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吕诲传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父吕端,曾任太宗、真宗朝的宰相。吕诲性格纯朴敦厚,在家时就勤奋好学,不随便同人交往。考中进士后,由屯田员外郎升为殿中侍御史。当时普通大臣大多上书互相攻击、揭发,吕诲说“:台省谏官有权上告各种事情,这是因为朝廷要广泛采纳不同意见,以弥补政事的缺失。如果没有担任这种职务而干这种事,就是越权。目前一些人攻击他人不遗余力,人身攻击,揭露隐私,刻薄的风气已快形成气候了,请皇上下令惩办革除这种风气。”枢密副使程戡勾结皇亲国戚和后宫近侍,爬上了高官宝座,吕诲指责他的过失,结果皇上令程戡以宣徽使身份任延州通判。吕诲又对皇上说“:程戡因为才疏学浅而被免职,不应该又派往边疆要塞之地;宣徽使地位尊崇,级别高,不是程戡应当拥有的。”兖国公主瞧不起她的丈夫,夜晚叫开禁宫的门向皇帝陈诉。吕诲请求弹劾守门官吏,并追究公主府中宦官的责任,全部驱逐。御药供奉官四人遥兼外地的团练使,御前忠佐应该淘汰的却留任了,吕诲一并指出。吕诲又弹劾枢密使宋庠私自结党寻求外援,徇私枉法,皇上下令撤宋庠之职而用陈升之为枢密副使。吕诲又批评陈升之。升之离任后,吕诲也出任江州知州,时为仁宗嘉..六年(1061)。

吕诲又上书请求早日确定皇太子,说“:我听朝野官员议论,因为太子还未选定,屡次有人秘密上书推荐宗族之人。希望陛下能采纳忠言,拿出决心来,以防止内乱。又听太史说,彗星经过心宿的区域,请您防备西夏。根据《天文志》,心星代表天子,它前方的星表示太子,方位直则意味着太子大势不好,明亮则说明吉祥。目前星座既直又暗,而象征妖邪的彗星又趁虚侵入,我恐怕不仅说明西北有战祸。从夏到秋,雨水过量,地震频仍,各方面阴气旺盛的灾祸征兆,这说明情况是互相吻合的。近来宗族之中,一些谣言被揭露的事流传四方,人们又怕又迷惑。对于密谋夺取皇太子位的,岂能不防止吗?希望为了国家,为了政权,谨慎地选择一位亲族中的贤人,顺应天意,立为太子,并使天下人都知道。万一有奸臣在其中捣鬼,表面上忠厚老实,借故推迟您的决断,为害就大了,您不可不多加警惕啊。”仁宗将吕诲的奏章交给中书韩琦,决定了这件事。

又被召回任侍御史,改任同知谏院。英宗重病垂危,吕诲请皇太后每天命令大臣一名,同淮阳王一起亲自监督送药品、食物。都知任守忠掌权已久,英宗当皇帝不是他的本意,几次离间皇帝、太后的关系,造谣生事,闹得人心惶惶。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措词深切,多半都是别人不好说的。皇帝病情好转,几次请求亲自执政。太后还权于他后,吕诲上书皇帝说:“太后辅佐先帝多少年了,经历的天下事多着呢。凡遇到大事,还是应当向太后请示求教后才做,以表示不敢专断。”于是指斥守忠的平生罪恶,把守忠及其同党史昭锡一并放逐到了南方。宦官王昭明等任陕西四路兵马钤辖,专门管理对外战事。吕诲说:“从唐朝以来,打败仗的从来都是任用宦官监军的。这班奴才平时官品极低,地方上已经不堪其害,现在让他们任钤辖,怎么得了?”终于将宦官撤回了。

治平二年(1065),升任兵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知杂事。上书说“:谏议官是君主的耳目,希望他们能发展皇帝的聪明,以防止皇上被蒙骗。从前三院御史经常有二十名,后来被逐渐减少,这是由于执政大臣不想让君主对天下政事的缺失知道得太多。今台阙中丞、御史五个名额,只有三个在编,上奏章十次,大概皇上能见到的有八九封。谏官本来有二名,一名调往别处,一名出使外国。上下阻隔,君主对下情的模糊,没有比现在更严重的了。我私下里为陛下感到羞愧。”皇上看到奏章,就命令邵必知谏院。

