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十五  壬午功臣爵賞錄(壬午功賞別錄)(明)都穆 撰

壬午功臣爵賞錄(壬午功賞別錄)

(壬午功臣爵賞錄,一卷,後附壬午功賞別錄。明都穆撰。穆字元敬,吳縣人。弘治十二年進士,官至禮部主客司郎中,加太僕寺少卿。壬午即建文四年,革除後稱洪武三十五年。是年燕王登極,封賞靖難功臣,藏其籍於有司。正德七年,穆官禮部,簡視故牘,因編此二錄。事載二錄後都穆之書。)

●壬午功臣爵賞錄

公爵加祿受賞者一人

都督僉事封公受賞者二人

駙馬都尉封侯受賞者一人

右都督封侯受賞者一人

都督僉事封侯受賞者十一人

都指揮使封侯受賞者一人

都督同知封伯受賞者一人:

都督僉事封伯受賞者五人

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封伯受賞者一人

都指揮封伯受賞者三人

指揮同知封伯受賞者二人

都指揮同知男封伯受賞者一人

指揮使封伯受賞者一人

指揮僉事陞官受賞者一人

儀衛正陞官受賞者一人

○公爵加祿受賞者一人:

·李景隆 (「李景隆」,原作「朱景隆」,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金聲玉振集本改。按:金聲玉振集收奉天刑賞錄,其功賞部分為都穆所撰二錄。)

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師、曹國公,加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其賞白金四百兩、文綺四十表裏、鈔四千貫。

○都督僉事封公受賞者二人:

·朱能

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左軍都督府左都督、成國公,食祿五千二百石,子孫世襲。其賞白金四百兩、文綺四十表裏、鈔四千貫并貂蟬冠服。

·丘福

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淇國公,食祿二千五百石,子孫世襲。其賞白金四百兩、文綺四十表裏、鈔四千貫并貂蟬冠服。

○駙馬都尉封侯受賞者一人:

·王寧

奉天輔運推誠效義武臣、 (「奉天輔運推誠效義武臣」,「效」原作「宣」,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金聲玉振集本改。) 特進光祿大夫、柱國、駙馬都尉、永春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其賞白金三百五十兩、文綺三十表裏、鈔三千貫并貂蟬冠服。

○右都督封侯受賞者一人:

·顧成

奉天翊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後軍都督府右都督、鎮遠侯,食祿一千五百石,子孫世襲。其賞白金三百五十兩、文綺三十表裏、鈔三千貫。

○都督僉事封侯受賞者十一人:

·徐忠

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前軍都督府左都督、永康侯,食祿一千五百石,子孫世襲。其賞白金三百五十兩、文綺三十表裏、鈔三千貫并貂蟬冠服。

·鄭亨

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武安侯,食祿一千五百石,子孫世襲。其賞白金三百五十兩、文綺三十表裏、鈔三千貫并貂蟬冠服。

·張武

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成陽侯,食祿一千五百石,子孫世襲。其賞白金三百五十兩、文綺三十表裏、鈔三千貫并貂蟬冠服。

·火真 (「火真」,原作「火具」,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金聲玉振集本改。)

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同安侯,食祿一千五百石,子孫世襲。其賞白金三百五十兩、文綺三十表裏、鈔三千貫并貂蟬冠服。

·陳珪

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後軍都督府都督同知、泰寧侯,食祿一千二百石,子孫世襲。其賞白金三百五十兩、文綺三十表裏、鈔三千貫。

·孟善

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右軍都督府都督同知、保定侯, (「保定侯」,原作「泰寧侯」,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金聲玉振集本改。) 食祿一千二百石,子孫世襲。其賞白金三百五十兩、文綺三十表裏、鈔三千貫。

·郭亮 (「郭亮」,原作「鄭亮」,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史卷一0六功臣世表二改。)

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左軍都督府都督同知、成安侯, (「成安侯」,「安」原作「定」,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史卷一0六功臣世表二改。) 食祿一千二百石,子孫世襲成安伯。其賞白金三百五十兩、文綺三十表裏、鈔三千貫。

