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六节 军阀割据十五年

民国元年的民国有民国必须具备的条件吗?当然没有。在上了轨道的国家,政党的争权绝不使用武力,所以不致引起内战。军队是国家的,不是私人的。军队总服从政府,不问主政者是属于那一党派。但是民国初年,在我们这里,军权就是政权。辛亥的秋天,清室请袁世凯出来主持大政,正因为当时全国最精的北洋军队是忠于袁世凯的。中山先生在民国元年所以把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也与这个原故有关。我们以先说过在太平天国以前,我国并没有私有的军队,有之从湘军起。湘军的组织和精神传给了淮军,淮军又传给北洋军,以致流毒于民国。不过湘军和淮军都随着他们的领袖尽忠于清朝,所以没有引起内乱。到了民国,没有皇帝了,北洋军就转而尽忠于袁世凯。

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不拥护民国的宪法呢?我们老百姓的国民程度是很低的。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御国家,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的。如不加以训练,他们不知道大忠,那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和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野心家知道我国人民乡族观念之深,从而利用之以达到他们的割据企图。

工商界及学界的人何以不起来反对军阀呢?他们在专制政体下作了几千年的顺民,不知道什么是民权,忽然要他们起来作国家的主人翁,好像一个不会游水的人,要在海洋的大波涛之中去游泳,势非淹死不可,知识阶级的人好像应该能作新国民的模范,其实也不尽然。第一,他们的知识都偏于文字方面。古书愈读的多,思想就愈腐旧,愈糊涂。留学生分散到各国各校各学派,回国以后,他们把万国的学说都带回来了,五花八门,彼此争辩,于是军阀的割据之上又加了思想的分裂。第二,中国的读书人,素以作官为惟一的出路。民国以来,他们中间有不少的人惟恐天下不乱,因为小朝廷愈多,他们作官的机会就愈多。所以知识阶级不但不能制止军阀,有的时候,反助桀为虐。

那末,我们在民国初年绝对没有方法引国家上轨道吗?有的,就是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和三民主义。中山先生早已知道清朝不是中国复兴惟一的障碍。其他如国民程度之低劣,国民经济之困难,军队之缺乏主义认识,这些他都顾虑到了。所以他把建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但是时人不信他,因为他们不了解他的思想。他们以为清朝是我们惟一的障碍,清朝扫除了,中国就可以从几千年的专制一跃而达到宪政。这样,他们正替军阀开了方便之门。这就是古人所谓"欲速则不达"。在民国初年,不但一般人不了解中山先生的思想,即同盟会的会员,了解的也很少。中山先生并没有健全的革命党作他的后盾。至于革命军更谈不到。当时军队的政治认识仅限于排满一点,此外都是些封建思想和习惯,只够作反动者的工具。中山先生既然没有健全的革命党和健全的革命军帮他推动他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他就毅然决然让位与袁世凯,一方面希望袁世凯能不为大恶,同时他自己以在野的资格,努力造党和建设。

假使我民族不是遇着帝国主义压迫的空前大难关,以一个曹操、司马懿之流的袁世凯当国主,树立一个新朝代,那我们也可马虎下去了。但是我们在二十世纪,所须要的,是一个认识新时代而又能领导我们向近代化那条路走的伟大领袖。袁世凯绝不是个这样的人。他不过是我国旧环境产生的一个超等的大政客。在他的任内,他借了一批大外债,用暗杀的手段除了他的大政敌宋教仁,扩充了北洋军队的势力,与日本订了民国四年的条约,最后听了一群小人的话,幻想称帝。等到他于民国五年六月六日死的时候,他没有做一件于国有益,于己有光的事情。

袁死了以后,靠利禄结合的北洋军队当然四分五裂了。大小军阀,遍地皆是。他们混打了十年。他们都是些小袁世凯。到了民国十五年的夏季,中国的政治地图分割到什么样子呢?第一,东北四省和河北、山东属于北洋军阀奉系的巨头张作霖。他在北京自称大元帅,算是中华民国的元首。第二,长江下游的江、浙、皖、闽、赣五省是北洋军阀直系孙传芳的势力范围。孙氏原来是吴佩孚的部下,不过到了民国十五年,孙氏已羽翼丰满,不再居吴佩孚之下了。第三,湖北同河南仍属于直系巨头曾拥戴曹琨为总统的吴佩孚。第四,山西仍属于北洋之附庸而保持独立而专事地方建设之阎锡山。第五,西北算是吴佩孚的旧部下而倾向革命之冯玉祥的势力范围。第六,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属于一群内不能统一,外不能左右大局的军阀。第七,广东、广西、湖南三省是革命军的策源地。从元年到十五年,我们这个国家的演化达到了这种田地。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七 幸臣·萧子显
  卷一·本纪第一·柯劭忞
  第三十九回 故妃被逼与子同亡 御史敢言奉母出戍·蔡东藩
  第二十七回 刘太后极乐归天 郭正宫因争失位·蔡东藩
  凡例·商辂
  卷十·六朝(晋)·蒋一葵
  八○四 谕校书错误之皇八子永璇等俱着分别罚俸或注于纪录抵销·佚名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卷五·佚名
  澄斋日录 光绪廿五年己亥·恽毓鼎
   四、《论语》三周年·林语堂
  卷一百 上 叙传 第七十上·班固
  张烈传·魏收
  刘亮传·令狐德棻
  史圭传·薛居正
  傅宗龙传·张廷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下·瞿佑

