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二二
考试天头原批:「宋考课与职官全同,存目不录。」
【宋会要】
淳熙元年四月二十八日,诏:「干道七年十月二十三日指挥,自今考试官并不许差知县,合于旧法内注文改『县丞不得差充考试官』为『知县不得差充考试官』。」
五月九日,臣僚言:「诸路漕司今秋考试官除知县不许差外,其余并止于见任官选差。如或不及旧来所差之数,则听那展考校程限,不必拘一月开院之例。如或其间寔有阙少员数过多去处,即欲令转运司申取指挥。」从之。
六月九日,诏:「考试刑法官一员,于郎官卿监内差;点检试卷官三员于,在京职事官内差。依绍兴二年七月指挥施行。」知开州吴宗旦奏:「试大法官常附铨试,故事差大理少卿或刑部郎官一员充考试,正、丞、评事共三员充考校。比年以来,止差丞一员充考试,评事三员充考校。所出题目,语言太繁,使人迷惑,铺引错谬。乞自今依旧差少卿或郎官一员充考试,正、丞、评事共三员充考校。但曾任左断刑官,虽在别部他寺监,亦乞通差。所出题目,限以千字,直问法意,毋事诡谲。」故有是命。
十二月二十六日,诏:「省试近在旬浃,比年试官不以三场通融取人,至有一言一对偶同其私意,遂以为合格。自今有司须参考三场,以较优劣。」从臣僚请也。
三年二月九日,命翰林学士知制诰兼太子詹事兼侍读王淮知贡举,试给事中胡元质、试侍御史范仲芑同知贡
举,尚书右司员外郎王、吏部郎官王希吕、司封员外郎巩湘、仓部员外郎江溥、军器少监薛元鼎、太常丞傅伯寿、秘书郎王公衮并参详,秘书郎吴飞英、司农寺丞何万、太府寺丞沈揆、删定官曾植、国子博士葛邲、太府寺丞朱绎之、太学博士刘溥、刘甄夫、删定官石起宗、盖经、乐备、国子监主簿彭椿年、国子正胡一之、武学谕何澹、国子录胡南逢、大学录王维之、知江阴军蒋雝、宣教郎张駉、临安府府学教授周硕、陈易、迪功郎郑锷并点检试卷。
六月十一日,铨试,命将作监徐子寅、少监吴飞英考试,大理丞燕世良、商汾商汾:疑误。同书选举二一之一作「商份」。又《淳熙三山志》卷二九载,商份字符晋,福清人,绍兴三十年进士,则作「商份」为正。、大理评事刘敏文考校点检试卷。
六月十五日,诏:「自今差充贡院帘内试官,并不得出帘外,干预帘外职事。如违,令本院长官觉察,具名闻奏,重作施行。」从国子监请也。
七月十一日,诏:「自今国子生解试、补试,其合避亲并别院收试,其或避亲嫌官,不得差充别院试官。」
四年三月二十日,诏四川类省试今就安抚制置使司置院类试。时已罢宣抚司故也。
六月七日,江南西路转运司言:「本路诸州军合差试官,旧例系五十员,计阙一十六员,乞于本路寄居待阙官内,曾经试中宏词及教官,或进士殿试第一甲,省试前十名,曾经升补上舍人内,选差一次。」从之。
二十五日,诏:「今岁科举,淮东、西两路所差试官,许于太平州、池州管内通融选差。如所差不足,即依淳熙元年五
月九日已降指挥,那展考校程限,不必拘一月开院之例。」
五年正月九日,命礼部尚书范成大知贡举,尚书刑部侍郎兼侍讲兼给事中程大昌、右谏议大夫萧燧同知贡举,太常少卿兼崇政殿说书齐庆胄、司农少卿戴几先、太府少卿傅淇、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太子侍读阎苍舒、尚书兵部员外郎何伯谨、监察御史潘纬、徐诩并参详,宗正丞沈揆、大宗正丞刘溥、秘书丞袁说友、大理正林元奋、太常博士章谦、枢密院编修官宇文作、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吴天骥、秘书省著作佐郎郑鉴、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何鹿、秘书省校书郎胡晋臣、叶山、宗正寺主簿胡南逢、大理寺主簿陈资深、监登闻检院黄阁、干办行在诸军审计司吴博古、提辖文思院万锺、提辖行在杂买务杂卖场张商卿、监行在草料场周文擢、临安府学教授高 、监行在编估打套局门陈义并点检试卷。
六月十一日,铨试命秘书少监郑丙、金部郎官梁总考试,秘书省秘书郎葛邲、大理正元徽之、大理评事张维、吴师尹考校点检试卷。
七年二月二十五日,武学公试,诏蔡必胜充武学公试考校官。宰臣赵雄言必胜系武举魁首故也。
七年四月二十四日,江西转运司言:「今岁科举,本路诸州军见任出身官共四十六员,内一十员系六月以前任满,计阙一十九员。若用淳熙四年体例,差寄居待阙内试中教官、宏词、省试
上十名、殿试第一甲人,缘本路昨来所差寄居待阙,今已赴官事,故别无应格之人。乞权于本路寄居待阙官选差文学优长曾充试官者一次。」从之。
