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问辨録卷一

○大学旧本

问大学旧本何如曰原是一篇无经传之说然脉络自明非有错也今为之明其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徳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一书大义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此至善之所由止也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徳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此言明徳新民条件功夫次第而又揭言其本欲人之知要也故先曰本末后曰本末云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徳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戱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徳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徳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熈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承知本而言皆以明修身为本之意而格致即在其中何则夫学以格物而致知也自修恂栗威仪则所以诚正而修身者也由是盛徳至善民不能忘非惟当时不忘亲贤乐利即没世不能忘也夫民不能忘由于盛徳至善非修身之为本欤不观之古人乎康诰之克明太甲之顾諟帝典之克明皆自明也明即新也有自新不已之功而后可以新民可以新命非修身之为本欤极至也用其极止至善也如民之于邦畿鸟之于丘隅是也而文王敬止则惟曰仁曰敬曰孝曰慈曰信而君臣父子交人之理备非修身之为本欤若乃大畏民志无情不得尽辞则修身为本愈益可知矣故曰此谓知本前云知本盖示其的始之也此云知本乃证以事终之也文义既有收拾脉络亦自分明故曰非有错也曰学之为格致也奚若曰诸皆物也而学以明之非格物欤析之既精合以尽大会诸其本一贯而无遗非知至欤故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以下旧本新本同但旧本无传之几章之说

○大学改本

问晦翁云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然欤曰若然则所谓大学者是天子之成均也而成均何可以名书且云大学所以教人之法是成均之训规也而又何以为孔氏之书夫司徒敷五教典乐教胄子直温寛栗刚无虐简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虞廷之教法也司徒总政令以教万民乐正顺诗书礼乐以造士周家之教法也与兹皆不类固知其非然也曰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然欤曰礼云乐正造士王太子王子羣后之太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与焉未闻其限年也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俊者才过千人之称谓其学业之有成也方十五时学业安能遽成乃由乡升之司徒又由司徒升之学乎固知其非然也且学通上下安得以人之长幼分为大小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羣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盖以次而进非谓孰为小学孰为大学也曰然则小学大学之说谓何曰王浚川云古人论小学如农圃医卜厯象干支之类非谓八岁入小学也若然则所谓诸侯贡其小学之异者移于天子之小学亦八岁之童稚乎盖即农圃等事乃术艺之精者也大学所学之大者即诗书礼乐修齐治平之道故六乡三岁大比宾兴贤能而进于天子之大学盖徳行道艺之纯者也若学其大则自八岁以至十五其学非有二本后世乃将小学大学以年大小岐而二之非古人之义矣兹言良是曰大学之取名固谓是欤曰亦非也夫大人者正已而物正者也所谓大学者学为斯人而已矣盖谓是世间一种大学问非若小道可观君子不由者也固非成均教法之谓矣

问三纲领然否曰大学止是明徳新民而新民亦自明徳中事所谓止至善者乃以足明徳新民之意至善此善耳止善止此耳非明徳新民之外别有所谓止至善也亦非不止至善可以为明徳新民也不可以为三也

问知止定静安虑能得何如曰谓至善之所以止者如此乃心学相因之妙非有功夫次第渐次而进也

问明徳为本新民为末两物而内外相对何如曰譬之水然本其源也末其委也自源徂委非两物也修已以安百姓非内外之相对也知止为始能得为终一事而首尾相因何如曰大学止是明徳新民而明徳新民所以止至善者其功在于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本末始终盖为此耳知止能得乃是心学相因之妙至善所由止者非有次第可循何可以始终言也先后近道何如曰尚无八者功夫以何近道然则何如曰此非结上乃以起下修身为本所谓本也举此以措则为齐治平所谓末也起于格致所谓始也迄于治平所谓终也欲明明徳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先齐其家先修其身先正其心先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格物所谓先也物格而后知至而后意诚而后心正而后身修而后家齐而后国治而后天下平所谓后也知所先后而不已其功则至善可止而大学之道其近之矣

