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七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七

吴元年十一月癸酉朔,朱亮祖率舟师袭败方明善于乐清之盘屿,追至楚门海口,遣百户李德招谕之。

乙亥,夏主明昇遣使者邓良叟来聘,命良叟从大将军徐达军,观所下城邑。

丙子,大将军徐达师次下邳,遣都督同知张兴祖将宣武等卫军往徐州,进取山东诸州县。

戊寅,上阅《汉书》,谓侍臣曰:“汉高帝以追逐狡兔比武臣,发踪指示比文臣,譬谕虽切,而语则偏重。朕谓建立基业,犹构大厦,剪伐斵削,必资武臣,藻绘粉饰,必资文臣,用文而不用武,是斧斤未施而先加黝垩,用武而不用文,是栋宇已就而不加涂塈,二者均失之,为天下者,文武相资,庶无偏陂。”

己卯,大将军徐达兵至榆行镇,元佥院郦毅、镇抚孙惟德等降,达令黄蓬、张千户守之。

庚辰,平章韩政师次梁城,元同知枢密院卢斌、佥院程福等率众降。

是日,徐唐臣等至沂州。

辛巳,征南将军汤和克庆元。先是,和兵自绍兴渡曹娥江,进次余姚,降其知州李枢及上虞县尹沈煜,遂进兵庆元城下,攻其四门,府判徐善等率官属耆老自西门出降。方国珍驱部下乘海舟遁去,和率兵追之,国珍以众逆战,我师击败之,斩首及溺死者甚众,擒其伪副枢方惟益、元帅戴廷芳等,获海舟二十五艘、马四十一匹。国珍率余众入海,和还师庆元,徇下定海、慈溪等县,得军士二千人、战舰六十三艘、马二百余疋、银印三、铜印十六、金牌二、钱六千九百余锭、粮三十五万四千六百石。

壬午,沂州王宣叛,大将军徐达引兵进讨,克之。先是,上以宣来降故,遣徐唐臣等往谕之,令以兵从大将军征讨,唐臣等至,宣意不欲行,乃令其子信密往莒、密等州,募兵为备御计,而遣其员外郎王仲刚及信妻父老冯等诈来犒师,以缓我兵,大将军徐达受而遣之。仲刚等既还,宣即以兵夜劫徐唐臣等,欲杀之,众乱,唐臣得脱走达军,达闻之,即日率师径抵沂州,营于北门。达犹欲降之,复遣梁镇抚往说宣,宣使其郎中常某出见梁于西门,梁谓之曰:“我即张氏义子,蚤降,故得至今日,王平章不降,何待?”常归语宣,宣使迎梁入,谓曰:“吾降,吾降。”梁既还报达,宣复闭门拒守,达怒,遂进攻,分军营其南门,都督冯宗异令军士开坝放水,明日,达督军急攻其城。宣待信募兵未还,自度不能支,甲申,乃开西门以元所授沂国公印及子信、宣命出降,达令宣为书,遣镇抚孙惟德招降信,信不从,杀孙镇抚,与其兄仁走山西。于是王峄州右丞赵蛮子、莒州周黻、海州马骊及沭阳、日照、赣榆诸县并随信将士皆相继来降,达以宣反覆,并怒其子杀孙镇抚,遂执宣,杖而戮之,并戮王仲刚、常郎中等,命指挥韩温守沂州。

乙酉,定大都督府及各卫官制:大都督府左、右都督,正一品;同知都督,从一品;副都督,正二品;佥都督,从二品;参议,正四品;经历、断事官,从五品;都事,正七品;照磨,从七品;内外各卫指挥使司佥事、宿卫、镇抚,从四品;各卫镇抚,从五品;千户所镇抚,从六品;各卫知事,正八品;宿卫知事,从八品;断事官、提控、案牍、省注余官仍旧。

定盐运司使为正三品;同知,正四品;副使,正五品;运判,正六品;经历,正七品;知事,正八品;照磨、纲官,正九品;盐场司令,从七品;司丞,从八品;百夫长,省注。

以大都督府副使康茂才为都督府同知,鹰扬卫指挥使郭子兴、天策卫指挥使陈德并为佥都督。

定起居注给事中为正五品。

戊子,元沂水守将张云翰遣人送款于徐达。

己丑,汤和等既下温、台,庆元方国珍遁入海岛。上乃命中书平章廖永忠为征南副将军,帅师自海道会和讨之,祭海上诸神曰:“近命御史大夫汤和为征南将军,领兵取庆元、温、台等郡,今复遣中书平章廖永忠为之副,往庆元招抚军民,惟兹军士未尝涉海,兹经海上,惟神鉴之。”

