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完颜彀英传

彀英,本名叫挞懒。幼年时候,他就聪明机警,有志有胆,当初他束发成两角时,太祖阿骨打见到他,对他的机敏很惊奇。他十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银术可授给他铠甲,让他跟随自己攻伐辽国,常常命令他当先锋,皇上授他世袭谋克。

宗翰从太原回到西京,银术可围守太原,彀英在行伍之间,屡次立功。宋国派兵数万人去救太原,大军到太原南关,银术可和他的弟弟拔离速、完颜娄室等迎击宋兵,在一条狭窄的巷子里,一个宋国军卒挥刀向拔离速砍来,彀英眼疾手快,一刀砍断了这名军卒的手腕;另一军卒又从旁拿枪向拔离速刺杀,彀英又砍断了他的枪,并追杀他。夺取太原,下河东诸州,攻打汴京,彀英都立下了战功。彀英和都统马五率军队巡行汉水流域,到上蔡,彀英当先锋打败了孔家军。睿宗攻打开州,彀英率先登城,不幸被流箭射中嘴巴,睿宗亲自探视他,创伤没有痊愈,他强撑着起来,去进攻大名府。论功排次序,宗弼第一,彀英仅次于他。攻打东平,彀英功劳位居第一。

拔离速去扬州袭击宋康王,彀英是先锋。拔离速在江南追踪宋孟后,彀英前行奔往潭州。宋国大军驻在常武,彀英用精选出来的兵士迫近常武城,打败宋军一千多人。第二天,城中出兵来应战,彀英指挥五百骑兵打败了他们,获得战马二百匹,于是进一步攻打常武城。拔离速把诸军摆成阵,位居彀英后面,彀英率领五百骑兵摆成小阵,冲在前面,彀英当即指挥骑兵驰向宋军,宋军大乱,于是杀得宋军大败。拔离速阵前观看彀英率骑兵在宋军中盘旋厮杀,赞赏惊叹不已。

在此之后,河东的郡县中多有叛乱的,彀英又以先锋的身份攻打绛州,攻克了。又攻沁州,突然飞过来炮弹片击伤了彀英的右腋下肋骨,众人把他抬回到营中休息。各路军队攻打沁州,三天未能打下来,副将骨赤皮强扶起彀英,彀英指挥士卒,终于攻克了沁州城。

彀英代理河东路都统,跟随左监军移剌余睹招抚西北各部落。彀英率领骑兵三千五百人马扫平了其中九个部落,擒获俘虏三千人,马、牛、羊共十五万匹。他作为先锋官带兵攻打宋吴山的军队,再战再胜,在隘挫败宋兵,宋兵死者数不胜数,余下的都逃命去了。

宗弼又去攻打和尚原,彀英带领自己的部队攻破宋军五万人的防守,夺得新叉口,宗弼留下人马驻守这个地方。当天夜里,天降大雪,道路都结了冰,和尚原宋兵势力强大不能够正面攻取。宗弼采用彀英提供的策略,从傍近高山树丛草木繁茂能遮蔽的地方插入敌营,出其不意地进攻,终于夺取了和尚原。

彀英提请宗弼快速进入大散关,自己带领本部走在最前面开路,以防备敌方有伏兵。宗弼到达仙人关,彀英先要攻关,宗弼制止他,彀英不听,宗弼用刀背击他的头盔,命令他退下,彀英说“:敌兵士气已经沮丧,不乘这个时机攻取它,以后一定要对此后悔的。”结果果然如彀英所说。宗弼叹气说“:既往不咎。”于是班师回朝。彀英仍然在最前面开路,边战边退,就这样到了秦中。

齐国刚废除的时候,元帅右监军撒离喝奉旨安抚治理各郡,车马疾行,沿途驿站供夫马粮食,兼程而进。他到达同州,原齐国观察使李世辅出城迎接,假装坠落马下,自称胳膊摔折了,让人抬回去。撒离喝入城,李世辅使诡计派遣一名通判去向撒离喝献铠甲,这通判让十名壮士披甲上厅侍候,世辅突然从影壁后面出来,让壮士抓了撒离喝。彀英刚刚牵马到了城外,事变发生得太仓促,彀英来不及入城,城门已经关闭,而且都有卫兵把守,到了东门,遇到了合答雅带领三十多骑人马,于是打破东门杀了守卫。然而李世辅一伙人已从西门出城,彀英与合答雅袭击他们,一进一退以拖住李世辅,让他不能快速行进。李世辅怕撒离喝的救兵来到,于是想让撒离喝与他联盟,不要让彀英等人追他。李世辅把撒离喝留在道旁,彀英听出了撒离喝的声音,救他上了马一起归来。彀英拜安远大将军之职,兼任太原府尹,从此四处边境都很安定。彀英当时还兼任河东南、北两路兵马都总管。

