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174.朋党的争吵

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朝廷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一些依附宦官的朝官,又分成两个派别。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一直闹了四十年,历史上把这种争吵叫做“朋党之争”。

这场争吵还是在唐宪宗在位时候开始的。有一年,长安举行考试,选拔能够直言敢谏的人才。在参加考试的人中,有两个下级官员,一个叫李宗闵,一个叫牛僧孺。两个人在考卷里批评了朝政。考官看了卷子,认为这两个人符合选拔的条件,就把他们推荐给唐宪宗。

这件事让宰相李吉甫知道了。李吉甫是个士族出身的官员,他本来就瞧不起科举出身的官员,现在出身低微的李宗闵、牛僧孺居然敢批评朝政,揭了他的短处,更加生气。他在唐宪宗面前说,这两人被推荐,完全是因为跟试官有私人关系。唐宪宗听信了李吉甫的话,把几个试官降了职,李宗闵和牛僧孺也没有受到提拔。

李吉甫死后,他的儿子李德裕依靠他父亲的地位,做了翰林学士。那时候,李宗闵也在朝做官。李德裕对李宗闵批评他父亲这件事,仍旧记恨在心。

唐穆宗即位后,又举行进士考试。有两个大臣因为熟人应考,私下里托过考官,考官钱徽没卖他们的面子。正好李宗闵有个亲戚应考,被选中了。这些大臣就向唐穆宗告发钱徽徇私舞弊。唐穆宗问翰林学士,李德裕说真有这样的事。唐穆宗就把钱徽降了职,李宗闵也受到牵连,被贬谪到外地去。

李宗闵认为李德裕成心排挤他,把李德裕恨透了。牛僧孺当然同情李宗闵。打这以后,李宗闵、牛僧孺就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两下明争暗斗得厉害。

到了唐文宗即位以后,李宗闵走了宦官的门路,当上了宰相。李宗闵向文宗推荐牛僧孺,也把他提为宰相。这两人一掌权,就合力打击李德裕,把李德裕调出京城,当西川(治所在今四川成都)节度使。

那时期,西川附近有个吐蕃将领投降。李德裕趁机收复了一个重镇维州(治所在今四川理县)。这本来是李德裕立了一功。但是宰相牛僧孺却跟唐文宗说:“收复一个维州,算不了什么;跟吐蕃搞坏关系,才不上算呢。”他要唐文宗下令叫李德裕把维州让还吐蕃,使李德裕气得要命。

后来,有人告诉唐文宗,说退出维州城是失策,并且说这件事是牛僧孺排挤李德裕的手段。唐文宗挺懊悔,对牛僧孺也疏远了。

唐文宗本人也受宦官控制,没有一定的主见。一会儿用李德裕,一会儿用牛僧孺。一派掌了权,另一派就没好日子过。两派势力就像走马灯似地转悠着,把朝政搞得十分混乱。唐文宗也闹不清谁是谁非,想起这件事直叹气,说:“要平定河北容易,要除掉朝廷的朋党可真难啊!”

牛、李两派为了争权夺利,都讨宦官的好。李德裕做淮南节度使的时候,监军的宦官杨钦义被召回京城,大家传说杨钦义回去一定掌权。临走的时候,李德裕就办酒席请杨钦义,还送给他一份厚礼。杨钦义回去以后,就在唐武宗面前竭力推荐李德裕。

到了唐武宗即位,李德裕果然当了宰相。他竭力排斥牛僧孺、李宗闵,把他们都贬谪到南方去。

李德裕得了武宗信任,当了几年宰相,因为办事专断,遭到不少朝臣的怨恨。公元846年,唐武宗病死,宦官们立武宗的叔父李忱即位,就是唐宣宗。唐宣宗把武宗时期的大臣一概排斥,即位第一天,就撤了李德裕的宰相职务。过了一年,又把李德裕贬谪到崖州(今广东海南岛)。

闹了四十年的朋党之争终于收场,但是混乱的唐王朝已经闹得更加不好收拾了。

猜你喜欢
  邺中记全文·陆翙
  第二十五回 抗北庭郑众折强威 赴西竺蔡愔求佛典·蔡东藩
  卷之九百七·佚名
  卷之三百十八·佚名
  卷之二百七十三·佚名
  卷十九·郝经
  第四卷 仓库 善堂·缪荃孙
  第七十八卷 文苑 五·缪荃孙
  前集卷一·宋名臣言行录
  平南王尚传·佚名
  三国史记卷第三十四。·金富轼
  薛大鼎传·刘昫
  唐纪三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己卯 、619)·司马光
  ●牧令书卷二十二 事汇·徐栋
  二十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零三·彭定求

        卷403_1 【酬东川李相公十六韵(次用本韵)】元稹   昔附赤霄羽,葳蕤游紫垣。斗班香案上,奏语玉晨尊。   戆直撩忌讳,科仪惩傲顽。自从真籍除,弃置勿复论。   前时共游者,日夕黄金轩。请帝下巫觋,八荒求我魂。

