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九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八旗通志卷九十五

学校志二

八旗官学上【谨案上卷系官学生选补及在学肄业之事】

顺治元年十一月国子监祭酒李若琳疏言近奉

旨满洲官员子弟咸就成均肄业而国学在城东北隅诸子弟往返晷短途遥臣等谨议满洲八旗地方各覔空房一所立为书院将国学二厅六堂教官分教八旗子弟各旗下仍设学长四人俱就各旗书院居住朝夕诲廸臣等不时亲诣稽察勤惰仍定於每月逢六日各师长率子弟同进国子监臣当堂考课以示惩劝下礼部议行

二年五月从国子监祭酒薛所藴请

命满洲子弟就学分为四处每处用伴读十人勤加教习十日一次赴监考课遇春秋演射五日一次就本处习练俾文武兼资以储实用

是年九月增官学生额先是每佐领各取官学生一名以十名习汉书余习满书至是礼部奏请增额

命每佐领增取一名於原额习汉书十名外加用十名余

俱满书

十一年题准八旗每佐领下留官学生各一名礼部会同国子监详加察验如学业无成者各归佐领仍於本佐领下选择顶补以後三年一次察验永为定例

十三年

谕礼部文武乃治天下之极要不可偏向今见八旗人等专尚读书有子弟几人俱令读书不肯习武殊违我朝以武功定天下之意尔部酌量每佐领下应读满汉书几名更定具奏凡部院考用者俱照额定读书子弟内选用考试额外私自读书者部院不准选用考试是年礼部议定满洲蒙古汉军前经题明每佐领止留一人读书满洲蒙古官学生不往外省作官止许在部院衙门选用且奉

恩诏满洲蒙古三品官以上廕一子入监遇部院衙门考用之时此等亦可选用今满洲蒙古仍照前定之例每佐领下止留一人其汉军官学生既内外并用应於每佐领一人外再添一人其考试生员举人进士及部院衙门选用俱应於额定数内方准考选额外私自读书者不准考选

十四年正月礼部奏言蒙古官学生补用之缺少应合两佐领出一人读书汉军官学生或仍旧例每佐领出二人读书或因进士举人生员停其考试视满洲例每佐领止出一人读书奉

旨汉军官学生如满洲例每佐领止出一人读书

十八年

谕满洲汉军每佐领各增官学生一名共送子弟二人一习满书一习汉书止许武官及甲兵子弟开送文官子弟不准开送

康熙元年定八旗官学生每月赴监讲书一次繙译一次五日射箭一次

又定八旗满洲蒙古汉军随印外郎缺由本旗咨报吏部行文到监於本旗年久官学生内遴选一人咨送吏部考试繙译补用

六年题准凡官学生除该监照常考试外每年礼部严加考试一次分别等第送部録用如某旗官学生肄业怠废即开列助教教习职名参处九年十一月礼部据国子监呈奏言

世祖章皇帝时八旗官学生不论文武官员子弟每佐领下选择二名移送国子监教习後顺治十八年奉有文官子弟不许送官学生之

旨但官学生俱系部院衙门録用关系紧要且今奉谕旨文武廕监仍以部院衙门録用以後应仍遵世祖章皇帝时例不论文武官员子弟令本佐领将可学

之人移送本监教习

诏从所议

十一年题准每佐领下裁官学生各一名於所留官学生内均分习学满汉书

是年四月礼部议覆蒙古官学生补用之路合计不过数缺或数年方出一缺又有廕生监生间补官学生补用甚难今满洲汉军官学生奉

旨裁减每佐领止存一人蒙古官学生亦应裁减每二佐

领合留一人奉

旨依议

十六年题准官学生以生员俊秀选补如本佐领下无生员俊秀方选补闲散人

四十八年十月

谕八旗汉军人等亦着应武乡会试随经兵部题准八旗汉军由官学生补授之外郎有愿考武生者该旗开具姓名移送顺天府照例考取武生乡试时将

所取武生该旗亦开列姓名移送顺天府一体考试取中

五十年改八旗官学生随国子监六堂诸生在监肄业

寻议改设四学每两旗共为一学

雍正元年九月吏部覆准国子监司业博礼条奏官学生等不可滥取应於该佐领下无论官兵子弟不许瞻徇情面择其资性頴秀可以读书上进者一人着参领佐领保送都统验看移送国子监肄业务令实在学习不得徒饰虚名查设立官学原为作养人材肄业子弟岂容滥取应如博礼所请嗣後官学生缺出於佐领下选择移送国子监衙门令其从实肄业