·張信

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隆平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隆平伯。其賞白金三百五十兩、文綺三十表裏、鈔三十貫并貂蟬冠服。

·王忠

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右軍都督府都督同知、靖安侯, (「靖安侯」,「靖」原作「靜」,據明金聲玉振集本、明史卷一0六功臣世表二改。) 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其賞白金三百五十兩、文綺三十表裏、鈔三千貫并貂蟬冠服。

·李遠

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安平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安平伯。其賞白金三百五十兩、文綺三十表裏并貂蟬冠服。

·房寬

思恩侯,食祿八百石,子孫世襲指揮使。其賞白金三百兩、文綺二十表裏、鈔二千二百貫并貂蟬冠服。

○都指揮使封侯受賞者一人:

·王聰

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武城侯,食祿一千五百石,子孫世襲。其賞白金三百五十兩、文綺三十表裏、鈔三千貫并貂蟬冠服。

○都督同知封伯受賞者一人:

·王佐

奉天翊運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順昌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指揮使。其賞白金三百兩、文綺二十表裏、鈔一二千五百貫并貂蟬冠服。

○都督僉事封伯受賞者五人:

·陳旭

奉天翊運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雲陽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其賞白金三百兩、文綺二十表裏、鈔二千五百貫并貂蟬冠服。

·徐理

奉天翊衞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武康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其賞白金三百兩、文綺二十表裏、鈔二千五百貫并貂蟬冠服。

·陳瑄

奉天翊運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平江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指揮使。其賞白金三百兩、文綺二十表裏、鈔二千五百貫并貂蟬冠服。

·唐雲

奉天翊衞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新昌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指揮使。其賞白金三百兩、文綺二十表裏、鈔二千五百貫。

·劉才

奉天翊衞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廣恩伯,食祿九百石,子孫世襲指揮同知。其賞白金二百五十兩、文綺十六表裏、鈔二千貫并貂蟬冠服。 (「文綺十六表裏鈔二千貫并貂蟬冠服」,原無,據明金聲玉振集本補。)

○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封伯受賞者一人:

·茹瑺 (「茹瑺」,原作「茹常」,據明金聲玉振集本、明史卷一五一茹瑺傳改。)

奉天翊運守正文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忠誠伯,食祿一千石。其賞白金三百兩、文綺二十表裏、鈔二千五百貫并貂蟬冠服。

○都指揮封伯受賞者三人:

·徐祥

奉天翊衞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興安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其賞白金三百五十兩、文綺二十表裏、鈔二千五百貫并貂蟬冠服。

·孫巖

奉天翊衛宣力武臣、 (「奉天翊衛宣力武臣」,「衛」原作「運」,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金聲玉振集本改。) 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應城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其賞白金三百五十兩、文綺三十表裏、鈔三千貫。

·趙彝

奉天翊衞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忻成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其賞白金三百兩、文綺二十表裏、鈔二千五百貫。

○指揮同知封伯受賞者二人:

·張輔

奉天翊衞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信安伯, (「信安伯」,原作「伯安伯」,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金聲玉振集本改。) 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其賞白金三百五十兩、文綺三十表裏、鈔三千貫并貂蟬冠服。

·李濬

奉天翊衞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襄城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其賞白金三百兩、文綺二十表裏、鈔二千五百貫。

○都指揮同知男封伯受賞者一人:

·譚忠 (譚淵男)

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新寧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其賞白金三百五十兩、文綺三十表裏、鈔三千貫。

○指揮使封伯受賞者一人:

·房勝

奉天翊衞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富昌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指揮使。其賞白金三百五十兩、文綺三十表裏、鈔三千貫。

○指揮僉事陞官受賞者一人:

·張興

驃騎將軍、都督僉事。其賞白金二百五十兩、文綺十六表裏、鈔二千貫。

○儀衛正陞官受賞者一人:

張成

驃騎將軍、都指揮使。其賞白金二百兩、文綺十二表裏、鈔一千五百貫。

賞賜,國之盛典,禮部主客一司實掌其事。正德壬申秋,穆為主客郎中,理故牘得洪武壬午九月爵賞功臣名數,惜其繕寫失次,因略為修整,勒成一卷,名之曰壬午功臣爵賞錄,蓋將以備私家之閱。若夫諸臣事功,則有史氏之筆在焉。是歲九月十日,姑蘇都穆謹書。

