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緣起

重印十通緣起

我國之古籍,除十三經、二十四史為治學必讀或需經常參考之書外,尚有所謂「三通」,亦學者不時需要查考,案頭常備之書也。三通者,即唐杜佑 【 (字君卿,京兆萬年人,西元七三四─八一二)之「通典」,宋鄭樵(字漁仲,興化軍莆田人,西元一一○四─一一六○)】 之「通志」,元馬端臨 【 (字貴與,江西樂平人,西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三)】 之「文獻通考」。此三書皆為專述典章制度之書,體裁雖各有不同,然題旨則約略相近,各書咸貫串古今,宛若通史,又書名皆著有「通」字,是以有「三通」之稱。北宋初年,宋白嘗有續通典之作,至南宋魏了翁又曾作皇朝通典,宋書成而失傳,魏嘗屬稿而未成書。明代王圻,復獨撰「續文獻通考」二百五十四卷,卷帙殊稱浩博,而識者譏其蕪陋。逮清高宗乾隆年間,乃特設三通館,除敕武英殿校刊三通統一版本外,復命儒臣踵事增華,依樣撰述「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三書,除增補前書所缺之唐末五代之紀傳典章之外,此續三通專記宋遼金元明五朝之事,故間或有稱之為五朝通典、五朝通志、五朝通考,各書所述均及明代而止。至於清朝三通,最初原係與續三通合而為一,敘事至乾隆二十六年止,其後清帝以清代之文物聲華,邁越前修,不宜附麗前朝,應各獨立,別自成書,乃復命儒臣改作,上起清代開國,下迄乾隆年止,續纂「皇朝通典」、「皇朝通志」、「皇朝文獻通考」等,所謂「皇朝三通」 【 (今稱為「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簡稱為清三通)】 ,其最後定本且敘至乾隆五十年乙已(一七八五年)。以上各書合計,乃有「九通」之目。而輓近烏程劉錦藻 【 (字澂如,西元一八六二─一九三四,為民初著名藏書家嘉業堂主人劉承幹之尊翁)】 ,復以一己窮數十年之力,彙集乾隆五十一年以後至宣統三年有清一朝之政典,稱為「皇朝續文獻通考」 【 (如清三通之例,今亦稱為「清朝續文獻通考」)。】 其書初以光緒三十年為限,共三百二十卷,有光緒乙巳(光緒三十一年,西元一九○五年)刊本,辛亥革命之後,復輯光緒三十一年至宣統三年(西元一九一一年)之事蹟,合前書彙為一編,全書共三十門,都四百卷,洋洋大觀,該博無倫,於民國十年排印,至二十二年始告完成。合此書共為「十通」,為中國史學重要之經典著作。

我國之史書,可謂浩如烟埃,其體例亦甚具多樣性,極富變化。大略言之,最早如尚書中之西周書,以言事為主,史家稱之曰「紀事體」。其次孔予作春秋,按年繫月編次,稱之曰「編年體」。逮太史公作史記,其下分本紀、世家、列傳,均係以人物為主,稱之曰「紀傳體」,其下之歷朝正史均屬之。而中國史學,大體即沿著這三種體裁發展。然不論紀傳、編年抑或紀事,所記多側重理亂興衰而略於典章經制,亦即此三體之史學皆係以人物為主之動態歷史。迨唐代宰相杜佑撰述「通典」,上起黃帝,下迄唐代中葉,取五經群史之文,每事以類相從,舉其原始要終,歷代沿革廢置及當時議論萃於一編,庶明會通因仍之道,然其書專述典章制度,是以稱之曰「典」,一般則稱之曰「政書」。這種政書,可說是中國史學之第四種體例。其性質宛如通史。蓋「典章經制,實相因者也」,「非融會錯綜原始要終而推尋之,固未易言也」 【 (文獻通考序)】 ,故三通與續三通,都是通史的體制。清三通則因與前書並行,所以斷代為史,所述僅限於有清一代。唯十通雖為專述典章制度之書。然並非僅限於典章,間亦及理亂與衰之跡,如鄭樵之通志,有帝紀、年譜、宗室傳、列傳、載記、四夷之目。其內容即約取歷代正史之文而為之,舊史之文幾佔全書五分之三,欽定續通志仿之。似此兼有紀傳,故四庫全書歸之別史類;清朝通志則僅有二十略,故與通典、通考等並入政書類。