当时关于皇帝生父濮王的赠号问题,大臣们有不同看法。侍从请求追封濮王为皇伯,中书不同意,吕诲引经据典,据理力争。适逢秋天水灾,吕诲说:“只有陛下的错误行为才会导致水灾的降临。目前只有濮王一事处置不当,所以天降下了对简慢宗庙行为的处罚。”郊庙祭祀之后,他又重申先前的主张,连续七次,皇上不采纳。乞求辞去谏官职务,也不被批准。于是弹劾宰相韩琦不忠之罪五条“:仁宗坟上的土还没干,就想让濮王与仁宗并列,使陛下重视生育之恩而对不住养育之恩,尊崇了小宗而贬低了大宗嫡系。言官们研究了几个月,韩琦仍然我行我素,不为改正,朝野上下积愤难平,众口一词地指责他。我希望能够下调地方,以缓解民愤。”又与御史范纯仁、吕大防一起共同弹劾欧阳修“首开异端邪说,蛊惑君主,为了急功近利而背负先帝,使陛下采取了一些过分的举动”。这些弹劾奏章都没有得到上报。不久下诏称濮王为亲,吕诲等人知道他们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即封还敕令,在家等待处理,并且说他们要与皇上的左右辅臣势不两立。皇上问执政这是怎么回事,欧阳修回答说:“御史他们以为与我们这些人势难两立,难以共事。如果我们有罪,就请皇上将御史他们留下吧。”皇上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将御史他们贬出,接着又说:“责罚不能太重了。”于是降吕诲的职为工部员外郎、知蕲州。

神宗即位,将吕诲调往晋州,又加集贤殿修撰、知河中府。奉召为盐铁副使,提升为天章阁待制,又重新执掌谏院,拜为御史中丞。当初,宫中下令京东买金数万两,又令广东买珍珠,民间传闻这是为宫中十..准备的用度。吕诲说“:目前国家繁荣昌盛,陛下所有聪明才智都用在治理整个天下上面了,而对于这些小问题一定没有留神注意,就请皇上停罢了吧。”

王安石当权执政,当时人们都认为国家得到了一个好人才。吕诲则说王安石不懂世事,不能重用,如果重用他,则是不应当的。著作佐郎章辟光上书说,岐王颢应当迁到外邸。皇太后听说后愤怒不已,皇上即下令追究章辟光挑拨离间的罪行。王安石认为章辟光没有罪。吕诲要求降章辟光的职,王安石不同意,于是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说“:大奸之人总要装作是忠臣,大佞之人总要把自己扮成信人,王安石外表在人们看来很朴实,实际上内心十分狡诈,陛下却只看到了他有辩才即委之重任,这有欠妥当。王安石本来就没有什么真正的雄才大略,只会抛开传统,标新立异,欺上瞒下,文过饰非。将来贻误天下苍生的,一定是这个人。如果让他长久掌管国家大政,那将会国无宁日了。章辟光之所以敢于那样做,完全是王安石和吕惠卿在背后主使的。章辟光扬言说‘:如果朝廷要重罚我,我就不会放过这二个人。’因为是这样,所以王安石他们才极力为章辟光开脱罪责以救他。希望陛下仔细考察一下那些隐匿的奸人,然后再问一问朝中大臣,就会知道我说的这些话是不是对的。”在当时,皇上正倚重王安石,所以就没有理睬吕诲所说的话。吕诲请求辞职,皇上对曾公亮说:“如果将吕诲贬出,我恐怕王安石会感到很不安的。”王安石说“:我是全心为国家,陛下如果觉得这样处理是正确的,我怎么能够太过于注重自己的形象呢?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吧。”于是皇上将吕诲贬出知邓州。当时是由苏颂掌管起草制敕诏令,曾公亮对他说:“章辟光治平四年上书的时候,王安石还在金陵,吕惠卿也在杭州监酒税,他们怎么能够教唆、主使章辟光呢?”故所下的制敕说吕诲“:完全是以一些小人诋毁之言作依据,散布一些欺君瞒上毫无来由的谣言。”皇上看了诏令后,问苏颂为什么这样写,苏颂即把曾公亮所谈的情况告诉皇上,皇上才知道章辟光在治平时所说的完全是他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像吕诲说的那样。

