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

巴黎留学生相集作新世纪。谓中国当废汉文。而用万国新语。盖季世学者。好尚奇觚。震慑于白人侈大之言。外务名誉。不暇问其中失所在。非独万国新语一端而已。其所执守。以象形字为未开化人所用。合音字为既开化人所用。且谓汉文纷杂。非有准则。不能视形而知其字。故当以万国新语代之。余闻风律不同。视五土之宜。以分其刚柔侈敛。是故吹万不同。使其自已。前者唱喁。后者唱于。虽大巧莫能齐也。万国新语者。本以欧洲为准。取其最普通易晓者。糅合以成一种。于他洲未有所取也。大地富媪博厚矣。殊色异居。非白人所独有。明其语不足以方行世界。独在欧洲。有交通之便而已。欧洲诸语。本自希腊罗甸[本页之《民报》链接内之文字版作“罗旬”,若有误,烦更改]孳乳以成。波澜不二。然改造者不直取希腊罗甸之言。而必以万国新语为帜者。正由古今异撰。弗可矫揉。以此相稽。则汉语之异于万国新语。视万国新语之异于希腊罗甸。其远弥甚。在彼则以便俗为功。在此则以戾匡从事。既远人情。亦自相抵忤甚矣。若夫象形合音之别。优劣所在。未可质言。今者南至马来。北抵蒙古。文字亦悉以合音成体。彼其文化。岂有优于中国哉。合音之字。视而可识者。徒识其音。固不能知其义。其去象形。差不容以一黍。故俄人识字者。其比例犹视中国为少。日本人既识假名。亦并粗知汉字。汉字象形。日本人识之。不以为奇恒难了。是知国人能遍知文字以否。在强迫教育之有无。不在象形合音之分也。识字之难。未若辨别草木。草木形类而难分。文字形殊而易别。然诸农圃。识草木必数百种。寻常杂字。足以明民共财者。亦不逾数百字耳。治文学者犹采药之夫。治小学者犹博物之彦。虽稍艰阻。不必夫人而能之也。古之小学。习书计与五甲六方。故人人知文字。计之粗者。乘除开方诸术。习之易矣。然今世士人。尚非尽人能解。岂汉算独难治哉。士人知书而愚于计。商贾识计而短于书。由其用有缓急。故治之有先后也。至于庶业滋繁。饰伪萌生。人不知书。则常苦为人所诈。夫农夫操耒。若无事于知书。乃至陶人抟土。梓匠营宫。妇功刺绣。锦官织缯。工艺精良。视农耕为难习矣。然皆十口相传。不在载籍。当其习此。以为文字非所急图。出而涉世。乃自悔其失学。书札契券计簿之微。犹待他人为之营治。欺诈不可以猝晓。隐曲不可以自藏。斯亦爽然自咎也。若豫睹知书之急。谁不督促子弟以就学者。重以强迫教育。何患汉字之难知乎。或言日本虽用汉字。凌杂无纪。支绌亦可睹矣。汉人守之。其不利亦将等于日本。此未辨清浊之原也。日本语言。故与汉语有别。强用其文以为表识。称名既异。其发声又财及汉音之半。由是音读训读。所在纷猱。及空海作假名。至今承用。和汉二书。又相羼厕。夫语言文字。出于一本。独日本则为二本。欲无凌杂。其可得乎。汉人所用。顾独有汉字耳。古今语虽少不同。名物犹无大变。至于侪偶相呼。今昔无爽。助词发语之声。世俗瞀儒。疑为异古。余尝穷究音变。明其非有差违。作释词七十馀条。用为佐证。今举数例。孔之与好。同训为嘉。古音本以旁纽双声相转。故释器云肉倍好好倍肉者。好即借为孔字。古者谓甚曰孔。今者谓甚曰好。好大好快。若古语则言孔大孔快矣。小尔雅肆训极。说文肆训极陈。大雅其风肆好。肆好者。极好也。今辽东谓极备曰有得肆。苏州谓极热曰热得肆。训肆为极。是与古同。肆杀同部。去入一声。故夏小正狸子肇肆。传谓肆借为杀。宋人谓极好曰杀好。即古言肆好矣。今人谓极陈力曰杀力。即常言肆力矣。说文㭒从以声。亦从里声作梩。考工记里为式即己为式。明古音里与以同。古人说过去事。语终言矣。今人说过去事。语终言哩。哩即矣之声变也。商书以昵为祢。释兽以泥为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八 薛琡 敬显儁 平鉴·李百药
  卷二百五十二·列传第十一·脱脱
  后汉孝章皇帝纪上卷第十一·袁宏
  第九十五回 遘奇变醇王摄政 继友志队长亡躯·蔡东藩
  卷十三·佚名
  卷之九百四十四·佚名
  卷之五百三·佚名
  ●卷上·辜鸿铭
  ●卷四·朱彭寿
  今献备遗卷二十七·项笃寿
  金佗续编卷十二·岳珂
  附录一·冯玉祥
  李焘传·脱脱
  史昭传·张廷玉
  卷一百二十五·宋敏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卢祖皋·唐圭璋

      祖皋字申之、又字次夔,号蒲江,永嘉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嘉定十一年(1218),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十三年(1220),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十四年(1221),著作郎。十五年(1222),将作少临。十六年(1223),权直学士院。有蒲江词藁。   宴清