问释明徳释新民释止于至善然否曰格致诚正修明徳之事也齐治平新民之事也知止定静安虑能得止至善之事也既已备言之矣而又释之也何居

问明徳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何如曰大学只是明徳而新民亦是明徳中事既曰明徳能不新民乎未能新民可谓明徳乎若曰皆欲止于至善则是明徳固要止于至善新民亦要止于至善是二之也且至善之所由止者知止定静安虑而得此皆自明徳言乃心学在已无预于人者而新民固在其中也若分而为二则明徳之知止定静安虑能得者不待言矣不知新民之知止定静安虑能得者当是何如夫成已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徳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问听讼无讼曰谳决公明使是非曲直各得其理听讼之能也然而无情者犹将骋辞以辩焉无以孚其心故耳惟圣人徳威惟威徳明惟明有以大畏民之心志是以赴愬者各输其情而是非曲直惟上所决而莫敢不服无复有骋辞以辩者是无讼也讼者争辩之谓也曰讼不待听而自无何如曰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则尧舜之世不无赴愬之人盖人有是非曲直不能自决必愬于上若使天下皆无是非曲直虽圣人不能也且曰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是无情不得尽辞乃无讼也若谓讼不待听而自无则所谓无情者当是何人不得尽其辞当是何处且又曰大畏民志是民之畏服之也若谓民自无讼则固不自知矣又何以言畏服曰释本末何如曰本末原非条件恶用释且只因本字遂谓之释本末然则又以何者释终始耶

问恶恶如恶恶臭好善如好好色何如曰通篇更无好善恶恶之说晦翁因好恶字遂以为好善恶恶乃使人泥于其中而不能出然则何如曰所谓诚其意者凡意念之发皆当至真至实而不可有一毫之不然者以自欺其心也毋自欺何如彼人之意念至真至实而无一毫之不然者无如恶恶臭好好色必也凡意念之发皆当如恶恶臭好好色之至真至实而无一毫之不然方是自慊方是毋自欺盖谓毋自欺之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非谓恶恶好善之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也本文自明有以搀入之则赘矣

问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朱子云一有之而不能察则其用之所行必有不能不失其正者然欤曰人心本虚无物则正喜怒忧惧皆心之用若能顺应而中节则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者虽有亦无也而此心之廓然大公者固自如焉若一有于心则不胜其意必固我之私而所谓廓然大公之本体必为之累而不得其正矣此章为正心言曰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者谓心役于物则失其正为心言非为忿懥等言也又何以为用之所行不能不失其正也

问之其所亲爱敬畏哀矜贱恶傲惰而辟焉之谓何曰宠有所移则申生杀于骊姬威有所刼则扶蘓死于胡亥自古妇乗夫子杀父小加大淫破义孰非起于情之所偏曰偏之为害止于家乎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党反侧荡平正直此皇之所以作极而敷锡者也不然人有淫朋民有比徳而天下不可理矣但身之所行必先于家故以修身齐家言之

问齐治之言恕何也曰不止齐治其平天下之道止是絜矩絜矩即恕也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曽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以齐以治以平不外乎恕所谓一以贯之者也此曽子之学得其宗也曰何不言忠曰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言恕则忠在矣

问大学不言治天下而言平天下何也曰天下之乱皆起于人心之不平人心平则天下自治故不言治而言平也

问争民施夺云争斗其民而施之以刼夺之教然欤曰非也谓争民之财而先施其夺于民也民岂不以夺报我乎故下文即曰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问仁人于媢嫉之人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何若是甚也曰媢嫉之人其害不可胜穷彼党恶者固不待言世乃有不识道理务为忠厚之人即大奸臣恶亦曲为容庇以为厚徳及其奸恶既稔至于残害忠良倾覆社稷流毒万姓而无已则所谓厚徳者安在故惟仁人纯乎天理至公无私不惟所爱必善而又为之维持保护使不为人所中伤而长为国家之利不惟所恶必恶而又为之屏絶黜逺使不得中伤善类以祸国家是爱固爱也然必能恶而后能成其爱则恶亦爱也故惟仁者能之曰先儒蝎子铭云杀之则伤仁放之则害义然欤曰若然是仁则不义义则不仁仁义不相为用也是放流媢嫉之人亦有伤于仁也而可乎故知杀之则所全者众义也所以为仁也放之则所伤者多不义也亦不可以为仁也