二年覆准设立官学原欲清汉兼优精通繙译以备部院衙门补用可任职事饬令国子监满汉祭酒司业转饬助教教习等官每日亲临官学将官学生内习满文者教以书写本摺字画习文章者讲论圣贤经传习繙译者熟繙古文渊鉴大学衍义等书祭酒司业不时廵行亲查以劝勤儆惰每月传至国子监考试一次分别优劣优者奨赏劣者戒惩俾有实效毋存虚名

五年十月康亲王果郡王议覆国子监祭酒孙嘉淦条奏八旗设立官学原欲比户皆沾教泽不必拘定门第但学满文者可用幼穉之人其学汉文繙译者必得十四五以上资性聪敏之人方易启廸嗣後选官学生务令该佐领择聪明俊秀子弟申送验看交与国子监当堂考録其年幼者令学满文其稍长者令学汉文庶将来皆有可成再查旧例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每佐领下必选一人入学若拘於定额则恐草率塞责若听其缺额又恐人数太少酌定每旗额设学生一百名内满洲六十名蒙古二十名汉军二十名其满洲六十名内照例分三十名在满书房习清文三十名在汉书房习汉文凡有学生缺出通在一旗选择不必拘定佐领之数庶学生皆得秀良不致混行申送再查学舍乃诸生讲诵之所今每学止三四间一旗三学共十三四间不等实属狭隘应将现今官房交还各该旗查收每旗另给官房一所二十余间量可容百人诵习者着本旗修理俾诸生聚处其中则学舍寛适便於诵读矣再八旗官学生向来皆无钱粮以故无力之家不能行走查得八旗蒙

圣主洪恩设教养兵满洲三千六百八十名蒙古四百八十名汉军九百六十名满洲蒙古每名一月给银三两汉军每名给银二两令其学习弓马所以

惠爱八旗之人典至渥也但查八旗教养兵有幼穉之人以充额数不能操弓上马而官学生年壮者往往挑选披甲伏思今官学生内有年壮而读书迟钝者令囘旗披甲其所出之缺选年幼者补之以习满文俟其稍长益学弓马则彼此皆有禆益伏望

圣恩饬令八旗将教养兵额数满洲分出三十名蒙古汉军各分出十名以此五十名钱粮给官学生计满洲蒙古每名月领银一两五钱汉军每名一两则壮者既有钱粮以学弓马幼者亦有钱粮以学文艺长幼并蒙

圣恩文武皆得造就矣应将八旗教养兵清查实数如目前现缺五十名者即照数目拨给官学如缺额之数不及五十名者俟其将来缺出陆续拨给官学以渐足五十名之数如此一转移间则钱粮不必加增而官学生皆沾

圣恩鼓舞振兴矣奉

旨所议是依议

十年奏准八旗汉军旧家大臣子孙内无力延师者左翼二十一人右翼十一人每人月给银二两令其就本旗官学该助教与教习等课读清汉书

再於两翼满洲内选教骑射之教习各一间日赴学教国语并马步射每人月给银三两

乾隆三年奏准八旗子弟选取入学三年之内令其专诵经书朝夕讲课三年後监臣考验择其材质聪颖有志力学者归汉文班分隶教习令其专心讲诵其年齿已长愿学繙译者归满文班分隶助教令专心繙译

是年尚书孙嘉淦奏称官学旧例其学繙译者考笔帖式而已间有粗通文义者考文武生员而已原以明经治事之实学非旦夕可致之功是以未敢专定章程查国子监拔贡人等现蒙

皇上天恩月给廪饩讲求明经治事之学颇有端绪臣等请将八旗官学生之归汉文班者不必专讲四书亦使之讲求经史为有用之学每三年一次録其可以应考者奏请

钦点大臣来监考验取其明通者授为监生由官学而陞之太学使与拔贡人等明经治事期满出色者一体保举考选録用奉

旨着照所请行

四年奏准各部寺八旗库使员缺由国子监将本旗官学生严加考试繙译取中四人并卷咨送吏部再行考择充补

六年奏准官学生归汉文班者迩年以来颇知奋勉但诸生年幼度其资力止能於四书外专治一经史册浩繁乍难责其研究见在加意教导至明年八九月间择其可以应考者缮摺奏闻请

钦点大臣试以经文一篇论一道其中文理明顺者酌量拔作监生令该旗造册咨送本监与汉贡监生一同肄业讲求明经治事之学期满果有尤异者准予保举

十一年侍郎兼管国子监宗室德沛奏言八旗官学子弟虽分清汉两途但助教一官有督率一学之责不但教习繙译即汉文功课亦应稽查奉

旨依议

十二年将蒙古官学生额设二十名内挑入咸安宫学三名

十六年议准嗣後各部寺八旗库使员缺吏部行文到监将本旗宫学生考试繙译每缺一人咨送三人与觉罗官学生一并由吏部考择充补三十一年议准嗣後挑取官学生十八岁以下者肄业统以十年为率如学汉文者不能进学习繙译及清话者不能考取中书笔帖式库使概令咨囘本旗另挑差使