朝廷把河南、陕西给了宋朝,不久又收复回来,军队直开到耀州。宋朝人每天早上天明出城,张开旗帜检阅队伍,到黄昏时收兵回城。道路狭窄,骑兵不能施展优势。彀英请求带兵五百人,头一天黄昏时候先派五十人赶到山顶,命令他们说“:明天天明看到敌人出城,你们就举起旗帜,指向他们所面向的方位。”把剩余的四百五十人埋伏在山谷间。第二天天刚明,城中宋人像以前一样出城阅兵,这时候山顶上彀英的兵士举起了旗帜,他事先安排在山谷间的伏兵迅速行动,宋兵争先恐后奔驰入城。彀英指挥自己的队伍登城,拔下宋军的旗帜,树立起金军的旗帜。宋兵跑在后面未进城的看见城上金军旗帜便停步不前,不敢入城,于是纷纷投降,城中宋兵也投降了。

宋朝吴..拥有重兵占据泾州,泾原以西各地宋军多数与他呼应,金军元帅撒离喝想退兵把守京兆,等候河南、河东军队。彀英说:“我军退守,吴..一定会去攻取凤翔、京兆、同、华等地,占据潼关,那样,我们的属下被杀戮将无一幸免。”撒离喝说“:你说采取什么对策?”彀英说:“事情危急了,不如速战速决。我军在泾州的南原摆开阵势,宋兵必然会从西原来。彀英与斜补出各率精选骑兵五百人马分别摧毁宋兵两翼,元帅向他们中间进攻,可以得到成功。”监军拔离速说:“他们二位分别攻击宋兵左右两侧,拔离速愿意进攻他的中部。元帅您可以占据山脊,多多插上旗帜作为疑兵,可以得到成功。”撒离喝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吴..的队伍果然从西原来,彀英、斜补出打他左右两侧,从天明至中午,吴..左右翼军队逐渐退却,拔离速迎着吴..军正前方发动冲击,终于打败了吴..的军队,当时战死者僵尸遍地,纵横相枕而卧,山间流水里都躺满了。从此蜀人丧气,不敢再出兵,于是关、陕地方也安定了。

彀英历任行台吏部工部侍郎,随从宗弼巡视边境,后来升迁为刑部尚书,又转任元帅左都监。天德二年(1150),又升迁任右监军。在元帅府任职免除后,改任山西路统军使,带领西南、西北两路招讨兵马,由于这个阶段坐而无功,被降职任临海军节度使,历任平阳、太原府尹。正隆末年(1161)作为中都留守,兼西北面都统,征讨契丹撒八,将军队驻扎在归化州。

金世宗在辽阳即位,派遣彀英的侄子阿鲁瓦带着御诏前往归化,任命彀英为左副元帅,让他派使者召见陕西统军徒单合喜,宣布用大定年号取代元诏,免除西南、西北招讨司,河东、河北、山东诸路州镇,调猛安的军队去驻守京城。阿鲁瓦见到彀英,说了世宗旨意,彀英犹豫不决,但士卒们都想归顺世宗,彀英不得已,才接受了诏书。他以元帅的身份下令下属各路军队,急忙修建泥马槽二万具,其他诸路军听说这事,以为世祖的大军就要到了。然后彀英派人去宣布他们无罪,所到之处大家都听从命令。

大定元年(1161)十一月,彀英率军到中都,同知留守璋请他到府中议事。彀英怀疑璋设有圈套,就表面上假装答应,安排礼节仪仗像要前往的样子,暗中却率领骑兵随从出了施仁门,驻扎在通州。彀英在三河面见世宗,世宗诏令彀英顺便规划安排一下河南、陕西、山东边境事务。二年(1162)正月,彀英到南京,又收复了汝、颍、嵩等州县,皇上授他世袭猛安的称号和荣誉。并召他入宫拜平章政事,后罢免。又任命为东京留守,还未去上任,又改任为济南府尹。

