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窃愤续录

金国天眷四年,岁在丁巳,是为宋绍兴七年也。十一月十日戊戌,金人废伪齐刘豫为河南道行台,传送燕京,囚于相王寺,仍杀其子刘、刘珏于相郡。遂召天水郡侯赵某于源昌州西行,二日抵鹿州,三日抵鹿水,舟渡而南,七日抵寿州,行二日至易州。所经行路皆荆榛,大路颇平易。行每州,各有同知,如州县,俱有军民市井。所至州郡,间有遗帝衣服,有馈送帝饮食。所行随护一十七人,自起源昌州,行六十里,是晚宿于野林中,饮食亦微有干粮等物。是夕,有大月出自天东,阴晦中虽有光而不能照,阿计替曰:“今日月尽,那得有月?”俄,大月之下又有一月相似,中发红光,亘天数十丈,其声如雷。是月乃郎主杀陈郑二王之应也。

十二月,行次雪大作,平地数尺,有野鸟数百争飞雪中,如雀鸽状,视其地,有死狸两头在雪中。良久,群鸟食狸之肉殆尽,皮毛无余,其群鸟伏地,皆化为鼠,皮毛纷落,走入雪中土内,皆不见。其变未全者,尚余鼠首鸟翼,宛转雪中。随行中有一人曰:“此土有此物,遇雪中,若食狸者,皆化为鼠,能穴地数十丈而去。”或日,行次,帝足间出血不止,行不能进,痛不可忍。中有一人名阿父董,以小刀于帝足间刮去一片,如钱大,曰:“若不如此,良久必溃此足,缘此沙中有虫入肉中作毒故也。”或日,有一将军领兵数百,云自黄龙府来,往北京麾下。人备言其勇,尝驻一枪于地,谓能出者以兄呼之,尽数百人,莫能出之者,其人但以两手指出之。众服其勇,问其名,则曰阿祝务里也。又能夜入他军中,见物如白日。由是杀人,人莫敢施其勇。帝与诸人立路傍林中,俟其过而后行。

或日,行至鹿水,水至深而碧色,无上下源流,云其水自地中出,亦自地中涸。呼舟而渡,阔约五丈,水中生螺如拳大,深紫色,人或采而食之。岸边生草如蒲色,黑如漆,甚柔韧,可采而食之。岸人缉以为布,如南方木棉布相似。其水中有鱼,如尝鱼,碧色,有二足,能鸣,如鸡声,捕者用长竹,上安铁叉,刺之可得,土人云可生啖,如南方食鱼云。

或日,次寿州,见同知,乃云:是真定府人,大观中,为军于安肃军,犯法,避罪北入契丹,契丹破,以财上金主。见帝,亦慰劳,自云:“大观中北走至此,几二十年矣。”亦颇有酒肉少许。阿计替与之言语甚惬和。是晚,宿于寿州之官舍左庑下,夜及半,闻室中有歌声,帝谓阿计替曰:“此间亦有人会歌唱柳耆卿词,虽腔词不成,亦何由至此?”洎明日,同阿计替询问为谁,其人姓斛律,名思,乃询问昨日所唱女子,且曰:“金主皇帝所赐婢妾,问之,乃东京百王宫相王女,今年已十七矣,甚婉美,昨日唱罢,亦语吾曰:‘前面宿的官人,好似我家叔。’我答云:‘便是南国官家。’其女悲泣,至今不已。”帝闻之,亦为泣。左右促行,乃出城。是日,宿于城外一寺中,视其殿像俱无,惟石刻二胡妇而已。无诸供养,空寺阒然。是夕微有月,暗中鬼火纵横,百十为群,分而复合。