三十二年奏准下五旗包衣每旗各添设官学生十名满洲六缺蒙古二缺汉军二缺照从前义学之例不给钱粮

三十四年奏准官学生既经取中中书笔帖式库使等官将来俱有出身之路未便令其在学候补应即开缺另行挑取

五十四年闰五月国子监奏请於官学生中验其年幼而多熟经书及文理明顺者随时挑取给与双分钱粮遇有缺出归并每学限以十名之内宁缺毋滥若一二年内学业不进仍行甄退并於该学教习中择其学问较优者将双分钱粮官学生专令督课果能功课勤密着有成效拟於报满引

见分别録用之後再行奏请咨部予以补官日纪録一

次注册奉

旨此项官学生额缺每旗於百名内裁去十名添作出色学生膏火以示劝惩固不为多但於其中挑取十人给与双分钱粮未免过优嗣後如遇甄汰时百名内陆续裁扣十名挑取多熟经书文理明白者二十名将此十名钱粮分为二十分给予既足以昭鼓励又可以多育人材较为两有裨益

附国子监议定八旗官学生条例

一八旗官学生由该旗都统选择聪明俊秀子弟十八岁以下者用印文咨送国子监该助教带领上堂公同察验视其资质可造然後记名注册充补

一官学生各有旗分如所居离本旗官学甚远或天寒隂雨不能就学晷短途长未免旷时愿於附近之别旗官学读书者该助教带领具呈准於附近官学读书

一官学生定例以辰时上学申时散学设立到学簿每日令该生亲自画到稽查勤惰如有连日到迟及三日不到者该助教即行申饬倘不悛改呈堂斥革如学生偷安旷业而助教徇隐姑容者察出记过议处

一每馆各立功课簿该教习饬令学生将每日所读之书某书某处起止古文某篇时文某篇每期所作之文是何题目照实填写不得浮开月终彚交助教收存年终交国子监博士?呈堂察核一汉馆每日常课有授书背书讲书囘讲习字默书诸事备书於功课册满馆学生则每日教清书蒙古学生则每日教蒙古语

一每月三八日汉馆出题试文一篇五言六韵诗一首【未能成篇者令作半篇】满馆试繙译或清书一道蒙古试蒙古繙译一道

一蒙古弓箭教习每日轮馆教演步骑二射一官学生於常课之外该助教教习每月会课一次汉馆学生作文一篇蒙童背书一次满洲蒙古二馆学生各试繙译一道又弓箭教习会同助教率领诸生出城校试马步射一次

一官学生於春秋二季赴监会考各一次该助教预先呈册定期传知学生分两班考试试东四学汉文繙译之日兼试西四学步骑二射试西四学汉文繙译之日兼试东四学步骑二射学坐毋许不到其实在患病者先期呈堂俟病痊补试一季考汉文卷送满汉堂官公同阅看满文卷专送满堂官阅看蒙古卷专送蒙古堂官阅看评定等第张榜传集优者予奬赏劣者面加训饬一官学生季考列一等者奬赏纸笔墨刻由国子监档子房交发到学该助教当堂分给以昭鼓励一祭酒司业轮查各学该助教教习率领学生迎於堂下恭揖聼候训谕蒙童挑背经书已作文者挑讲文理或现试文艺习繙译者试以清文数行并查每日课程簿册蒙古亦然

一每年岁终该助教查明学生平日勤惰囘堂甄别量予去留

一官学生内有愿读清书者助教看其年岁稍长文义粗通始准改学繙译如新补到学未经读过汉书者不得遽行拨入繙译馆

一官学生文理荒疎经书不熟责成汉教习繙译平常清书生疎责成满教习其蒙古语亦然马步射生疎责成弓箭教习如官学生懒惰浮游功课不进者聼该教习责惩不服者革退

一官学生考取文生员繙译生员如在学已满十年者该助教带领呈堂量予去留

一官学生有告假穿孝百日及两月一月者出具本佐领图记投递本学该助教具稿呈堂存案例不停止钱粮功服以下送殡後上学

一官学生有告假随任省亲修理坟茔收取地租省视亲伯叔兄弟者量其路程远近如离京四十里告假在十日以内者取具本佐领图记呈堂给假其告假一月两月者行文该旗暂停钱粮俟销假再行补复如过三个月即行旗开缺