当初,彀英宿将依仗有功劳,在南京居功自傲,贪污了不少财物,不体谅军情民情。皇上诏令询问他边境的情况,彀英不予回答,对下诏书的使者说:“你懂得什么事?等我进宫禀报陈述。”等到召他入宫,他的汇报竟一句也没有涉及边事的。彀英在相位时很自尊,自己想办的事就自己上奏实行。罢除他东京留守职务,他就忿忿不平不接待宾客,即使是近臣,他往往也不接见。皇上恼怒,于是改派他到济南。皇上数落他说“:朕念卿之父亲对国家有大功,卿的旧将也都有功,所以才改授你济南府尹的职务,卿应该知道这些。如果仍然不肯悔过,非但不能保住官爵,身家性命也不能保了。”彀英叩头谢恩。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改任彀英为平阳府尹,他辞官不做。又起用为西京留守,彀英因为母亲服丧而辞去了官位。后来又被找到起用,官复原职。不久又被派往东京,又历任上京尹,皇帝下诏书说“:上京王室基业兴起,风俗日趋虚伪、诡诈,皇家宗室聚居,号令不听,难以治理。卿是元老大臣,众人都听从服你,应当匡正风俗,检查制约宗室,坚持义理,顾全国家大局。”大定十五年(1175),彀英辞去了在上京的职务。

又过了许久,史臣向皇上进献了《太宗、睿宗实录》,皇上(世宗)说:“太宗、睿宗当政时亲眼看见这些事的,只有彀英一人还在。”于是下令让修订、编撰这部实录的温迪罕缔达前往北京彀英家里访问他,许多不实或有误之处得到了更正。

十九年(1179),彀英逝世,享年七十四岁。彀英前后总计以功劳被赏赐十一次,他曾受赏黄金二百五十两,白银六千五百两,绢八百匹,绵二千匹,马三百十四匹,牛羊六千五百头,奴婢一百三十人。

猜你喜欢
  本纪第一 高祖上·姚思廉
  列传第一百三十一·刘昫
  卷一百七十八 表十八·赵尔巽
  ●卷一百四十三·徐梦莘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十四·徐乾学
  春秋战国异辞卷五·陈厚耀
  卷之二十四·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八·佚名
  提要·李锴
  清高宗实录选辑一·佚名
  绎史卷七十一·马骕
  唐史论断卷上·孙甫
  萧渼斗传·宋濂
  卷三十·雍正
  杨文濓·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三·仇兆鳌

    钦定四库全书杜诗详注卷十三翰林院编修仇兆鳌撰阆山歌【黄鹤编在广德二年阆州诗内下首同时作 杜臆阆州即今阆中县属保宁府附郭者】阆州城东灵【一作雪非】山白阆州城北玉台【一作壶】碧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一

  • 列传第六十二 文学·李延寿

    丘灵鞠 檀超 卞彬 丘巨源 王智深 崔慰祖 祖冲之 贾希镜 袁峻 刘昭 锺嵘 周兴嗣 吴均 刘勰 何思澄 任孝恭 顔协 纪少瑜 杜之伟 顔晃 岑之敬 何之元 徐伯阳 张正见 阮卓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子曰:“焕乎其有文

  • 齐本纪下第五·李延寿

    废帝郁林王讳昭业,字元尚,小字法身,文惠太子长子也。高帝爲相王,镇东府,时年五岁,床前戏。高帝方令左右拔白发,问之曰:“儿言我谁耶?”答曰:“太翁。”高帝笑谓左右曰:“岂有爲人作曾祖而拔白发者乎。”即掷镜、镊。其后问讯,高帝

  • 凡例·陈均

    凡例以一字为褒贬者春秋之法也据事实録而善恶自见者后世作史之体也故自司马氏以来各立凡例不敢纯用春秋之法○朱文公资治通鉴纲目间或防用春秋之法而不尽用今纪载本朝之事则虽纲目之例亦不敢尽用谨摭本朝诸帝纪及文公