或日,天气和煦,所行路中,青草夹路,杂以野花,皆紫色。路之左右亦有耕者,其牛皆不甚大,而白者尤多,角反如羊。见诸人至,有献酒食者,云:“此地有神明,事之最灵,每遇有贵人到此地,其神必先期一夕报之。梦中云来日有贵人自何方至,故吾等备酒肉出献。昨夜梦中来报云:‘明日有天罗王自东北而来,衣青袍,从者十三人。’是阿父遣来路上祗候,有酒肉来献。”阿计替并受之,帝谓曰:“汝神在何地?”民引手指示曰:“山阜间有屋三间是也。”帝与阿计替共往,入门如闻人揖声,若三十余人声,众人讶之。既至,前视其神,亦石刻也,乃一妇人状,手执剑则铁为之,侍从者皆若妇人。帝及众人皆拱手稽颡,既出门,又闻如三十人唱喏。问其名曰:“有名乎?”曰:“无名也,但称将军而已。每梦所见,亦妇人持剑披甲而来。或传曰:乃契丹天皇后侍女之神也,因出征伐,从天皇王鞑靼没于此,天皇特为立祠,流传至今不绝。”帝及众人赞其威灵而行,然天罗王之呼,帝谓不知为何意。阿计替曰:“天王知之乎?”帝曰:“不知也。”阿计替曰:“幼年曾读佛书,有天罗神名字,今呼为天罗王神,必知大王之身乃天宫谪降也。”帝曰:“何苦多难?”阿计替曰:“此是定数难逃。”帝笑而行。或日,在途去神祠百余里,望林麓间火烟起,及闻钟声,阿计替曰:“此必寺宇也。”乃走入。其寺有二金刚,镌石为之,并拱手而立。入其门,亦有胡僧出迎,遂登堂。视佛像高大,旨触桁栋,无他供器,止有一石盂香炉而已。僧诘众人之来,帝答:“赵某自均州及源昌州来,要往北京去。”阿计替曰:“此乃南国天子,为北国所执,今往北京皇帝前去,路经此地,故来暂憩。”僧呼童子曰:“可点茶一巡与众人吃。”时众人与帝,不知茶味十年矣。阿计替且思茶难得,北京以金一两,易茶一斤,今荒村寺中反有。茶极美,饮其茶味,如释重甲之状,其茶器尽白石为之。众人中有更索茶者,二童子收茶器,及胡僧皆趋堂后屏间而去,移时不出。阿计替等将谢而告行,共趋屏后求之,则一空舍,惟竹堂后有小室,中有石刻一胡僧二童子,视其容貌,则出而献茶者也。众共嗟叹。阿计替至寺前拜帝曰:“王归必矣,敢先为贺。自大王之北徙南回,盖有四祥,是前途不可言否塞也。”帝曰:“何谓四祥?”阿计替曰:“一者妖神出拜;二者李牧兴身;三者女将军献酒;四者圣僧献茶。”帝亦微笑谓阿计替曰:“使吾有前途,汝等则吾更生之主也,敢不厚报?”遂出寺行。

或日,至一村落,中有民三百余户,乃契丹天皇之陵,昔在道宗,置守陵人于此,由是乃成邑。帝至于彼,望林中草木茂盛,树翳四合,其中屋宇如官舍之状。时近夏令,草木茂荣之时也。前有石羊、狻猊、麒麟之属,皆断折不完。问左右居人,乃云:“其中冢墓,去年差人到此开掘,取去金玉珍珠宝物甚多,天皇王骨殖弃在长江水中。”帝闻之感伤,乃曰:“吾祖宗陵寝,半在北地,半在洛阳,想亦如此发掘也。”又泣下曰:“吾父之堕坑沉水,与天皇落水一同,吾母埋路傍,吾妻又卷以竹席,何异狗豕之死?吾之身又未审如何,若死,未必不若此设也。”

或日,行次见一屋宇,如天皇陵相似,云是道宗陵,遥望见室中有紫衣人监督发掘,良久,出其棺,皆石也。棺中有物,人并取之,紫衣人特遥远,不知为何物,所可辨者,一镜照日,映光射天地外,并不知为何物也。立既久,见皂衣吏二人,以一竹器持骨殖,将石棺中骨弃于道傍边,碎之而去。帝见之,谓必道宗也。因知水中之天皇,言不诬矣。乃泣下曰:“吾之祖宗骨殖亦如是也。”泣行里余乃止。帝行路中,饮食稍稍可意,又有民人相顾,而止宿多在寺院中及民舍间,故前后不复再书,意皆同此也。