方国瑛遣经历郭春及其子文信诣朱亮祖纳款。

庚寅,遣使谕大将军徐达等曰:“闻将军已下沂州,未知勒兵何向,如向益都,当遣精锐将士于黄河扼冲要,断其援兵,使彼外不得进,内无所望,我军势重力专,可以必克;若未下益都,即宜进取济宁、济南二城,既下益都,山东势穷力竭,如囊中之物,可不攻而自下矣。然兵难遥度,随机应变,尤在将军。”时金、火二星会于丑分,望后火逐金,过齐、鲁之分,占曰:“宜大展兵威。”故有是谕。

壬辰,方国珍部将徐元帅、李佥院等率所部诣汤和降,国珍见诸将皆叛,不得已,于是亦遣郎中承广、员外郎陈永奉书于和乞降,已而又遣其子明完、明则、从子明巩等纳其省院及诸司银印、铜印二十六并银一万两、钱二千缗于和。

以翰林侍讲学士朱升年老,免朝谒。

甲午,上沐浴出观圜丘,顾为起居注熊鼎等曰:“此与古制合否?”对曰:“小异也。”上曰:“古人于郊扫地,而祭器用匏陶,以示俭朴,周有明堂,其礼始备。今予创立斯坛,虽不必尽合古制,然一念事天之诚,不敢顷刻怠矣。”鼎曰:“主上创业之初,首严郊丘之祀,既斟酌时宜,以立一代之制,又始终尽其诚敬,此诚前代之所未及。”上曰:“郊祀之礼,非尚虗文,正为天下生灵祈福,予安敢不尽其诚?”时世子从行,上因命左右导之,遍历农家,观其居处、饮食、器用,还谓之曰:“汝知农之劳乎?夫农勤四体,务五榖,身不离畎亩,手不释耒耜,终岁勤动,不得休息,其所居不过茅茨草榻,所服不过练裳布衣,所饮食不过菜羹粝饭,而国家经费皆其所出。故令汝知之,凡一居处服用之间,必念农之劳,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使之不至于饥寒,方尽为上之道。若复加之横歛,则民不胜其苦矣。故为民上者,不可不体下情。”复指道傍荆楚谓之曰:“古者用此为朴刑,盖以其能去风,虽伤不至过甚,苟用他物,恐致殒生,此古人用心之仁,亦宜知之。”

元莒州守臣安统来归款。

乙未,冬至,文武百官朝贺如常仪。是日,太史院进《戊申岁大统历》。先是,本院会太常司议进历仪:宋以每岁十月朔,明堂设仗,如朝会仪受,来岁新历颁之郡县。今拟先冬至一日,中书省臣同太史院使以进历闻,至日黎明,上御正殿,百官朝服,侍班执事者设奏案于丹墀之中,太史院官具公服,院使用盘袱捧历,从正门入,属官从西门入,院使以历置案上,与属官序立,皆再拜,院使捧历由东阶升,自殿东门入,至御前跪进。上受历讫,院使兴复位,皆再拜,礼毕,乃颁之中外。至是,如仪行之。既而,上召御史中丞兼太史院使刘基,谓曰:“古者以季冬颁来岁之历,似为太迟,今于冬至,亦为未宜,明年以后,皆以十月朔进。”初,《戊申历》成,将入梓,基与其属高翼以所录本进。上览之,谓基曰:“此众人之为乎?”基曰:“是臣二人详定。”上曰:“历数者,国之大事,帝王敬天勤民之本也。天象之行有迟速,古今历法有疏密,苟不得其要,不能无差。春秋之时,郑国为一辞命,必裨谌草创,世叔讨论,子羽脩饰,子产润色,然后用之,故少有阙失,辞命尚如此,而况于造历乎?卿等推步,须各尽其心,必求至当。”基等顿首而退,乃复以所录,再加详较,而后刊之。

丙申,上御戟门,与侍臣论及郊祀,因言:“慕容超郊祀之时有赤鼠,大如马之异,太史成公绥占之,以为信用奸佞,杀害贤良,赋役繁重所致。是则妖孽之召,实由人兴,我尝以此自警,如公孙五楼之辈,余安肯用之?”起居注熊鼎等顿首曰:“慕容超信用奸佞,故贤良退而奸佞附之。今主上明圣,所用皆贤良,公孙五楼之徒,何从至哉?”上曰:“汝等宜勉之,苟有所见,毋隐也。”