八年正月七日,命试吏部尚书兼修玉牒官兼修国史王希吕知贡举,试礼部侍郎郑丙、侍御史黄洽同知贡举,左司郎中杜民表、吏部员外郎沈揆、刑部员外郎吴宗旦、监察御史余端礼、颜师鲁、著作郎朱时敏、袁枢、秘书郎范仲艺并参详,太常丞汪义端、宗正丞王蔺、枢密院编修官李嘉谋、徐谊、删定官郭明复、奚商衡、著作郎詹骙、李巘、校书郎赵彦中、熊克、杨辅、尚书六部监门赵大猷、秘书省正字刘光祖、将作监主簿王谦、主管吏部架阁文字吴天骥、主管工部架阁文字樊抑、监行在丰储西(食)[仓]门周震来、监行在惠民南局徐玠、提领户部犒赏酒库所干办公事刘德秀、监行在太平惠民北局方有开点检试卷。
十一日,诏:「自今省试封弥官,依祖宗典故,差郎官卿监以上在院供给,并依参详官例。」臣僚言:「封弥、誊录、巡捕官,多是差刑部及厘务官,既不谙事体,又官卑人微,不敢谁何,弊幸多在封弥所,至有涂抹试卷,漏泄字号,折换印缝,能文者反被其害。景佑五年,翰林学士丁度知举,其封弥官则三司副使姚仲孙、殿中侍御史方偕也;庆历二年,翰林学士聂冠卿知举,其封弥官则龙图阁直学士孙祖德、直集贤院田况也;庆历六年,翰林
孙抃知举「翰林」下疑脱「学士」二字。,其封弥官则侍御史仲简、三司判官周陵也。封弥所差官,多清望之官,故奸弊亦消于未然。近时差官既轻,吏辈益无忌惮,其弊有不可胜言。」故有是命。
六月十一日,铨试,命吏部郎官詹仪之、刑部郎中吴宗旦考试,秘书省校书郎姚颖、大理寺丞俞澄、大理评事陈榛、郗师成考校点检试卷。
九年二月十八日,太常少卿(俞)[余]端礼言:「试院全籍门禁严密,以防奸弊。缘监门多差监当及在部小官,皆得慢易。乞自今监门官并差六院官及临安府通判。」从之。
十年三月十九日,两浙漕臣言:「本路合差试官八十二员,其间有任满事故疾病替移之人,不及所差员数。昨淳熙四年,江西转运司已蒙朝廷许权于本路寄居待阙官内,将曾经试中宏词及教官,或进士殿试第一甲、省试前十名并升补上舍人内,选差一次。本司今乞于前项寄居待阙官内权行选差。」从之。
十一年正月九日,命户部尚书王佐知贡举,中书舍人兼侍讲王蔺、右正言蒋继(同)[周]知贡举,监察御史朱安国、太常少卿王信、宗正少卿史弥大、秘书少监沈揆、尚书右司郎中朱时敏、宗正寺丞张叔椿、秘书省著作郎何澹、著作佐郎范仲艺并参详官,太常丞李嘉言、秘书丞黄伦、大理寺丞赵善誉、赵大猷、司农寺丞方有开、太府寺丞赵巩、敕令所删定官张涛、王三恕、程宏图、国子监丞彭仲刚、诸王宫大小学教授梁汝
永、国子博士莫叔光、太学博士章颖、太常主簿谢修、军器监丞胡长卿、司农寺主簿张逊、监都进奏院王厚之、张伯垓、主管官告院计衡、监左藏南库郭彖并点检试卷,监登闻检院赵善坚、大理评事钱宇并差监大门,提辖榷货务都茶场孙逢辰差监中门,大理评事王欣差主管牒试避亲官,监察御史陈贾充别试所考试官,大理司直郑湜、校书郎奚商衡、太常博士倪思、太学博士王叔简并点检试卷。
十三年七月十三日,臣僚言:「切见近年诸路州军科举,转运司所差考校官,以见任官不足,听于待阙合格者选差。又考校官习诗赋者,未必熟于大义,习经学者未必熟于声律,苟不参酌于其间,所取未必尽应程度,故所差不可不均。乞令诸路转运司,凡待阙被差者,止令考校,不与出题。其有学生就试者,试官自陈回避。如或隐而不言,后因事发觉,重寘典宪。」从之。
二十一日,福建路转运副使赵彦操、转运判官王师愈言:「窃见福州每岁就试之士不下万四五千人,而考试官止差十员,建宁府亦不下万余人,而考试官止差八员。且以建宁府计之,通三场则三万三千卷,分之八房,每房皆四千八百余卷。在法不满三百人,试官二员,每添五百人,添官一员。乞于福州添试官三员,建宁府添试官二员。庶几稍分其劳,不至以繁冗失士。」从之。
八月五日,臣僚言:「向来解试不差学官,岂不以月书季考,习熟其文,去取
高下之间,虽未必容私,〔然〕是非众多之口(然),易以兴谤。与其决去防闲,欲使人各自尽其公心,孰若防闲具存,能使人不得议其私意。目今科场差官在即,乞依旧例免差学官,非特释举子之疑,亦足弭学者之谤。」从之。
十二日,臣僚言:「乞自今监学省试差官,以至诸路州军科举,并须酌量经义诗赋两科就试人数,均差治经人专考经义,习诗赋人专考诗赋。若文卷多寡不等,即以论策通融参酌。仍乞令两淮及其余远小州郡,若士人稀少去处,亦须至本月末方许开院。人数稍多,即量与展日。庶几差择精详,鉴裁加审,不失国家设科务在得人之本意。」从之。
十四年正月二十日,命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讲兼修国史洪迈知贡举,权刑部尚书兼侍讲兼太子詹事葛邲、右谏议大夫陈贾同知贡举,监察御史吴博古、秘书监兼太子左谕德国史院编修官沈揆、太常少卿朱时敏、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杨万年、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兼国史院编修官范仲艺、吏部员外郎石起宗、尚书考功员外郎郑汝谐、秘书省著作郎兼权金部郎官黄伦、著作佐郎兼权兵部郎官梁汝永、知大宗〔正〕丞兼权刑部郎官李详并参详官,宗正寺丞宋之瑞、秘书丞谢修、太府寺丞刘崇之、大理寺丞谢深甫、秘书郎倪思、太常博士黄黼、枢密院编修官张涛、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郑湜、冯震武、沈清臣、王齐舆、秘书省