或日,行次路傍有木,高丈余,其叶两两相对,有花如盏大,黄色,出有实,亦相对,大如木瓜,绿色,以手触之,已成熟。随行人中有莫利列者取而食之,方入口嚼,齿并落如屑,舌墨如漆,急吐之,满口已裂破,出血如水流,终日不能食,经旬方已。阿计替问其民,云:“此名绿盎子,能碎骨如泥,彼中橐驼初生时,以润其蹄,则千里可行,不然,则不可行。刚利如锥,举而刺之,则如刀锯之利,除此及作骨用外,无用也。”

或日,行至一乡,聚有居人数十家,云:“此王昭君青冢也。”有冢墓在焉,碑石断缺不可观,惟有题额皆八分书,亦不可辨识。帝息于木下,盛暑中随行人皆疲困,并欲少息,木下大风忽起,浓云自东南而升,大雨如注,雷电交作,帝与从人急趋民舍避之。少顷,雷电大震,帝所居民家一男一女及二小儿皆震死。先是,数丈大火流于帝前,方大惊,而人已死矣。其男妇背上皆有朱篆而不可识,二小儿有朱篆可识,云:章后三字。帝曰:“章误国家,京城之陷,皆因此贼为之,今果报若是。”及雨止,平地水深尺许,众人皆不能行,缘雨具不及备也。是晚,宿民舍间,问民曰:“此去到京中若干路?”曰:“尚有七百里。”曰:“此地何名?”曰:“檀州北斯县也。”

或日,行次一州郡,询其左右,曰:“严顺州也。”入其城,屋甚雄壮,其居民繁夥,市井货易类北京。阿计替引帝入州,见同知讫,乃令于驿舍安宿,亦给酒食甚丰厚,时七月七日也。其城中父老皆盛服,携小儿游玩市井中。帝不得出驿舍小室中,室中亦有床褥几凳帐幕之属,帝见稽首曰:“复见天上矣。”时驿舍宫中作酒肆,令百姓游赏饮晏作乐。宾客四合,帝在室中,遥见一胡妇,携数女子,皆俊目艳丽,声音皆东京人也,或吹笛,或讴歌,或舞,或笑,在席节杯劝酒,有得酒食者,有得钱者,其钱酒肉皆归之妇手,稍不及者,胡妇以杖击之。少帝与阿计替曰:“此间妇女何苦如此?”阿计替曰:“此佐酒乞丐女也。”少帝曰:“吾在东京曾闻不曾见,果有此辈。又胡妇何为者?”“盖其主也。”俄顷,同知遣皂衣吏持酒至帝室中,谓帝曰:“官给酒食,汝等就此饮之。”既设席饮酒,胡妇不知其为帝也,亦遣一横笛女子入室中,对人呜咽,吹不成曲。帝问女子曰:“吾与汝是乡人,汝是东京谁家女子?”女回顾胡妇稍远,乃曰:“吾百王宫魏王孙女也,先曾嫁与钦慈皇后侄孙。京城陷,为贼所掳至此,卖与富人家为婢,又遭主母诟挞,复以我与此妇,日夕求酒钱食物,若不及,遭胡妇楚骂詈。”言讫,问帝曰:“官人亦是东京人,想也是掳到此也。”帝但泣下,不及告,遗以酒肉遣去。

或日,经行数县,皆如中州,但风俗皆胡夷耳。次日,至一州,问左右,曰:“易州也。”大率皆若中州,而繁华不及。顺州同知亦呼帝至庭下,赐酒肉饮食,止宿则驿中也。城中有兵约万余,有中贵在此作监军,城中所用锡钱,所饮食亦有麦饭谷粟。是夕地震,至晓不止,民有随地转者,小儿皆啼,牛马夜鸣。又大风雨,黎明而止。城中有刘备庙,神像碎如棋子。

