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皇朝礼器图式>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礼器圗式卷一

祭器一

天坛

祈谷坛

地坛暨各坛祭器

天坛正位苍璧 谨按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苍璧礼天注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圜象天疏苍皆是天色故用苍也

本朝定制

天坛正位用苍璧圜径六寸一分好径四分通厚七分有

天坛正位匏爵 谨按礼记郊特牲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宋开寳礼郊祀初献以玉斚玉瓒亚献以金斝终献以匏斝庆厯中太常请皇帝献天地配帝以匏爵

本朝旧制

圜丘用苍玉爵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皇天上帝

列圣配位俱用匏爵刳椰实之半不雕刻取尚质之义高一寸八分深一寸三分口径三寸七分金里承以旃檀香为之其下岐出为三足象爵形高二寸九分

天坛正位豋 谨按尔雅释器瓦豆谓之豋郑康成诗笺祀天用瓦豆陶器质也聂崇义三礼图以其盛湆故有葢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天坛正位豋用青色甆通高六寸一分深二寸一分口径五寸校围六寸六分足径四寸五分口爲囘纹中爲雷纹柱爲饕餮足爲垂云纹盖高一寸八分径四寸五分顶高四分上爲星纹中爲垂云纹口亦爲囘纹

天坛正位簠 谨按周礼地官舍人注方曰簠盛稲粱器聂崇义云旊人为簋及豆皆以瓦为之虽不言簠以簋是相将之器亦应制在旊人亦有葢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天坛正位簠用青色甆通高四寸四分深二寸三分口纵六寸五分横八寸厎纵四寸四分横六寸面为防龙纹束为回纹足为云纹两耳附以防龙葢高一

寸六分口縦横与器同上有棱四周纵四寸八分横六寸四分亦附以坛龙耳

天坛正位簋 谨按周礼地官舍人注圎曰簋盛黍稷器考工记旊人疏云用瓦簋者祭天地外神尚质也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天坛正位簋用青色甆制圎而椭通高四寸六分深二寸三分口径七寸二分底径六寸一分口为回纹腹为云纹束为黻纹足为星云纹两耳附以防凤葢高一寸八分径与口径同面为云纹口为回纹上

有棱四出高一寸三分

天坛正位笾 谨按尔雅释器竹豆谓之笾防引周礼笾人注笾以竹为之口有縢縁盛枣栗桃梅蔆芡脯修膴鲍糗饵之属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天坛正位笾编竹为之以绢饰里顶及縁皆髤以漆青色通高五寸八分深九分口径五寸足径四寸五分葢高二寸一分径与口径同顶正圆高五分

天坛正位豆 谨按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乡射记注豆宜濡物盛韲醢菹臡之属宋史礼志元丰六年详定礼文所言簠簋尊豆请改用陶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天坛正位豆用青色甆通高五寸五分深一寸七分口径五寸校围六寸六分足径四寸五分腹为垂云纹回纹校围波纹金钣纹足为黻纹葢高二寸三分径与口径同为波纹回纹顶为绹纽高六分

天坛正位篚 谨按仪礼注篚竹器次尊孟子防篚以盛

丝帛有葢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天坛正位篚编竹为之四周髤以漆青色高五寸纵五寸六分横二尺三寸三分足高一寸一分葢高一寸八分

天坛正位俎 谨按礼记祭统三牲之俎眀堂位俎有虞氏以梡夏后氏以嶡殷以椇周以房俎郑康成注梡形足四如案嶡为之距椇谓曲挠之也房谓足下跗上下两间有似于房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天坛正位俎以木为之髤以漆青色中虚锡里外四周各铜环二四足有跗纵二尺三寸横三尺二寸通高二尺三寸实以特牲

天坛正位尊 谨按郑锷曰尊以盛五齐三酒用以献且上及于天故名曰尊祭天用瓦泰礼记眀堂位曰泰有虞氏之尊也孔颖达曰以考工记有虞氏上陶故知泰尊用瓦也周礼春官司尊彛注云太尊太古之瓦尊葢溯皇初之制莫质于此矣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天坛正位尊用青色甆纯素通高八寸四分口径五寸一分腹围二尺三寸七分厎径四寸三分足高二分两耳为牺首形

