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或为六国说秦王

【提要】

凡是称王称霸的,都会成为众矢之的。说客从战国初期各个霸主的更替、兴衰指明作天下霸主的危机和后患,以说服秦国牢记教训、打消称霸的野心。

【原文】

或为六国说秦王曰:“土广不足以为安,人众不足以为强。若土广者安,人众者强,则桀、纣之后将存。昔者,赵氏亦尝强矣。曰赵强何若?举左案齐,举右案魏,厌案万乘之国二,由千乘之宋也。筑刚平,卫无东野,刍牧薪采莫敢窥东门。当是时,卫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从谋曰:‘吾将还其委质,而朝于邯郸之君乎!于是天下有称伐邯郸者,莫令朝行。魏伐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

齐太公闻之,举兵伐魏,壤地两分,国家大危。梁王身抱质执璧,请为陈侯臣,天下乃释梁。郢威王闻之,寝不寐,食不饱,帅天下百姓,以与申缚遇于泗水之上,而大败申缚。赵人闻之,至枝桑,燕人闻之,至格道。格道不通,平际绝。齐战则不胜,谋则不得,使陈毛释剑,委南听罪,西说赵,北说燕,内喻其百姓,而天下乃齐释。于是夫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以同言郢威王于侧纣之间。臣岂以郢威王为政衰谋乱以至于此哉?郢为强,临天下诸侯,故天下乐伐之也!”

【译文】

有个人从六国的利益角度游说秦王说:“国土辽阔不足以永保安定,人民众多不足以逞强恃能。如果认定土地广阔可永享太平,人民众多可长盛不衰,那么夏舛、商纣的后代便能世袭为君。过去赵氏盛极一时,东可以震慑齐国,西可以压制魏国,除了这两个万乘大国,还困住宋国。赵人筑起刚平城,使得卫都东门几乎没有郊野,卫人连放牧打柴都不敢迈出东门。其时卫国岌岌可危。这时天下游说之士相与谋划说:‘如今赵国大有威服天下的气势,若不及早有所作为,顷刻之间便危及自身,试问我们又怎甘心质子邯郸,向赵氏俯首称臣?’于是有人倡议攻打赵国,诸侯便群起而应。晚上才发出命令,次日清早就行动起来。

魏惠王出兵攻破邯郸,在逢泽这个地方主持诸侯会盟,他乘坐夏车,自称夏王(隐然自诩为中原之主),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迫于威势,诸侯们不敢不从。

齐侯听说这回事后,出兵讨伐魏国。魏国丧师失地,濒于危亡。魏惠王不得已,带上重礼向齐侯请罪,表示愿意俯首称臣。诸侯们这才停止对魏国的打击。

可是楚威王听到齐侯有开始称霸就寝食难安,便统率各路诸侯与齐将申缚大战于泗水之上,大败齐军。赵人乘势占领枝桑,燕人则出兵攻占了格道,隔绝齐国平际之途。齐国欲战不能,欲谋不得,只好以陈毛为使,南下请罪于楚王,同时对赵、燕两国好言相求,在国内安抚人民,这样天下诸侯才放弃对齐的穷追猛打。

积薄渐厚,积少成多,楚威王渐渐得势,又成为众矢之的。这难道是因为楚威王政治腐败、谋略失误吗?这是因为楚王好勇逞强、妄自尊大啊!”

【评析】

说客依次说出霸主们的次序:赵王——魏惠王——齐侯——楚威王,总结出各国称霸更替的规律,揭示出凡是称霸者必是一时的、必有人代替的必然性,说明各国逞强出头、野心勃勃就会招致他国的妒羡怨恨、讨伐攻击的事实。

在人类历史和当今国际上,想作全球霸主、世界领袖的国家元首也不少,但他们没有一个得到好下场,原因就在于招惹众怒、群起而攻之。

说客说理清楚、逻辑分明,用归纳、举例法将史实一件一件摆在前面,其中的道理就不言自明。

中国人一向把谦虚、内敛作为做人的第一美德,民间有“万事不要强出头”“枪打出头鸟”等谚语,成熟的人一定不是锋芒毕露、处处争强好胜之人。因为强出头容易招人怨恨和攻击,你的生活和工作就到处受掣肘、非难,你不但难以可持续发展,而且还有可能身败名裂。所以在人群中称霸、好为人师、好为领袖的人,他实际上危机丛生、覆亡在即。我们要以平常心对待功名,毕竟一切皆是过眼云烟。“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猜你喜欢
  ●卷一百八十一·徐梦莘
  ●附录一·黄宗羲
  太祖高皇帝实录序·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二十七·佚名
  卷之六百九十七·佚名
  卷之一百四十二·佚名
  大事记解题卷十一·吕祖谦
  卷二十四·王当
  第五十二册 天命八年五月·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九十八·纪昀
  三五九 四库全书处副总裁金简奏请旨排印聚珍版刻法折·佚名
  六朝通鉴博议卷二·李焘
  李重胤传·薛居正
  ●皇朝通典卷六十五·佚名
  卷第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四十·彭定求

        卷740_1 【蟠溪怀古】孟宾于   良哉吕尚父,深隐始归周。钓石千年在,春风一水流。   松根盘藓石,花影卧沙鸥。谁更怀韬术,追思古渡头。   卷740_2 【怀连上旧居】孟宾于   闲思连上景难齐,树绕仙乡路绕溪