十通卷跌浩博,常人固艱於翻閱,而所述側重典章制度之沿革,乃屬於靜態之歷史,亦較不易覺查,其趣味殊不若編年紀傳等理亂興衰之引人,其可讀性略少,故治理為尤難。昔江淹有言曰:「修史之難,無出於志。」蓋志者,憲章之所繫,非老於典故者不能為也;且志之為書,事必稽古,辭必數典,亦非可以空言立論。所幸各書之作者,若杜君卿、鄭漁仲、馬貴與輩,皆係蓋世通儒,識見宏達,而文辭雅飭,其所著作,釐然有序,清朗可誦。即清代敕撰之續三通與清三通,雖係官修之書,成於眾人之手。唯當時纂修諸儒如齊召南等,博學而頗具史才,故其書大多剪裁得當,燦然可觀,雖部帙龐大,卻甚少冗蔓之病,實清代官修書中之佳者。際今學術範圍日廣,世人尤注重社會科學,十通實為資料之寶庫,且曾經作者整理,井然有序,上下數千年,綱舉目張,一目了然,不致茫無頭緒,就研治社會科學言,其實用之價值似猶在二十五史之上。是此書乃可與二十五史相輔相成,而不宜有所偏廢也,本館既已多次重版百衲本二十四史,今乃亟謀十通之重梓,藉以促進文化,並以應學界之需要。

先是,本館嘗於半世紀前即已景印十通,民國二十四年三月迄二十五年三月陸續刊行於滬上,而與百衲本二十四史之出版約略同時。該書原係與佩文韻府同為萬有文庫第二集之參考書。其後因抗戰發生,致流傳未廣。來臺後,佩文韻府曾多次重印,十通則迄未再版。至十通版本,除晚出之清朝續文獻通考一種外,其他九通均有多種版刻。乾隆十二年(西元一七四七年)敕武英殿刊刻通典、通志和文獻通考等三通,是書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其後復敕儒臣纂修續三通和皇朝(清)三通,仍由武英殿刊印,合稱「欽定九通」。唯後六書武英殿原刻本每半葉僅有九行,與三通之十行不同,每行亦為二十一字,遇清室則擡頭高一字為二十二字。根據資料統計,乾隆年間武英殿原刊本九通共八九八冊。清代中葉以後各地所刊印之九通,大都係據殿本翻刻,就中以清光緒年間浙江所刊印者為最佳,各書版式一律,每半葉均為九行,行二十一字,且字畫朗潤,甚是美觀。本館之景印本,即係將浙江刊本剪併縮印,版式則改為十六開,每面分上中下三欄,每欄納原本一葉半,計二十七行,每面計納原本四葉有半,計八十一行。原刻本之版心中縫則剪除,每面剪併後加以外框,框外則排印書邊頁碼,而每卷皆從單頁起。至清續文獻通考,景印本分上下兩欄,每欄二十六行,行三十字,係據民國十年初版本景印,每欄當原書一葉。全書之頁碼,分為典、志、考三類,即通典、續通典、清通典等三書合為一類,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三書和通考、續通考、清通考及清續文獻通考,亦復各為一類,其頁碼分別為典頁幾、志頁幾、考頁幾,各書皆不自為起訖,而是按其類別貫串而下。似此安排,殆為便於編製索引而設計者。全書精裝二十巨冊,都二千五百一十四卷,凡二萬一千七百三十八頁,計約二千五百餘萬字。另以四角號碼檢字法及分類詳目編印「十通索引」一百冊,初版於民國二十六年三月。皇皇巨帙,譎麗輝煌,較之二十四史,亦不遑多讓焉。

此次重印,悉照民國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之印本攝製,其大小裝訂,皆如原式,不稍縮小,字畫秀潤清朗、無損目力,原編「十通索引」,亦一併印出,以便檢索。抑有進者,本館為使十通不徒為學術機關或圖書館插架瀏覽之高文典冊,而期望其能普及於讀書界,故定價特廉。不僅此也,此書之定價雖廉,唯私人研究,擁有其中數種或已敷所需,為應讀者需求,各書特分別零售,讀者可按個人喜好隨意選購。此舉既便讀者,亦符本館推廣文化之至意,區區微忱,想蒙鑒諸!

臺灣商務印書館謹啟

民國七十六年九月

猜你喜欢
  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司马迁
  帝纪第二 太祖纪·魏收
  卷四·贾谊
  卷三百四十八 元豐七年(甲子,1084)·李焘
  纲目续麟卷十八·张自勋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四·佚名
  卷之六十·佚名
  稽古录卷十四·司马光
  第七二乙谕光绪九年十月十日一一二一一-七·佚名
  第一册 丁未年至庚戌年·佚名
  六朝通鉴博议卷二·李焘
  李迁哲传·令狐德棻
  卷六十·杨士奇
  卷八·鄂尔泰
  十六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附录二:宋前神算预言·钱德苍

    《乾坤萬年歌》周?呂望太極未判昏已過。風后女媧石上坐。三皇五帝己派相。承宗流源應不錯。而今天下一統周。禮樂文章八百秋。串去中直傳天下。卻是春禾換日頭。天下由來不固久。二十年間不能守。卯坐金頭帶直刀。削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七·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元年九月甲午朔宣抚处置使张浚奏边事上谓辅臣曰金人既去狭西必可经理荆楚以南亦须措画庶几形势相应有收复之渐秦桧唯唯奉训 中书舍人席益兼权直学士院熊克小历在八月盖因学士院题名也今从日历 给事中