天坛从位陶爵【东西一坛】 谨按周礼太宰赞玉币爵之事説文云爵礼器象雀之形陆佃礼象古铜爵有首有尾有柱有足有柄博古图谓前若噣后若尾足修而鋭形若戈然两柱为耳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天坛从位爵用青色甆通高四寸六分深二寸四分两柱高七分三足相距各一寸八分高二寸腹为雷纹饕餮形

天坛从位琖【东西一坛】 谨按眀堂位夏后氏以琖疏云以玉饰之前云玉琖仍雕是也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天坛从位琖用青色甆通高一寸九分深一寸五分口径

三寸四分足径一寸二分纯素

天坛从位铏【东西二】 谨按周礼亨人祭祀共铏羮注谓羮加五味盛以铏器也仪礼防据羮在铏言之谓之铏羮据器言之谓之铏鼎汉书注曰铏瓦器也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天坛从位铏用青色甆高三寸九分深三寸六分口径五寸底径三寸三分足高一寸三分两耳为牺形口绘藻纹次回纹腹绘贝纹葢高二寸五分绘藻纹

回纹雷纹上有三峯高九分饰以云纹足纹同

天坛从位俎【东西二】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天坛从位俎以木为之髤以漆青色中区为三锡里外铜环四八足有跗纵六寸有奇横三尺二寸通高二尺六寸有奇实以太牢

祈谷坛配位豋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祈谷坛配位豋用青色甆通高五寸三分深一寸九分口径四寸五分校围六寸足径四寸二分葢高一寸七分径四寸形制花纹同

天坛正位

祈谷坛配位簠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祈谷坛配位簠用青色甆通高三寸八分深一寸七分口縦四寸八分横六寸二分厎纵三寸三分横四寸三分葢高一寸五分上有棱四周纵三寸五分横四寸二分形制花纹同

天坛正位

祈谷坛配位簋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祈谷坛配位簋用青色甆通高四寸深一寸九分口径六寸一分厎径四寸五分葢高一寸三分径五寸五分上有棱四出高八分形制花纹同

天坛正位

祈谷坛配位笾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祈谷坛配位笾编竹为之通高五寸二分深九分口径四寸四分足径四寸一分葢高一寸八分径与口径同顶高五分顶縁漆色同

天坛正位

祈谷坛配位豆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祈谷坛配位豆用青色甆通高五寸深一寸七分口径四寸五分校围二寸足径四寸一分葢高一寸八分径与口径同形制花纹同

天坛正位

祈谷坛配位篚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祈谷坛配位篚编竹为之高三寸五分纵四寸五分横二尺二寸一分足高七分葢高一寸三分形制漆饰同

天坛正位

地坛正位黄琮 谨按周礼大宗伯以黄琮礼地防地用黄琮依地色考工记注云圆曰璧方曰琮

本朝定制

地坛正位用黄琮方径四寸有奇中厚七分邉厚二分微作剡首下正方一角有纵理如山形亦以象地

地坛正位豋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地坛正位豋用黄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

天坛正位

地坛正位簠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地坛正位簠用黄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

天坛正位

地坛正位簋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地坛正位簋用黄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

天坛正位

地坛正位笾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地坛正位笾编竹为之以绢饰里顶及縁皆髤以漆黄色

形制大小同

天坛正位

地坛正位豆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地坛正位豆用黄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

天坛正位

地坛正位篚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地坛正位篚编竹为之四周髤以漆黄色高三寸六分纵四寸一分横二尺二寸五分足高七分葢高一寸一分

地坛正位俎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地坛正位俎以木为之髤以漆黄色形制大小同天坛正位实以特牲

地坛正位尊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地坛正位尊用黄色甆形制大小同

天坛正位

地坛从位陶爵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地坛从位陶爵用黄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

天坛从位

地坛从位琖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地坛从位琖用黄色甆通高二寸深一寸五分口径三寸

五分足径一寸八分

地坛从位铏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地坛从位铏用黄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

