣子幼冲,或掖之以践阼,不以戴己者为恩、摇己者为怨,而过用其刑赏,非德若舜、禹有天下而不与者不能。一饭之德,犹求报之,贡举之知,犹终事之,中人之情,君子不禁,可谓之私,亦可谓之厚也。

  • 御题郝经续後汉书·郝经

    御题郝经续後汉书 身充信使被拘留两国恰逢奸计投【元太祖既立欲与宋修好王文统素忌郝经有重名请遣经乃以经充国信使至宋告即位且徵前日请和之议文统复隂属李璮潜师侵宋欲假手害经经至宿州遣副使

  • 张镐传·刘昫

    张镐,博州人。风度仪表伟岸,豁达胸怀大志,涉猎经史,喜爱谈论王霸大略。年少时侍奉吴兢,兢非常器重他。后来游历京师,身居一室,不与外人交往。嗜酒,喜欢弹琴,常放在座位右边。公卿中有人邀请他,镐拿起拐杖径直前往,一醉方休。天宝

  • 熊克传·脱脱

    熊克字子复,建宁建阳人,是御史大夫熊博的后代。熊克出生时,曾有翠鸟飞临室内。熊克年幼时,显出天资俊秀,长大后,喜爱学习且善做文章,郡博士胡宪很器重他,说:“只要你坚持学习,将来必能以文章扬名。”熊克于绍兴年间(1131~1161)考

  • 卷十三·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十三明 杨士奇等 撰敬天宋哲宗元佑八年翰林学士范祖禹上奏曰臣前上仁皇训典愿陛下法则仁宗宜以至诚好学为先今因进讲月令圣人奉天之事臣窃以畏天者莫如仁宗故愿陛下先诚於事天臣闻圣人之

  • 卷九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九十四郊社考【四】郊【仪注】【臣】等谨按古者制礼圣者作之明者述焉作则立其宏纲述乃臻於美备也考仪於今日以通礼为定盖自立制以来仪节逓有损益

  • 卷一·黄镇成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通考卷一     元 黄镇成 撰诸儒家法传授之圗百篇书目伏生今文尚书凡二十八篇尧典   臯陶谟  禹贡   甘誓汤誓   盘庚   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微子   牧誓   洪范   金縢

  • 卷六十八·王与之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订义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六十八   宋 王与之 撰小行人下大夫四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刘执中曰礼籍所以载五等诸侯及其孤卿上下大夫四等入觐之礼随其爵命为之降杀大行人用

  • 卷第一百一·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一百一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三十六世随录南阳香严蜀叟古禅师先香严小祥上堂。先师去年今日。入隐身三昧。今年此时。与三世诸佛

  • 玄沙广录序·玄沙师备

    右司谏直集贤院知福州军州事充福建路兵马钤辖高邮 孙(觉) 撰佛学最为多涂。而禅尤多病。唐之盛时。南北更相诋訾。而北禅浸微。逮今可见者。千有余家。皆六祖之所自出。近世言禅尤盛。而云门.临济独传。上自朝廷学士

  • 杨文敏集·杨荣

    二十五卷。明杨荣撰。杨荣初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县)人。建文进士,初任编修,永乐时,明成祖朱棣召入文渊阁,以多谋能断,为成祖所重,并为之更名杨荣,多次随行北巡,升至文渊阁大学士。仁宗、宣宗两朝和英宗初

  • 水道提纲·齐召南

    山水志。清齐召南撰。二十八卷。召南字次风,号琼台、息园,浙江天台人。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官至礼部右侍郎。曾纂修经史考证,著有《礼记注疏考证》、 《前汉书考证》等。因长于地理、被召入翰林院纂修《

  • 升仙传·倚云氏

    倚云氏著。八卷五十六回。成书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现存初版石印函装本及光绪己亥(1899)坊刊本。书叙明嘉靖间关东才子济小塘赴京赶考,亲见奸臣严嵩把持朝政、陷害忠良,也使自己仕途受挫。济小塘从此看破红尘,弃儒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