或日,行至一镇邑,云平水镇,去京中止二十余里,阿计替曰:“来日至京中矣。”是晚宿山寺中,并寺房皆僧舍也。帝与众人同屋共卧,闻乡舍僧语云:“有因果否?”一僧曰:“岂得无之?况他前身是玉堂天子,因不听玉皇说法,故谪降。今在人间,又灭佛法,是以有北归之祸。”一僧曰:“想已死在数千里外矣。”一僧云:“水火中葬之矣。”少帝审听,欲起排闼问之,众人所寝,身体隔碍,不及而止。僧又问曰:“今南方康王如何?”僧答曰:“已教他读了《周易》六十四卦了,别作施行。”又问:“少帝此行如何?”闻至此,少帝拱手听之,曰:“他是天罗王,不久亦归天上,但不免马足之报。”言讫,更论二十余事,皆金国中贵与南北臣僚,皆帝之所亲识也。当日亦有可书,以其非所录之本意,故删之。将至鸡鸣,寂无所闻。时室中惟阿计替不寝,听之甚审,相约来日共究此事。洎天明,阿计替同帝排户入室,则尘埃覆地,若数十年无人迹。至处绕寺呼人,无一僧一童。门外之居民,则经兵火而无复有也。帝语计替曰:“言皆当矣,但不晓读了六十四卦及马足之句。”计替曰:“六十四卦者,在位六十四年也。马足者,则宜戒乘马之意。”言毕遂行,至午始入京。天眷五年十月九日,在南宋则绍兴戊午年。

既入城,门吏谓阿计替曰:“元帅在京中,汝可与他先见元帅。”阿计替唯唯。时民皆聚观,或泣。凡行数十街,始及元帅府,沿途问劳。阿计替引帝至庭下,见粘罕,帝不觉跪膝拜之,粘罕遂以身答礼,止之曰:无慰问。数语,帝唯唯。次问阿计替劳涉之状,亦唯唯。粘罕曰:“汝果为不负干离不也,今日往返一回,六七千里路矣。”遂呼左右将赵某去赐与酒肉,毕,令计会阁门吏,许朝不许朝,今晚先令与海滨侯耶律延禧一处安宿。言讫,引帝出,阿计替自此不从帝也。是日,从行至京者一十六人,同阿计替补官赐金帛有差。是时引帝出者,皆非旧人,盖元帅府人吏也。引帝至一官府,计会朝见,一紫衣人曰:“今早已降旨,令与海滨侯同左罗院听旨。”引帝入一小室,见海滨侯先在其中,类客次,从者三五辈,皆女直人也。海滨侯延禧谓少帝曰:“赵公汝自何来?”答曰:“自源昌州来,宛转近六千里,父母妻子皆死,何苦若是?”延禧曰:“我与公大同小异,我白海耀州至,已及五千里。向日在京相别,今方再见,路途辛苦,与死为邻,今日感荷皇恩,再归至此,自地升天不若是。”左右但相劳问而已。是夜宿于室中,二人同床,女直四人亦在室中,二人至晓无敢说一言者。来日,有人引帝及延禧入小院中,庭宇甚洁,令二人坐庑下椅上,二人相谓曰:“不见此物十二年矣。”有紫衣传圣旨曰:“耶律延禧与赵某免朝见,并赐入鸿翼府监。”金人之鸿翼府,乃大朝之鸿胪也。二人并再拜谢恩。有旨仍赐冠服,自后仍在鸿翼府小室中居,止得与延禧共居,亦尝得见金主,早晚亦有传送饮食,其人有数辈,更替相视,亦监临谨密之意。一日,海滨侯执帝手私语云云,少帝拱手加额曰:“皇天皇天。”