  • ●全史宫词卷十五 十国·史梦兰

    ○吴吴,杨行密,庐州人,唐光启三年,以庐州刺史举兵平江东,进爵吴王,是为太祖。子渥立,称宏农王,为其将张颢所杀,是为烈祖。弟隆演立,复称吴王。改元一(武义),是为高祖。弟溥立,后唐天成二年,据扬州称帝,国号吴,是为睿帝。改元四(顺义、乾

  • 卷第一百六十七·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陈纪一〔起强圉赤奋若(丁丑),尽屠维单阏(己卯),凡

  • 春秋别典卷三·薛虞畿

    鲁闵公【元年庚申在位二年周惠王十六年】卫懿公有臣曰演逺使未还狄人攻卫【经二年书】其民曰君之所与禄位者鹤也所富者宫人也君使宫人与鹤战予焉能战遂溃而去狄人追及懿公于荥泽杀之尽食其肉独舎其肝演至报使于肝

  • 三藩纪事本末卷三·杨陆荣

    青浦杨陆荣采南氏编杨、刘、万殉赣金、王之乱王师南征何腾蛟殉楚瞿式耜殉粤孙、李构隙孙、李奔北杨、刘、万殉赣崇祯甲申闯贼破京师,江西在籍翰林院修撰刘同升闻变,痛哭几绝;檄告江西十三郡绅士举义复仇,缟素别丘垄而出。

  • 卷之三百九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千四百二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五十三册 天聪六年五月·佚名

    第五十三册 天聪六年五月五月初一日,前行捉生图鲁什、劳萨来会。於是日,命阿山、图鲁什、劳萨、乌拜四大臣留其前次所统兵,复率每牛录护军一人,前往捉生。是日,大军次果果苏泰河。初二日,次果果苏泰河口哈喇阿鲁克地方处。

  • 丁大全传·脱脱

    丁大全,字子万,镇江人。脸是蓝色。嘉熙二年(1238)被推举参加进士考试,调任萧山县尉。他到帅府去拜谒,安抚使史岩之等众宾客退去后,只留下丁大全,款待备至,期望他以后定被重用。丁大全是皇帝姻亲的女仆的丈夫,就借此取得宠位。

  • 卷五十一·黄训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名臣经济录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录卷五十一明 黄训 编工部【都水下】高邮州新开湖记【刘健】高邮州之西南湖曰新开与甓社湖通而天长以东诸水尽汇于此其南北运道自杭家觜至张家沟凡三十余

  • 卷六十·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六十职官考布政使司【臣】等谨按马端临考有承宣使始於唐迄於宋似同於今之承宣布政使然考政和时改观察留後为承宣使实非今之布政使司比也今之布政司

  • 卷二十八·程公说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二十八    宋 程公説 撰书十疆理书第四卫地緫说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复伐三监以殷余民封康叔于卫居河淇间封轸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扵有阎之土以共王职取扵相土之东都以会王搜其后

  • 一切经音义卷第一百·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法显传一卷  慧超传三卷 无行法师书一卷  肇论二卷 止观门论二卷  安乐集二卷 宝法义论一卷  宝王论三卷 金錍决瞙论一卷  比丘尼传四卷 观心论一卷  群疑论七卷 十疑论

  • 信心铭译文·僧璨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译文:终极无上佛道没有什么困难,只怕有分别执着,难以成就。只要没有憎爱之心,就会清楚明白地了知&ldquo;至道&ldquo;的内涵。【毫釐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译文:起心

  • 致宝庆县知事函·太虚

    县长先生均鉴:敬启者,顷接点石禅院来函称:因修筑墙脚,致与杨姓兴讼。其中情节,敝院亦未能遥测。但素闻点石禅院道风最高,自尊美公开辟丛林以来,常有修行衲子,于中行持佛法,至今未衰。虽或因众生难调难伏,偶生胶葛,而贵县长为一方

  • 卷第九·居顶

    续传灯录卷第九目录 大鉴下第十二世 &middot; 大愚芝禅师法嗣一十三人 &middot;云峰文悦禅师 &middot;瑞光月禅师 &middot;洞山子圆禅师(已上三人见录) &middot;开福守义禅师 &middot;兴阳启舟禅师 &middot;兴阳启珊

  • 序·晦翁悟明

    楚人鬻照乘之殊於郑。置之熏桂之椟。饰以翡翠。缀以玫瑰。郑人悦其外之泽也。不吝千金。争市其椟。珠则还之。呜呼今之雏僧。承言滞句。其类是欤。自七佛以还。初无一字示人。传灯广灯。暨前修一时机缘。虽言满宇宙。

  • 跻春台·省三子

    清末白话短篇公案暨世情小说集。1914年成文堂存板,每卷目录后有“凯江省三子编辑”之语。首光绪己亥(1899)铜山林有仁序,谓:“中邑刘君省三,隐君子也。杜门不出,独著劝善惩恶一书,名曰《跻春台》。列案四十,明其端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