●壬午功賞別錄

五軍功賞

大旗下功賞

哨馬營功賞

北京等處守城功賞

○五軍功賞:

·奇功

領隊指揮,其陞二級,其賞白金五十兩、文綺八表裏、鈔六百貫。千戶、衛鎮撫、儀衛正副,其陞俱二級,其賞俱白金三十兩、文綺六表裏、鈔五百貫。 (「鈔五百貫」,「五」原作「三」,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金聲玉振集本改。) 百戶、所鎮撫、典仗,其陞俱二級,其賞俱白金二十五兩、文綺四表裏、鈔四百貫。總旗,其陞二級, (「其賞俱白金二十五兩文綺四表裏鈔四百貫總旗其陞二級」,原無,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金聲玉振集本補。) 其賞俱白金十八兩、絹三疋、布四疋、綿花五斤、鈔三百貫。小旗,其陞二級。其賞白金十五兩、絹三疋、布四疋、綿花五斤、鈔三百貫。

隨伍指揮、千百戶、旗軍,其陞俱二級,其賞俱白金十三兩、 (「其賞俱白金十三兩」,「十三」原倒誤,據明金聲玉振集本改。) 絹三疋、布四疋、綿花五斤、鈔二百五十貫。

·首功

領隊指揮,其陞一級,其賞白金二十兩、文綺六表裏、鈔四百貫。千戶、衛鎮撫、儀衛正副,其陞俱一級, (「其陞俱一級」,「一」原作「二」,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金聲玉振集本改。) 其賞俱白金十五兩、文綺四表裏、鈔三百貫。百戶、所鎮撫、典仗,其陞俱一級,其賞俱白金十三兩、文綺三表裏、鈔二百五十貫。總旗,其陞一級,其賞白金十二兩、絹三疋、布四疋、綿花五斤、鈔二百五十貫。小旗,其陞一級,其賞白金十兩、絹三疋、布四疋、綿花五斤、鈔二百貫。

隨伍指揮,千百戶、旗軍,其陞俱一級,其賞俱白金八兩、絹二疋、布四疋、綿花五斤、鈔一百五十貫。

·次功

領隊指揮,其賞白金十五兩、文綺四表裏、鈔三百貫。千戶、衛鎮撫、儀衛正副,其賞白金俱十三兩、文綺三表裏、鈔二百五十貫。 (「鈔二百五十貫」,原脫「五十」,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金聲玉振集本補。) 百戶、所鎮撫、 (「所鎮撫」,「所」下原衍「衛」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金聲玉振集本刪。) 典仗,其賞白金俱十二兩、文綺二表裏、鈔二百五十貫。總旗,其賞白金七兩、絹三疋、布四疋、綿花五斤、鈔二百貫。小旗,其賞白金五兩、 (「絹三疋布四疋綿花五斤鈔二百貫小旗其賞白金五兩」,原無,據明金聲玉振集本補。) 絹二疋、布四疋、綿花五斤、鈔一百五十貫。

隨伍指揮、千百戶、旗軍,其賞俱白金四兩、絹二疋、布四疋、綿花五斤、鈔一百貫。

○大旗下功賞:

把總、都指揮視都督,其賞白金二百五十兩、 (「其賞白金二百五十兩」,「二百五十」原作「二十五」,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金聲玉振集本改。) 文綺十六表裏、鈔二千貫。散都指揮視五軍把總、都指揮,其賞白金二百兩、文綺十二表裏、鈔一千五百貫。

·奇功

領隊指揮,其賞白金一百兩、文綺十表裏、鈔一千貫。千戶、衛鎮撫、儀衛正副,其賞俱白金六十兩、文綺八表裏、鈔九百貫。百戶、所鎮撫、典仗,其賞俱白金五十兩、文綺六表裏、鈔八百貫。