天坛从位

地坛从位俎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地坛从位俎以木为之髤以漆黄色形制大小同天坛从位实以太牢

社稷坛正位珪 谨按周礼无社稷用玉之文开元礼祭

太社太稷俱用两珪有邸

本朝定制

太社

太稷皆以珪

太社珪色白有黄彩以象土德

太稷珪色青取发生之义俱方径三寸厚三分左右出剡首厚二分旁厚二分有奇邸厚三分有奇

社稷坛正位玉爵 谨按周礼天官内宰注云以玉爵酌醴齐开元礼祭太社太稷祝曰嘉荐醴齐故有取爵受爵奠爵之仪

本朝定制

社稷坛正位用玉爵通高三寸四分深八分两柱高一寸腹为藻纹三足相距各一寸六分高一寸四分

社稷坛正位篚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社稷坛正位篚编竹为之四周髤以漆黄色高三寸五分纵四寸九分横二尺六分足高七分葢高一寸二分

社稷坛正位俎 谨按聂崇义三礼图案旧图云俎漆两

端赤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社稷坛正位俎以木为之髤以漆红色形制大小同天坛从位实以太牢

社稷坛正位尊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社稷坛正位尊用黄色甆通高九寸四分口径五寸六分腹围三尺底径五寸五分足高三分形制同

天坛正位

朝日坛赤璧 谨按周礼春官典瑞圭璧以祀日月星辰陈氏礼书谓礼之之玉则一圭邸璧也旧制

朝日坛用赤璋考周礼大宗伯以赤璋礼南方注半圭曰璋形制不符且非以祀日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朝日坛用赤璧圆径四寸六分好圆径四分通厚五分

朝日坛陶爵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朝日坛陶爵用红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

天坛从位

朝日坛琖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朝日坛琖用红色甆通高一寸八分深一寸五分口径

三寸五分底径一寸四分

朝日坛豋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朝日坛豋用红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

天坛从位

朝日坛铏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朝日坛铏用红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

天坛从位

朝日坛簠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朝日坛簠用红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

天坛正位

朝日坛簋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朝日坛簋用红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

天坛正位

朝日坛笾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朝日坛笾编竹为之以绢饰里顶及縁皆髤以漆红色

形制大小同

天坛正位

朝日坛豆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朝日坛豆用红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

天坛正位

朝日坛篚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朝日坛篚编竹为之四周髤以漆红色形制大小同

天坛正位

朝日坛尊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朝日坛尊用红色甆形制大小同

天坛正位

夕月坛正位白璧 谨按考工记玉人圭璧五寸以祀

日月星辰旧制

夕月坛用白琥考周礼大宗伯以白琥礼西方注琥猛象秋严聂崇义引严郑图云以玉长九寸广五寸刻伏虎形高三寸形制不符且非以祀月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夕月坛用白璧圆径三寸六分好方径二分有奇通厚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皇朝礼器图式,卷一>

  夕月坛正位陶爵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夕月坛正位陶爵用月白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

天坛从位

夕月坛正位琖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夕月坛正位琖用月白色甆通高一寸八分深一寸五分口径三寸五分厎径一寸二分足高二分

夕月坛正位豋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夕月坛正位豋用月白色甆通高五寸三分深一寸九分口径四寸五分校围六寸厎径四寸二分葢高一寸七分径四寸顶高三分形制花纹同

天坛正位

夕月坛正位铏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夕月坛正位铏用月白色甆高三寸八分深三寸六分口径五寸厎径三寸二分三足高一寸一分葢高二寸六分三峯高一寸形制花纹同

天坛从位

夕月坛正位簠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夕月坛正位簠用月白色甆通高三寸八分深一寸七分口纵四寸八分横六寸二分厎纵三寸三分横四寸三分葢高一寸五分上有棱四周纵三寸五分横四寸三分形制花纹同

天坛正位

夕月坛正位簋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夕月坛正位簋用月白色甆通高四寸深一寸九分口径六寸一分厎径四寸五分葢高一寸三分径五寸五分上有棱四出高八分形制花纹同