吕诲又想上书言事,司马光劝阻了他。吕诲说:“王安石虽然很有名,但他太固执己见,又轻信奸人的话,喜好别人逢迎他。听他所说的,觉得还可以,一旦付诸实行就不行了。这样的人让他居于宰相之高位,国家必定要遭殃。再说皇上刚即位,对国家治政情况还不是很熟悉;早晚与他谈论议事的,也就只有那么二、三个执政,如果他们都是一些不当的人,那国家就要被败坏了。这是心腹之大患,要解救都唯恐不及,怎么还能够慢慢来呢?”到此时吕诲被逐出朝廷,王安石更加肆无忌惮了。看到这些,司马光才佩服吕诲有先见之明,自认为不如他。

次年,改任知河南,诏令还没下达吕诲就生病卧床不起了。接着提举崇福宫。吕诲因病要求退休,他上表说:“我本没有什么大病,只因医生诊断失误,用错了药,以致现在病蔓延到四肢。如果只是我一个人,倒没有什么,无奈的是还有一大家族要依赖我。”此后即在家养病,同时在病中他也仍然时刻关心朝政。

吕诲三次居于言官之位,都是因弹劾大臣而被贬出,故此人们都很推崇他,称赞他很耿直。虽然居家养病,他仍然早晚叹息,为国家之事担忧。革职以后,司马光前去探望他,到的时候吕诲已经瞑目了。当听到司马光的哭声后,吕诲突然坐起,睁开眼睛紧盯着司马光说:“国家的事还是有希望的,你好自为之吧。”司马光问道:“还有什么要嘱咐的吗?”吕诲说:“没有了。”于是就死了,终年五十八岁。闻知他的死讯后,全国上下都悲痛不已。

元..初年,吕大防、范纯仁、刘挚上表称吕诲是个忠臣,于是诏令赠他为通议大夫,任命他的儿子由庚为太常寺太祝。自从吕诲被贬出后,御史刘述、刘琦、钱..都因为弹劾王安石而被罢免。

猜你喜欢
  列传第九十七·刘昫
  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六·赵尔巽
  卷十一 后赵録一·崔鸿
  ●卷下(起建炎元年七月一曰止八月十八曰)·李纲
  七国考卷三·董说
  名山藏卷之四十一·何乔远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三·佚名
  卷之一千五十八·佚名
  三湘从事录·蒙正发
  绎史卷八十五·马骕
  御制读叔孙通传·班固
  梁焘传·脱脱
  把匝剌瓦尔密传·张廷玉
  讨满洲檄·章太炎
  第九卷·冯梦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丁集第六·钱谦益

    王尚书世贞七十首【寓怀(以下《四部稿)】文景体恭俭,陈粟俯丘山。易世因其资,气欲盖九蕡。柏梁既以灾,建章遂造天。蜀汉穷材木,少府罄金钱。原麓既如髡,闾井宁不然。感此池上翁,精灵泣帝前。天心维仁爱,毋

  • 卷十五·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十五明 梅鼎祚 编相和歌辞【相和曲 吟叹曲四弦曲】相和曲【二】鸡鸣【乐府题解曰古词鸡呜初言天下方太平次言置酒作乐终言桃伤李仆喻兄弟当相为表里三人近侍荣耀道路与相逢狭路间行同诗纪云此

  • 卷七·孙一元

    钦定四库全书 太白山人漫藁卷七 明 孙一元 撰 五言絶句 江上 沙砾喧寒雨枫根挽钓楂菰蒲起烟火隔水是渔家 解衣 解衣坐渔梁水风来许许月明不见人幽篁自相语 靖江道中 落日精灵语空山旅客惊沙寒留鹭影风急走江声 鈎

  • 帝纪第六 元帝 明帝·房玄龄

    元皇帝讳睿,字景文,宣帝曾孙,琅邪恭王觐之子也。咸宁二年生于洛阳,有神光之异,一室尽明,所藉藁如始刈。及长,白豪生于日角之左,隆准龙颜,目有精曜,顾眄炜如也。年十五,嗣位琅邪王。幼有令闻。及惠皇之际,王室多故,帝每恭俭退让,以免