一官学生有告假随任囘京及病痊呈请复班者该助教带领呈堂验看资性年岁如尚可造就准其遇缺坐补

一春秋丁祭官学生应在哲庑及

崇圣祠四配两庑执事该助教自行挑????开送国子监先期随班演礼有不到者查明革退

一凡遇祭酒司业到任及封印开印助教各率官学生到监行礼

一八旗新补入学助教同满汉教习齐集学堂学生行三叩头礼起俟助教分拨定馆其见本馆教习亦如之然後受业助教到任教习到馆学生参见礼同

一咸安宫学生缺出由该学咨取到监将本旗满洲官学生内拣选俊秀者数名咨送

一八旗满洲蒙古汉军都统旧设外郎缺出由该旗转咨到监将本旗汉军年久官学生内拣选一名咨送吏部

一八旗蒙古都统新设外郎缺出该旗咨取到监将本旗汉军官学生内拣选满汉兼优者一名咨送

一唐古忒学生缺出由该学咨取到监将本旗蒙古官学生内考选能繙译者数名咨送

一经咒馆咨取蒙古官学生将能写蒙古字者挑送

一凡下五旗包衣官学生不准挑选外郎唐古忒学生

一八旗官学生例不准挑补护军马甲拜唐阿及别项差使

一八旗满洲官学生准考库使下五旗包衣官学生不准考库使

附八旗学舍

一镶黄旗官学在安定门内大兴县西圆恩寺衚衕共房三十七间

一正黄旗官学在西直门内祖家街共房三十七间

一正白旗官学在朝阳门内南小街新鲜衚衕共房二十八间

一正红旗官学在阜成门内巡捕?衚衕共房四十七间

一镶白旗官学在东单牌楼之东象鼻子坑共房三十五间

一镶红旗官学在宣武门内头发衚衕共房四十八间

一正蓝旗官学在东单牌楼之北新开路共房三十五间

一镶蓝旗官学在西单牌楼之北甘石桥马尾衚衕共房四十间

【谨案国子监例载凡八旗官学房屋墙垣有应修理处及每年糊饰顶棚窻格等工由该学助教具稿呈堂咨行各该旗都统自行估计修理】

钦定八旗通志卷九十五

猜你喜欢
  庄宗纪六·薛居正
  卷二百八·志第一百六十一·艺文七·脱脱
  东都事略卷一百九·王称
  第四十回 讨韦氏扫清宿秽 平谯王骈戮叛徒·蔡东藩
  卷一·陈燕翼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九十二·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三十四·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八·佚名
  第一九○副详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一一四○五—五二、五三·佚名
  五二三 谕钟音承办缮写四库全书所用纸张着加恩赴部支领·佚名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十六·杜大珪
  ●皇朝通典卷三十六·佚名
  缉匪例·佚名
  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司马迁
  卽位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智觉禅师明本(中峰广录 梅花百咏)·顾嗣立

    明本,号中峰,钱塘人。住雁荡村,姓孙氏,出家吴山圣水寺。闻高峰原妙禅师居天目山,往叩之,一见驩然,薙染于师子院,遂契妙旨。与断厓义公俱为高峰座下,或问优劣,曰:义首座固是根老竹,其如七曲八曲,惟本维那却是竿上林新篁,他日成材,未易

  • 卷八十三·陈焯

    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八十三兵部主事陈焯编吴 莱【字立夫浦阳人集贤大学士直方子也天资絶人七岁能属文读书目涉成诵尝往族父家日易汉书一帙以去族父廹扣之莱口诵一字不遗延佑七年以春秋举上礼部不第退居深褭山中益

  • 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班固

    昔周监于二代,三圣制法,立爵五等,封国八百,同姓五十有余。周公、康叔建于鲁、卫,各数百里;太公于齐,亦五侯九伯之地。《诗》载其制曰:“介入惟籓,大师惟垣。大邦惟屏,大宗惟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所以亲亲

  • 列传第六十七 四夷·房玄龄

    ○东夷夫余国 马韩 辰韩 肃慎氏 倭人 裨离等十国 ○西戎吐谷浑 焉耆国 龟兹国 大宛国 康居国 大秦国 ○南蛮林邑 扶南 ○北狄 匈奴 夫恢恢乾德,万类之所资始;荡荡坤仪,九区之所均载。考羲轩于往统,肇承天而理