天坛正位

夕月坛正位笾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夕月坛正位笾编竹为之以绢饰里顶及縁皆髤以漆月白色通高五寸二分上深九分口径四寸四分足径四寸一分葢高一寸八分径与口径同顶高五分

夕月坛正位豆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夕月坛正位豆用月白色甆通高五寸深一寸七分口径四寸五分校围二寸足径四寸一分葢高一寸八分径与口径同顶高六分形制花纹同

天坛正位

夕月坛正位篚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夕月坛正位篚编竹为之四周髤以漆月白色高三寸五分纵四寸五分横二尺二寸一分足高七分葢高一寸三分

夕月坛正位尊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夕月坛正位尊用月白色甆形制大小同

天坛正位

先农坛琖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先农坛琖用白色甆通高一寸八分深一寸五分口径

三寸五分厎径一寸二分

先农坛篚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先农坛篚编竹为之四周髤以漆黄色高三寸二分纵四寸五分横二尺二寸一分足高七分葢高一寸一分

天神坛陶爵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天神坛陶爵用白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

天坛从位凡报祭每案加豋一铏一笾十豆十

天神坛用

天坛从位之器

地祗坛用

地坛从位之器不足则取于

先农坛

太嵗坛以益之以非本坛所具故不图而着其説于此

天神坛笾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天神坛笾编竹为之以绢饰里顶及縁皆髤以漆黒色

形制大小同

天坛正位

天神坛豆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天神坛豆用白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

天坛正位

天神坛篚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天神坛篚编竹为之四周髤以漆黒色高三寸一分纵四寸三分横二尺二寸三分足高八分葢高一寸三分

天神坛尊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天神坛尊用白色甆形制大小同

天坛正位

太嵗坛正位琖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嵗坛正位琖用白色甆形制大小同

天坛从位

太嵗坛正位豋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嵗坛正位豋用白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

天坛正位

太嵗坛正位铏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嵗坛正位铏用白色甆形制大小同

天坛从位

太嵗坛正位簠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嵗坛正位簠用白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

天坛正位

太嵗坛正位簋 谨按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太嵗坛正位簋用白甆形制大小花纹同

天坛正位

皇朝礼器图式卷一

猜你喜欢
  内篇 言语第二十·刘知几
  ○毓屠户六则·许指严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佚名
  卷之九十六·佚名
  ◎官场真是戏场(第一出送盒子第二出打皂王)·李定夷
  卷四十一·宇文懋昭
  卷八十七·佚名
  一○二八 军机大臣奏遵旨将康熙时崇祀历代帝王谕旨及红本黏签进呈片·佚名
  卷二·温达
  ·庚戌岁试手谕·丁曰健
  沈道虔传·沈约
  耶律题子传·脱脱
  第二章 中产阶级儒生之崛起·辜鸿铭
  卷六·雍正
  卷八十三审断二·冯煦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荆溪林下偶谈卷三·吴子良

    (宋)吴子良 撰水心文不蹈袭水心与篔窗论文至夜半曰四十年前曽与吕丈说吕丈东莱也因问篔窗某文如何时案上置牡丹数瓶篔窗曰譬如此牡丹花他人只一种先生能数什百种葢极文章之变者水心曰此安敢当但譬之人家觞客或虽金银噐

  • ●卷三·先著

    ○师师令张先香钿宝珥白描高手,为姜白石之前驱。○传言玉女晁冲之一夜东风事真则语妙,如末二语,固知非泛拈得来。○风入松虞集画堂红袖倚清酣当时以此词纤帕上相馈遗,其传诵可知。然&ldquo;官烛金銮&rdquo;,殊未脱俗,惟结句

  • 卷四十三·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四十三    明 冯惟讷 撰 晋第十三 兰亭集诗【并序】 右将军王羲之二首【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善草隶累迁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

  • 寒山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共六百首,现存三百余首。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 城中蛾眉女

  • 卷一·司马迁

    <史部,正史类,史记>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一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 宋中郎外兵曹 参 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五帝本纪第一 【集解裴駰曰凡是徐氏义