  • 卷十一·张元凯

    七言绝句军中乐二十首有序余结发时阅史册,载古名将度绝幕以邀奇勋,乃心翩翩向慕之也。抚壮而世及戎官,则束湿文法,无能远引尺寸以自树,服兜鍪而荷剑戟,不过以之趋蹡蒲伏于街亭司府间耳。嗟嗟人役,扰扰十年,载罹患侮命也。何如

  • ●附录·多隆阿

    例封文林郎乙酉科拔贡生多公墓志铭 张玉纶 鸣呼!公之墓,果何地耶?而予乃铭之。公少予六岁,方冀公之铭予,而予忍铭公乎哉!然事至今日,予又忍不铭公乎哉!于是,遥为之铭曰:岫岩之精瀛,□那之灵苞。含符吐毓,此奇英渊涵九德,沉潜六籍。

  • 御选明诗卷四十四·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四十四七言古诗九边贡赠尚子意气凭淩一当百闗西儒生五陵客少年学书复学劒老大蹉跎双鬓白门下诸生半赐麻闺中小妇犹炊麦布衣东来谒天子春日醉卧长安陌陌头花絮夕纷纷琼阁如天隔紫云浩歌翩然却归

  • 崔液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崔液唐代诗人。字润甫,崔仁师之孙,崔湜之弟。工五言诗,举进士第一。官至殿中侍御史。 上元夜 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崔液诗鉴赏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

  • 志第十三 律历下·魏徵

    开皇二十年,袁充奏日长影短,高祖因以历事付皇太子,遣更研详着日长之候。太子征天下历算之士,咸集于东宫。刘焯以太子新立 ,复增修其书,名曰《皇极历》,驳正胄玄之短。太子颇嘉之,未获考验。焯为太学博士,负其精博,志解胄玄之印,

  • 卷一百五十四 慶曆五年(乙酉,1045)·李焘

      起仁宗慶曆五年正月盡是年二月   春正月辛酉,四方館使、榮州刺史曹傅卒,特輟朝二日,贈保信節度使,諡恭懷。故事,官非三品無諡及輟朝,傅特以皇后兄故也。   甲子,內殿承制宋守信為供備庫副使,捕湖南蠻賊有勞也。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九十三·杨仲良

      哲宗皇帝   求直言   元丰八年三月,司马光入临毕,遂径归洛。太皇太后遣内侍梁惟简劳光,问所当先者,光乃上疏曰:『臣窃见近年以来,风俗颓弊,士大夫以偷合苟容为智,以危言正论为狂,是致下情蔽而不上通,上恩壅而不下达,闾阎

  • 书籍简介·黄宗羲

    本书(一册九八面五八、八○○字)原一卷,黄宗羲撰、今与另著「郑成功传」合刊,并收「行朝录」中之「隆武纪年」「鲁纪年」及「永曆纪年」三篇作为「附录」。所刊五文,均採自清宣统二年吴江薛凤昌辑编「梨洲遗著彙刊」。宗羲

  • 卷之一百五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一千四百六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六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六一○ 军机大臣奏山西巡抚巴延三解到黄廷桂奏疏缴进销毁片·佚名

    六一○ 军机大臣奏山西巡抚巴延三解到黄廷桂奏疏缴进销毁片乾隆四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据山西巡抚巴延三将黄检刊刻伊祖黄廷桂奏疏,从前在山西时曾送给巴延三及河东道叶佩荪,代州知州吴重光各一部,共计十二套,委员解送到京

  • 卷十三·高闶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十三宋 高闶 撰闵公元年春王正月不书即位者上不受于天子内不受于先君不正其始也齐人救邢凡书救者皆善之也然以狄之强而将卑师少岂能救之此必齐侯亲往但以逼于管仲畏简书之言非有实救之心所以

  • 出版说明·宗喀巴

            宗喀巴大师造        大勇法师译讲 智湛居士笔录        法尊译补 严定恭校 尘空治润一、本书原由大勇法师译讲五卷,及法尊法师于一九四二年补译止观章,但仅作略译,编辑成为第六卷,合

  • 茅檐集·魏学洢

    诗文别集。明代魏学洢撰。8卷。学洢字子敬,嘉善(今浙江嘉兴)人。魏大中之子,因救其父而有“忠臣孝子萃于一门”之称。是集一刊于钱棻(大中门人),再刊于其弟学濂,是为今本。卷 一为赋,卷二、卷三为诗,卷四至卷八为文。

  • 平砂玉尺辨伪·蒋大鸿

    《平砂玉尺辨伪》为地理风水学著作,为明末清初地理风水学家蒋大鸿所著。此书乃为蒋大鸿针对风水上多伪书的情况而进行辨伪,有拨乱反正而是地理学回归正途之功绩。蒋大鸿在此书“辨伪总论”章节中说:“地理多伪书,平尺者,伪

  • 伤寒指掌·吴贞

    《伤寒指掌》系热病著作。4卷。清·吴贞(坤安)辑撰。书成于(1796年嘉庆元年)。原作2卷,经其弟友石辑为4卷,刊于嘉庆十三年。吴氏行医30余年,私淑叶天士、薛生白。他探究伤寒之秘旨,辨析诸家之得失,推崇叶天士治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