  • 卷二十一·佚名

    六月十九日(乙卯),孙士毅奏言:探闻往来船户称:五月十五日以前,常青带领闽、粤官兵,亲身督阵,痛加剿杀。该匪等畏惧官兵勇猛,计穷力竭。林爽文之母,闻已自缢;其父亦已潜逃等语。现虽未接军营捷报,传闻当必有因。逆犯既已穷蹙,势必四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纪昀

    儒林传宋 【八】○宋八吕祖谦 蔡元定【沈】 陆九龄【九韶】陆九渊 嶭季宣陈傅良叶适戴溪 蔡幼学吕祖谦蔡元定 【蔡沈】陆九龄陆九渊嶭季宣陈傅良叶适戴溪蔡幼学△吕祖谦吕祖谦字伯恭尚书右丞好问之孙也自其祖始

  • 卷六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六十四土田志三土田规制畿辅规制三【乾隆元年至二十七年】乾隆元年六月奉上谕据阿山等查奏张家口外东四旗地亩应照西四旗之例每亩徵银一分四厘於乾隆元年起科朕思该处地亩甫经查明若即令於

  • 例 言·吕思勉

    民国十三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学制高中本国史教科书》,系鄙人所编。出版之后,征诸各方面的评论,似乎以为尚属可用。惟间有嫌其太深的。鄙人自行覆视,似乎过深之处,尚不甚多。惟(1)该书系用文言;(2)叙述力求揭举纲要,其详则留待

  • 卷一百六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六十五都察院二出巡国初命监察御史巡按刷卷等项诸司职掌所载法制甚详其後若清军提学巡城巡关巡茶马巡盐巡河捕盗盘粮等项添差渐广各有勑谕并合行事宜则散见於各部本事之下今各项事例仅举其略

  •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孔子

    【原文】 曾子曰:“土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①弘毅:弘,大;毅,坚毅、弘毅指志向远大,意志坚毅。 【译文】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

  • 存治编·颜元

    唐、虞、三代复见于今日乎?吾不得而知也;唐、虞、三代不复见于今日乎?吾不得而知也。谓复见于今,则汉、唐、宋、明以来政术风俗奚为而日降?谓不复见于今,彼古圣贤之所谓“人定胜天”、“挽回气运”者果

  • 卷十六·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左氏传说卷十六   宋 吕祖谦 撰昭公齐侯欲纳昭公命无受鲁货【二十六年】齐侯欲纳昭公命无受鲁货此命固是然後来季氏之家臣申丰以货如齐终能转移伐鲁之谋以此知国家不可存小人之根小人之根正如人之有

  • 道行经譬喻品第十二·佚名

    佛言:譬如大海中船卒破坏知中人皆当堕水没死。终不能得度。是船中有板若樯。有健者得之。骑其上顺流堕深得出。知是人终不没水中死也。何以故?用得板樯故。菩萨有信乐有定行有精进。欲逮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得深般若波

  • 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卷第二·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复次福力太子。乃至后时。与彼四兄。出游园苑。而于中路。有无数千针口饿鬼。居山半腹。容貌羸瘦。其犹聚骨。遍身炽焰。鬼众围绕人所不见。唯福力

  • 卷第八·佚名

    禅林类聚卷第八 经教 看经 讲经 论义 祖偈 经教 世尊灭后。诸圣弟子於毕钵岩中结集法藏。阿难既升座。形仪与佛无殊。大众遂生三疑。一疑阿难成佛。二疑佛再现身。三疑他方佛化。阿难唱云。如是我闻。众疑皆息。

  • 曙光中的机器人·阿西莫夫

    《曙光中的机器人》(The Robots of Dawn),是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出版于1983年的科幻小说,第三部以以利亚·贝莱(Elijah Baley)为主角的科幻推理小说,地球上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了若干年后的未来,地球早已人满为

  • 鹿门隐书·皮日休

    《鹿门隐书》,是皮日休青少年时代在鹿门隐居时所作的针砭时弊、“讥切谬政”的著名小品文,也谓之杂文。全书60篇。细分为了警君戒臣、讽政劝世,暴露政治腐败、吏道黑暗、世风日下,指出士人道德缺失等方面;也可以说重点阐述

  • 报施·茅盾

    短篇小说。完成于1943年7月22日,最初发表于同年11月文艺阵地社出版的“文阵新辑之一”:《去国》,署名茅盾。后收入重庆建国书店1945年出版的《委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茅盾文集》8卷、1980年出版的《茅盾

  • 了凡四训·袁黄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袁了凡用来训诫他儿子所作的家训,当时命名为《诫子文》,在劝善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佛家的“境随心转”与道家的“转改运数”中所谓“境”和“运”其实是瞬息万变的,变化的依据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