问大学何以言生财曰此正圣贤有用之学夫洪范八政首诸食货禹谟三事终于厚生理财王政之要务也后世迂腐好名者流不识义利不辨公私徒以不言利为髙乃至使人不可以为国殊不知聚人曰财理财曰义又曰义者利之和则义固未尝不利也义利之分惟在公私之判苟出乎义则利皆义也苟出乎利则义亦利也而徒以不言利为髙使人不可以为国是亦以名为利者耳而岂所谓义哉曽子既极言聚财之不可矣以为聚财之不可也者岂遂使国家之无财乎生财自有大道苟得其道则财用自足正不必外本内末而后财可聚也夫生财自有大道则聚财断不可为务财用之小人断不可用彼后世言利之徒如桑宏羊裴延龄辈徒掊克以逢迎而敛怨于民国事日去诚所谓灾害并至者人君不可不深察而痛絶之也

周礼冡宰制国用其重可知后世属之他官既不如周官之重而迂腐好名之人又倡为不言利之说遂使俗儒不通国体者转相传习则其事愈轻甚有误于国事如今戸部官劳倍于人然必俸资倍于人而后得迁其迁又劣曰此钱粮衙门也外而运司更甚夫钱粮衙门国用民生所系盖重任也官此者使其有所渔猎诛之可也不然均王臣又独贤劳者乃何为劣视之以故有志之士不乐就此不幸就此率志夺气沮务支吾了事徒积日以待迁而经制之畧置之不讲不复闻有善理财者矣理财无人国用日蹙而民生乃益困彼号清秩者仍复扬扬劣视之以为货利之浊官此何理也予昔柄政方欲厘正之未及而归乃发其意于此嗟乎使人臣而不为国忠谋也则已如其为国忠谋将必有感于予言也夫

问辨録卷一

猜你喜欢
  卷十五 月令第六·郑玄
  先知卷第九·扬雄
  卷之三·佚名
  卷二十九·余萧客
  第一章 8·辜鸿铭
  尚书句解卷五·朱祖义
  卷一百五十二·山井鼎
  卷一·惠士奇
  卷四十八·胡广
  外篇·至乐第十八·庄子
  卷十二·魏了翁
  大雲初分入行健度第二十六·佚名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太虚
  光赞经卷第四·佚名
  卷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五回 拒委员触怒政府 借武力追索证书·蔡东藩

      却说众议员阅读袁总统咨文,又是长篇大论,洋洋洒洒的数千言,大致以《临时约法》,有好几条不便照行,须亟加修正。小子录不胜录,但记得当时有一清单,提出增修约法草案,就中有应修正者三条,应追加者二条,特照录如下:  应修正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八·徐乾学

    宋纪一百二十八【起上章阉茂正月尽黓困敦十二月凡三年】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徳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讳惇孝宗第三子也母白成穆皇后郭氏绍兴十七年九月乙丑生于藩邸孝宗即位封恭王及庄文太子薨孝宗以帝英武类己欲立

  • 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徐乾学

    宋纪九十【起重光恊洽正月尽昭阳作噩十二月凡三年】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元祐六年春正月癸酉诏祠祭游幸毋用羔 丙戌以龙图直学士知杭州苏轼为吏部尚书 中丞苏辙言谨按自来河决必先因下流淤高上

  •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二上·袁枢

    宋 袁枢 撰西晋之乱【贾氏 诸王 胡羯江左中与附】魏元帝咸元年 初晋王娶王肃之女生炎及攸以攸继景王后攸性孝友多材艺清和平允名闻过于炎晋王爱之常曰天下者景王之天下也吾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炎立髪委

  • 十国春秋卷七十五·吴任臣

    检讨呉任臣撰楚九列传李令侯元亮王仝邵岳李令江南人也故唐时累任大邑假秩至评事世乱年老无复宦情筑室于广陵法云寺西为终焉之计常梦束草加首口衔一刀两手各持一刀入水而行意甚异之未几孙儒陷广陵儒将李琼屯兵法云寺恒