著作佐郎兼魏惠宪王府教授黄唐、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载)[戴]履、大理评事陈杞、秘书省校书郎邓驲、将作监丞王厚之、太社令赵伯成、主管官告院曾三复、提辖行在杂买场杂卖场霍箎、干办行在诸司审计司周晔、孙逢吉、提辖行在左藏库李知己、主管尚书礼兵部架阁文字毛 、主管尚书刑工部架阁文字沈有开并点检试卷,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兼国史院编修官兼太子侍讲尤袤差别试所考试,太常寺主簿林大中、宗正寺簿许及之、监行在左藏西上库段世昌、监行在草料场陈来仪并差点检试卷。
六月一日,铨试、公试,命吏部郎中石起宗、刑部郎官吕公进并考试,太常博士黄黼、大理评事钱宇、陈杞、高诹之并点检试卷。
十一月二十五日,右正言黄抡言:「国家以文章取士,莫盛于进士之一科,名公卿,项背相望。比年以来,文风不振,士气卑冗,为学者不根乎经籍,从政者罕议乎教化,故文章委靡,诈伪日滋,选用之际,常患才难,岂非积习使然耶 唐室中叶,文尚偶俪,破碎大道。韩愈以六经之文,为诸儒倡,然后一变而为纯粹。本朝嘉佑中,刘几倡为怪僻之文,士子翕然效之。欧阳修适知贡举,痛加排斥,然后文体复归于正。厥今韦布之士数千万辈,求售有司,莫不以文艺相高,取其中的者以为程序。彼司文柄者,纵未得人人如韩愈、欧阳修,亦宜妙极一时之选。近年往
往推择不精,所取之士不厌人意。有司不明,诚或有之。臣尝推原其弊,其一起于朝廷以考校之官应副人情,其一起于朝廷以亲戚就试,而海行开具,以听御笔点差。应副人情则不问其能否,而惟视其厚薄;(每)[海]行开具则莫知其底里,而惟付之于幸不幸,此有司所以多不得人也。今来省试在近,加以覃恩免解而来者甚多,尤非常年之比。乞预诏大臣,精加选择,勿以人情之故而为场屋之害。其或不免于开具,亦不多其数,而具其所可具者,以备采择。如或老或病,虽登科,碌碌无闻,勿以充数。」从之。
绍熙元年正月二十四日,命权吏部尚书郑侨知贡举,右谏议大夫何澹、权吏部侍郎陈骙同知贡举,太常少卿邱 、户部郎官谢源明、谢深甫、将作少监兼直学士院倪思、宗正丞张涛、大宗正丞邵骥、秘书丞黄艾、秘书省著作郎邓驲、著作佐郎卫泾、黄由参详,司农寺丞孙逢吉、太府寺丞曾三复、秘书郎李寅仲、枢密院编修官陈士楚、校书郎王叔简、国子监丞虞俦、秘书省正(书)[字]石宗昭、太常寺主簿徐楙、宗正寺主簿郑公显、国子监主簿闾丘泳、监登闻检院黄灏、监都进奏院李谦、主管官告院孟浩、干办诸司审计司何异、干办诸军审计司俞言、干办诸军审计司祝禹圭、主管吏部架阁文字吕宗孟、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李大异、国子监书库官方廷坚、朝奉郎王源、奉议郎彭龟年、彭寅、宣教
(教)郎陈 点检试卷,别试所监察御史林大中考试,考功郎中楼钥、太常博士汪逵、枢密院编修官李沭、司农寺主簿李唐卿点检试卷。
六月十日,铨试,命大理少卿吕公进、考功郎中楼钥考试,大理寺丞许岱、大理评事高诹之、沈宗渊、太学博士沈有开、太学正田澹考校。
十三日,诏干办诸军审计院俞丰差充类试封弥官兼监誊录官。其先差姜尧章,却令出院,以臣僚言太学补试周赋魁争讼事,送有司勘鞫,闻者怪骇。此弊起于封弥誊录之不谨,乞于六院四辖及在京局务官内选差有风力之人,免滋吏奸。故有是命。
三年六月十八日,诏:「诸路转运司考试官,并须依公选差,毋得听受请托,容其有所避就。及诸州试院封弥官,专差幕职官一员,其对读官亦差粗识文理者为之。」以臣僚言:「州郡待试官之礼,厚薄不同。嗜利之人计嘱漕臣,乞差优厚去处,知彼州所得之薄,则妄申有亲戚就试以避之。漕臣迫于请托,未免曲从。封弥官不得其人,则吏因缘为奸,取受情嘱,毁匿有名士人文卷。对读官全不晓文理,则程文之详赡者,或为誊录人节略首尾,以至见黜。正缘州郡所差官不过丞簿监当,素不经历,又无事权,不能检束吏奸,遂使士人优长之文暗遭毁弃。」故有是命。
八月三日,礼部侍郎倪思言:「太学解试,考官选自朝廷,无事关防。惟是外处考官,所差未必一一得人,其怠惰
