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汤思退传

汤思退字进之,处州人。绍兴十五年(1145)以右从政郎的身份被授予建州政和县令,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任秘书省正字。从此位登郎曹,两任中秘,把持史笔。

绍兴二十五年(1155),由礼部侍郎担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不久参预朝廷大政。早先秦桧当政时,厌恶正直,对方必须不反对和议,不鞭挞自己的过错,才能长期被任用。当时汤思退名声地位日益提高,秦桧病重,召参知政事董德元和汤思退到卧室内,嘱托后事,各赠给黄金一千两。董德元害怕秦桧以为自己站在他的对立面,不敢推辞;汤思退害怕秦桧以为自己希望他死去,不敢接受。高宗听说,以为汤思退不接受黄金,不是秦桧党羽,信任并使用他。绍兴二十六年(1156),任知枢密院事。次年,官拜尚书右仆射;又过了两年,进为左仆射,第二年,侍御史陈俊卿弹劾他“挟持奸诈取巧之心,加上倾轧邪恶的权术,观察他的行为,大多仿效秦桧,大概汤思退得官,都是秦桧父子的恩惠”。于是被罢免,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任宫观官。

隆兴元年(1163),宋军在符离溃败,召汤思退复任丞相,谏议大夫王大宝上章论争,孝宗没有回答。金军将领纥石烈志宁送信到三省、枢密院,索取海、泗、唐、邓四郡。汤思退打算同金讲和,派遣淮西安抚司干办公事卢仲贤以枢密院计议、编修官的身份,拿着回信前往。临行时,孝宗告诫不要答应割让四郡。卢仲贤到宿州,仆散忠义以武力威胁他,卢仲贤惶恐不安,说回去后当上报朝廷,于是持仆散忠义写给三省、枢密院的书信回来。孝宗依然想阻止割让海、泗二郡,汤思退急忙上奏以吏部侍郎王之望为通问使,知..门事龙大渊为副使,准备割弃四州。张浚在扬州听说这件事,派遣儿子张木式入朝上奏卢仲贤无能辱国。孝宗大怒,恰逢侍御史周操弹劾卢仲贤不应擅自答应割让四郡,下大理寺追查讯问,召张浚到朝廷。十二月,任命汤思退为左仆射,张浚为右仆射。

隆兴二年(1164),张俊认为不能同金讲和,请求孝宗前往建康,图谋进兵。孝宗亲自批准王之望等人和所带礼物一起撤回,诏令荆、襄、川、陕等边防地区加强戒备,把卢仲贤流放到郴州。汤思退害怕恐惧,上奏请求将这关系到国家安危存亡的大事,上报太上皇高宗而后再行动。孝宗批示到三省说“:金朝这样无礼,你还打算讲和。今天敌人的形势,不能同秦桧时相比,你的议论不如秦桧。”汤思退十分惊骇,阴谋驱逐张浚出朝,于是命令王之望、龙大渊急忙上奏兵少粮缺,楼船、兵械没有准备,人们都议论用四万人马守卫泗州,不是好的计策,孝宗对此很感疑惑,于是命令张浚巡视边境,撤兵罢免招纳士兵。张浚极力乞求罢免自己的职务,孝宗答应了他。孝宗让汤思退写信给金,答应把四郡割让给金朝。

随后金军专门从事杀戮抢劫,孝宗中途后悔,汤思退又暗中命令孙造告诉敌人用重兵胁迫讲和。孝宗听说有敌兵,命令建康都统王彦等人率兵抵御,并命令汤思退前去监督江、淮地区军队,汤思退推辞不去。金仆散忠义从清河口渡过淮河,议论者极力弹劾汤思退急于求和撤去防备的罪行,于是被罢免丞相职务,不久谪居永州。于是太学士张观等七十二人上书,弹劾汤思退、王之望、尹穑等人奸邪误国,招致敌人前来,请求把他斩首。汤思退忧虑害怕而死。

汤思退始终同张浚不和,张浚以雪耻复仇恢复中原为己任,汤思退总是借保境息民作为求和的口实,双方不断交锋,汤思退的主张终于得到推行,但最终以此获罪,金朝得海、泗、唐、邓四州,又索取了商、秦,都是汤思退出力的结果。

猜你喜欢
  卷八十八·列传第十八·脱脱
  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张廷玉
  卷五十九·毕沅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佚名
  卷之一千四百九十五·佚名
  卷之二百七十四·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七 后妃传七·纪昀
  一二四○ 文源阁总办详校全书处为移送供事朱廷玉等事致内阁移付·佚名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七下·袁枢
  表卷第一 高丽史八十六·郑麟趾
  卢杞传·欧阳修
  卷九十八·佚名
  卷五十八·佚名
  卷三十·长孙无忌
  第七章 文武宣三宗的抗争·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八十三·彭定求

        卷283_1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卷283_2 【赋得垣衣】李益   漠漠复霏霏,为君垣上衣。

