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节 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人物。他生在嘉庆十六年,一八一一年,比洪秀全大两岁。他是湖南湘乡人,家世业农。他虽没有下过苦力,他的教育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成翰林的时候,正是鸦片战争将要开始的时候。他的日记虽提及鸦片战争,他似乎不大注意,不了解那次战争的历史意义。他仍埋首于古籍中。他是一个实践主义的理学家。无论我们是看他的字,读他的文章,或是研究他的为人办事,我们自然的想起我们乡下那个务正业的小农民,他和小农民一样,一生一世,不作苟且的事情。他知道文章学问道德功业都只有汗血才能换得来,正如小农民知道要得一粒一颗的稻麦都非出汗不可。

在咸丰初年曾国藩官作到侍郎,等于现在的各部次长。他的知己固然承认他的文章道德是特出的,但是他的知己不多,而且少数知己也不知道他有大政治才能,恐怕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在他的事业起始的时候,他的声望并不高,他也没有政治势力作他的后盾。但是湖南地方上的士大夫阶级确承认他的领袖地位。他对洪秀全的态度就是当时一般士大夫的态度,不过比别人更加积极而已。

那时的官兵不但不能打仗,连乡下的土匪都不能对付,所以人民为自卫计,都办团练。这种团练就是民间的武力,是务正业的农民藉以抵抗不务正业的游民土匪。这种武力,因为没有官场化,又因为与农民有切身利害关系,保存了我国乡民固有的勇敢和诚实。曾国藩的事业就是利用这种乡勇,而加以组织训练,使它成为一个军队。这就是以后著名的湘军。团练是当时全国皆有的,并不是曾国藩独创的,但是为什么惟独湘军能成大事呢?原故就在于曾国藩所加的那点组织和训练。

曾国藩治兵的第一个特别是精神教育的注重。他自己十二分相信孔孟的遗教是我民族的至宝。洪秀全既然要废孔教,那洪秀全就是他的敌人,也就是全民族的敌人。他的"讨贼檄文"骂洪秀全最激烈的一点就在此:

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焉能袖手坐视,不思一为之所也?

他是孔孟的忠实信徒,他所选的官佐都是他的忠实同志,他是军队的主帅,同时也是兵士的导师。所以湘军是个有主义的军队。其实精神教育是曾国藩终身事业的基础,也是他在我国近代史上地位的特别。他的行政用人都首重主义。他觉得政治的改革必须先有精神的改革。前清末年的官吏,出自曾文正门下者,皆比较正派,足见其感化力之大。

曾国藩不但利用中国的旧礼教作军队的精神基础,而且利用宗族观念和乡土观念来加强军队的团结力。他选的官佐几全是湖南人,而且大半是湘乡人。这些官佐都回本地去招兵,因此兵士都是同族或同里的人。这样他的部下的互助精神特别浓厚。这是湘军的第二特点。

历史上的精神领袖很少同时也是事业领袖,因为注重精神者往往忽略事业的具体条件。在西洋社会里,这两种领袖资格是完全分开的。管教者不必管事,管事者不必管教。在中国则不然: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是政教不分,官师合一的。所以在中国,头等领袖必须兼双层资格。曾国藩虽注重为人,并不忽略作事。这是他的特别的第三点。当时绿营之所以不能打仗,原故虽多,其中之一是待遇太薄。曾氏在起始办团练的时候,就决定每月陆勇发饷四两二钱,水勇发三两六钱,比绿营的饷额加一倍。湘军在待遇上享有特殊权利。湘军作战区域是长江沿岸各省。在此区域内水上的优势很能决定陆上的优势。所以曾国藩自始就注重水师。关于军器,曾氏虽常说打仗在人不在器,然而他对军器的制造,尤其对于大炮的制造,是很费苦心的。他用尽心力去罗致当时的技术人才。他对于兵士的操练也十分认真。他自己常去督察检阅。他不宽纵他的军官,也不要军官宽纵他的部下。

曾国藩的事业,如同他的学问,也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要救旧社会旧文化,而那个旧社会旧文化所产生的官僚反要和他捣乱。他要维持大清,但大清反而嫉妒他,排斥他。他在长沙练勇的时候,旧时的官兵恨他的新方法,新标准,几乎把他打死了,他逃到衡州去避乱。他最初的一战是个败仗,他投水自尽,幸而被部下救起来。他练兵打仗,同时他自己去筹饷。以后他成了大事,并不是因为清廷和官僚自动的把政权交给他,是因为他们的失败迫着他们求曾国藩出来任事,迫着他们给他个作事的机会和权利。

猜你喜欢
  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五·柯劭忞
  卷三百二十二 元豐五年(壬戌,1082)·李焘
  卷六十九 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李焘
  序三·何乔远
  卷之一百十一·佚名
  ◎长老赌寿之佳话·李定夷
  五十九 曹寅奏报雨水收成并请圣安摺·佚名
  八一六 军机大臣福隆安等奏查明七月至九月总裁等校书记过次数应交部察议折·佚名
  陈序·陈乃干
  世家卷第九 高丽史九·郑麟趾
   五、论幽默·林语堂
  历年记下·姚廷遴
  李邴传·脱脱
  卷二百二十三·杨士奇
  卷二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二集卷二十一·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二十一古今体一百十首【庚午八】过漳河初入豫省即目成诗示抚臣鄂容安一水分燕豫提封制度周当秋廵狩处自古帝王州务本民风厚崇廉吏计修益须持後效方足慰先忧休

