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谢绛传

谢绛,字希深,他的祖先是阳夏人。到他的祖父谢懿文,做杭州盐官县令,葬在富阳,于是后裔成为富阳人。

他的父亲谢涛,以文学、品行著称,从进士起家,做梓州榷盐院判官。李顺在成都造反,攻陷州县,谢涛曾筹划守御的计策。叛军被平息后,他因功升观察推官,后任权知华阳县。叛乱被镇压之后,田园庐舍荒废,皇帝下诏将土地给予那些能占有田土而又上交两倍田租的人,于是肥沃的田土全被豪强大族占领,流民回来却无处可归。谢涛收藏起诏书,全部将田还给旧主。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兴国军。回京后,因治理有功被皇上召到长春殿谈话,并命他参加学士院考试。正遇上契丹入侵,宋真宗考虑亲征,当时曹州、濮州多强盗,而契丹扬言要进攻齐州、郓州,皇帝派谢涛任曹州知州。所属各县的赋税大多输送到睢阳补充军队的粮食,这一年大雨成灾,百姓苦于转送粮食,谢涛于是将赋税全部留下不遣送。他上奏说:“江、淮一带漕运,每天经过睢阳,国家可以取漕粮给军队作粮饷。希望将曹州的赋粮留下,再由广济河供给京城。”转运使议论说不行,皇上下诏听从谢涛的奏议。曾出使蜀郡回朝,推举部下三十多人。宰相怀疑人太多了,谢涛说:“如他们有罪,我愿意受连坐。”奉使推举官吏而实行连坐,自谢涛开始。很久以后,因冯拯的推荐,谢涛再被召去接受考核,随后以尚书兵部员外郎身份任直史馆的职务,于是又兼任侍御史知杂事。真宗去世后灵车所经过的道路,有关官员请求全都毁坏城门、房屋,以便经过车舆和明器物件。谢涛说“:先帝生前乘车封禅祭山时,准备了那么多的祭仪物品,还没听说经过一地时有东西被毁坏撤除,而且又遗诏葬礼时节俭薄葬。如今有关官员制作明器奢侈过度,以致烦劳各州县,这并非先帝的意思,希望下交少府裁减葬礼所用。”进升直昭文馆,累官做到太子宾客。

谢绛因父亲的关系任秘书省校书郎,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甲科,授任太常寺奉礼郎、汝阴知县。善于议论,喜谈时事,曾上疏论说四民失业的事,洋洋数千言。天禧(1017~1021)中,上疏说宋朝应当以五行中的土德来统治天下。当时大理寺丞董行父请求以天为统,以金作为宋朝的品德象征。皇上下诏两院讨论,两制院都说:“用土德,则我朝应越过唐朝继承隋朝,用金德,则应越过五代继承唐朝。而太祖实际上是承受后周的政权,怎么可以不遵循传继的顺序呢?”谢绛、董行父的建议都被废黜不采用。

杨亿推荐谢绛的文章,谢绛被召去接受考核,随后升任秘阁校理、同判太常礼院。遇上母亲去世离职,服丧完毕,宋仁宗即位,升他为太常博士。他根据郑玄注的《礼经》和唐代旧例认为宣祖皇帝不是受命正式做过皇帝的祖先,不适宜与感生帝一起受祭祀,请求用真宗皇帝来配它。翰林学士承旨李维认为他的建议是错的。不久他就被调出朝廷,降为常州通判。天圣(1023~1032)年间,全国水灾、旱灾、蝗灾不断发生,黄河在滑州决口,谢绛上疏说:

去年京师发大水,毁坏民房,河水暴涨,几乎淹没城市;今年又受旱灾之苦,百姓因瘟疫病死,田中稻谷焦枯,秋收无望:这都是大灾异。按《洪范》、京房《易传》都认为怠慢祭祀,违背天时,就会水不畅流;政令违犯时节,水性被人破坏,就会毁坏都市,损坏庄稼;掌权管事的人太聪明,诛杀刑罚不合道理,就会发大水杀人;要得到有品德的人却又不重用,这叫作张,张的灾难是饥荒;上下都被蒙蔽,这就叫隔,隔的惩罚是旱灾;上天降下相应的灾难以显示警告,大概就是这样。陛下日夜勤苦,思考杜绝阻止时下灾变的对策,固然应该公布灾情,改变、理顺政策,下自我检讨的诏书,制订顺应时宜的法令,疏通各方面的意见来打开原来的壅塞现象,排斥奸臣以便减少阴暗力量。皇上圣心优柔寡断,因而重要的是改变、振作,号令发下去,没听说有敢阻挡天子心意的人。

风雨、寒暑在天时上,是最大的信使;这种信使不来到事物上,上天的恩泽没有到达下面百姓,就有水旱灾害发生。近来制定命令,有的刚被人们信任就又改变,正在执行又突然下令停止,却要求风雨也定期及时有信,这可能么?天下这么广,人民这么多,不走出房门,怎能尽知呢?而朝廷大臣,没听说受到过几刻钟的召见,倾吐过只言片语的好建议,皇上周围,从早到晚不是些受宠幸的就是些奸佞的人,上下级都被蒙蔽,那上天报应就会爽验不虚。

从前两汉的日食、地震、水旱灾变发生时,皇上就会宣布罢免三公大臣,以求警戒恐惧。陛下提升任用宰相辅弼大臣,都是从全国精心挑选,然而国家政治道德并不昌盛,天时也不顺利,难道是大臣辅佐不英明吗?还是陛下的信任不笃诚?如果一定要使用某人,就应推心责成,以便彻底发挥他的才能作用;如果说他不行,就应更选贤良的人。近来奸邪的人易得进升,守正道的人常常困穷,政出多门,习俗喜欢走捷径。圣上的心本要尽得天下的贤能,分别授官任职;而宰相却正在根据资历提拔官吏,没有人提意见、告诉皇上。想要求得到贤德的人而不能重用所引起的报应,又可应验了。

如今太阳骄强不减,虫孽渐渐猖炽,黄河肆虐。如果仍循规蹈矩,施行寻常的政策,臣担心不足以换回上天的灵意、回应至高无上的警告。古代,谷不丰收就降低膳食标准,灾祸屡次来临就降低衣服标准,危难的年头,不准涂漆屋顶。希望陛下下诏引咎自责,裁减太官的膳食、回避在寝宫中的朝见,允许士大夫斥责皇上、说皇上忌讳听的话,讥讽批评时病。停止不急需的工程,省去无名目的征收,不私施恩泽,改提拔正直有道的人,宣扬道德、教化人民,让天下休养生息。皇上动了至诚之心,博大的恩惠流泽到下层百姓,怎会有时运雨泽方面的艰难呢!

宋仁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恰好编修国史,朝廷用谢绛做编修官,史书修成,他升祠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当时他父亲谢涛在西京做官,且已老了,他因此请求就便奉养,被调任河南府通判。又上疏论述说:“唐朝丽正、史官的机构,都设在大明、华清宫中。太宗皇帝始修造三馆,另在升龙门左边建立秘阁,亲自为它用飞白体书写匾额,又写作赞文刻在秘阁下的石上。景德年间(1004~1007),图书渐渐增多,真宗皇帝便将国库中的四间库房增加做图书室。这两位圣君曾多次光临,亲加慰问,不时召见守卫国家藏书馆的人。当时人人努力学习道术,研究艺文,知道天子非常勤勉地尊崇礼制,而名臣高职,都根据这些来选择。以前它们遭到焚毁,没来得及修葺,有人援引两省的先例,另建外馆,但宿舍又低卑又喧哗,与民房混杂连接。而大官卫尉,供给却拟定增长,亏待国体、伤坏风俗,没有比这更严重的。陛下不曾把华丽的车子绕到这里,将美丽的圣足降临,这空荡荡的册府,已有很长时期,没有听到过车马到来的声音了。舆论认为皇上对道德的倾慕不及古代笃诚,对待士子书生也比从前要差。士子们没有受到皇上的勤勉的邀请和访问,所以崇尚因循守旧,不激励自己,文化雅士阶层渐渐生出弊病,臣私下为圣朝感到可惜。希望能开辟内馆,恢复景德以前的旧制度。”皇上下诏认可。

