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五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一百五十二

雍正十三年二月

上谕九道

初一日大学士等奉

上谕闻得各省武弁中有於该管上司前文禀应对用天恩天喜天顔圣明谢恩等类字様者且於上司批示称为接奉朱批者此等谬妄处皆由该弁不谙文义信口称呼无人指教而文禀之中则凭幕客胥吏书写该弁目不识丁以致草野无礼至於如此凡该管上司皆有教导属员之责此等处即应随时教导俾各知礼节岂有职官如此糊涂而该管大员听其僭妄错谬而不一加开示之理此督抚提鎭之责也尔等可传谕直省督抚提鎭知之

初二日奉

上谕文武生员不准入伍食粮乃历来定例今朕闻陕甘提鎭所属兵丁内有文武生员现充营伍而延绥一鎭竟有六十余名之多在文武生员名列胶庠各应专心举业娴习技艺以图上进岂可又挂名营伍其已经入伍之兵如有粗知文义愿应考试者原有准入武场一体乡试之例不必又附名学校若以一身而兼顾两途必且互相牵制转致两误着署陕督刘於义通行各提鎭将各兵内之文武生员查明革粮令其归学如有情愿革去生员当兵食粮者即行知该学政除名准其留营差操竝饬行各营将弁嗣後文武生员一概不许滥收入伍如故违成例一经察出即将该管将弁及该学教官一并题参议处将此竝通行各省知之

初八日奉

上谕闻江南淮安板闸地方有土棍人等开立写舡保载等行由该县滥请司帖合夥朋充为客商之扰累曾经该关差追帖禁止而土棍等仍改易姓名盘踞淮关上下凡南河北河西河三路豆米货船内有重载至关口雇觅小船起剥者土棍等辄恃强代雇任意勒索使用不餍不休客商甚为苦累每每观望不前此朕得之传闻者着督抚再行确查倘果有此等情弊即严惩禁止毋得视为具文嗣後布政司衙门亦不得滥给牙帖若他处关口有似此作弊者着该管督抚一体查禁初十日

谕礼部向因贵州等省官生应试者少是以未冇取中官卷之例今贵州居官者渐多人才亦渐好且又添拨遵义一府亦应设立官卷其应取几名之处着该部定议具奏

乂奉

上谕朕闻河工官员每於装运工料差役封捉船只而所差胥役即藉端封捉商船生事骚扰及至三汛抢工则口称装运紧急物料百般需索甚至将重载之客船勒令中途起货以致回空商船闻风藏匿裹足不前既於客商扰累且於关税亏少查河工装运物料原有额设浚船即使抢筑之时浚船或不敷用只应雇募本地民船恊济运送原不必封捉客船阻遏商旅着河道总督饬所属河员严行查禁如该役等阳奉隂违仍前勒索即将该员题参议处

二十日奉

上谕从来文武两途国家并重未尝轩轾於其间而习其业者必专心致志不惑於他岐然後有所成就可以备国家之用每见无识之武臣往往有沽名邀誉辄称於营伍中设立义学以兴文育材者又有请令驻防兵丁子弟就近应该省乡试者此皆舍本逐末糊涂顚倒之见朕已屡经训饬而近来尚有如此陈奏之人不得不再加宣谕以开导之国家之设立营伍原为折冲扞御之计营伍中提鎭大员乃弁兵之表率也意之所向衆共趋之今乃浮慕读书向学之虚名而於持戟荷戈之地以文章翰墨相矜尚是本业在武而注意於文必致弁兵等相习成风重文而轻武日久相沿人材渐至软弱武备亦至废弛是岂整饬戎行之道乎彼兵弁之子弟其资性聪慧可以读书者听其延师自课循例考试以图上进此乃两全之道为提鎭大员者何必以虚名倡率使之轻视本业乎且与其设义学以课文何如设义学以课武尤为轻车熟路易於有成也况国家文途之人甚广用之不可胜用岂尚取资於营伍而为此两岐之举耶至於各省之驻防乃专为武备而设其子弟通晓文艺者原听其来京应试以为进身之路若准其在外就近乡试则伊等各从其便竞尚习文之名而渐忘用武之实将来更有何人可充驻防之选乎在京师则文武竝用是以文武兼收在驻防则武备是资应以武途为重即如农工商贾各专其业然後可以收其效此古今不易之理奈何介在两岐其流弊必至两误向後如仍有下愚不移者朕必加以重处

二十二日奉

上谕据巡抚岳濬奏称山东省城元旦祥云捧日历辰巳二时不散又摺奏山东各府於正月初五六日瑞雪普降远近均沾又据王士俊摺奏河南地方於元旦得瑞雪一尺五六寸至二三尺不等朕尝言天道人事之感应捷於影响督抚之优劣关系雨阳之休咎年谷之丰歉历历不爽即如从前大学士鄂尔泰节制云贵广西三省连岁雨阳时若禾稼丰收且嘉谷屡登庆云叠见又如田文镜节制河东数年其精神强健办事合宜之时则雨泽均调西成丰稔厥後暮年抱疾计虑不周遂有水旱歉收之患此皆人人所共知共见者朕此谕旨竝非以地方水旱灾祲委其责於督抚也督抚皆朕简用之人其是非得失朕实与共之至於感应之道亦必君与臣上下交修均殚其职然後可以上格

