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郑獬传

郑獬,字毅夫,安州安陆人。小时就以才学闻名,诗词文章风格豪放、工整,同辈中没人能同他相比。考中进士第一名。任陈州通判,入京任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

英宗即位后,修治其父仁宗的坟墓永昭陵,一概采用仁宗之父真宗的级别。郑獬说“:目前国库空虚,财政吃紧,不久前赏赐军队,已不得不横征暴敛,富民都开始怨恨朝廷了,怨言都传到京城来了。先帝一生节俭爱民,这是他的天性使然,凡是日常生活用品,都极其朴拙简陋,这是天下都知道的。他的坟墓,却要效仿真宗死时的国家强盛时代,难道不伤害仁宗一生勤俭的美德吗?希望您能严令有关人员,降低规模等级。”又说:“天子刚刚即位,各级地方政府纷纷送来了贺表,照例应升他们的官,这个传统产生于五代时期,到现在都因循未改。但目前冗官庸官太多,充斥于各级各类机构。况且不久前群臣升官时,就等于已赐给了恩情,没有必要再以官职施恩了,以免误用侥幸之徒。”皇上没有听从。

郑獬又上书说:“陛下刚刚即位,对人对事谦恭有加,不轻易表态,主持大政的就只七八个人而已,焉能充分利用天下人的聪明才智?希望您广招中外人士,允许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可以参考的,就召来共同研究。至于臣下朝见时,向他们询问朝政的得失,虚心请教,必然对治国之道有所裨益。”皇帝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不时命令各地长官诚恳地推举一些被埋没了的优秀人才,一到京城就在秘阁考试,任命他们官职。但有些推举是十分不恰当的,舆论哗然,不久就停止了这件事。郑獬说:“古人推荐人才,认为选拔十个中哪怕有五个真才,所得也总有一半,还是合算。况且今天荐举错了的不到一半,然而却因为不负责任的风言风语而突然停止,可以吗?希望恢复此举,让人才没有被埋没的遗憾。”没来得及执行,出任荆南知府。

治平年间(1064~1067),发生重大水灾,皇上征求臣民的意见,郑獬上书说“:陛下忧国忧民,研究灾源,想法扑灭它,不知您征求忠言,是想采用呢,还是走形式呢?前代君主因为天灾而寻求不同意见的多得很,但实际看来,能够采纳合理建议而真正付诸实施的,却很少很少。现在下令号召天下的忠义之士,让他们尽量说出他们的全部想法,以推荐给朝廷,皇上日理万机,客观上必然不可能有时间听完这些意见,只不过像平时一样下达给中书省、枢密院,例行公事,最后什么也没做就算了。如果这样,则同前朝空说求贤的相同了。我认为应该选拔官吏,设置专门机构,掌管天下人送来的奏章,同中书、枢密院两府近臣认真仔细研究,可行则行,不可行则不行,有疑问则广泛咨询共同解决。群臣有所得而各件事都得以办好,这才是顺应天道。天下人想发表意见是很困难的,而皇上听他们的话却漫不经心。希望陛下采纳群臣的意见,宽容地听取,以后史书上就记录,某年发大水,皇上下令征求合理化建议,采用了某人的建议而办成了某事,以便超越前代之空谈者,不要让好建议成为挂在墙上的空文。”调回京城,任三班院通判。

神宗初年,晚上在内东门召见郑獬,命令他起草吴奎知青州和张方平、赵扌卞任参知政事的三份文件,赐给他一对蜡烛,送他回舍人院,其他人都不知道。于是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朝廷想接受横山的投降,郑獬说:“兵祸必然从这里开始。”不久种谔攻取绥州,郑獬说:“我看过皇上亲手写的诏令,深切地告诫边疆官员不要无事生非。现在又特别重用讲求诈谋权变的人,专门偷袭邻国,像战国时暴君们追求的那样。这岂是帝王的战略?种谔擅自挑起战争,该死!”西夏君主谅祚死,又建议派使者去立谅祚之子,有见识的人都认为这个主张对。

郑獬被临时调任开封府知府。平民喻兴与妻子一起谋杀一名妇女,郑獬不肯按照王安石的新方法办案,王很反感他,把他调任侍读学士、知杭州。御史中丞吕诲请王安石把他调回来,王安石不听。不久,又调任青州。当时正发放青苗钱,郑獬说:“我只看到了青苗钱的害处,不忍心看到老百姓无罪而被关进监狱。”借口生病,请求退职,被任命提举鸿庆宫,死时五十一岁。家庭贫穷,子女幼小,棺材放在庙中十多年,无钱安葬,滕甫任安州知州时,才得以下葬。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七十六 关董袁赵窦·欧阳修
  卷三百三十五 元豐六年(癸亥,1083)·李焘
  ●卷十一·陈康祺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十八·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八十六·佚名
  卷之二百二十八·佚名
  二首一韵·佚名
  第二三二札光绪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一一五○九--一五·佚名
   三、海外通信·林语堂
  卷二·李天根
  李彦威传·欧阳修
  商挺传·宋濂
  谭献叙养·吴振棫
  卷三百十·佚名
  钦定南巡盛典卷九十八·高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伊川击壤集卷之二·邵雍

    秋日饮郑州宋园示管城簿周正叔二都相去四百里,中有名园属宋家。古木参天罗剑戟,长藤垂地走龙蛇。我来游日逢秋杪,君为开筵对晚花。饮散竹轩微雨后,凌晨归路起栖鸦。重阳日再到共城百源故居故国逢佳节,登