  • 卷23 ·佚名

    陈棣 次韵梅花四首 爱花长苦恼天君,政恐因花赋洛神。 江上风霜方破腊,岭头水雪已回春。 帮人远信来千里,浪蕊凡香隔一尘。 天与孤高超世俗,肯将剩馥乞蜂臣。 陈棣 次韵苏伯言题所居鉴止轩 小

  • 卷一百八·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八 明 曹学佺 编 方外五 释贯休【字德隐锺陵人】 古意六首 一雨火云尽闭门心冥冥兰花与芙蓉满院同芳馨佳人天一涯好鸟鸣嘤嘤我有双白璧不羡赵虞卿我有径寸珠别是天地精玩之室生白

  • 李玉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玉」生平不详。《花庵词选》录其词一首。 ●虞美人·春情 李玉 篆缕销金鼎。 醉沉沉、庭阴转午,画堂人静。 芳草王孙知何处? 惟有杨花糁径。 渐玉枕、腾腾春醒。 帘外残红春已透,镇无聊、殢酒厌厌病。 云鬓

  • 第十七回 盛京之宫院·德龄

    这一天,我们虽说是已经到了奉天,然而经过了好几日的长途跋涉之后,人已疲倦得不知所云了;大家都在希望赶快休息,无论这些盛京的宫院是何等的伟丽动人,也没有精神去细细察看了,至多只能象走马看花似的约略浏览一回,便算对

  • 永宪录卷一·萧奭龄

    圣祖仁皇帝御极之康熙六十有一年。岁在壬寅。上讳玄烨。章皇帝第二子。以前辛丑春正月即皇帝位。时年八岁。逾年改元。计践祚已六十二年。 按享国之久。自帝尧以下。惟商太戊七十五年。余未有越六十者。春正月丁亥朔

  • 卷七十九 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司马迁

    范睢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索隐】:按:汉书百官表中大夫,秦官。此魏有中大夫,盖古官也。须贾。【索隐】:须,姓;贾,名也。须氏盖密须之後。须贾为魏昭王【索隐】:按:系本昭王名?,襄王之子也

  • 離合根第十八·苏舆

      天高其位而下其施,故為人主者,法天之行,是故內深藏,所以為神;外博觀,所以為明也;任群賢,所以為受成;乃不自勞於事,所以為尊也;凡愛群生,不以喜怒賞罰,所以為仁也。故為人主者,以無為為道,以不私為寶。立無為之位而乘備具之官,足不

  • 卷九十四·湛若水

    <子部,儒家类,格物通>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九十四    明 湛若水 撰 蠲租 礼记王制曰古者公田借而不税市廛而不税关讥而不征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夫圭田无征 臣若水通曰借者借其力以

  • 第二十二章&nbsp;禅宗:静默的哲学·冯友兰

    "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已经是第二十八代。达摩于梁

  • 大日经略摄念诵随行法·佚名

      唐 不空译  大日经略摄念诵随行法(亦名五支略念诵要行法一卷)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稽首无碍智  密教意生子  依

  • 卷第十·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三 此下总明上卷所列十海之外亦各有所管十海。其中一海又各管不可说佛剎微尘

  • 第三章 摩诃三摩多之王系·佚名

    余[今于此处]除过去劫诸王之有无[不云],应说明现在劫之诸王。(一)说有关[彼等]王统、名字、种姓、年寿及持续时间之一切。卿等应闻如所说。(二)最初灌顶之王,地上守护者灯明者,谓刹帝利摩诃三摩多,统治王国。(三)彼子卢遮,谓刹帝利婆罗

  • 春明外史·张恨水

    现代长篇小说。张恨水著。原载1924年4月 12日至1929年1月24日北平《世界日报》副刊《明珠》。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5月出版单行本。收《后序》1篇。小说以“报人”杨杏园的恋爱史为情节主干,展示了军阀时代北京纷纭的人

  • 到莫斯科去·胡也频

    现代长篇小说。胡也频著。上海光华书局1936年6月初版。作品描写女主人公素裳为了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舍弃安逸舒适的贵妇人生活而投奔革命的历程。素裳的丈夫徐大齐是20年代中后期的新贵。素裳在生活条件优越的家庭中感

  • 东城老父传·陈鸿

    唐代传奇小说。1卷。陈鸿撰;一说系陈鸿祖撰。《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误录“陈鸿《开元升平源》一卷”,却未著录本篇。《宋史·艺文志》传记类著录“陈鸿《东城父老传》一卷。”陈寅恪据本篇中作者4处自称“鸿祖”,

  • 建炎时政记·李纲

    宋李纲撰。三卷。记事起建炎元年(1127)五月,终八月。绍兴五年(1135)三月进上。即纲奏议附录中的一种,其后析出单行。前有奏书原序。

  •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佚名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清实录光绪朝实录)595卷。陈宝琛、世续等修纂。1986—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清实录》中包括该实录。清代实录是一种编年体的史籍,资料来源于内阁和皇史宬的各种档案,以及各衙门的则例和禀牍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