后二日,有人告帝与海滨侯有异言,奉郎主指挥令,将二人出外分居,其海滨侯居所不知也。帝出居安养寺僧舍,其私语幸不根究。时阿计替复在彼中监守,帝居一小室,有时或与僧人闲话。一日,阿计替屏去监守者,密告于帝曰:“闻中国天子徙居临安府无事,南北未甚宁,见在饶风关大战,得关西四五路,却被夏人作乱,陷延安一半州郡。其河南官家刘豫,大金所立,今已杀之于京。今日见人说高丽兵侵界,郎主今佥兵刷马前去。”又云:“朝廷见有人在此讲和,以河为界,复归大宋三京及南北流移人民,必令大王归国,已差伴送。”帝但拱手称“死罪!死罪!”而已。

或日,有中使至室中,持缣帛白帝曰:“郎主赐汝服。”与监者语,不得令帝出室中门。自此逾秋至冬,逾冬及夏,亦少有赐酒帛之望矣。自天眷五年十月至北京居住,及天眷七年四月中,已及二年,只止寺中拘监,帝容貌稍稍复常时,乃宋绍兴十年也。

或日,有单马若贵家人,寺僧令监者与阿计替入室,反锁其门而去。且曰:“盖天大王并韦夫人来此作斋。”移时,帝于壁隙中遥见韦妃同一官长潜行,从傍有一人抱三四岁小儿,皆胡服,每呼韦妃为阿母,于是帝知韦妃已为盖天大王妻也。见韦妃形容稍和,因思其母郑后,大泣下。其二人历观寺中,移时阒寂,云车从已去矣。帝在寺中前后三四年,节朔与常日,未尝见寺中有人迹往来。或至者必大官也,民人罕有至者。帝乘间问计替曰:“此因大王而禁之也。”寺僧所有法事颇与中国异,寺主僧一日语帝曰:“我本东京陈留人,大观中为憎,宣和德士乃北走契丹。其后大金破契丹,值盖天大王将我住持此寺,今年五十余。”僧云亦时至韦夫人宅,夫人密地亦时问大王动静。帝曰:“前日所抱小儿何人也?”曰:“夫人所生也,今五岁矣。”一日,寺僧引阿计替屏去监人,传韦夫人意曰:“夫人令致意八哥,南北已通和,以黄河为界,八哥亦恐有归期。”又曰:“前日韦夫人知朱郑二后死及太上升遐,亦泪下。与我金钗一只,令我作佛事追荐,望大王宽心,归期不远。又云‘我决无归去之理’,缘共盖天大王有子也。”自是之后,更不闻韦夫人之耗。

至天眷八年秋,阿计替复为元帅府召去,更增监者二人,共为五人,日夕不离小室门。寺僧因监者皆去请粮食,潜于隔窗呼帝曰:“盖天大王同韦夫人已往江南矣,南朝皇帝以母故,四月之间六使往来,今日已行七日矣。”帝曰:“叫他母子团圆,吾死亦无憾,虽在此闭固,若比在均州,天堂地狱有别矣。”寺僧去甚速。良久,监者至,问僧所言何事,帝答以他事而止。

天眷十年癸亥,金国主乃令帝出僧寺,于京中之北赐宅以居之,虽云赐宅,而其实监系之,监人闭固。在外室得胡妇一人,问之,亦重囚也,月给米五斗,薪一束,余无有。水火则旦夕隔门取给于监人。饮食毕,不许存火,洗濯缝,一一皆取给于外。且云得月钱一千,为监人所得,供具所需之外,皆监人受之也。其室中床褥,稍稍似安静人家,而苦夜中无灯。至冬深,监人递絮三斤垢衣五件,云官中所赐。是岁,帝室中有怪,遇夜悲啸不止。少帝与胡妇但合眼而已。

天眷十一年,帝于室中窗隙间望,见一贵人乘骑而来,前至所居,必少憩而后去。马前有一卒,面如相识者,但不能记为何人也。自此人过其门,而与相熟监人语及宅内官人,其卒问曰:“此宅何宅?”曰:“官中所赐与人居也。”卒及监人共语于外,帝私立于门内之小扉听之。卒曰:“何官人?”监者应曰:“此乃南方赵王也。”卒曰:“父子二人乎?”曰:“无父也,只一人在此,年已四十余。”卒曰:“是也。”遂同贵人去。帝于门内忽忆之,此必吾儿谌也。初,在京日不曾相随,故流落至此,虽吾之少幸,此子亦知吾之存,何辜至此?自后其卒不复至门,有紫衣屡憩室前,帝伺之,并不见其人来,乃问监者曰:“常所憩者何官也?”曰:“都统军仆撒太尉之子,每于城北泽中射箭,故来憩此。”是岁,因郎主生辰,亦尝赐酒肉。于盛暑中亦少赐轻绢数丈。