谢绛虽在京城以外做官,仍多次议论国事。他上奏说:“近年有些不逞之徒,假托术数,以先生、处士自命,身着短褐头戴秃巾,在朝中勾结权贵亻幸臣,在朝外奔走州县,甚至伪造诏书,傲慢轻视地方官吏,请求皇上严令禁止,把曾经以亲笔手令赏赐给术士们的封号,撤销收回。”

回朝后任权开封府判官,又说:

蝗虫遍野,涌入城市,跳到官府寺庙,井里沟中,到处都是。《春秋》上三次记载鲁国的螟灾,《谷梁传》认为是因为鲁哀公用田赋名目残酷剥削人民所致。朝廷征敛的法律,基本上轻廉公平,据臣所知,似乎是官吏们不很称职才招来灾害。凡今日掌管城市和百姓的人,都有专制一方面的权势:有才的掠取功名,用严急作为治理方法,有的仅凭口说,虚伪无实绩,却多次蒙受奖励、任用;愚蠢的只知到期统计簿书,畏首畏尾。这两种人的政治虽殊,然而却同样有害。

治国重要的在养民,养民关键在选官,官吏守法,人民就安定;气氛和谐,灾难就息灭。希望先挑选几十个大州县,下诏公卿以下,被推举任知州太守的人,可以自己征聘所属县的县令和下属官吏,务求有治理才能的人,不要受资格限制。然后放松约束,允许他们因宜独自决策。以一年为期上报治理状况,再依此决定是留任还是撤去,必定会有改变风气、与官方按资历任职不同的效果。汉代时,皇上下诏向京房询问使灾异平息的方法,京房用考核官吏的功绩作为对策来回答。臣希望陛下广泛询访司法官,废除烦杂苛细的命令;申令财政统计官,减轻聚敛的徭役。不要兴起大的罪案讼事,不重用急躁的人,务求清静安宁,保持深沉静默。《传》说:“大灾年的礼节,百官都设置但不治事。是讲要省事。”当今灾气像这样肆虐不止,美好的时刻总不来,这是皇上的灵意被歪曲,皇上的圣言被篡改。

这时正好郭皇后被废,谢绛陈说《诗经?白华》,引申后、褒女以的故事来讽谏,言辞非常恳切。调任三司度支判官,再升兵部员外郎。上奏说“:近来用东西越来越奢侈,赏赐过度,宫中需要的费用,去年共计是四十五万缗钱。自今春到四月,则已有二十余万。早先下诏裁减节省费用,但官吏传达文书,只是去寻找咸平、景德时期的账簿。账簿没有保存下来,就不知怎么办。臣以为不如推近及远,逐年考察每年的费用来进行裁减,不一定要以咸平、景德年间的数字做标准。”

当初,皇上下诏停止纺织细密的花纹和在衣服背部刺绣,禁止人们穿用这样的衣服,并且说要从宫中开始实行。可不久给宫女们赏赐衣服时,却又向官府索取。又后苑制作玳瑁器,曾到市上索求龟筒。龟筒是禁物,民间不准拥有,可宫中索求不已。谢绛都建议废除。他又说“:号令多次改变就会伤害国体,是利是害如果偏听一方就会迷惑。请求的人务求各自的建议都能施行,而守管地方的人又深受意见不一的苦。请废除从内宫降旨的做法,所有诏令都由中书、枢密通过,然后才施行。”因此又奏上《圣治箴》五篇。