隨伍官旗軍,其賞俱白金四十五兩、文綺四表裏、絹四疋、布五疋、綿花五斤、鈔七百貫。

·首功

領隊指揮,視奇功千戶,其賞白金六十兩、文綺八表裏、鈔九百貫。千戶、衞鎮撫、儀衛正副,視奇功百戶,其賞俱白金五十兩、文綺六表裏、鈔八百貫。百戶、所鎮撫、典仗,其賞俱白金四十兩、文綺四表裏、鈔七百貫。

隨伍官旗軍,其賞俱白金三十兩、文綺二表裏、絹三疋、布三疋、綿花五斤、鈔五百貫。

·次功

領隊指揮,視首功千戶,其賞俱白金五十兩、文綺六表裏、鈔八百貫。千戶、衛鎮撫、儀衛正副,視首功百戶,其賞俱白金四十兩、 (「其賞俱白金四十兩」,原脫「俱」,據明金聲玉振集本補。) 文綺四表裏、鈔七百貫。百戶、所鎮撫、典仗,其賞俱白金三十五兩、文綺三表裏、鈔六百貫。

隨伍官旗軍, (「隨伍官旗軍」,原脫「旗」字,據明金聲玉振集本補。) 其賞俱白金二十五兩、文綺一表裏、絹二疋、布二疋、綿花五斤、鈔四百貫。

○哨馬營功賞:

·奇功

領隊指揮,其賞白金四十五兩、文綺七表裏、鈔五百四十貫。千戶、衛鎮撫、儀衛正副,其賞俱白金三十一兩、文綺五表裏、鈔四百五十貫。百戶、所鎮撫、典仗,其賞俱白金二十二兩、 (「其賞俱白金二十二兩」,「俱」、「白金」原倒誤,據明金聲玉振集本改。) 文綺三表裏、絹一疋、鈔三百六十貫。總旗,其賞白金十六兩、絹二疋、布四疋、綿花四斤八兩、鈔二百七十貫。小旗,其賞白金十三兩、絹二疋、布四疋、綿花四斤八兩、鈔二百七十貫。

隨伍指揮、千戶、旗軍,其賞俱白金十一兩、絹二疋、布四疋、綿花四斤八兩、鈔二百二十五貫。

·首功

領隊指揮,其賞白金十八兩、文綺五表裏、鈔三百六十貫。千戶、衛鎮撫、儀衛正副,其賞俱白金十三兩、文綺三表裏、 (「其賞俱白金十三兩文錡三表裏」,「十三」原作「十八」,「三」原作「五」,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金聲玉振集本改。) 絹一疋、鈔二百七十貫。百戶、所鎮撫、典仗,其賞俱白金十一兩、文綺二表裏、絹一疋、鈔二百二十五貫。總旗,其賞白金十兩、絹二疋、布四疋、綿花四斤八兩、鈔二百二十五貫。小旗,其賞白金九兩、絹二疋、布四疋、綿花四斤八兩、鈔一百八十貫。

隨伍指揮、千百戶、旗軍,其賞俱白金七兩、絹二疋、布三疋、綿花四斤八兩、鈔一百三十五貫。

○北京等處守城功賞:

洪武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都指揮,其賞白金五十兩、文綺八表裏、鈔八百貫。

領隊指揮,其賞白金十五兩、文綺四表裏、鈔三百貫,奇功加賞白金五兩、文綺二表裏、鈔一百貫,首功加賞文綺一表裏、鈔一百貫。千戶、衛鎮撫、儀衛正副,其賞俱白金十三兩、文綺三表裏、鈔二百五十貫,奇功加賞白金五兩、文綺一表裏、鈔一百貫,首功加賞文綺一表裏、鈔一百貫。百戶、所鎮撫、典仗,其賞俱白金十二兩、文綺二表裏、鈔二百五十貫,奇功加賞白金五兩、文綺一表裏、鈔五十貫,首功加賞文綺一表裏、鈔一百貫。總旗,其賞白金七兩、絹三疋、布四疋、綿花五斤、鈔一百貫,奇功加賞白金五兩,首功加賞鈔一百貫。小旗,其賞白金五兩、絹二疋、布四疋、綿花五斤、鈔一百五十貫,奇功加賞白金五兩,首功加賞鈔一百貫。