者厌文卷之多,其轻率者有忽略之意,至有谩取数卷应数,其余或不加点抹,或妄批一两字于卷首,而初未尝过目者。士子程文或不幸而遭之,虽是优长,不免黜落。又有考官入院之后,偶尔病患,虽欲考校,力所不及。而同时考官不肯为之分考,则分一房之卷,亦将平沉。至于去取之际,执私占吝,不相通融。或一房之中,合格者多,不容兼取;或全无文字,坚欲取之。则是士子程文,去取不系工拙,特出于幸不幸耳。凡此等弊,皆不可不革者也。乞下诸处试院,命考官精加考校,虽是落卷,必须批抹所以落之之由。其试官入院,万一果有病患,考校力所不及,则令监试随宜分与众考官均考。至于所取合格卷子,亦令公心商议,务相通融,不得徇私。如此,则前弊庶乎其可革矣。」从之。
四年正月十日,监察御史曾三复言:「太学解试,不差学官。盖员数不多,易为融那。若省试乃合诸路进士,考试官不下四五十员,若不差学官,安所遴选 且学官无非朝廷擢用之人,其选素精。倘于考校之际,不务为国抡材,而尚徇私情,则岂但不可为省试考官而已。况前此固有逼省试之期,方迁为学官而不差者,又有数日之间偶移他职而被差者,何其乍公乍私之异也!乞明诏大臣,略去嫌疑,不必拘泥不差学官之说。如差点检试卷官,则乞多选去科场未甚久者,庶得省记近时举子之文,可以革广场蹈袭
之弊。」从之。
二十四日,命吏部尚书赵汝愚知贡举,给事中黄裳、左司谏胡珣同知贡举,度支员外郎王厚之、将作少监黄艾、监察御史汪义端、太常丞李谦、宗正丞郑公显、秘书省著作佐郎沈有开、司农寺丞彭龟年、秘书省著作佐郎李唐卿参详,大理寺丞彭演、秘书省秘书郎范仲黼、太常博士陈 、诸王宫大小学教授杨大法、秘书省正字蔡幼学、宗正寺主簿李景和、监登闻检院杨大全、干办行在诸军审计司范荪、太学博士邵康、曾秘、太社令陈岘、国子监主簿王源、将作监主簿李大异、国子正田澹、太学正颜棫、国子录陈邕、太学录雷孝友、奉议郎吴猎、主管尚书户部架阁文字孙元卿、从事郎苏大任点检试卷,别试所秘书省著作郎黄由考试,太府寺丞程九万、秘书省校书郎王奭、太常寺主簿张贵谟、军器〔监〕主簿曾三聘点检试卷。
六月初十日,铨试,命吏部郎中林湜、度支郎中沈枢考试,秘书省著作佐郎王容、大理评事钱菶、黄培、陈景俊、大理寺主簿王宁考校。
庆元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命礼部侍郎木待问知贡举,起居郎王容、右正言施康年同知贡举,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宇文绍节、仓部郎中孟纶、监察御史邓友龙、宗正丞兼金部郎官张布、著作郎兼考功郎官萧逵、大理寺丞汪文振、胡元衡、秘书郎陆峻参详,司农寺丞盛庶、太府寺丞赵梦极、国子监丞朱钦则、秘书省校
书郎周梦详、太常寺主簿叶宗鲁、大理寺主簿张诉、监登闻检院锺将之、监都进奏院曾槐、主管官告院黄景说、干办诸司审计司陈铸、干办诸军审计司林行可、干办诸〔司〕粮料院叶时、武学博士朱质、国子监主簿谈钥、大理评事李蔓卿、提辖文思院黄谦、主管吏部架阁文字顾杞、主管户部架阁文字黄、主管礼兵部架阁文字王庭之、监榷货务都茶场尚朴点检试卷,避亲别试礼部员外郎颜棫考试,司农寺丞余崇龟、提辖榷货务都茶(房)[场]巩嵘、国子监书库官高文善点检试卷。
二十五日,命吏部尚书叶翥知贡举,吏部侍郎倪思、右谏议大夫刘德秀同知贡举,左司郎中张涛、国子司业高文虎、吏部郎中郑公显、吏部郎官张贵谟、吏部员外郎官卫泾、监察御史胡纮、姚愈、著作郎王奭、著作郎兼司封郎官颜棫、著作佐郎兼刑部郎官李璧参详,大宗正丞范荪、大理正罗克开、大理寺丞陈朴、宋思远、司农寺丞杨大全、秘书郎费士寅、太常博士刘诚之、枢密院编修官陈广寿、秘书省校书郎余复、陈岘、太常寺主簿张经、大理寺主簿陈希点、主管官告院黄闻、干办诸司审计司商飞卿、干办诸司粮料院周莘、太学博士沈继祖、国子正曾渐、武学谕杨寅、国子录潘友端、太学录陈晅、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吴仁杰、主管礼兵部架阁文字王申、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锺必万、监左藏封桩下库叶挺点
检试卷,避亲别试宗正丞兼仓部郎官雷孝友考试,太府寺丞傅伯成、国子博士陈宗召、宗正寺主簿杨克忠、太学正易祓点检试卷。
六月十日,铨试,命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张贵谟、刑部员外郎朱翱考试,大理寺丞宋思远、李珏、枢密院编修官陈广寿、大理评事奚士逊、太学博士俞烈考校。
同日,铨试,命礼部员外郎颜棫、刑部郎官陈景俊考试,大理正宋思远、司农寺丞盛庶、大理寺丞邵衮、大理寺主簿陈铸、大理评事史渊考校。