  • 吴太伯世家第一·司马迁

    赵季译注【说明】《世家》为《史记》五体之一。司马迁从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出发,把各诸侯国看做辅佐中央政权的地方政治力量,希望他们能“忠信行道”,来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明了他创立《世家》体

  • 周铁虎传·姚思廉

    周铁虎,不知是何处人,梁朝时南渡到此。语音粗野,体力过人,擅长骑马用槊,侍奉梁朝河东王萧誉,以勇敢闻名,萧誉任命他为府中兵参军。萧誉任广州刺史,以周铁虎为兴宁令。萧誉迁理湘州事务,又以周铁虎为临蒸令。侯景叛乱时,元帝在荆

  • 宪宗本纪·欧阳修

    宪宗,名纯,顺宗的长子。母亲是庄宪皇太后王氏。贞元四年(788)六月二十三日,受封为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三月,被立为皇太子。永贞元年(805)八月,顺宗下诏书立他为皇帝。初九,宪宗在太极殿登基。十一日,开始处理国政。

  • 卷七十·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七十宋 徐天麟 撰蕃夷下西域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後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阸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其南山东出金城与

  • 第二章 居处、舟车、饮食、衣服及其他之乐·梁启超

      居处之乐:大同之世,人人皆居于公所,不须建室,其工室外则有大旅舍焉。当时旅舍之大,有百千万之室,备作数等,以待客之有贫富者。其下室亦复珠玑金碧,光彩陆离,花草虫鱼,点缀幽雅;若其上室,则腾天架空,吞云吸气,五色晶璃,云窗雾槛,

  • 第30章·老子

    【原文】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1)。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军(2)。故善战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3)。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4),是谓果而不强(5)。物壮则老,是谓不

  • 庄公·庄公三十二年·左丘明

    【经】三十有二年春,城小谷。夏,宋公、齐侯遇于梁丘。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冬十月己未,子般卒。公子庆父如齐。狄伐邢。【传】三十二年春,城小谷,为管仲也。齐侯为楚伐郑之故,请会于诸侯。宋公请先见于

  •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四·唐慧琳

        大唐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菩萨本行经三卷 玄应  法集经六卷 慧琳  观察诸法行经四卷 慧琳  菩萨处胎经五卷 玄应  弘道广显经四卷 玄应  施灯功德经一卷 玄应  央崛摩罗经四卷 玄应  无

  • 指月录卷之十三·瞿汝稷

    六祖下第五世 ▲陈睦州尊宿讳道明。江南陈氏之后也。生时红光满室。祥云盖空。旬日方散。目有重瞳。面列七星。形相奇特。秀出人表。因往开元寺。礼佛见僧。如故知归。白父母愿求出家。父母听许为僧。后持戒精严。学

  • 议印度之佛教·太虚

    ──三十一年十月作──印度不注重历史,所以治佛教史最困难者,即在印度部分,至今不能有一部较为完整之印度佛教史。印顺法师读书好为精渺深彻之思,故其著作往往能钩玄揭要,自成统贯,以从事沉稳之印佛史,必有胜绩。今已成十余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七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七卷(圣行品第十九)出求戒方便 释菩萨五支戒 释世教戒正法戒 释性重戒息讥嫌戒 释不折戒等九戒 结持戒果圣行品第九案。僧亮曰。次答问我今请如来。为诸菩萨故。须为说甚深微妙诸行

  • 黄帝阴符经注解(任照一注)·佚名

    黄帝阴符经注解,题「绥德军道民任照一注」。《通志•艺文略》已着录是书一卷,当出于北宋。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前有作者小序,谓「黄帝阴符书三百余言,直指人心,使谛观天道与人道有阴符契机之理」。又总叙

  • 小言论·邹韬奋

    邹韬奋著,共3集。第一集由生活周刊社于1931年10月出版,共收小言论132篇;第二集由生活书店于1933年1月出版,收小言论139篇;第三集由生活书店于1933年2月出版,收小言论56篇。“小言论”是邹韬奋主编《生活》后开辟的一个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