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刘宣传

刘宣字伯宣,其先祖本潞州人,后由陕西移居太原。宣禀性沉静刚毅,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自幼好读书,有治理国家的大志。宣抚张德辉至河东,见刘宣,很器重他,回朝举荐任中书省官员。宣在闲暇时去听国子祭酒许衡讲解理学。后任命为河北河南道巡行劝农副使。

至元十二年(1275),刘宣入朝任中书省户部郎中,后改任行省郎中。随丞相伯颜、平章阿术统军平定江南,多出谋划策。伯颜命宣回朝呈进捷报,世祖召见他,询问南征情形,宣的回答使世祖很满意,赐器物冠服以表示对他的嘉奖。

江南平定后,命宣去淘汰江淮一些无事可做的官员,他对官员去留的处理,均合公论。宣受命任松江知府,不久改任同知浙西宣慰司事。为官五年,其名声政绩都称著于世。升为江淮行省参议,再升为江西湖东道提刑按察使。

至元二十三年,宣入朝为礼部尚书,其后转为吏部尚书。朝廷将要征伐交趾,宣上书劝阻,书中说:“连年征讨日本,百姓抱怨,官府烦扰,今春停止征讨,江浙军民欢声如雷。安南小邦,臣服于中国已有若干年了,每年来朝贡,从未过期。边帅生事兴兵,交趾人逃入海岛,使我大军征讨无功,损兵折将。今又下令再征,人们听此消息,莫不恐惧。自古用兵必先看天时如何,中原平川之地,还要避暑,交广炎热瘴疠之地,毒气害人甚于兵刀。今令诸道兵马于七月会师静江,那时到了安南,病死的人一定不少,遇敌又如何应战。交趾无粮,水路难通,无车马牛畜驮运,只靠人力。一夫担米五斗,除往返自食外,官仅得其半;如运十万石粮,用民夫四十万人,只供一二月之用。除军粮外,还要搬运其他军需品,总共要五六十万人。广西、湖南调度频繁,民多离散,就是每户都来服役也是不够的。何况湖广邻近交趾地方,溪洞寇盗很多,大兵一出,万一奸人乘虚作乱,难以应付。何不与交趾军中之识事体的军官,共同商议一万全之策,否则将再蹈上次征讨交趾的覆辙。”

朝廷又要东征日本,宣又上书说:“近又决定设置征东行省,再次出兵日本。这场战争关系到我国家之安危。唆都建议讨伐占城,海牙提出南征交趾,三五年内,湖广、江西供应船只、军需、粮草,官民都大受骚扰,致使广东群盗并起。我军远涉江海瘴疠之地,士卒死伤过半。交趾与我国接壤,只是一个小国,遣亲王领兵深入,未见报功,唆都被杀,自遗羞辱。而日本与我隔着海洋,相距万里,国土辽阔,非占城、交趾二国可比。如今出征,兴师动众,冒着危险,即或不遇飓风,可到彼岸,而倭国地广,人口众多,他们大军四集,我军无援,万一不利,就是再发救兵,能飞渡过去吗?隋朝伐高丽,三次大举进攻,都失败而还,丧师百万。唐太宗以英武自负,亲征高丽,虽夺取数城而还,但也很后悔。而且高丽平壤诸城皆处陆地,离我中原不远,隋唐两代尚不能征服,何况日本远在海中,与中国相离万里,又岂能征服!”世祖认为他说得有理,加以采纳。