  • 第二十一出至第三十出·徐霖

    第二十一出 堕计消魂【六么令】〔生上〕顚危老死。在他人尙要扶持。况吾为壻感恩私。心急急。敢迟迟。不辞辛苦忙归去。不辞辛苦忙归去。适纔贾二妈处。说将马来接我。久不见至。只得步回。呀。为何李大妈把门封锁了

  • 四集卷九·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九古今体九十四首【癸巳一】癸巳元旦璿玑运斗向寅杓喜爆迎神响彻宵纪岁元辰先两日【初三日癸巳】立春初节待旬朝【十二日立春】幸因国泰人民庶益切时和风雨调小大共球朝正朔绥猷建极敬惟劭元

  • 列传第三十五 卢玄·魏收

    卢玄,字子真,范阳涿人也。曾祖谌,晋司空刘琨从事中郎。祖偃,父邈,并仕慕容氏为郡太守,皆以儒雅称。神?四年,辟召儒俊,以玄为首,授中书博士。司徒崔浩,玄之外兄,每与玄言,辄叹曰:“对子真,使我怀古之情更深。”浩大欲齐整人伦,分明姓

  • 卷四百四十九 元祐五年(庚午,1090)·李焘

      起哲宗元祐五年十月盡其月   冬十月癸巳,導河水入汴。(玉牒有此,實錄無之。)   詔罷都提舉修河司。   蘇轍又言:「臣近奏乞罷修河司并責降李偉,尋準九月二十六日聖旨,李偉權發遣北外監丞,提舉東流。又準十月二日聖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二·佚名

    弘治十三年五月甲寅朔监察御史余濂言北虏犯边大同失利兵部侍郎王宗彝杨谧俱不可用乞并在京在外诸大臣之不职者同赐策免吏部覆奏请如近日京营总兵官乞休事例令大臣各自陈休致去留取自 上裁从之○增设南京太常寺协律赞

  • 卷之三百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二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四国子监司业顾栋髙撰宋执政表中州为天下之枢而宋郑为大国地居要害国又差强故伯之未兴也宋与郑常相鬬争逮伯之兴宋郑常供车赋洁玉帛牺牲以待于境上亦地势然也顾春秋时宋最喜事春秋之局大

  • 尔朱兆传·魏收

    尔朱兆,字万仁,尔朱荣的侄子。少时骁勇刚猛,善于骑射,徒手与猛兽搏斗,矫捷过人。几次跟随尔朱荣出猎,到了那些穷岩绝涧人们不知升降的地方,尔朱兆先行开路。尔朱荣因此对他特加褒赏怜爱,任他为身边爪牙。尔朱荣曾经送朝中使者

  • 杜易简传(附杜审言传)·刘昫

    杜易简,襄州襄阳人,北周硖州刺史杜叔田比的曾孙。九岁就能写文章,待长大后,学问广博有盛名,表兄中书令岑文本很推许尊重他。进士及第,后转任殿中侍御史。咸亨年间(670~674),任考功员外郎。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李敬玄相互不和

  • 邓文原传·宋濂

    邓文原字善之,一字匪石,绵州人,父亲邓漳迁居于钱塘。文原十五岁就通晓《春秋》。至元二十七年(1290),江浙行省召聘为杭州路儒学正。大德二年(1298),调任崇德州教授。五年升应奉翰林文字。九年,升修撰,请假回江南。至大元年(1

  • 隐公(元年~十一年)·左丘明

    【传】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隐公元年【经】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

  • 卷十八·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十八月令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此言四月之日躔中星也夏大也取阳气发越万物长养之意毕翼婺女皆星名三春之後火德乘令於时为夏孟夏为建已之月日月交会於毕是为实沈申之次也昏则翼星在

  • 卷第四十五(第七诵之四)·佚名

    十诵律卷第四十五(第七诵之四)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共罗什译尼律第四(百七十八单提之二)佛在舍卫国。尔时憍萨罗国主波斯匿王。有小国反。王集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集四种兵已王自往伐。诸比丘尼。从憍萨罗国

  • 卷第十五·普瑞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五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疏普贤行品云等者下疏云一颂知四种说法而剎说等者略有三义一约通力二约融通一说一切说故三约显理是说菩萨触境皆了知故则触类成教如香饭等钞中云即三世间及时为四若时

  • 水经·桑钦

    《水经》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全国范围内河川水系的专著。作者说法不一:《唐六典·工部·水部员外郎》注作汉桑钦撰。《隋书·经籍志》作晋郭璞注。《旧唐书·经籍志》作郭璞撰。《新唐书·艺文志》则称此书为“桑钦水经

  • 笔阵图·卫铄

    专论写字笔法著作。一卷。旧题晋代卫夫人撰。卫夫人,名卫铄。但是否是卫夫人的作品,历来有争议,暂且不论。其论述的方法和论述的落点,都源于蔡邕《九势》;并且《笔阵图》中提出了一系列前人所未论及的书法美学概念,如:“用

  • 明光宗宝训·叶向高

    明光宗朱常洛语录汇编。叶向高等编纂。天启三年(1623)成书,崇祯元年(1628)进呈。四卷。1967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皇明宝训》,附入残存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