庆元四年三月二十五日,臣僚言:「国家三岁大比,宾兴贤能,异时公卿大夫皆繇此涂出。苟不正其始,于有司文衡者泛焉无择,使得以异端邪说鼓倡于其间,一旦入仕,其愚有不可胜言。比年以来,伪学相师,败乱风俗,所赖圣明力挽狂澜,一归于正。学校文词之体,官吏荐举之式,关防曲尽,然士风已正,而异端邪说之弗戒,则足以害至治。科场主文之官,寔司进退予夺之柄。倘或不知所择,使伪学之徒复得肆其险诐之说,则利禄所在,人谁不从,必至疑误学者。乞颁诏旨,将来科场,诸路运司须管精择议论正平、委非伪学之人,充诸州军考试官。仍开名衔,照应举格式,如涉伪学,甘寘典宪,申尚书省、御史台照会。此去科场不远,乞下诸路漕臣,预先体访所属合差试官之人,究见是与不是伪学的寔,庶几临期差拨,不至抵牾。」从之。
五年正月十九日,臣
僚言:「诸郡与漕闱考官,必差一员为点检主文,凡命题与所取程文,皆经点检,以防谬误。比年以来,徒为具文。一时考官,各骋己意,异论纷然,甲可乙否,以致题目多成乖谬。去岁秋举,诸州所申义题,或失之牵强,文理间断而不相续;或失之卤莽,文理龃龉而不相类。赋题论题,或失之破碎,文理扞格而不相贯,以至策问,专肆臆说,援引失当。皆由点检官不择才望之士,考官中有矜能挟气者,不同心商确,故有题目出于一人之见,其它官旁睨,不欲指其疵颣。及有摘发其失,出题之官独被谴责,而无点检之名。乞今后漕臣若非由科第,即别委本路提刑、提举、总领有出身者,每举从朝廷专委一司选差试官,须择其素有文声名望、士论所推者充点检官,专以文柄责之。诸考官先供上题目,点检官斟酌审订,择其当理而不悖古训、兼通时务者,然后用之。及考官所取合格试卷,点检官仍加详校,公定去留。礼部俟其申到题目及程文,再行点检。如有乖谬,将点检官重行黜责。」从之。
正月二十五日,命权礼部尚书黄由知贡举,吏部侍郎胡纮、侍御史刘三杰同知贡举,太府卿杨王休、大理少卿赵介、礼部员外郎陈谠、监察御史程松、太常丞李景和、宗正丞孟必先、大理正奚士逊、秘书郎易祓参详,太常博士锺必万、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许开、秘书省校书郎李、宗正寺主簿王辉、监登闻鼓院
赵梦极、主管官告院徐似道、汪文振、干办诸司审计司余崇龟、太学博士萧逵、武学博士高似孙、国子监主簿杨济、军器监主簿俞亨宗、朝奉大夫林采、国子正王已、太学正陈晦、国子录胡元衡、主管礼兵部架阁文字王克勤、文林郎马惟和、监文思院朱庆弼、监左藏西库朱茂良点检试卷,避亲别试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汪义和考试,秘书郎毛宪、国子监丞王闻、干办诸司粮料院朱钦则、主管户部架阁文字留骏点检试卷。
六月十日,铨试,命刑部郎官王补之、礼部员外郎陈谠考试,大理寺丞蒋蔺、太府寺丞杨巘、大理评事史彰祖、翁潾、主管吏部架阁文字张嗣古考校。
嘉泰元年二月二十二十二日,知滁州许巽言:「三岁科举,至重事也。乃者诸路所差考官,或非其人,命题乖张,考文纰缪。或章句之不相属,或援引之非所宜,经义至失本旨,诗赋至失音韵,朝廷固尝小惩之矣。今科诏既颁,而差考官一节,其可不申严乎 夫经义诗赋各从其习,故习经义者声律之不知,犹习诗赋者不明经旨也。今而强之使参考,几何其不失士耶 乞敕诸路漕司,今岁所差考试官,一则审核其人之真伪,择端正而不堕浮靡者,以充考校。次则稽考逐官脚色,量逐州合差官之数,其诗赋多而经义少,则以三分为率,一分治经义官,二分诗赋官,俾专考之。若经义多而诗赋少,所差亦然。庶几各效所长,取
予精当。」从之。
三月二十九日,臣僚言:「士子程文,不过三场,而其定去留者,多在经义诗赋。然此二者,罕能兼通。今之学官,即向时之生员。今之考官,即向时之举子。未有以经义登科之后复习诗赋,未有以诗赋进身之后复习经义。昨来太学补试,有取魁赋而重迭用韵及落官韵者,此考官不习诗赋之病。前举诸州解试,有出经题而本文不相连属者,有不应作题目而出为题者,此试官不习经义之病。且以今日学官言之,监学官十余员,而习诗赋者终一二人。又诸路乡举,多是提举学事司临时差官应数,奚暇选择。乞今后差国子监太学官,宜照各人先来所习,为之均差。自今岁始,所差上舍试及发解试官,并参照所习,分令均平。并下诸路漕司、制置司,依此参照均差,仍开具试官所习申省部照会。」从之。
十二月四日,臣僚言:「窃惟国家设贡举之科,重考官之选,以求真才寔能,法至密也。士群试于有司,经义诗赋,各分所长,而考官之通于诗赋者,未必通于经。专于一经者,于他经或不能以通习。今使之兼任考校,而欲其精于去取,不亦难乎!曩者议臣尝欲均差经义诗赋之人,其说固已施行矣。使登第者众,固可选择。若其稍阙,则均差之说,将何所施 大郡考官员多,或可通融。若小郡员少,则均差之说,亦将安取 臣窃谓均差既非通论,兼习又难其人,莫若分遣诸郡教官,或可任责。
盖为教官者,非殿省试之前列,即学校之上游,其它或以履历得之,亦皆当世之名彦。况郡有月试,经义诗赋,考校既熟,鉴裁必精。乞敕诸路漕臣,自来岁大比为始,郡无大小,必差教官一人专主文衡,而他官则参预考校。」令礼部看详,本部言:「国子监集学官聚议,科举选差考官,合以经义诗赋兼通之人专主文衡,欲每处必差教授一人,委是允当。但照得诸路漕司选差考官,多以本司场屋为重。若以教官尽分诸郡,则漕司必致阙人。今欲于诸路干官及诸州职官内,有前名登第或试中教官之人,与诸州教授通融选择。仍于差帖内带兼检点试卷,则场屋之人,事体归一。」从之。