  • ●割台记罗惇曧·佚名

    台湾旧隶福建,称台湾府;后设台湾道。光绪乙酉,建行省,升淡水厅为台北府,设巡抚驻焉;闽浙总督实兼领台湾。刘铭传为巡抚,振兴百务:铁路、商轮、屯垦、开矿,新政备举。今日人所经营尽美者,皆本铭传之旧以为扩张者也。邵友濂继为巡

  • 第八章 由疑惧到认罪 九 检察人员来了·溥仪

    从一九五三年末起,我们连着学习了三个月的《帝国主义论》。一九五四年三月,学习结束后,管理所迁回抚顺。过了不久,检察机关的工作团来到管理所,开始了对战犯的调查。 后来才知道,政府为了这次调查日本战犯和伪满战犯的罪

  • 庾荜传·姚思廉

    庾荜,字休野,是新野人。他的父亲庾深之,官至南朝宋雍州刺史。庾荜十岁那年,遭逢他父亲的丧事,他守孝时哀毁不已,深受州里官员称许。二十岁左右,庾荜被州里迎为主簿,举荐为秀才,数次升任安西主簿、尚书殿中郎、骠骑功曹史等职。

  • 卷六十六·纪昀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厯代职官表卷六十六圣贤后裔世职并衍圣公官属表<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六十六<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六十六<史部,职官类,

  • 有司彻第十七·佚名

    有司彻,扫堂。司宫摄酒。乃燅尸俎,卒燅,乃升羊、豕、鱼三鼎,无腊与肤,乃设扃鼏,陈鼎于门外,如初。  乃议侑于宾,以异姓。宗人戒侑。侑出,俟于庙门之外。  司宫筵于户西,南面;又筵于西序,东面。尸与侑,北面于庙

  • 孟子集注大全卷三·胡广

    <经部,四书类,四书大全__孟子集注大全钦定四库全书孟子集注大全巻三公孙丑章句上凡九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复扶又反】公孙丑孟子弟子齐人也当路居要地也管仲齐大夫名夷吾相【去声】桓公霸

  • 桓公·桓公二年·左丘明

    【经】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滕子来朝。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秋七月,杞侯来朝。蔡侯、郑伯会于邓。九月,入杞。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

  • 卷二百七十八·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九十七复次善现,一切智智清净故色清净。色清净故十八佛不共法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净。若色清净。若十八佛不共法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智清净故受想行识清净。受想行识清净

  • 卷五十七·佚名

    △初分赞大乘品第十六之二复次善现,若真如实有性者,则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以真如非实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胜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善现,若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不思议界

  • 第六十卷·佚名

    观天品之三十九(夜摩天之二十五)复次夜摩天王善时鹅王。及说法鸟众现前。为令魔王大臣放逸等得调伏故。说迦叶如来修多罗。从昔天子传闻而说。已说六种白法。断除尘垢。我今当说第七垢法。白法能断。何等垢法。所谓见

  • 卷第十五·佚名

    补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吴门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习禅篇 明 清远渭公传 怀渭。字清远。晚自号竹庵。南昌魏氏子。实全悟俗姓之甥。法门之嗣子也。生时多异征。诵书攻文。不待师授。而知解日胜。全悟喜之甚。亟挽致座

  • 妙林经二十七戒·佚名

    中国道教戒律之书。一名“元始天尊二十七戒”。为之“太上经戒”。据《云笈七签》卷三十八载,言此戒为元始天尊教化四众(出家与在家男女)及一切众生而传,认为:人既求生,必须持戒,“不持戒行,假使长寿,犹如老树有何殊

  • 明臣谥考·鲍应鳌

    明鲍应鼇撰。应鼇字山父,歙县人。万历乙未进士,官至礼部祠祭司郎中。是书载明代文武诸臣赠谥,与钦定《明史》各传俱相符合。首载各谥释义,为当时礼官体例。而所列诸谥,如某人谥某字,皆分注当日定谥取义之文於下,使观者具知其

  • 日本书纪·太安万侣

    亦称《日本纪》。是现存日本最早的官修国史,为日本神道教重要经典之一,元正天皇(715-724年在位)舍人亲王太安麻吕(安厅侣)等人编撰,成书于公元720年(养老4年)。以历代官修史书为基础,参照中国典籍和朝鲜史籍,效仿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