  • 第一百回 招寇乱秦关再失 迫禅位晋祚永终·蔡东藩

      却说姚泓幼子佛念,年才十二,他料乃父出降,未足自全,因涕泣语泓道:“陛下今虽降晋,亦必不免,还不如自裁为是。”泓怃然不应。佛念竟自登宫墙,跃坠下地,脑破身亡。倒是一个国殇。泓率妻子及群臣诣镇恶营前乞降,镇恶命属吏收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九十三·阿桂

    三月丙子阿桂色布腾巴尔珠尔奏言【臣】等查罗博瓦山峯一带业已攻开官兵随在可以相机直捣且距勒乌围日近贼势日形窘迫衞死防巢自必前来死鬭但贼人深知官兵精鋭异常而弓箭尤为所畏断不敢明来接仗必于夜间侵扰【臣】等先

  • 卷二十 越语上·左丘明

    勾践灭吴〔原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①,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②,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 第十三卦 同人 天火同人 乾上离下·佚名

    同人:同人于野,亨。 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 同人曰,同人于野,亨。 利涉大川,乾行也。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 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初九:同人于门,无

  • 卷十二·冯复京

    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十二  明 冯复京 撰国风邶四简兮篇方传云方四方也以干羽为万舞用之宗庙山川○书云柴望秩于山川○礼记云诸侯方祀祭山川嵗徧又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周礼大宗

  • 卷二十五·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二十五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此言穷欲恶之情必由於礼也凡人莫不有欲而饮食男女

  • 守行品第二十三·佚名

    是时天帝释在会中坐。作是念。闿士行十方人无能过者,岂况佛乎。人身难得寿安又难。有一发意求佛者甚难。何况至心求佛道。欲为十方作明度导者乎。是时释化作甘香华以散佛上。作是说。行闿士道者乃及於佛所愿悉成。为护

  • 雍正四川通志·黄廷桂

    四十七卷首一卷,清黄廷桂纂修。黄廷桂(1691-1759),汉军镶红旗人,字丹崖。康熙末以世荫起家,历任宣化总兵,四川提督,甘肃巡抚,两江、四川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等。乾隆二十年(1755)任陕甘总督,时值清军入新疆平阿睦尔撤纳及大小和卓

  • 上清丹元玉真帝皇飞仙上经·佚名

    述存思服玉精、黄饴成仙之法。疑是房中术。

  • 八十一梦·张恨水

    长篇小说。张恨水著。 写于1939年。同年12月开始在《新民报》连载。1941年由南京新民报社初版。书名《八十一梦》,实则只有十四梦。而这十四梦之间,并没有内在的联系,所以名为长篇,实则是短篇的结集。小说运用“说梦”的

  • 谈龙录·赵执信

    诗话著作。清赵执信撰。此书一卷,书题得名于首则记载:王士禛、赵执信和洪昇三人谈龙论诗,王士禛本于“神韵”说的立场,不同意洪昇“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的见解,主张“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

  • 出劫纪略·丁耀亢

    史料笔记。不分卷。明末清初人丁耀亢撰。成书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丁耀亢,字西生,号野鹤。生卒年不详。山东诸城人。明诸生,顺治二年贡生。曾任容城教谕、惠安知县。他工诗文,长于戏剧。所著除本书外,尚有《丁野

  • 苏东坡传·林语堂

    林语堂著。张振玉译。原作为英文,中文译本有1977年台湾远景出版社的宋碧云译本和1979年之张振玉译本。台湾金兰文化出版社1986年4月出版的35册《林语堂经典名著》将张振玉译本列为第4册。大32开本,417页,约31万字。全书

  • 融堂书解·钱时

    二十卷。宋钱时撰。时字子是,人称“融堂先生”,两浙路淳安(今属浙江省)人。南宋经学家。时自幼奇伟不群,无意于功名仕途,潜心钻研理学,曾主讲于象山书院,嘉熙中以丞相乔行简荐,授秘阁校勘,迁史馆检阅,不久求去,授江东帅属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