四年三月二十八日,两淛转运司言:「向来科举年分,本司未建试院之时,旋于余杭门外,擗截香积化度寺权充试院。后来本司虑恐骚扰寺院,科差人匠,借索什物,遂踏逐江涨桥之北空闲地段,建成试院,备办但干什物动使等,逐举引试,委是利便,绝无毫发科扰。近本司奏请,乞将碍格不碍格人,令主文三场,各自命题,可革假手之弊。又因臣僚奏请,乞将碍格不碍格人仿太学私试分廊之法。国子监勘当,却将碍格不碍格人,于此近去处,分作两院,同日引试。窃详试院之侧,皆居民屋宇,别无空闲去处可分两院。纵分两院,必须增差监试、帘里外一行官吏,添置合用什物等,种种非便,所费竹木芦席不止些少。
况近日府城居民遗火延烧官舍,本司见行分头盖造,尚自阙少,岂有余力可以隔截试院。今欲将碍格不碍格人且与分廊,各自出题引试。」诏令本司将试院措置擗截作〔两〕处引试,毋致交互。仍各出题目,更不增置试官。
开禧元年正月十九日,臣僚言:「进士一科,寔为至公之选。比年以来,士大夫尽公者鲜,科举之弊日滋。或先与试题,或私为暗号。殊不知科第前列与中选之人,异时朝廷往往擢用,乃以计较得此,何理哉!臣顷岁再叨学官,比者充员后省,备见本末,敢以一二弊陈之。其一,如公试、上舍试、铨试之类,皆循旧例,不置别试所。间有合避亲试卷,止是避房,往往并在收取之列。其初不顾嫌疑,继之遂成私曲。臣谓莫若于公试、铨试、上舍试,仍置主管避亲官,不置别试所,俾之牒试,以示至公。如是省试年分,即分别试所。有孤经,令改经就试。数内上舍试人数不多,或恐多是孤经,而试官员数亦少,若于百执事内,选其无亲戚在内舍者,委以考校,于理势尤便。其二,则省试近例有诸房旁通考校图,分与诸试官,每遇卷子入院,分散诸房考校。谓如第一场在某房,第二、第三场在某房,披图可见。以此试官之挟私者,便于寻索,公然较计,取其私党。莫若于省试卷子在帘里之日,委自知举分俵诸房考校,然后来上。所有旁通考校图,但置知举房中,以俟穿卷奏号,更不付之诸房。如此,则
试官挟私者不知卷子在是何房分,又不可明言寻索,则奸弊自然销弭。其三,则太学私试,以每月试中分数理为校定,将来可以免省,事体非轻。然自长贰、博士、正、录、丞、簿,下暨吏人,皆与诸生相接。曩者以公存心,自得其平。比岁私取之谤,动辄腾沸。臣谓太学内舍校定,当以公试、上舍试为上,而以私试次之。凡公试、上舍试不中选者,虽是私试中选,亦不得预校定之数,更不拘较到本年分数若干。自开禧元年为始,每岁止校定内舍优等一名,但以诸生公试或上舍试已中,而私试又中分数最多者,置在优选。仍以公试或上舍试合理三分者压私试四分比较,余照见行条法施行。如此,则岁终校定,皆得公试、上舍试中选之人,寔为公当,而私试(公)[分]数,止可凑数收使,于礼为顺。」诏令礼部契勘闻奏。既而本部言:「据国子博士赵大全等看详累举体例,省试、四川类试、太学诸路解试,并皆置别试院,所以杜绝亲故私取之弊,法意已详。独铨试、公试、上舍试,凡有亲戚,止是避房,不令别试。杂以他卷,谓之裹送,其间岂无私嫌 今令别试避亲,寔可以痛革其弊。其省试人多,使就别院。其上舍试,缘赴试少,差无亲嫌官考校,委得允当。但公试一节,如遇省试年分,系差试官及帘外等官共四十余员,避亲人数稍多,即令别院收试,临时照人数多少,申朝廷分等取放。如不系省试年分,公试锁院,试官
止有八人,避亲人数必少。窃恐取放不行,难为分等。乞于无省试年分,公试、上舍试差官体例,取索在朝官与太学在籍生员无亲嫌官考校,方充试官。其省试年分,却令避亲人就试别院,庶得公当。宗室省试人数不多,其避亲一节,欲照绍熙四年省试及逐举解试体例,并发过别院收试,庶于别院差考官数少,免避亲嫌疑。大全等照对三场取士,正欲士人各尽所长,自当三场分考,以见优劣。知举按图穿卷,以定去取。若今诸房各有旁通图,恐有计会互批之弊。臣僚所请,委是允当。大全等照对臣僚奏请太学内舍校定分数,及内舍生如遇上舍试、公试年分,私试分数止可以凑数收使,委可施行。但每岁内舍校定分优平二等,共校十人,以当年公试、私试或上舍试分数同凑。今来既只用上舍试、公试分数,缘从来公试,内舍、外舍生通同混试,往往内舍取人不多。谓如庆元六年公试,止有内舍生六人合格;嘉定元年公试,止有内舍生四人合格。今若依旧混试,窃恐当来校定,必不及十名之数。今乞将内舍生另项考校,以十分为率,所取不得过二分半。仍定取二名入第二等,取四、五名入第三等,余合格人并入第四等,衮同参入公试大榜取放外,有当年新升补人,既无公试分数,难以一年不令就试,赶趁校定。乞令赴私试如有分数,从臣僚所请,内舍公试三分压私试四分,其新补