  • 张可久·隋树森

    张可久(约一二七O——一三四八以后), 字小山,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市)人,以路吏转首领官(以上见曹楝亭本《录鬼簿》)。钱惟善《江月松风集》中有《送张小山之桐庐典史》诗,可知其又曾为桐庐典史。至正初年

  • 卷十二·查慎行

    钦定四库全书敬业堂诗集卷十二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橘社集【起庚午秋终十二月】橘社在洞庭东山之麓刘氏取以名园秋冬间假馆於此与书局诸同人唱酬不少疁城张汉瞻为镂刻于吴中者非足本也将赴洞庭书局雨中与徐淮江别二首一

  • 卷十六·佚名

    全唐诗续拾卷十六赵迁迁,大历间为左领军卫兵参军、翰林待诏,不空俗弟子。撰《不空行状》。诗二首。 【(《全唐诗》无赵迁诗)】故功德使凉国公李将军挽歌词二首业盛唐尧际,功成文子军。累承三帝宠,六比五臣勋。画角悲寒吹,

  • 山谷内集诗注卷二·黄庭坚

    钦定四库全书山谷内集诗注卷二   宋 黄庭坚 撰任 渊 注寄裴仲谟交游二十年义等亲骨肉【礼记曰交游称其信也退之诗譬如亲骨肉宁免相可否按吕氏春秋曰父母之于子也此之谓骨肉之亲老杜诗义均骨肉地】风雨漂我巢公

  • 卷十三·岳珂

      范碑诗跋   赵履常(崇宪)所刊四说堂《山谷范滂传》,余前记之矣。后见跋卷,乃太府丞余伯山(禹绩)之六世祖若著倅宜州日,因山谷谪居是邦,慨然为之经理舍馆,遂遣二子滋、浒从之游。时党禁甚严,士大夫例削札扫迹,惟若著敬遇不

  • 后汉书补逸卷十九·姚之骃

    司马彪续后汉书第二钟离意钟离意为棠邑令治有政化百姓懐附【案意见东观记】钟离意仕郡为督邮县亭长有受鸡酒者府下记案考之意以春秋先内后外诗云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明政化之本由近及逺今宜先清府内且濶逺县细防之愆太

  • 卷五·金履祥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前编卷五 丁巳殷高宗武丁元祀王宅忧甘盘为相 子张问曰书云高宗谅隂三年不言何谓也孔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已以听於冢宰三年○经世曰高宗践位甘盘为相

  •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七·佚名

    万历八年三月庚子朔 孝肃皇后忌辰遣怀柔伯施光祖祭裕陵○辛丑谕都察院以将谒 山陵百务俱从省约内外随行者不许骚扰百姓○升湖广右布政使刘志伊为应天府府尹○升户部郎中截燿为四川副使○壬寅升四川巡抚都察院右佥都

  • 卷九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九十三食货略【十三】市易【臣】等谨按我朝市易之政近自直省都会远及外藩重洋靡不各有定制永昭法守逮自西陲底定归附益广度地开?因中设市其通商惠工柔远能迩之规实足为百代之良法岂若汉唐以来

  • 卷四十四·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四十四钱塘程川撰书四虞书二舜典自虞舜侧微至乃命以位一本无之直自尧典帝曰钦哉而下接起愼徽五典所谓伏生以舜典合于尧典也德难晓书传中亦无言者今人避讳多以为元也其他如黄之本

  • 卷八十五·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八十五卿大夫之孝法言易干文言曰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臣】按人之不诚尤易于言语见之不但修饰言辞出于伪为即言其所当言者而见之事有一毫之不称即为不诚而无可居之业矣九三终日干干夕惕若

  • 慈宗要藏目录·太虚

    一 经藏一、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二、弥勒佛法身咒印(佛说陀尼集经)  三、观上生经要及诸疏摘要  四、弥勒诸经佛说弥勒大成佛经(罗什译)  佛说弥勒来时经(失名译)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义净译)  

  • 东周列国志·冯梦龙

    清代历史演义小说。二十三卷,一百零八回。原名为《新列国志》。冯梦龙著。清乾隆年间,秣陵蔡元放将《新列国志》增删补订,附以序、读法、夹注及评点,题为《东周列国志》刊行。小说本着“恪守正史”的原则进行艺术的加

  • 台战演义·佚名

    章回小说。二集十二卷。近代无名氏著。叙大将军刘永福于安南抗清,百战百胜,后移师台湾。甲午以后,清廷割地赔款,将台岛割与倭寇。倭寇登台后,陷台北、基隆。刘大将军与丘逢甲等连出奇计,大挫倭兵,并擒倭酋桦山氏,台民誉之为“

  • 粤匪犯湖南纪略·佚名

    著者佚名。抄本。记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由桂入湘攻道州起至克岳州(今岳阳)止的敌对双方情况。书中反映太平军纪律严明、清朝官吏畏葸无能、清军奸淫掳掠等情况。收入《太平天国资料丛编简辑》。

  • 周礼注疏删翼·王志长

    三十卷。明王志长撰。王志长(生卒年不详),字平仲。明代“三才子”之一,王志坚(1576-1633)之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万历中举人。事迹见于《明史·文苑传》其兄志坚传中,称其亦深于经学,尤精“三礼”。除着有《周礼注疏删翼》

  • 宝藏神大明曼拏罗仪轨经·佚名

    二卷,赵宋法天译。佛在楞伽国,说宝藏神大夜叉王之陀罗尼及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