隨伍官,其賞白金四兩、絹二疋、布四疋、綿花五斤,鈔一百貫、文綺一表裏,奇功加賞白金五兩,首功加賞鈔五十貫。旗軍,其賞白金四兩、絹二疋、布四疋、綿花五斤、鈔一百貫,奇功加賞白金五兩,首功加賞鈔五十貫。編伍舍、餘人等,其賞鈔俱二百五十貫,奇功加賞鈔五十貫,首功加賞鈔三十貫。

洪武三十三年至三十五年都指揮,其賞白金四十兩、文綺六表裏、鈔六百貫。

領隊指揮,其賞白金十三兩、文綺三表裏、鈔二百五十貫,奇功加賞白金五兩、文綺二表裏、鈔一百貫,首功加賞文綺一表裏、鈔一百貫。千戶、衛鎮撫、儀衛正副,其賞俱白金十二兩、文綺二表裏、鈔二百五十貫,奇功加賞白金五兩、文綺一表裏、鈔一百貫、首功加賞文綺一表裏、鈔一百貫。百戶、所鎮撫、典仗,其賞俱白金十四兩、文綺一表裏、鈔二百貫,奇功加賞白金五兩、文綺一表裏,首功加賞文綺一表裏、鈔一百貫。總旗,其賞白金五兩、絹二疋、布二疋、綿花五斤、鈔一百五十貫,奇功加賞白金五兩,首功加賞鈔一百貫。小旗,其賞白金一兩、絹一疋、布四疋、綿花三斤、鈔一百貫,奇功加賞白金五兩,首功加賞鈔一百貫。

隨伍官,其賞絹一疋、布一疋、綿花二斤、鈔一百貫、文綺一表裏,奇功加賞白金五兩,首功加賞鈔五十貫。旗軍,其賞絹一疋、布一疋、綿花三斤、鈔一百貫,奇功加賞白金五兩,首功加賞鈔五十貫。編伍舍、餘人等,其賞俱鈔一百貫,奇功加賞鈔五十貫,首功加賞鈔三十貫。優給幼官,其賞白金一兩五錢、鈔五十貫、文綺一表裏、綿花三斤。旗軍,其賞白金一兩五錢、鈔五十貫、布二疋、綿花二斤。

·運磚人役

保定運磚石婦女,每名其賞鈔一百貫、絹一疋、綿花三斤。麗正門等運磚并運水婦女,每名其賞鈔一百貫、絹二疋、布四疋、綿花五斤。白金四兩准鈔十五貫。通州運磚并運水婦女,每名其賞鈔一百貫、絹一疋、布三疋、綿花四斤。

·守城文職

府、州、縣官守城者,其賞四品視指揮,五品視千戶,六品至九品視百戶, (「六品至九品視百戶」,原無「至」字,據文意補。) 有奇功、首功者加賞。未入流品,其賞視領隊、總旗,仍加賞文綺一表裏,有奇功者加賞同。守門者,其賞視隨伍官軍,有奇功、首功者加賞。生員、吏、知印、承差,其賞視隨伍旗軍,有奇功、首功者加賞。

·督辦糧餉

洪武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官,賞鈔一百貫、文綺一表裏。吏員,賞鈔八十貫、布二疋。

洪武三十三年至三十五年官,賞鈔九十貫、文綺一表裏。吏員,賞鈔七十貫、布二疋。

洪武三十四年至三十五年官,賞鈔八十貫、文綺一表裏。吏員,賞鈔六十貫、布二疋。

洪武三十五年官,賞鈔七十貫、文綺一表裏。吏員,賞鈔五十貫、布二疋。 (「布二疋」,「二」原作「三」,據明金聲玉振集本改。)

·差遣生員

一度、二度,賞鈔五十貫、布二疋。三度,賞鈔六十貫、布二疋。四度,賞鈔七十貫、布二疋。五度,賞鈔八十貫、布二疋。

·宴賞將士

隨伍官,每員朝服冠帶准鈔二百五十貫,計工錢准鈔五十貫。 (「計工錢准鈔五十貫」,「計」,明金聲玉振集本作「針」。) 指揮,文綺三表裏。千百戶,文綺二表裏。旗軍,每名茶飯錢准鈔十錠并衣服褲鞋。