人有四分,却在公试三分之下。如遇已十分校定,次年仍旧以公试式校定。」从之。
二十五日,臣僚言:「知举虽参以谏官,当付之以纠察之任,不必与议论去取于其间,庶几权尊而势一,人亦无得而议。」诏更差同知贡举一员。
是日,命礼部尚书萧逵知贡举,中书舍人陆峻、右谏议大夫李大异、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李璧同知贡举,太常少卿陈朴、秘书少监陈岘、左司郎中雷孝友、吏部郎中汪文振、赵梦极、著作郎邹应龙、秘书郎叶时、著作佐郎朱质参详,太府寺丞陈嘉猷、太常博士苏士能、枢密院编修官卓洵、商许、国子监丞留骏、将作监丞莫若冲、秘书省校书郎张从祖、许奕、秘书省正字苏大璋、太常寺主簿高文善、宗正寺主簿常褚、太府寺主簿黄畴若、主管官告院晁伯谈、干办诸司审计司乔梦符、干办诸军粮料院程卓、耤田令余嵘、国子监主簿范子长、主管礼兵部架阁文字唐吉先、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陈振点检试卷,避亲别试监察御史徐柟监试,右司员外郎陈希点考试,秘书丞兼考功郎官黄景说、秘书郎陈晦、监登闻检院鲁幵、干办诸司粮料院庄夏点检试卷。
六月十日,铨试,命礼部员外郎徐似道、大理正薛极考试,著作郎曾从龙、国子监丞范子长、大理评事史复祖、林大璋、蒋谊考校。
三年六月二十九日,臣僚言科举之弊,如漕司差考试官,不可不革。诏令礼部同
国子监看详:「照得漕司差考官,惧其泄而容私也,乃不明示以某州,特给付字号,俾于所经由州郡对同其字号,则躬书填以防吏奸,似可革弊。而州郡例于前期差监门官,以漕司所给字号畀之,俟其对同。彼监门率小官下吏,寡以廉耻自将,所给字号,又为高赀者得之,前途伺候,以行私嘱,又不容革矣。臣谓欲革私托之弊,莫若以漕司所给字号付之监试,监试非通、守则漕属官,其官稍高,则自爱稍切。对同字号之法,庶不至漏泄,而其弊去矣。今看详委是利便。但所买字号之弊,不独在逐州监门,其原在于发号之时,关防不密,致吏辈漏泄作弊。乞下诸路转运司,遇差试官发号之日,漕臣同属官躬亲差排分数,不得令吏人干预。仍立隔眼,疾速牒本州岛守臣收管,亦不得入吏辈之手,庶可稍革买解之弊。乞行下遵守施行。」从之。
嘉定元年六月十日,铨试,命礼部员外郎陈晦、刑部员外郎薛极考试,秘书省校书郎陆峻、秘书省正字陈模、大理评事李蔓卿、赵示庸夫、留晋考校。
三年四月二十四日,臣僚言:「三岁大比,弊端不一。漕司所差考试,多是寄居待阙官。而见任有出身人,或无势援,返处以帘外职事。以至寄居待阙被差者,本贯相去不远,率多私嘱之弊。每一揭榜,不能免人之议。州县创添寄居考官一员,则有一员人从批券及应(辨)[办]诸费,而寄居待阙挟势求差者,诸郡考官员数有
限,岂能 及 乞下诸路转运司,所差诸郡考试官,刷其见任内有出身官,尽数从公差委。如或久少一二员,许量展揭榜日子,令尽心考校,亦不至阙误外,有寄居待阙,并不许差充试官,庶可以得寔才。其有违戾者,令台谏觉察,重寘于罚。」从之。
四年正月十九日,权礼部尚书章颖言:「比年以来,每遇出 宣差省试官,自早至暮,至者不齐,以致宫殿门闭,不可入殿受 ,乃望拜于皇城门之外,遇雨则拜于漏舍之前,甚非所以重贡举、尊王命也。盖由宣押之际,宾客及门,不容排遣,遂至日晚,秉烛入院。人从喧杂,夜半乃定,尤费关防。乞凡当差官,自正月二十一日以后,并不许出谒受谒。至锁院日,宣唤及门,实时上马,前赴殿门,以候班齐而入。仍乞内侍省是日早发差官姓名并 牒,戒谕快行,所至催督,不令稽缓,庶几不至昏暮纷扰之患。」从之。
六月十日,铨试,命著作郎兼都官郎官任希夷、大理寺丞鲍澣之考试,太学正宣缯、大理评事赵时适、江模、任永年、干办诸军审计司杨宜中考校。
五年六月二十八日,铨试,命兵部员外郎何郯、大理寺丞费埏考试,秘书省正字孙德舆、主管户部架阁文字杨宏中、大理评事赵示庸夫、安伯恕、赵立夫考校。
六年十月二十六日,礼部侍郎范之柔言:「臣今岁科举,辅郡试官有昏耄不能视阅卷子,至令书吏读而卧听。窃详铨法,年六十,不许注县与尉,
盖恐精力不逮。况于校文去取,岂容昏耄备数 自今年六十以上,不许差充试官。如所差不及累举之数,则以卷子多寡纽算,展日放牓,却以空员供给均补考官。经义词赋,不同其习,节次臣僚申严分经考校之令,可谓允合人情。今岁科场,考官仍有混考经义诗赋者,则是不遵指挥。乞下诸路转运司,今后试官须将经义、诗赋人分经考校。或有违背,将监试并本房试官从漕臣闻奏镌责。如漕臣不觉察,许御史台弹劾。」从之。