天眷十二年秋九月,一夕京中失火,凡数日相继不息,北京为之一空。郎主大怒,欲伺甲乃大出,有人千余,而火势愈不息,随火起烧死者千余人。北主勒兵出城北门,避之于宝盖寺,其北帝之所居,止去数十步。一日,帝立于庭,砌间因见金主在寺中阁上,仪卫甚众,帝急避之。是晚,城中人来往殊甚匆急,郎主入城,凡诛戮遗火不救者共二百人。帝之所居后,人家又火起,连延烧屋宇,半日而止。是岁秋九月,所供洗濯胡妇亦病而死。帝日夕饮食,皆求之于监人,于是月给米薪不复入其门。有再遣至胡妇,未入帝室,监者留之,与监者相通。又相谮谓帝常出怨言,凡指二十余人。于是官司命徙帝于城东玉田观,凡月给薪米之类,并令观中请受之。仍令监者四人半壮半老主出入,饮食所需,大概如安养寺之监守也,虽衣服亦少赐矣。

天眷十四年,时金主淫虐不道,内淫其女,外及臣妾,又杀害诸王。岐王亮者,阿骨打之从兄孙也,于金主为兄,其妻在燕京,亦为郎主所侵,一应诸王妻并皆如此。由是上下生怨,有畔之之意矣。

天眷十五年,金主又杀淄王、洙王十一人,军国政事皆由后之弟顺国将军驾掳盛服及内侍铁立深祖并典国如三人而已。

天眷十六年,因郎主失政,帝所居观中饮食官给,时至时不至,由是饮食缺乏,衣服破敝,无复接续。是岁九月,岐王亮杀金主而即位,改元贞元元年。是日,乃十月初三日。夜既集,又令监人添至十八人,牢固监守。贞元二年,亮移帝入城中左廨院,使二人拘执如囚状,饮食粗恶,其廨院即燕京元帅府之外狱也。帝由是知亮有相害之意。

贞元三年,金主完颜亮令诸将修治甲兵,有南伐之意,亮之母乃契丹延禧之姑,为完颜骨悉之妻,每见亮常戒之曰:“毋事兵甲南伐,况吾闻之:‘兵,凶器也,不得已用之。’况汝行杀逆以得天下,而又无道治天下,杀戮已甚,安可保一室外复无一岐王乎?”亮叱曰:“妇人不当干预政事。”命左右拽去。其母曰:“我家亦曾如此势焰,今日何在?”亮遂送外罗院囚之,大臣无敢谏者,寻以鸩毒杀其母。亮有妹皆淫之,妹告于兄平王孚,孚因事谏之,亮服罪,醉平王以酒而杀之。是岁,帝在左廨院,经岁皆如拘囚之辈,饮食稍不足,不如寺观中时也。贞元四年,亮又移帝右廨院,锢之甚密。时先金主有二庶,长日伏,次日续,领兵于右阁关,凡领兵内图外伐,数年不克,因人师奴诈作牌使,以母意乘间尽杀其子,亮大悦,赏金一万,使之掌军。既杀二子,训练益急,签刷愈烦,欲南征矣。

贞元六年,亮遗书于南朝丞相秦桧,又得桧书,言及张俊、韩世忠诸名将皆薨,亮乃酣饮,无复内外意,左右顾盼,然虽有萌心,恐其威不敢发。少帝亦在右廨院拘囚,加病饮食,如囚一概矣。