至元二十五年,由集贤学士授行台御史中丞。当时江浙行省丞相忙古台恣意横暴,常怕台臣弹劾他的罪行,尤其忌恨刘宣。有天,御史大夫与御史中丞出建康城检阅军船,御史们都随从。有人用军船载运带草,御史张谅盘问,知行省官所派遣,便到扬州去进行核实。忙古台大怒,立即图谋报复。御史大夫之父在该郡为官,随即被弹劾。忙古台派人去建康,窥视御史台在处理御史大夫父亲中的错误。台臣知道后都害怕,暗中去向忙古台求和解,只有宣不去。忙古台更加恨他,罗织罪名将宣之子下狱,又令建康酒务、淘金等官及录事司官员,诬告行台破坏粮食的输送,报告朝廷,必欲置宣于死地。朝廷派官员二人来审理其事,宣及御史六人都被捕。九月初一日,宣自杀。刘宣自杀前,曾把一封书信交给侄子刘自诚,其中表示他对恶势力宁死不屈的决心。另处还有一篇列举忙古台罪状的公文。读者为之悲愤。

宣自杀后,行省报告了朝廷,以为他是畏罪自杀。然宣为人忠义,注重节操,为世人所尊重。直到延..四年(1317),其侄子自持把宣死的前因后果通过御史台上报朝廷。朝廷赠资善大夫、御史中丞、上护军,追封彭城郡公,谥“忠宪”。

猜你喜欢
  卷二十七·表第一·柯劭忞
  卷十七 本纪十七·赵尔巽
  卷六十九·毕沅
  卷五·张预
  ◎职官六·徐天麟
  第二六六呈同治九年闰十月十三日一一七○一--五·佚名
  卷二十八·傅恒
  卷十三·温达
  高祖本纪第八·司马迁
  张温传·张廷玉
  卷十九·黄佐
  世祖章皇帝圣训序·顺治
  卷一百二十八·赵汝愚
  卷三百三十四·佚名
  91.官渡大战·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折·孙仲章

    (张千押王小二带枷上,云)王小二,如今张孔目问你哩,看你的造化。且关止这牢门者。(正末上,云)自家张鼎是也。今日去牢中勘问王小二,走一遭去也呵。(唱) 【商调】【集贤宾】没来山惹这场闲是非,亲自问杀人贼。全不论清廉正直,

  • 丙集第十·钱谦益

    文待诏徵明八十四首【岁莫斋居即事】檐树扶疏带乱鸦,萧斋只似野人家。纸窗猎猎风生竹,土盎浮浮火宿茶。日色射云时弄彩,雨丝吹雪不成花。庭中卉物凋零尽,独有苍松领岁华。【人日昌国西斋小集】景色融

  • 卷340 ·佚名

    苏泂 感春 纷纷忙事几曾闲,快上高楼得解颜。 夜月一奁花似镜,春风千叠柳如山。 多情未放芳尘远,渐老难追少日还。 燕子飞来那有意,又催团扇入怀间。 苏泂 感旧 小箱留得旧裳衣,母氏亲缝衣此儿。

  • 赠赵公·张说

    湘东股肱守,心与帝乡期。 舟楫中途蹇,风波复来思。 嘉我常联翼,金貂侍玉墀。 迹参前马圣,名缀鬻熊师。 寒暑一何速,山川远间之。 宁知洞庭上,独得平生时。 精意微绝简,从权讨妙棋。 林壑为予请,纷霭发华滋。 流赏忽已散,惊帆杳

  • 载记第二十五 乞伏国仁 乞伏乾归 乞伏炽磐 冯跋(冯素弗)·房玄龄

    乞伏国仁,陇西鲜卑人也。在昔有如弗斯、出连、叱卢三部,自漠北南出大阴山,遇一巨虫于路,状若神龟,大如陵阜,乃杀马而祭之,祝曰:“若善神也,便开路;恶神也,遂塞不通。”俄而不见,乃有一小儿在焉。时又有乞伏部有老父无子者,请养为子

  • 卷二十五·连横

    商务志易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名得其所』。皇古以还,其来尚矣。连横曰:台湾为宇内奥区,农矿虞衡,名蕴其利。商务之盛,冠绝南海。当宋之时,华人已至北港贸易,其详虽不可考,然已开其端矣。方是时,马来人之居