  • 石匮书后集卷第二十·张岱

    甲申死难列传(有总论)夫生死之于人,亦大矣!而老子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则是于死之外,更有甚于死者。故同一死也,而人复于死之中,生分别焉、列等第焉。曰:若人也,于死而无媿色;若人也,于死而有媿色。犹之烈妇人以身殉节,■〈

  • 名山藏卷之三十六·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分藩记一◆分藩记一宗室诸侯王之患厚则骄溢薄则困辱无计划鉴之前世如出一辙明兴高皇帝以宋为惩内域削弱边圉弗威使胡人得逞中原而居闰位于是大封诸子连边陲北平天险为元故都以王燕东

  • 卷二十九刑法志三·黄遵宪

    第二章违警罪公判在违警罪裁判所所应受理者:一,书记局从检察官之求请而发传唤状于被告人者。二,因预审判事或上等裁判所判决宣告移转于本管者。第三百二十一条,上等裁判所谓初认为轻罪,即经审判更认为违警罪,移之本管裁判所

  • 卷二十三 刑法志 第三·班固

    【原文】夫人宵天地之貌,怀五常之性,聪明精粹,有生之最灵者也。爪牙不足以供耆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无毛羽以御寒暑,必将役物以为养,用仁智而不恃力,此其所以为贵也。故不仁爱则不能群,不能群则不胜物,不胜物则养不足。群而不足

  • 西夏传·脱脱

    西夏,本为魏拓跋氏之后嗣,其地域则在赫连夏国之方位。远祖思恭,唐末受赐姓为李,经五代至宋,世代保守疆域。至李继迁开始拓土,据有夏、银、绥、宥、静五州,沿边七镇,从东至西二十五驿,从南到北十余驿。子李德明,通晓佛书,精通法律

  • 武恪传·宋濂

    武恪字伯威,宣德府人。初以神童游学江南,吴澄为江西儒学副提举,推荐恪入国学读书。明宗(1328年在位)在当太子时便选恪为说书秀才。及太子出镇云南,恪也同行。太子欲起兵陕西,恪谏道“:太子往北行动,从国来说,要有君命;从家庭来

  • 齐人有冯谖·佚名

    【提要】 冯谖和孟尝君之间的故事是千古流传的美谈,是古往今来有识之士人人皆知的名篇。二人之间的故事显示了孟尝君睿智大度、善御人才的领袖风度,更显示了冯谖高瞻远瞩、谋略深远的战略家的魅力。 【原文】 齐人有冯

  • 卷十三 十三之二·孔颖达

    《鼓锺》,刺幽王也。[疏]“《鼓锺》四章,章五句”至“幽王”。○正义曰:毛以刺鼓其淫乐,以示诸侯。郑以为作先王正乐于淮水之上。毛、郑虽其意不同,俱是失所,故刺之。经四章,毛、郑皆上三章是失礼之事,卒章陈正礼责之。此刺幽

  • 二程子抄释卷五·吕柟

    明 吕柟 编杨廸录第十二【伊川语】问格物是外物是性分中物曰不拘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又问只穷一物见此一物还便见得诸理否曰湏是徧求虽顔子亦只能闻一知十若到后来达

  • 卷三十三·毛奇龄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毛氏传卷三十三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定公【公名宋襄公子昭公弟也諡法安民大虑曰定】元年此时公未即位当书昭三十三年至六月即位始称元年此即书元年者要是即位後改称之以一年不可有二君也史例也春王三月

  • 卷五·佚名

    △相品第五尔时三千大千世界百亿诸魔生如是念。今佛世尊入王舍城门。我等应以最上庄严。严饰此城门之内及彼地方。如彼城外天龙夜叉之所庄严。尔时世尊以他心智知百亿魔心之所念。欲以神通最上色相庄严佛处。是时世尊

  • 敬乡录·吴师道

    十四卷。元吴师道撰。本书为补宋洪遵《东阳志》中所记人物之缺而作,始自梁朝,迄于南宋末。每人皆先述其事迹,后录其诗文,并间有吴氏考证、按语。体例略近元好问《中州集》,但元氏借诗以存人,吴氏则因人以存诗文,故或有仅载篇

  • 仪礼集释·李如圭

    南宋李如圭集郑注贾疏,于《仪礼》多有发明的著作。30卷。宋自熙宁 (1068—1077年) 以来,罢废《仪礼》,学者多不传。乾道(1165—1173年)年间,有张淳订其讹; 淳熙 (1174—1189年) 中李如圭复为之集释。李氏生南宋,曾与

  • 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佚名

    全一卷。又称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消灾吉祥经。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谓于清净处设道场,诵持炽盛光陀罗尼,能袪除金、木、水、火、土等妖邪星宿之灾患。另有译者不详之佛说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