正隆元年七月一日,金国改元,于宋为绍兴二十六年。是岁,金国地震;一月之中凡二十有四,帝久在右廨院拘囚,坐久湿淖,似有中湿之疾。

正隆二年及三年,大败夏人,兵至灵州,尽复亮前后所侵故地。先二年,夏人败金师,亮乃遣大将郭相公破之,即育云奴也。至是夏主李景先大恐,纳款降,仍奉岁币金玉以和,金主不从,再遣将攻战,遂俘夏主弟李守先。夏主困,诣军前纳款,乃从和。是岁,少帝犹在右廨院。

正隆五年,命契丹主海滨侯延禧并天水侯赵某皆往骑马,令习击鞠。时少帝手足颤掉,不能击鞠,令左右督责习之。

正隆六年春,亮宴诸王及大将、亲王等于讲武殿场,大阅兵马,令海滨侯与天水侯各领一队兵马为击鞠,左右兵马先以羸马易其壮马,使人乘之,既合击,有胡骑数百自场隅而来,直犯帝马首,褐衣者以箭射延禧,贯心而死于马下。帝顾见之,失色堕马,紫衣者以箭中帝,帝崩,不收尸,以马蹂之土中。褐衣紫衣皆亮先示以意也。帝是岁年六十,终马足之祸也。酒酣,亮与左右曰:“祖宗以来,不能混一区宇,切惟耻之,今四忌已灭,无复外忧,吾当南征而登衡岳矣。”是岁,亮令刷兵马过河,而欲犯钱塘矣。

猜你喜欢
  序·荀悦
  卷一四六 梁紀二·司马光
  1943──中華民國三十二年癸未·郭廷以
  ◎刑法三·徐天麟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十六·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六·佚名
  卷之一千四百四十四·佚名
  第十一卷 江阴 宜兴荆溪 靖江·缪荃孙
  志卷第三十一 高丽史七十七·郑麟趾
  司马彪续汉书卷五·周天游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司马迁
  刘基传·张廷玉
  卷十八·雍正
  第一节 唐、晋兴亡·吕思勉
  171.李愬雪夜下蔡州·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汪广洋

    <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凤池吟稿钦定四库全书凤池吟稿卷十    明 汪广洋 撰七言絶句过丛山关观孙炎题壁空翠深深啼竹鸡丛山塞口日沈西数行大字光如漆知是孙炎醉後题句曲山中闻说昌阳可引年便从句曲种秋烟茅

  • 卷十三·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十三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林逋和靖诗钞林逋字君复杭之钱塘人少孤力学刻志不仕结庐西湖孤山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临终诗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时人高其志识赐諡和靖先生逋不娶

  • 卷一百四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王昌龄朝来曲月昃鸣珂动花连绣户春盘龙玉台镜唯待画眉人从军行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答武陵田太守仗【一作按】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题灞池

  • 卷一百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八李元紘李元紘字大纲京兆万年人本姓丙氏曾祖粲率衆归高祖因赐姓元紘初为雍州司户太平公主占民碾磑元紘断还民雍州长史窦怀贞惧势促令改断元紘大署判後曰南山可移此断不可揺开元初擢京兆

  • 凡例·陈衍

    一、有元诗人,上多宋、金遗老,下多祼将有明。今于宋、金遗老涉元者,如于宋、金未登仕版,则概入之元;其已登宋、金仕版,入元未仕,原不必援之入元,顾选于元遗山、罗磵谷诸人径属之元,似欠断限,今仿全金诗列耆旧、遗献之意,另编遗老

  • 國朝獻徵錄卷之六十九·焦竑

      南京大理寺(卿 少卿 評事)   ◆卿   南京大理寺卿湯宗傳   南京大理寺卿龔永吉傳   南京大理寺卿夏公時正墓志銘(王鏊)   南京大理寺卿宋欽傳(實錄)   大理寺卿吳道宏傳(實錄)   南京大理寺卿章公格墓志

  • 卷十三 明帝·王夫之

      〖一〗   明帝不夭,中原其复矣乎!天假五胡以乱中夏,气数之穷也,帝乃早世!王敦之横,元帝惴惴而崩,帝以幼冲当多难,举动伟然出人意表,可不谓神武哉?   王敦谋篡,而讽朝廷征己,使帝疑畏忧戚不欲征、而待其党之相迫,则敦之横