因父亲去世辞职,服丧完毕,进升为知制诰,后任判吏部流内铨、太常礼院。吏部考测官员,过去只看有无职田,而不问多少,因此不公平。谢绛考查他们取田的实数,以多少做等级,那些有名无实的人都不用,人们认为这样方便。最初将判礼院的官员改叫知礼仪事,是从谢绛建议、请求后才开始的。

出使契丹,回朝后,请求任邓州知州。离州城一百二十里,有个美阳堰,引湍水灌溉官田。水来得远,水量又小,百姓沾不到利;在堰边筑新土做防堤,俗称为墩,大小墩又有几十个,一年坏多次,每次墩坏总要调百姓筑。奸人储蓄有筑墩用的柴草,为了人为制造急用柴草的时机,往往偷决河堰堤墩,百姓深受其苦。谢绛考查出历史上召信臣所建六门堰的遗迹,在距城三里的地方,它曾堵蓄河水注入钳庐陂,灌溉粮田多达三万顷。谢绛上奏请求批准重新修复此工程,说它可以免除州内人民每年的徭役,将水给予百姓,但未修成他就去世,年仅四十六岁。

谢绛因文学著名一时,他为人有修养、廉洁、宽和有涵容,所到之处,大兴学校,曾奏请在各郡建立学校。在河南修建国子学,教授学生,自远而来就学的有几百人。好接济族人,喜欢宾客,因此,死的时候,家无余财。著有文集五十卷。他的儿子有谢景初、谢景温、谢景平、谢景回。谢景平好学,著有诗书传说数十篇,最后官任秘书丞。谢景回死得很早。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九 周舍 徐勉·姚思廉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赵尔巽
  东都事略卷六十·王称
  卷第一百七十三·胡三省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八·佚名
  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卷中·佚名
  卷之九十五·佚名
  一三三五 军机处为收到《职贡图》等书事覆热河总管札文·佚名
  弁言·佚名
  卷九十五·班固
  第四章 河边的眼泪·冯玉祥
  尉迟敬德传·刘昫
  周文君免工师籍·佚名
  卷二百九·佚名
  卷三十六币制·冯煦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九十一·彭定求

        卷191_1 【有所思】韦应物   借问堤上柳,青青为谁春。空游昨日地,不见昨日人。   缭绕万家井,往来车马尘。莫道无相识,要非心所亲。   卷191_2 【暮相思】韦应物   朝出自不还,暮归花尽发。岂无终日会,惜

  • 卷六十八·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劒南诗稾卷六十八 宋 陆游 撰 七月十一日见落叶 叶雕非一日盛夏则已然一叶复一叶及此摇落天晨起坐堂上散若飞鸟翩昔时可藏鵶今欲不庇蝉顾视庭中草亦复非阡眠百谷秋皆成是谓造化权岂谓草木计而欲求两

  • 广州四先生诗巻一·佚名

    雪篷诗选黄哲字庸之番禺人世为荔湾着姓哲弱冠而孤刻苦读书通五经尝借人文选手钞之沈玩究竟遂能作诗造晋唐奥域性好山水结庐蒲涧栖息其中往来罗浮峡山南华诸名胜自以为未足乃辞家度庾岭过吴楚游燕齐间一时湖海英豪皆与

  • 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十五·赵尔巽

      常青 蓝元枚 蔡攀龙梁朝桂 普吉保 丁朝雄 鄂辉 舒亮   常青,佟佳氏,满洲正蓝旗人。父安图,官至江西巡抚。常青自宁郡王府长史累迁察哈尔都统,杭州、福州将军。乾隆五十一年,署闽浙总督。诸罗县民杨光勋与其弟争家业,

  • 第八十三回 长孙晟献谋制突厥 沙钵略稽首服隋朝·蔡东藩

      却说陈主叔宝,习成骄佚,当居丧时,隋主坚尝遣使赴吊,国书中自称姓名,并列顿首字样。叔宝疑为畏怯,答书多不逊语。隋主坚当然愤怒,出示廷臣。廷臣多献议伐陈,隋主方建筑新都,并因突厥未平,不遑南顾,乃暂从缓图。原来长安城制