領隊指揮、千百戶,俱文綺一表裏。朝服准鈔一百五十貫。

穆為主客郎中之一月,於故牘得洪武壬午功臣受爵賞者三十有三人,既次第為錄。後二月,復得指揮而下功賞之數,仍為次第,筆而藏之,名曰壬午功賞別錄,用補前錄之闕。後之欲知當時之事者,或于是乎有考。正德壬申仲冬二十六日,姑蘇都穆謹書。

【王天有點校】

附录:

壬午功臣爵賞錄一卷壬午功臣别錄一卷(左都御史張若溎家藏本)

明都穆撰穆字元敬吳縣人宏治巳未進士官至禮部主客司郞中加太僕寺少卿致仕燕王簒立以後封賞功臣藏其籍於有司正德壬申九月穆官禮部簡視故牘得其名數而繕寫失次因畧加修整編成爵賞錄一卷凡三十三人後二月復得指揮而下功賞之數又次第爲别錄一卷以補前錄之闕建文五年歲在壬午革除以後稱洪武三十五年次年乃改元永樂云(四庫全書總目·史部·雜史類存目)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 褚渊渊弟澄徐嗣王俭·萧子显
  列传第三十四 窦瑾 许彦 李欣·魏收
  列传第四十五 睿宗诸子·刘昫
  列传第六十六 崔邓魏卫李韩卢高·欧阳修
  第九回 破川军孱王归命 受蜀俘美妇承恩·蔡东藩
  第二十二回 案情毕现几达千言 宿将暴亡又弱一个·蔡东藩
  资治通鉴后编卷十三·徐乾学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三·佚名
  卷之一千四百三十八·佚名
  卷之四百八十四·佚名
  七八六 闽浙总督陈辉祖奏缴违碍书籍并请展限一年及查察剧本情形折·佚名
  五一八 寄谕各省巡抚务须实力查办违碍书籍·佚名
  牛弘传·魏徵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六·佚名
  陈庆尧·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535 ·佚名

    仲并 送平江守蒋宣卿奉祠归宜兴 二年环堵赖余波,相和儿童襦裤歌。 还复攀辕逢此日,敢忘推毂意如何。 十行行矣重徵霸,三径归欤暂景坡。 旦晚陪公画桥路,共看天远夕阳多。 仲并 送泉州周尚书

  • 卷三十一·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三十一    宋 陈起 编朱继芳静佳龙寻稿 和顔长官百咏【并引】 龙寻邑东有顔长官仁郁祠长官五代时能抚循其民使不见兵革龙寻志所刻诗百篇皆道民疾苦皇皇不给之状余生三百年後奉天子命字

  • 平定三逆方略卷二十五·佚名

    卷二十五   康熙十五年七月辛巳朔,命巡抚韩世琦督造战舰。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奏:贼船集长沙城下,我兵无战舰,难以破贼;请发江西得胜船十艘、安庆九江沙船五六十艘赴长沙。又长沙附近林木颇多,并乞敕巡抚韩世琦伐木造船。上

  • ●海外恸哭记·黄宗羲

    余姚黄宗羲太冲着往■〈〈氵咸〉上木下〉在海上,与诸臣无所事事,则相征逐而为诗。诸臣唯吴钟峦、张肯堂故以诗名,其它虽未尝为诗者,愁苦之极,景物相触,信笔成什。李向中之悲壮,朱养时、林瑛之淡远,刘沂春感时之篇,沉宸荃思亲之

  • 卷八·昭梿

    ◎内务府定制自古宫禁,服御、饮食、燕好必须有专司之者,惟周礼分设各官统属冢宰,所以合宫府为一体,其制实为良美。后世人主皆委宦寺掌之,故阉人得以专擅,因之越俎犯章,干预国柄,皆因{目}御仆夫,不得其人故也。我朝龙兴之初,创

