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夔传
徐一夔,字大章,天台人。工于文章,与义乌王..友善。洪武二年(1369)八月,朝廷诏令纂修礼书,一夔与其他儒士如梁寅、刘于、曾鲁、周子谅、胡行简、刘宗弼、董彝、蔡深等参与其事。一夔曾进言“:前宋朝极重史事。百官之升降、刑赏之予夺、御史台谏官之上书、侍臣之向皇帝奏事、中外的奏报、以至于钱粮、甲兵、诉讼、制作,总之,凡有关政事,无不随日记录,犹恐文书官吏有所记错或遗漏。故欧阳修奏请宰相监修,于年终检查修撰官每天所记录的事,有失职者惩处。这样,则《日历》不致有错误遗漏,以后修《会要》、《实录》都由此取材,百年之后,凡《纪》、《志》、《列传》也根据《日历》所记事实。这就是宋代历史之所以能精确的原因。
“元朝则不然,不设置《日历》和《起居注》。只有中书省设时政科,派遣一文学去掌管其事,然后将所记之事交付史馆。一皇帝驾崩之后,国史院只依时政科所交付的材料来修《实录》而已。这对史事必然疏漏,记述简略。幸而天历年间虞集仿效《六典》纂《经世大典》,使一代典章制度以及礼乐大体完备。
“因此,上次开局修《元史》,既有元十三朝《实录》,又有虞集《经世大典》可以参考,而且当时参加修纂诸公,如胡仲申、陶中立、赵伯友、赵子常、徐大年等,皆有史才史学,勤勉成书。至于元顺帝三十六年之事,既无《实录》可据,又无参考之书,惟凭采访,恐怕未必确实,语言未必通顺,首尾未必贯穿。以前参与编修的诸公,有的已受官任职,有的隐归山林,都散走了,而要以我这不才又多病之人来承担继续修撰,我虽愿达到执事的希望,但又如何做得到!谨上此书说明情况,请求明察。”
一夔后未参加续修《元史》。不久,荐任杭州教授,召回朝修纂《大明日历》,书成后,要授他翰林院官,因患足病而辞归。
猜你喜欢 卷七 孽嬖传·刘向 1913──中華民國二年癸丑·郭廷以 卷十四 崇祯十一年戊寅·计六奇 宋史纪事本末卷七·陈邦瞻 卷之四百四十·佚名 卷五十三·班固 元纪·张居正 李杰传·刘昫 张浚传·欧阳修 陈瑛传·张廷玉 卷一百七十六之六·雍正 卷七十三·宋敏求 卷一百八·佚名 卷之十七·佚名 祝毓瑛·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