  • 卷三百三十三·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三十三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适安藏拙余藳【二】霜梧栖凤枝头数叶轻井边篱落正闗情晚来纵有西风过一片秋声作不成湖边日日湖边上小车要寻红紫醉年华东风合与春纷理忍把轻寒痩杏

  • 卷九十三·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九十三 明 曹学佺 编 晩唐二十 黄淊【字文江莆由人】 送僧归北岩寺 北岩泉石清本自高僧住新松五十年藤萝成古树题诗昔佳士清风二林喻上智失扣关多被浮名误

  • 姚序·顾贞观

    予曩闻锡山顾梁汾先生名,求其诗集读之,格高气厚,取法唐人,而变化纵横,又非胶滞笔墨者比。私以为先生之于诗,固其所长,而词则予犹未之见也,闻昔辛稼轩以诗词谒蔡光,蔡云:&ldquo;子之诗未也,当以词名。&rdquo;又闻马鹤窗与陆淸溪皆

  • 李群玉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群玉,澧州(今湖南澧县)人,字文山。工书法,好吹笙。举进士不第。后因献诗于朝,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辞官回乡。有《李群玉诗集》黄 陵 庙李群玉 小姑洲北浦云边, 二女啼妆自俨然。 野庙向江春寂寂, 古碑无字草芊芊

  • 卷一百九十九 嘉祐八年(癸卯,1063)·李焘

      起仁宗嘉祐八年七月盡是年十二月   秋七月乙巳,侍御史呂誨為起居舍人、同知諫院。   辛亥,詔:「諸道押即位進奉人各與官,有官者與推恩,勿試。」以乾興押進奉人皆試詩於學士院,已而不合格者,例與官,故有是詔。   知

  • 卷一百九十五·杨士奇

    永乐十五年十二月壬午朔 皇太子省牲于南郊○癸未暹罗国王三赖波磨刺札的赖遣使奈叫等百余人进表贡方物谢赐祭其父并命袭爵恩命礼部赐王锦绮纱罗并赐奈叫等钞币有差○甲申擢进士艾广何卓张宗监生郑兴王佐李昭为吏科给

  • 秦使赵攻魏·佚名

    【提要】 战国合纵的诸侯之间是相互依存、唇亡齿寒的关系,但是有些国家眼光短浅,相互攻伐,结果最终招致自己的灭亡,这也是合纵战略最终失败的原因。 【原文】 秦使赵攻魏,魏谓赵王曰:“攻魏者,亡赵之始也。昔者晋人欲亡虞而

  • “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孔子

    【原文】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给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给别人。”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做到了的。” 【读解】 自己不愿意别人强加

  • 卷四十一·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四十一日本山井鼎物 观 撰毛诗注疏第九【九之一】存旧毛诗卷第九鹿鸣之什诂训传第十六毛诗小雅一郑氏笺小大雅谱考异宋板谱天子诸侯燕羣臣乃聘问之宾【九叶左四行】谨按乃恐及误疏此

  • 卷四·乾隆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钦定礼记义疏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四曲礼上第一之四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复故【栉侧瑟反惰徒禾反又徒卧反矧本又作哂失

  • 第38章·老子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1)。上德无为,而无以为(2)。下德无为,而有以为(3)。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4)。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5)。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

  • 无我与不朽·钱穆

    古今中外,讨论人生问题,似乎有两个大理论是多少相同的。一是无我,一是不朽。初看若相冲突,既要无我,如何又说不朽。但细辨实相一致,正因为无我,所以才不朽。 人人觉得有个我,其实我在哪里,谁也说不出。正因为在不知何年代以前

  • 无得无说分第七·朱棣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僧若讷曰】空生领解佛旨。乃云第一义中。无有定实

  • 摩诃般若钞经卷第二·佚名

    前秦天竺沙门昙摩蜱共竺佛念译功德品第三尔时,诸因坻天、诸梵天、诸波耶和提天、诸伊沙天、诸那提干天,同时三反作是称誉法:&ldquo;贤者须菩提!所说法甚深,怛萨阿竭皆从是生。其有闻者若讽诵读,有行者,我辈恭敬视如怛萨阿竭,

  • 佛说善法方便陀罗尼经·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竭提界寂灭道场菩提树下。与比丘僧大众俱集。其名曰大智舍利弗。长老目揵连。长老阿难。大声闻等。及诸菩萨摩诃萨众。金刚幢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如是贤劫诸大菩萨摩

  • 曹溪大师别传·佚名

    唐韶州曹溪宝林山国宁寺六祖慧能大师传法宗旨。并高宗大帝 敕书兼赐物改寺额。及大师印可门人。并灭度六种瑞相。及智华三藏悬记等传。梁天监壬午九年正月五日时。婆罗门三藏。字智药。是中天竺国那烂陀寺大德。辞彼

  • 乐邦遗稿·宗晓

    佛教文献。南宋嘉泰四年(1204)宗晓编。二卷。据自序称,是《乐邦文类》的拾遗编,主要收录《乐邦文类》余而未编之“片文只义”及新辑的净土文稿。共收文献一百二十六篇。每篇前有编者加的标题,篇尾有编者的附语。见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