  • 卷之一 癸未岁至甲申岁(万历十一年至十二年)·佚名

    ●大清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癸未岁至甲申岁(万历十一年至十二年)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臣觉罗勒德洪总裁官光禄大夫太子太傅礼部尚书

  • 第十七卷 清嘉庆·缪荃孙

    督 抚 两江总督福 宁苏凌阿 见前。嘉庆二年九月迁。李奉翰 见前。嘉庆二年九月甲申命,四年二月辛丑卒。费 淳 见前。嘉庆四年二月辛丑授自江苏巡抚,八年六月迁。岳 起 满洲厢白旗人,嘉庆六年费淳给假,署两江总

  • 卷之一百十三·祁韵士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一百十三 传第九十七 原授土默特右翼都统托博克列传【居归化城之土默特今改袭三等男】 托博克土默特人姓博尔济吉

  • 卷二十七·朱轼

    钦定四库全书史传三编卷二十七大学士朱轼撰名臣传十九唐李渤李渤字濬之刻志於学与仲兄涉偕隐庐山白鹿洞後久之徙少室元和初以右拾遗召不拜洛阳令韩愈遗以书曰昔孔子知不可为而为之不已迹接於诸侯之国今可为之时自藏深

  • 读例存疑卷三·薛允升

    名例律上之三犯罪存留养亲天文生有犯工乐戸及妇人犯罪徒流人又犯罪犯罪存留养亲:巻首凡犯死罪,非常赦不原者,而祖父母(高、曾同)、父母老(七十以上)疾(笃废)应侍(或老或疾),家无以次成丁(十六以上)者(即与独子无异,有司推问明白),开具所

  • 仪礼小疏卷四·沈彤

    呉江沈彤撰丧服斩衰裳苴绖杖疏引间传云苴恶貌也所以苴其内见诸外 苴其内之苴本作首 首如首实之首谓发出之也文引丧服四制云苴衰不补则衰裳亦同苴矣愚谓不言苴而言斩者斩之义重于苴且苴绖之文即在衰裳之下苴亦可上统

  • 卷十八·普济

      南岳下十三世下云居佑禅师法嗣罗汉系南禅师庐山罗汉院系南禅师,汀州张氏子。上堂:“禅不禅,道不道,三寸舌头胡乱扫。  昨夜日轮飘桂花,今朝月窟生芝草。阿呵呵,万两黄金无处讨。一句绝思量,诸法不相到。”师临示寂,升座

  •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三之二·智旭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释授记品竟。次释化城喻品。化城喻品第七化者。神力所为也。以神力故。无而倏有。名之为化。防非御敌。称之为城。譬二乘涅槃。(城)权智所为也。(化)以权智力。无而说有。用教为化。防思御见。名为涅槃

  • 卷第十五·佚名

    阿毗昙八犍度论卷第十五迦旃延子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行犍度第四恶行跋渠第一恶行邪语  众生及命  身无有教自行在后此章义愿具演说。三恶行三不善根。三恶行摄三不善根。三不善根摄三恶行耶。三妙行

  • 圆瑛法汇序一·圆瑛

    圆瑛上人,吾闽产也。幼失怙恃,依季父教养,颖悟绝人。甫成年,即受牒度,于石鼓山之涌泉寺,早参三昧,夙擅谭经,素以宏化利生为本愿。初主宁波接待寺,倡办宁波佛教孤儿院;次至泉州,重兴开元寺,创办开元慈儿院,孤露子弟,薰育者众。旋历内

  • 卷上·济悟

    鹤峰悟禅师语录卷上嗣法门人上震等编升座住嘉禾濮镇龙潭福善禅寺进院日佛眉和尚洎绅衿檀护设斋请升座。师挥拂子云。一生难避者此也。尘中作主者此也。有时丕振其风。人天不得不惊。有时一合其相。凡圣无欠无余。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