天心不可以地方远近而起分别之见近而京师畿辅既有部院督抚之分理不得专指为朕一人之事远而云贵川广虽有督抚有司之代理亦不得推卸以为非朕之事也朕论感召之理如此亦必该督抚实有善蹟之可称又有休徵之足验天下相合朕方从而褒美之若无其实而有其验朕又必留心徐徐体察不肯滥加恩奬也假使将来不肖之督抚有因朕此旨而隐匿灾荒者亦必不能欺朕之耳目又或有捏称祥瑞以冀幸邀嘉奬者将使天下之人谓

天道之感应不足凭其获谴於

神明者更大尚何所逃罪乎朕因河东两省元日之庆云瑞雪再将朕平日敬信

天道勤求民隐之诚意宣谕告诫期与内外臣工共勉之二十八日兵部议奏察哈尔副总管善巴不能约束营兵致披甲人等偷盗马匹应革职奉

上谕依议官兵驻劄外边原为防卫蒙古而设若偷盗蒙古马匹是不能防卫而转行戕害应加重惩以儆将来嗣後官兵及跟役等有偷盗蒙古马匹者一经审讯确实即在本地正法着该管大臣官员将此旨通行晓谕务令人人知悉文到三月之後照此例遵行至蒙古偷

盗官兵马匹或官兵等自相偷盗者仍照旧例行又奉

上谕朕令荐举博学鸿词以广育才之典为督抚学臣者自应秉公采访加意蒐罗以副朕爱惜人材之至意乃降旨已及两年而外省之奏荐者寥寥无几以江浙两省人材衆多之地至今未见题逹此非人材之不足应选乃督抚学臣等奉行不力之故也大凡荐举之典臣工得以行其私者往往踊跃从事争先恐後若不能行其私则观望迟回任意延缓其迹似乎愼重周详其实视公事如膜外也凡督抚学臣之所考取者不过就耳目见闻之所及彼伏处岩阿学问淹雅素有抱负之士未必肯以文章笔墨求售於有司以幸邀一日之遇合是在督抚学臣留心访察加意旁求屛虚名而崇实学以佐国家右文之治如李卫吴应棻合举二人吴应棻又独举二人就中则有宣化府进士夫以宣化北边一郡尚有可举之人何况内地各省之大可见李卫吴应棻乃实心为国家留意人材者着再通行宣谕无论已奏未奏之省俱着再行遴选倘因朕此旨而遂冒滥以行其私亦难逃朕之鉴察若果有才华出衆而与例不符者着具摺陈奏候朕降旨其在京三品以上之大臣均有荐举之责将此一并晓谕知之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一百五十二

猜你喜欢
  宗室传第六·陈寿
  十国世家年谱第十一·欧阳修
  何法盛晉中興書卷七·汤球
  卷之二百七·佚名
  卷之一百六十一·佚名
  卷二·王明清
  义例·萧常
  一四七七 军机大臣和珅等奏审拟四库馆议叙候选供事陈逵叩阍案由招·佚名
  悼志摩·陆小曼
  第八章 由疑惧到认罪 五 写自传与献“宝”·溥仪
  郦琼传·脱脱
  第十七章付委动议·孙中山
  卷八十四·佚名
  礼一六·徐松
  卷二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十一·徐世昌

    吴铭道吴铭道,字复古,贵池人。有《复古诗集》。潘稼堂曰:“复古示余《滇海》诗,山川形胜,摹写如绘,才识志趣,卓荦不群。毅然以古为师,绝去近代卑靡纤巧之习,可谓能自树立者也。”雁峰山上酒送子去江东彭禹峰先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八·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六年二月己亥朔尚书金部员外郎陶恺知筠州前三日恺因面对言陛下未能建大中至正之道未能平党与未能修政未能用人其言颇主绍述之说故命出守三月己卯再责 诏江西转运司于去年上供米内共拨二万石付帅司为

  • 第四十二回 智郭威抵掌谈兵 勇刘词从容破敌·蔡东藩

      却说王景崇暗讽吏民,代求节钺。汉主承祐,与群臣会议,都料是景崇诡计,不肯允行,别徙邠州节度使王守恩,为永兴节度使,陕州节度使赵晖,为凤翔节度使,调景崇为邠州留后,令即赴镇。景崇迁延观望,不肯遽行。那时又突出一个叛臣,竟

  • 卷五·叶盛

    ●水东日记卷五左都御史总督军务胡忠安自述三事时将不敢专杀广西先后守将优劣聂大年桃符郑武安刚正徐兴安论将敕词与部奏违异英庙友爱至德张夏各推所长氏族大全多误珠池采珠法采珠数范德机书海角