朱亮祖兵至黄岩南监,方国瑛及其兄子明善来见,送之建康。

戊戌,上谓侍臣曰:“吾昨观舆地图,所得州县,天下三分,已有其二,若得材识、贤俊之士,布列中外,佐吾致治,吾以一心统其纲纪,群臣以众力赞襄庶政,使弊革法彰,民安物阜,混一之业,可以坐致。古语云:‘国无仁贤,则国空虚。’尔等其各举贤良,以资任用。”

己亥,中书参政傅瓛言:“应天府有滞狱当断决者。”上曰:“淹滞几时矣?”曰:“逾半岁。”上惕然曰:“京师而有滞狱,郡县受枉者多矣。有司得人,以时决遣,安得有此?”瓛顿首曰:“臣等不能统率庶寮,是臣罪也。”上曰:“吾非不爱其民,而民尚尔幽,抑近且,如此远者,何由能知?今狱囚审鞫明白,须依时决遣,毋使淹滞。”

庚子,克滕州。先是,大将军徐达命平章韩政略榆行、梁城诸镇寨,继又令政分兵扼黄河以断山东援兵,政乃遣千户赵实率兵略滕州。元守将杨知院驱军民老弱,婴城固守,至是,闻大军至,城中惧,杨知院遁去,遂克其城。

辛丑,大将军徐达师克益都。先是,达至临胊,元守将丁玉明遁去,及达至益都,玉明复来降,达因遣玉明入城,谕平章老保等,不下。达谓诸将曰:“老保所恃者,河上援兵耳。吾已分兵扼黄河,断其左臂,彼尚不知为釜鱼之计。”即督兵填坝,攻其城拔之,执老保与白知院等,平章普颜不花不屈,死,遂徇下寿光、临淄、昌乐、高苑等县及潍、胶、博、兴等州,获将士一万五百余人、马骡一千六百余疋、粮一十八万九千余石,令指挥叶国珍等守之。老保姓李氏,一名保保,阳武县中智保人,元至正壬辰,察罕帖木儿起义沈丘,老保从之,复罗山县,除泽州路治中。后平方脱脱之乱,老保以功改除枢密院知院,守石州,复随察罕帖木儿攻取山东。察罕为田丰、王士诚所害,老保与其甥王保保协力攻拔益都,遂升平章政事,留守益都。至是,与白知院俱送建康,老保保后从上幸汴,上遣之招谕王保保,保保鸩杀之。

上敕大将军徐达等曰:“若山东各城俱下,留兵一万守益都,余分守济南、济宁,然后大军进取河、洛、燕、冀,相机而动,其徐州仍益旧卒守之。”

壬寅,上谓省台官曰:“近代法令极繁,其弊滋甚。今之法令,正欲得中,毋袭其弊,如元时条格烦冗,吏得夤缘,出入为奸,所以其害不胜。且以七杀言之,谋杀、故杀、斗殴杀,既皆死罪,何用如此分析?但误杀有可议者,要之与戏杀、过失杀,亦不大相远。今立法正欲矫其旧弊,大概不过简严,简则无出入之弊,严则民知畏而不敢轻犯,尔等其体此意。”

征南将军胡廷瑞帅师度杉关,略光泽县,下之。

猜你喜欢
  卷一百四·志第五十七·礼七吉礼七·脱脱
  卷六 本纪六·赵尔巽
  卷四百四十五 元祐五年(庚午,1090)·李焘
  ●卷十·刘一清
  梦寐纪·张瀚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十·佚名
  卷之八十二·佚名
  自序·丁曰健
  乌古论元忠传·脱脱
  术赤传·宋濂
  刘球传·张廷玉
  曹震传·张廷玉
  卷二百五·杨士奇
  卷五十七·杨士奇
  卷四 周本纪第四·司马迁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周某·唐圭璋

      不知其名,周德材之子。   失调名   瑶仙伴。应讶我、归来晚。

  • 卷七·王世贞

      高子业少负渊敏,生支干与伪汉友谅同。既迁楚臬,恆邑邑不自得,发病卒,实友谅彭湖之岁也。其诗如“积贱讵有基,履荣诚无阶”,“既妨来者途,谁明去矣怀”,“茫然大楚国,白日失兼城”,“久

  • 卷一百五·列传第二·柯劭忞

      ○烈祖诸子   △哈撒儿 也生哥 势都儿 哈准 子按只吉带 哈丹 帖木哥斡赤斤 塔察儿 乃颜 别克帖儿 别勒古台 口温不花   烈祖神元皇帝六子:宣懿皇后生太祖皇帝,次哈撒儿,次哈准,次帖木儿斡赤斤;太祖异母弟别克帖