  • 第十八回 阿鲁思全境被兵 欧罗巴东方受敌·蔡东藩

      却说八赤蛮避匿海岛,总道可以安身,谁知蒙古军又复追到,他只赤手空拳,何能抗拒,生生的被他擒去。到了蒙哥前,立而不跪,蒙哥喝他跪下,八赤蛮笑道:“我也是一国的主子,兵败被擒,一死罢了;且身非骆驼,何必跪人。”  蒙哥见他倔

  • 李淳风传·欧阳修

    李淳风,岐州雍县人。父李播,在隋朝做官任高唐县尉,后弃官为道士,号黄冠子,以写作明志。李淳风小时候聪明清秀,通晓群书,擅长推算天文历法之学。贞观初年,与傅仁均在历法上有争论,议者多附和淳风,因而以将仕郎职务在太史局工作。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一·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一 洪武十六年春正月乙巳朔,皇太子、亲王、驸马俱浅色常服,诣华盖殿行八拜礼。上御奉天殿,受百官朝贺毕,赐宴华盖殿,不举乐,以孝慈皇后丧故也。 是日,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遣其臣亚兰匏,山南王承察

  • 卷十九·王溥

    晋天福七年九月敕:“留守之任,委寄非轻,凡降丝纶,宜同将相。今后除留守,宜降麻制。”〈留守降麻自安彦威始也。〉梁开平元年四月二十三日敕:“升汴州为东京,置开封府,以开封、浚仪两县为赤县,其馀属县为畿县。”是月敕:“东京诸

  • 官弈经原文译文·张居正

    一.道弈卷 君子崇道焉,小人假道焉[1]。上不自明,下不自秽[2]。成不究失,败不论道也。智者惑于道,愚者惑于惠[3]。道无亡,罪无遁矣。 【注释】 [1]假:借助。[2]自:始,开头,本来。秽:缺点,缺陷。[3]惑:迷恋。[4]《官弈经》是明朝重

  • 卷六·张大亨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五礼例宗卷六宋 张大亨 撰【阙】春秋五礼例宗卷六

  • 卷十四·秦蕙田

    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十四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十四圜丘祀天宋史哲宗本纪元祐七年九月戊戌诏冬至日南郊宜依故事设皇地只礼毕别议方泽之仪以闻十一月庚寅帝斋大庆殿辛夘朝献景灵宫壬辰飨太庙癸巳祀天地于圜丘赦天下

  • 卷第三十二·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等法界无量回向?“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离垢缯而系其顶,住法师位,广行法施,起大慈悲安立众生,于菩提心常行饶益无有休息;以菩提心长养善根,为诸众生作调御师,示诸众生一切智道;为诸众

  • 长杨赋·扬雄

    汉赋。西汉杨雄作。始见于《汉书·扬雄传》;又见于《文选》。这是一篇田猎赋,借汉成帝猎于长杨之事,宣扬汉帝国声威并表示讽谏之意。赋前有序,交待作此赋的背景和用意:汉成帝于校猎甘泉的次年(元延元年·前12),又田猎

  • 燕市货声·蔡省吾

    一作《一岁货声》。 清·闲园鞠农(蔡省吾)编,凡一卷,载张江裁编《京津风土丛书》,双肇楼1938年出版。本书辑录清末北京市井的各种招徕市声。卷首有光绪丙午(1906年)的“自序”;全书依元旦、二月、三月、四月、五月、

  • 圣最胜陀罗尼经·佚名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苾刍往支那,路中见大人,知是文殊,为说神咒。   疑与《佛说最上意陀罗尼经》同本

  • 六妙法门·智顗

    亦称《修禅六妙门》、《六妙门禅法》,简称《六妙门》。佛教著述。隋智顗撰。一卷。约成书于南朝陈光大元年至太建七年(567—575)间。是系统论述天台宗教义“六妙法门”的著作。智顗将“止观”分为渐次止观、不定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