  • 第一三牌示太岁(实则光绪)十七年十月十六日一一一○七-九·佚名

    新竹县都城隍、监理醮务,示告下属巡查驱邪监理醮务、新竹县都城隍,为悬牌示知事。本年十月十五日,据竹北一保联庄绅董彭殿华暨士庶人等佥称:「缘因去年夏秋间,(照词云云叙至)谨疏以闻」等情,到堂。据此,除

  • 一三七四 湖广总督毕沅奏本年缴换《通鉴纲目续编》三部折·佚名

    一三七四 湖广总督毕沅奏本年缴换《通鉴纲目续编》三部折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湖广总督兼署湖北巡抚臣毕沅跪奏,为遵旨查缴《纲目续编》,循例汇奏,仰祈圣鉴事。窃照乾隆四十八、九年内先后钦奉上谕:《通鉴纲目续编

  • ●宋人轶事汇编卷九·丁传靖

    文彦博 文潞公本姓敬,其曾大父避石晋高祖讳,更姓文。至汉复姓,入本朝,其大父避翼祖讳,又更姓文。邵氏闻见录 文潞公父为白波辇运,潞公尚少。一日以事忤其父,欲挞之,潞公逃去。张靖父为辇运军曹司,知其所在,迎归使与靖同处。其父

  • 发端·梁启超

    梁启超曰:天下之盛德大业,孰有过于爱国者乎!真爱国者,国事以外,举无足以介其心,故舍国事无嗜好,舍国事无希望,舍国事无忧患,舍国事无忿懥,舍国事无争竞,舍国事无欢欣。真爱国者,其视国事无所谓艰,无所谓险,无所谓不可为,无所谓成,无所

  • 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司马迁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索隐】:韦昭堵音赭,又音如字,地名,属南阳。【正义】:应劭曰:“哀帝改为顺阳,水东南入蔡。”括地志云:“顺阳故城在邓州穰县西三十里,楚之郇邑也。及苏秦传云‘楚北有郇阳’,并谓此也。”字季。有兄仲同

  • 卷八 八之一·孔颖达

    ◎豳七月诂训传第十五○陆曰:豳者,戎狄之地名也。夏道衰,后稷之曾孙公刘自邰而出居焉。其封域在雍州岐山之北,原隰之野,于汉属右扶风郇邑。周公遭流言之难,居东都,思公刘、大王为豳公,忧劳民事,以此叙己志而作《七月》、《鸱鸮

  • 景公病疡晏子抚而对之乃知群臣之野第七·晏婴

    景公病疽在背,高子、国子请。公曰:“职当抚疡。”高子进而抚疡,公曰:“热乎?”曰:“热。”“热何如?”曰:“如火。”“其色何如?”曰:“如未熟李。”“大小何如?”曰:“如豆。”“堕者何如?”曰:“如屦辨。”二子者出,晏子请见。公曰

  • 卷五十二·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五十二   宋 王与之 撰大仆下大夫二人郑康成曰仆待御于尊者之名大仆其长也○郑锷曰公卿大臣辅王于朝其见王为有时若夫左右仆从于王尤亲昵茍防近小人无以闻正论故先王以下大夫为之所以重其

  • 佛菩萨示现以凡夫自居·印光

    自古高僧,或古佛再来,或菩萨示现,然皆常以凡夫自居,断无说我是佛、是菩萨者。故《楞严经》云:“我灭度后,敕(chì告诫,嘱咐)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

  • 四童子三昧经卷中·佚名

    隋北印度健陀罗三藏阇那崛多译  尔时世尊。右胁卧于师子床上。时四童子从四方来。各与大众前后围绕。导在众首悉皆平等。智慧神通威德法行。无所差别不乖毫毛。共趣佛所往到佛前恭敬合掌。彼四童子到佛边时。各随城

  • 阿弥陀经疏跋·窥基

    自什公译阿弥陀经以来。历朝诸师制之疏记者亡虑数十家盖亦盛矣。慈恩基师所撰有二。一名通赞疏。一单名疏。二疏互有出没影发经义。犹一室两灯。照物愈明。岂可废其一乎。余尝读长西录。又见记主禅师之所援引。知通赞

  • 成唯识宝生论卷第三(一名二十唯识顺释论)·护法

        护法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论曰。奈洛迦波罗如猎鹿者。如是应知。非但不受相害之苦。然于器处共相之苦。亦复不受此之狱卒能害彼故。若异此者。彼在热铁融沸地上受烧然苦不能忍时。如何

  • 还山遗稿·杨奂

    元代诗文别集。2卷。杨奂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杨奂著有《还山集》60卷(此从《元史》本传,元好问撰杨奂神道碑称为120卷),但原本早已不传。本集是明嘉靖初年宋廷佑所辑。宋廷佑除从各种文

  • 录鬼簿·钟嗣成

    元代杂剧史料的重要著作。元钟嗣成撰。成书于至顺元年(1330)。今存最古刻本为明孟称舜编《酹江集》附本,明崇祯刊,今残存9页;天一阁旧藏明写本;清曹寅校辑《栋亭藏书十二种》本,近人王国维校注本等。1959年中国戏剧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