  • 卷九 元帝纪 第九·班固

    (汉元帝刘奭)【原文】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母曰共哀许皇后,宣帝微时生民间。年二岁,宣帝即位。八岁,立为太子。壮大,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

  • 湘阴公刘繫传·薛居正

    湘阴公刘斌贝,为徐州节度使。乾皊元年(948)八月中,有五色云彩出现。第二年冬末,有鸟飞来集于鲜碧堂庭前树上,黄色的羽毛红色的鸟嘴,金色的眼睛青色的翅膀,深红色的足趾黑色的尾巴,就像凤凰。有宾佐叹息说:“野鸟入室,主人将去

  • 米芾传·脱脱

    米芾字元章,吴人。因其母亲侍奉过宣仁后藩邸旧恩,补为氵含光尉,先后任雍丘知县、涟水知军、太常博士、无为知军等官,后召为书画学博士,赐对便殿,米芾呈上儿子米友仁所做《楚山清晓图》,被擢外为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去世的时

  • 郝杰传·张廷玉

    郝杰,字彦辅,蔚州人。父亲郝铭,任过御史。郝杰考取嘉靖三十五年(1556)的进士,授职为行人,升任御史。隆庆元年(1567),巡视京郊地区。冬天,敌寇大举侵入永平,他上奏请求减少被劫掠地区的徭役、赋税,并称:“连年的处罚对文臣施行却

  • 卷十七 十七之二·孔颖达

    《行苇》,忠厚也。周家忠厚,仁及草木,故能内睦九族,外尊事黄耇,养老乞言,以成其福禄焉。九族,自已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之亲也。黄,黄发也。耇,冻梨也。乞言,从求善言可以为政者,敦史受之。○行苇,和鬼反。行,道也。苇,草也。耇音苟,《尔

  • 第十章 总论欲行农工商之大同则在明男女人权始·梁启超

      若虑农工商皆归之官,得无有司作弊,侵吞盗窃,为害更甚者,此其所虑为乱世言之也。太平世人无私家,无私室,无私产,无私店,无家而禄厚。性美而教深,必无侵盗之心,自无侵盗之事。即使有欲侵盗而别无私店,虽侵之盗之而从何售鬻之?

  • 第五章 9·辜鸿铭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辜讲孔子的一位学生(宰我)在一天中最好的时间段内睡觉,孔子对这件事是这么说的:“腐

  • 卷八·王质

    钦定四库全书诗总闻卷八宋 王质 撰豳风七月一章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此田野农民酬酢徃复之辞故参错无次序大率七月至九月一嵗之食已毕一冬之衣又办相与各道其生业指时指物不一而足卒之跻堂称夀以答上也一之日觱发二之日

  • 第一章绪论(上)·梁漱溟

    吾书旨在有助于人类之认识自己,同时盖亦有志介绍古代东方学术于今日之知识界。 科学发达至于今日,既穷极原子、电子种种之幽渺,复能以腾游天际,且即攀登星月(1)(此书着笔时美国初有地球卫星上天之事。),其有所认识于物,从而

  • 卷二百六十一·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八十善现,一切智智清净故内空清净。内空清净故法定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净。若内空清净。若法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智清净故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

  • 卷第三十三·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三十三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法门光显志第十六佛法不思议。且将两冥于真俗不二之际。至若示之以建化之门。则必凭借佛事。以助明住持三宝之相。即事而真。撰法门光显志。雕像 帝释请佛升忉利天。为母

  • 洪福异闻·佚名

    光绪癸卯奋间,余游芜湖,遇同知陈君某,年六十余矣,偶谈及席公宝田事。 盖陈君早年曾在席幕府,躬与战事者也。余盛推席公擒洪福及平苗之功,陈君微哂,余异而诘其故。陈君不答,遂即别去。明年余因事复至芜湖,陈君留余宿于大关。一

  • 摄论章·佚名

    佛典注疏。作者和卷数不详。敦煌遗书藏本。存斯2048号,首残尾存。尾题:“《摄论章》卷第一。仁寿元年(601)八月二十八日瓜州崇教寺沙弥善藏在京辩才寺写《摄论》疏,流通末代。比字校竟。”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本书是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