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37.蔺相如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lìn)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

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

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

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原文是“完璧归赵”。)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葡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壁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

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宾馆,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

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壁,对不起赵王,所以把壁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你?”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壁。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辞,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

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壁,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三十四·志第八十七·乐九等·脱脱
  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一·忠义二·宋濂
  宋史全文卷三十一·佚名
  卷十三·李斗
  卷之一百八十二·佚名
  卷之八·佚名
  卷之一百二十七·佚名
  第二十九章 前汉的衰亡·吕思勉
  卷二十一·王当
  五九 讲西游记·周作人
  ●附录(二)·易顺鼎
  酉阳土司传·张廷玉
  七七、申不害考·钱穆
  第三十三章 两路北伐会师陇海路·李宗仁
  卷二十六·孔毓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锦溪·唐圭璋

      按宋有二锦溪,一为张巽,一为洪扬祖,未知孰是。   木兰花   和人女试倅   华堂庆晬。一岁应须千百岁,乐事如何。寿酒斟时妹拜哥。   爹夸利市。笑道看看生舍弟。同著莱衣。玉树森森奉寿卮。   壶中天   寿

  • 武溪集补钞·吴之振

    余靖送灵谷山人万树秋风一路蝉,渡头重舣木兰船。自惭蹙頞非奇骨,拟问清朝跃马年。游韶石世务常喧嚣,物外有真赏。结友探胜概,放情谐素想。韶山南国镇,灵踪传自囊。双阙倚天秀,一径寻云上。长江速萦带,众峦疑负襁。千里眇平视

  • 列传第九 陈拟 陈详 陈慧纪·姚思廉

    陈拟,字公正,高祖疏属也。少孤贫,性质直强记,高祖南征交趾,拟从焉。又进讨侯景,至豫章,以拟为罗州刺史,与胡颖共知后事,并应接军粮。高祖作镇硃方,拟除步兵校尉、曲阿令。绍泰元年,授贞威将军、义兴太守。二年,入知卫尉事,除员外散

  • ●卷二十·邵伯温

      熙宁中,有一道人,无目,以钱置手掌中,即知正背年号,人皆异之。康节先公问曰:“以钱置尔之足,亦能知之乎?”道人答曰:“此吾师之言也。”愧谢而去。   伯温少时,因读《文中子》,至“使诸葛武侯无死,礼乐其有兴乎?”因著论,以谓

  • 东都事略卷四十二·王称

    列传二十五  髙琼家世燕人也父干徙居亳州之蒙城琼少时在外寝一夕父往视之若见有金甲而侍其侧者父异之及长以材勇事太宗于濳邸即位以爲御龙直指挥使从征太原命押弓弩两班合围攻城及征幽蓟太宗倍道还京师留琼与军中鼓

  • 第三十一回 二竖监军黎利煽乱 六师讨逆高煦成擒·蔡东藩

      却说仁宗即位,改元洪熙,立命将夏原吉、黄淮、杨溥等,释出狱中,俱复原官。应二十九回。原吉入朝奏对,大旨以赈饥蠲赋,罢西洋取宝船,及云南交趾各路采办,仁宗一一依行。未几以杨荣、金幼孜、杨士奇、黄淮等,皆东宫旧臣,忠实

  • 第一百四回  两代表沪渎续议 众学生都下争哗·蔡东藩

      却说胶澳问题,已由中国专使提出说帖,经法、美、英三国申议,仍不能使日本让步,反教日本自由处置,中国专使陆徵祥等,不得不再行抗议,词意如下:  按德人之占据山东权利,始于一八九七年,当时普鲁士武人,借口小故,强迫中国让与,

  • 卷五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五十七明 俞汝楫 编列传郎署宋濓宋濓字景濓浙江金华人幼聪敏强记从同郡吴莱黄溍学为古文有声元至正间有荐濓翰林编修官者濓以亲老不就隐居小龙门山中岁辛丑金华既归附上遣使以书币徵之与括苍

  • 兵二六·徐松

    马政杂录下淳熙十六年四月二十五日,诏:「三衙及江上诸军各置马院一所,专收养拣退老病马,于元破草料内减半支给。责队外人看餧,令医兽常切医治,仍差将官一员提督,不许擅行宰杀。有倒毙,方得出卖。仍月具见管数目申枢密院。以枢

  • 卷一百十八·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十八宋 陳祥道 撰天地辰建旋轉圖【合陰陽之聲附】太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陽聲黄鍾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聲大呂應鍾南呂函鍾小呂夾鍾蓋日月所會在天而右轉【辰者日

  • 第四章 3·辜鸿铭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辜讲孔子说:“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爱憎分明。”辜解《中庸》里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东亚社会的基础就是:因为我们热爱父母,所以遵从他们的意愿。因为我们尊敬

  • 卷六十·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六十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八庄公元年考异永懐堂注且别于内女也于作于下女于同释文鄑子斯反【四叶】元文斯作斳疏始念之也【四叶左六行】宋板念作人谨按作人为是谷梁传注始

  •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七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七卷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师子吼菩萨品之三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以是二因应无缚解。是五阴者念念生灭。如其生灭谁缚谁解。世尊。因此五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九·澄观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初来意者。前品明称果之因。此品辨如因之果。体虽平等不坏二相。先因后果义次第故。亦为答前不思议品出现念故。答第二会所行问故。会释如前。二释名者。如来是有法之人。即三身十

  • 药师三昧行法·天溪受登

      天溪比丘 受登 集定名第一药师三昧者。即所入三摩地。所谓诸佛甚深行处。而即现前不动一实际地也。普贤观云。诸佛住处。名常寂光。金光明云。诸佛游於甚深法性。则知入无量义处。超圆通本根。出入交[牙-(必-心

  • 金台全传·佚名

    章回小说。作者不详。六卷六 十回。据弹词《金台传》改写。叙贝州少年金台 武艺高强,在县衙当马快,以孝义闻名遐迩。好 友张其、郑千于江口劫掠财物,捕首王则命金 台寻捕。金台寻至扬州,劝二人弃邪归正,结为 兄弟。三人入

  • 宋上皇御断金凤钗·郑廷玉

    简名《金凤钗》。杂剧剧本。元郑廷玉作。四折一楔子,末本。剧写穷秀才赵鹗与妻子李氏及儿子福童困居旅店,欠下房钱。赵鹗应举,得中头名状元,又因早朝时失仪落简被贬为庶民百姓。为维持生计,他到桥头卖诗,得二百钱。恰巧此

  • 筹办夷务始末选辑·佚名

    本书(三册四二二面二五三、二○○字)分三卷,分别选自清廷官纂道光、咸豊、同治三朝「筹办夷务始末」合辑而成(内同治末年日兵侵台文伴已另辑有第三八种「同治甲戍日兵侵台始末,本书不录)。所取关涉台湾史料,大要为:卷一,道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