  • 卷之七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一 谕内阁着直省督抚学政购访遗书·佚名

    一 谕内阁着直省督抚学政购访遗书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内阁奉上谕:朕稽古右文,聿资治理,几余典学,日有孜孜。因思策府缥缃,载籍极博。其巨者,羽翼经训,垂范方来,固足备千秋法鉴;卽在识小之徒,专门撰述

  • 提要·司马贞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一史记索隐       正史类提要【臣】等谨案史记索隐三十卷唐司马贞撰贞河内人开元中官朝散大夫弘文馆学士初受史记於崇文馆学士张嘉会病褚少孙补司马迁书多伤踳驳又裴駰集解旧有音义

  • 玄宗本纪·欧阳修

    玄宗,名隆基,睿宗李旦之第三子。母亲是昭成皇后窦氏。气质英俊威武,擅长骑马射箭,精通音律、天文星象之术。最初被封为楚王,后为临淄郡王。官职升至卫尉少卿、潞州别驾。景龙四年(710),玄宗到京都朝见君主,便被留在京城不让

  • 察罕帖木儿传·宋濂

    察罕帖木儿字廷瑞,祖籍北庭。曾祖阔阔台在元初随大军征取河南。其祖父乃蛮台、父阿鲁温都定居颍州沈丘,因以河南为籍贯。察罕帖木儿自幼好学,有大志。至正十一年(1341)红巾军在汝宁和颍州起义反元,攻下江淮诸郡,屡败元军。

  • 卷二十五·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十五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魏文帝即位御史大夫王朗上疏劝育民省刑曰兵起巳来三十余年四海荡覆万国殄瘁赖先王芟除寇贼扶育孤弱遂令华夏复有纲纪

  • ●皇朝通典卷六十七·佚名

    樂五 ○樂五 (臣)等謹按杜典所載諸議皆有關樂制之文我朝律呂正義二編廣大精微無非闡明樂律之奧今謹登與樂制相發者數篇而張照回奏二劄採入律呂正義後編者並為錄入古今樂律源流之概亦藉此可見云 用四倍聲議 五聲必兼二變

  • 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卷八·允禄

    雍正八年正月二十七日兵部为署副都綂鼐格马拉员缺带领防军防领桑格等八人引见奉上谕鼐格之缺着代通署理马拉之缺着英夀署理凡署理副都綂事务之防领若仍令办理防领任内事务一应行走之处悉属不便将此谕八旗都綂等凡署理

  • 子華子卷下·子华子

    周 程本 撰晏子問黨晏子見於子華子曰日者嬰得見於公公惡夫羣臣之有黨也曰子將何方以弭之嬰無以應也吾子幸教以所不逮虚心以承子華子曰嘻君之及此言也齊其殆矣乎㳺士之所以不立於君之朝以黨敗之也人主甚惡其黨則左右

  • 思辨録辑要卷二十一·陆世仪

    治平类[礼]礼乐之存汉宋诸儒之功固大礼乐之废汉宋诸儒之失亦不小汉儒不知礼乐而妄述礼乐其失也愚而诬宋儒知礼乐而过尊礼乐其失也拘而腐见举大石者前呼邪许后则应之或左或右杂而不乱因举谓孚光曰此处亦有礼乐礼乐是儒

  • 中匡第十九·管仲

    管仲会国用,三分二在宾客,其一在国,管仲惧而复之。公曰:“吾子犹如是乎?四邻宾客,入者说,出者誉,光名满天下。入者不说,出者不誉,污名满天下。壤可以为粟,木可以为货。粟尽则有生,货散则有聚。君人者,名之为贵,财安

  • 筠廊偶笔·宋荦

    二卷、二笔二卷。清宋荦 (1634—1713)撰。宋荦字牧仲,号漫堂,河南商丘人。他兴趣广泛,喜爱诗文、藏书、绘画。十四岁时被任为侍卫,1664年授湖北黄州通判,1688年任江西巡抚,1705年奉召进京任吏部尚书。他勤奋作诗,与同时代的

  • 无能子·佚名

    三卷,唐末隐士撰。据序称,无能子博学寡欲,长于性命之学,因避兵火,居无定处。光启三年,写成《无能子》,编者得之,析为三十四篇三卷。《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等书皆有著录,只是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