  • 石匮书后集卷第四十四·张岱

    熊汝霖、孙嘉绩、钱肃乐、郑遵谦列传(阙)陈万良、徐龙达、潘国绪、罗腾蛟、王祁、王翊、王兴列传(阙)

  • ●卷四·何刚德

    余生于咸丰五年,正值大乱。至十二岁而各省肃清,廿三岁到京时,完全一升乎景象。《传》云“十年生聚”,其期固不爽也。今日各省民生涂炭,不亚于咸同之时,特不知何日可生聚耳?《孟子》言:一治一乱。易卦于剥之后,继之以

  • 卷九十二·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九十二 唐 张守节 撰 淮隂侯列传第三十二   史记九十二 淮隂侯韩信者淮隂人也【楚州淮隂县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

  • 薛万均传·欧阳修

    薛万均本是敦煌人,后来移居京兆府咸阳县。父亲薛世雄,大业末年任涿郡太守,万均与其弟万彻因此客居幽州,以其才力勇武为罗艺所厚善。与罗艺一同归朝,高祖授予万均爵为上柱国、封为永安郡公。窦建德曾率众十万人入寇范阳,罗艺

  • 马理传·张廷玉

    马理,字伯循,三原人。同乡尚书王恕居家讲学著书,马理从他交游,受到他的指教。杨一清督察学政,见马理、吕木冉、康海的文章,大加赞赏说:“康生善于文章,马生、吕生精通经学,都是天下才子。”马理乡试中举,进入国学,与吕木冉及林虑

  • 卷一百三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三十四人物志十四宗室王公传十二【追封勤敏镇国公阿拜 追封慤厚辅国公塔拜 恪僖镇国公巴布泰  追封介直辅国公赖慕布 原封镇国公聂克塞 镇

  • 疾贪第三十三·桓宽

    【题解】此篇就贪鄙问题,进行辩论。贤良认为&ldquo;贪鄙在率(领导)不在下,教训在政不在民&rdquo;。只有为民上者,廉洁奉公,那么&ldquo;上之化下,若风之靡草,无不从教&rdquo;。大夫认为,&ldquo;贪而无厌&rdquo;在于下级官吏(长吏

  • 大雲初分解脱转福德藏法门健度第八·佚名

    尔时大雲密藏菩萨言:世尊,有十智甚深入无畏行法王法门。唯愿如来。广分别说。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有解脱一切恶法法门虚空藏法门。甚深安入法门。细针法门。海不动法门。智灯法门。

  • 评宋明学说与佛学之真诠·太虚

    迩来中国之学者,颇有作学术史而窥探佛学者。姚鹓鶵君之作此篇,盖亦由著学术史之眼光出之者,其用心者勤矣!第予谓要论宋、明以来之学术:第一、须知皆儒、佛、道三教混合之学术;第二、须知最重要者尤在乎佛学;第三、须知由五代

  •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六·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慈觉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胜慧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四复次舍利子。一切有学阿那含辟支佛。于此福行。应先发起如是胜心。得不退转一生补处。次当作佛。菩萨摩诃萨亦应于此

  • 卷第六十四·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尔时,善财童子蒙善知识力,依善知识教,念善知识语,于善知识深心爱乐,作是念言:“因善知识,令我见佛;因善知识,令我闻法。善知识者是我师傅,示导于我诸佛法故;善知识者是我眼目,令我见佛如虚空故;善知识者是我津

  • 佛说普贤曼拏罗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比丘众五十百千人俱。  复有诸大菩萨摩诃萨。皆是一切白法具足。得无量智善巧方便能师子吼。其名曰。 

  • 卷第二十六·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二十六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缘起品第三之六结生识后。六处生前。中间诸位。总称名色。岂不已生身意二处。应言此在四处生前。大德逻摩。率自意释。度名色已。方立处名。意体虽恒。有

  • 嘉庆宁国府志·洪亮吉

    安徽地方志。清鲁铨等修,洪亮吉等纂。三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铨号选堂,江苏丹徒人。乾隆进士,官宁国知府。亮吉有《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已著录。宁国府创志于宋嘉定,至清乾隆凡六修。本志成于嘉庆二十年(1815),记事止十三年

  • 药症忌宜·佚名

    内科著作。二册。清·陈澈撰。刊于1872 年。本书根据不同的病理情况,将病症分为风、寒、暑、湿、燥、火、阳虚、阴虚、表虚、里虚、阳实、阴实、阳厥、阴厥、上盛下虚、心虚、肝虚、脾虚等五十门。 每门中又分列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