      ○翰院忆江南  虞邵庵在翰林有诗云:“屏风围坐鬓毵毵,银烛烧残照暮酣。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又作《风入松》词云:“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

  • 田间诗学卷五·钱澄之

    陈谱略【陈者太皥虙戏氏之墟帝舜之胄有虞阏父者为周武王陶正武王頼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封其子妫满于陈都于宛丘之侧与黄帝之后封于蓟尧之后封于祝者共为三恪妻以元女大姬其封域在禹贡豫州之东其地广无名山大泽西望外

  • 卷八·杜文澜

    卷八临江僊[临江仙]秦观词、独倚危楼情悄悄句、按淮海集楼作樯、柳永、&M007383;觉小庭院一首、冷风淅淅句、淅误作浙、杏花天周密词、君恩厚空怜命薄句、厚误作薄、应从鲍氏所刻薲洲渔笛谱更正

  • 卷四十二·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四十二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陈与义简斋诗钞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汝州叶县人登上舍甲科历太学博士擢符宝郎?谪监陈留酒税南渡後避乱襄汉转湖湘踰岭峤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中累官翰林

  • 卷十四·李心传

     官制二  干道正丞相官名本末虞雍公独相久上眷礼极厚既又以梁叔子靖重欲遂相之而无其端会易三省官名乃议以仆射之名不正欲采用汉旧制改为左右丞相令学士礼官史官讨论时干道七年十二月辛酉也先是已有旨令百官依旧制

  • 卷第一百四十三·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齐纪九〔上章执徐(庚辰),一年。〕东昏侯下永元

  • 卷之一千三百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稽古録卷四·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有虞氏下帝作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元首君也股肱之臣喜乐尽忠君之治功乃起百官之业乃广言君得良臣乃能致治】臯陶赓之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赓续也言人君选任之明则股肱大臣无不忠良大

  • 卷三十·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三十乾隆三十年夏四月丁未防赞大臣爱隆阿疏奏廵查边界情形爱隆阿奏言臣于正月初一日领兵自伊犂起程过阿勒坦额黙勒驱逐越界游牧之哈萨克等查自哈喇哲克德至勒卜什毕什罕招摩多俱间有

  • 佛图澄传·房玄龄

    佛图澄是天竺人。本姓帛,从小就学习道术,尤其精通玄术。永嘉四年(311),来到洛陽,自己说有一百多岁,常常服气养身,能够许多天不吃饭。善于念祷咒语,能够役使鬼神。腹旁有一个洞孔,常用棉絮塞着。每晚读书时,就拔掉棉絮,这时,便有

  • 李东阳传·张廷玉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军籍身分居住京城。他四岁能够写一尺见方的大字,明景帝召见了李东阳,并且当面测试,景帝非常高兴,将东阳抱着放在自己的膝上,赐给他水果和纸币。后来景帝又两次召东阳讲解《尚书》要义,很合景帝的心意,命

  • 考工记解卷下·林希逸

    宋 林希逸 撰玊人之事此一官所记与典瑞略同葢周礼自是一手追记周人之事考工记又是一手或先或后固不可知亦皆追述古制而已况其间亦有错乱残缺处所以与典瑞又稍异也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

  • 卷八十·佚名

    △初分天帝品第二十二之四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无忘失法若常若无常。不应住恒住舍性若常若无常。不应住无忘失法若乐若苦。不应住恒住舍性若乐若苦。不应住无忘失法若我若无我。不应住恒住

  • 宗镜录卷第七十五·延寿

    夫总别二报障。于八识中定属何识。答。古释云。总报唯属第八识者。以第八最初生起。其前七色心等。皆依他第八方生。即第八能通与前七色心等。为所依。得名总报。别报唯在前六识。受报各别不同。名为别报。若总报定不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一·圆晖

      从此第二。明结等六门。就中分二。一正明结等。二诸门分别。就正明结等。分二。一明结等五门。二明六垢。就明结等五门分二。一标章。二别释。且第一标章者。论云。如是已辨随眠并缠。世尊说为漏瀑流等。为唯尔所

  • 风月鉴·吴贻先

    清嘉庆钞本《风月鉴》叙书影清嘉庆钞本《风月鉴》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十六回。不题撰人。据序知为吴贻先(一作“吴贻棠”)所作。吴贻先,字荫南,号爱存,弋阳(今河南光山县)人。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现存

  • 红绫枕·王度庐

    《红绫枕》连载于1926 年北京的《小小日报》(作者时年17岁),后由报社印行成单行本。该文连载时署名霄羽,出版时署名王霄羽,封面上印有“惨情小说”字样。因《红绫枕》中有鲁克探案内容,故亦可将其归入侦探小说系列。

  • 唐僧弘秀集·李龏

    诗总集。宋李龏编。十卷。选 录唐释子“名弘才秀”者五十一家(序称五十二 家)诗五百首,按人编次。其中选皎然诗七十 首、贯休六十一首、齐己六十首,余各有等差, 大体反映唐僧诗歌创作成就。按唐代僧人有专 集者不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