  • 平定三逆方略卷六十·佚名

    卷六十 平定三逆方略提要   臣等谨案:平定三逆方略六十卷,康熙二十一年奉诏修纂,恭纪平定逆藩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事。敬考实录以大学士勒德洪、明珠、李霨、王熙、黄机、吴正治为总裁官,内阁学士阿兰泰、达岱

  • 二〇〇 拾遗子·周作人

    七,神话学与安特路朗 安特路朗是个多方面的学者文人,他的著书很多,我只有其中的文学史及评论类,古典翻译介绍类,童话儿歌研究类,最重要的是神话学类,但是如《垂钓漫录》以及诗集却终于未曾收罗。这里边于我影响最多的是神话

  • 沿边招民垦荒章程·周树模

    谨拟黑龙江省沿边招民垦荒章程,敬缮清单,恭呈御览。计 开:第一章 招徕一、本省沿边兴垦情形,恐内地农民未及周知,拟俟此次章程奏奉允准之日,由本省刊印成册,并绘其荒段图说,咨行奉天、吉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

  • 十国春秋卷三·吴任臣

    检讨吴任臣撰吴三睿帝本纪睿帝名溥【册府元作浦今从五代史】太祖第四子也【五国故事又云第十七】武义元年封丹阳郡公【五国故事作丹阳王非】二年宣帝既薨六月戊申溥即吴王位尊母王氏曰太妃秋七月改升州大都督府为金

  • 李谔传·李延寿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学问广博,能写文章。仕于齐国,任中书舍人,能言善辩,常常接待应对陈国的使者。周国平定齐国,任天官都上士。李谔见隋文帝有帝王的志向操守,与之结交甚深。文帝为丞相时,待李谔十分亲近,向李谔询问得失。当时

  • 卷二百十七之一·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百十七之一 朱批石麟奏摺 雍正四年五月十八日江南安徽布政使【臣】石麟谨 奏为奏 闻事窃【臣】於本年三月二十日到任将各项钱粮备细查得江

  • 卷五·黄度

    <经部,书类,尚书说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説卷五      宋 黄度 撰周书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古説三监管蔡殷非也盖以监为诸侯各监一国故亦以殷为监非也王制又以天子使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

  • 原序·盛世佐

    仪礼集编原序礼古经篇五十六汉出孔壁为完书刘歆欲列诸学宫诸博士荒固莫置对唐时犹存后亡之所存十七篇尚赖明经学究专科经注并习未庋阁也王氏新经乱设科专小戴而礼古经益否晦然礼古经为经而礼记训故之特重于他礼经学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七·佚名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彌勒菩薩。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如汝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善男子。汝可入此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中。周遍觀察。則能了知一切菩薩學

  • 卷第一百十三·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一百十三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曹洞宗青原下三十七世随录湖州弁山龙华久默大音禅师淛西石门姚氏子。母有莲敷之梦。乃生。家贫操舟为业。每於

  • 医方考·吴昆

    中医方剂学著作。吴昆著。明万历十二年 (1584)著成。现最早版本为亮明斋万历十四年 (1586)刊本。1949年前约有7种版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据亮明斋本的排印本,李飞校注,1985年出版。6卷,约20万字。内收方700余首,除重复

  • 太极图说·周敦颐

    古代哲学著作。北宋周敦颐著。用图式表达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生长的理解和认识,即:无形无象的“无极”为原始、绝对的实体“太极”,由太极而化生出有象有形的二气五行和天地万物。南宋朱熹曾对该书进行注解和整理。明代

  •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义玄

    全一卷。简称《临济录》。又作临济义玄禅师语录。唐代三圣慧然编集。为临济宗之祖临济义玄法语之集录,临济宗奉为最重要之语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内容分成语录、勘辨、行录等三部。语录叙述四喝、四宾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