九年六月二十四日,右谏议大夫应武言:「臣窃闻四川类省试有考官徇私纳贿,去取不公,预选之人不协舆论,固当奏罢矣。近年所闻,或谓徇私之弊已久,朝廷不能尽知。盖监试一员、考试一员,系朝廷 差外,自余考试、点检试卷官,并令制置司自行选差。近有有势力者,于差官之前,先事请托,或立暗号,或求题目,或私付文字,于考官、点检官内多所请嘱,虽封弥誊录,而寔知其姓名,虽文理 谬,而曲为之抆拭。方其未揭牓之前,某人为某人所厚,某人为某人所主,士子相与指目。逮至揭牓,悉如所言。又闻 差考官与制置司所差考官(各)[名]称职事既同,势不相统。监试官虽许抽摘试卷详定,然一人之力,不能遍周,既不足以禁考官之私;且考试官或系本路知州,而本路监司乃为监试,则考官限于职守之相临,又不足以止监司之私,由是蜀士抑郁无诉。乞将考试官
员数尽从朝廷选差,或将所差考官一员别立名称,同监试遍阅诸房卷子。或差东南人充监试,或(监)[差]不系监试官所部知州充考官。其被差者,不必专取文词之人,惟以公心取士为主,严行戒饬。」从之。
十年六月二十五日,铨试,命秘书丞楼观、大理寺丞沈绎考试,太学录徐凤、主管三省枢密院架阁文字何郯、大理评事蒋谊、郑定、史改之考校。
十一年十月四日,臣僚言:「窃见昨来朝廷凡遇差官考校,颇费选择。乞诏二三大臣,博求科第硕望,学问器识,佥论推重,布列班着,以备考官之选。」从之。
十二年十二月九日,臣僚言:「岁当大比,试于春官,知举主文衡,参详审当否。至于考校之初,去取之责,寔由点检试卷官,每举例选二十员,考卷一月,甫能竣事。脱有病者,又难分考。莫若就点检官内添一二员,俾我能胜文,文不我窘。都省照得近来宗子到省人数倍于常举,其点检试卷官若仍旧止差二十员,窃虑考校不精。」诏更添置点检试卷官二员,专一考校宗子试卷。
十三年七月二十五日,铨试,命金部郎官龚盖卿、大理寺丞赵善 考试,太常寺主簿黄灏、耤田令锺震、大理评事史湜、邢近、赵汝捍点检试卷。
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臣僚言:「证得宗子省试添差点检试卷官二员,专一考校,务欲精切。窃详宗子系二月九日引试,十一日方得考校,至二十七日攒号,计得十七日。且以
应举锁厅取应言之,共计一千二百七十四人,合经赋论策计之,则有三千四百九十四卷,内取应三百二十八人。两场试官二员,品搭分房,各当一千七百四十七卷。若赋论日考百卷,尚可仅了所分之数。若经义并策,穷日之力,可考五十来卷,十七日内不过八百五十卷,则尚有未考九百余卷。推原其故,自二十五日入院,半月方引宗子试。前既空闲,自然拥并在后。欲将宗子考官二员添入省试官内,证太武学宫试例,同共考校。既多二员,决不匆卒。又前来宗子就试别院,元差五员。今过太院,似可减省一员。况别院终场,以今年论之,有一百六十四人,若只四员,尽可从容。却以所减拨过太院,添作三员,数无增损,而考校劳逸却有通融。乞赐详酌。」
【小贴子】
「若欲宗子专员考校,不拨别院试官。拟将宗子
引试趱向初一日以前,庶得宽展,无先逸后劳之患。」札
付礼部,候将来省试年分检举施行。本部连送国子监
指定,据国子博士葛从龙等申:「证得省试凡半月方引
宗子,虽专差二员考校,至十一日方有卷考,拆号既迫,
拥并在后。一、欲别院减一员拨入太院,同共考校。一、欲
宗子引试趱向初一日以前。一、欲宗子试官二员添入
省试内,证太武学试例,同共考校。窃见三说皆是通融,
但别院试官四员,主文一员,却有避亲并武举、省试、宗
子及太学避亲公试,题目既多,拆号有限,恐难减入太
院。欲就初一日以前引试。缘正月二十五日锁院,收领
卷子,排比座图,恐难趱试。内将宗子试官二员添入省
试官内,证太学公试例,同共考校,委寔可行。今欲从所
陈,将考宗子试官同共考省试,却于考省试后,令诸考
省试官同共考宗子,试卷亦无拥并,彼此通融,劳逸皆等,
可精考校。今来寔散免举既多,乞检庆元二年体例增
添试官,乞指挥施行。」诏内参详官添一员,点检试卷官
添二员,对读官添六员。
十六年六月二十五日,铨试,命司封郎官陈贵谊、大理寺丞江模考试,秘书郎高似孙、国子监主簿姚子材考(试)[校]。
选举 ~ ~ 尚书左选 上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 赵知礼 蔡景历 刘师知 谢岐·姚思廉 卷三百九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九·脱脱 卷五十五·志第二十四·仪卫志一·脱脱 卷十三·浦起龙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三·李心传 名山藏卷之十四·何乔远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九十六·佚名 卷之二百七十四·佚名 尚史卷九十一·李锴 卷二十九·叶盛 卷六·叶盛 柳裘传·魏徵 黄得功传·张廷玉 卷三·阿桂 弇山堂别集卷四十九·王世贞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