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珪传
吴元珪字君璋,广平人。父亲名鼎,任燕南提刑按察副使。元珪生活简朴,为人持重,喜思考,凡征战方略、治国之道、律令章程的知识,都是家中传授的。至元十四年(1277)世祖召见,命授后卫经历,佩戴金符。十七年随帝去上都,受命去大都万岁山取药,不到一昼夜就到了,帝惊奇他的神速,提升枢密都事,升经历。曾随俺伯进西蕃铠甲,帝问西蕃的制度,回答得非常详细、明白,帝更奇其才能。
当时江南已平定,枢密奏请裁定官属,京师五卫、行省、万户府各设官吏,都有俸禄,给医药,设学校,置屯田,这些多为元 珪建议。二十六年参议枢密院,不久升枢密院判官。奏请规定万户用军八人,千户四人,百户二人,多役者有罚。二十八年任礼部侍郎,调迁左司郎中。三十一年参议中书省事。
大德元年(1297),任吏部尚书,官吏的选拔考核多数人偏袒自己同乡,元 珪说“:此风不能助长,川党、朔党兴起,就是宋朝衰败的原因。”三年,任燕南宣抚,弹劾贪吏若干人。又迁工部尚书。河朔连年水灾,五谷不收,元 珪说:“《春秋》一书的宗旨,是以养民为本,凡用民力一定有记载,民力得到休息,人民生活就会好,人民生活好,就能进行教化,风俗也就好了。”宰相很称赞这席话。六年,任命河南中书省佥事,又任命浙江省参知政事。当时江浙省臣只元 珪一人没有贪财贿赂之事。
武宗即位,由枢密院佥事升枢密副使。诏令元珪二十多人议政,提出惜人力、严选举、节财用、定律令、谨赏罚、建科举、劝农桑、汰冗员、易封赠,都是当时必办之事。帝久闻元 珪之名,特加封平章政事,赐银二百五十两,只孙衣四套。
仁宗即位,诏元珪等十六人议论时政。皇庆元年(1312)出任江浙行省左丞。江淮漕臣提出要搜括江南的民田,元 珪反对说:“江南四年来都较太平,户有定籍,田有定亩,一有动摇,危害不小。”争执一月不下,元珪称病离去。延..元年(1314)任甘肃行省左丞。一年多召回,以宣抚身份到辽阳郡,又任枢密副使,帝在嘉禧殿召见他说:“你是前朝旧臣,应该仍任原职。”特加封荣禄大夫,赐钞五千缗、貂裘衣两套。元 珪上奏说:“从前世祖限制四百亩田供给军需,剩余的田全部要纳赋税。现在管理江淮田地的官员,以多报田亩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加上当地官府苛敛民财,使善良的百姓,一天天更加困苦,臣恐一旦生变,危害国家,惟望陛下稍加计虑。”帝曰:“凡你军士的田,都依旧制。”
至治元年(1321)英宗即位,元 珪与帖木儿不花上奏有关军民的十多件事,大抵是:诸王近侍,不能干预军政;管军的官吏,不能剥削军户;有才能的军官,应该升迁;官府征收赋税,一定要公正,不能偏颇;军官袭职,只传嫡嗣。帝赞许并降旨施行。元 珪因年老辞官退隐,至治二年起用商议中书省事务。三年卒。泰定元年(1324)赠光禄大夫、河南等处行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赵国公,谥号忠简。三年,又加推诚佐理功臣、光禄大夫、司徒。
猜你喜欢 卷一百六·列传第三十六·卓行·脱脱 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七十九·良吏二·宋濂 卷二十三 补遗·计六奇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八十六·乾隆 元经卷六·王通 卷二百五十七·杨士奇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七十一·佚名 卷之一百十六·佚名 卷之二百五十三·佚名 ◎萨镇冰与张作霖·刘以芬 第二○谕太岁(实则光绪)十七年十月十六日一一一○七-一六·佚名 吕坤传·张廷玉 卷八十八·佚名 卷五十八·佚名 十九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