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9.商鞅南门立木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 范岫 傅昭弟映 萧琛 陆杲·姚思廉
  梁本纪上第六·李延寿
  卷之二百五十五·佚名
  今献备遗卷三十九·项笃寿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七 儒林传十·纪昀
  一一五九 闽浙总督常青等奏本年并无收缴《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史纠卷一·朱明镐
  志卷第二十 高丽史六十六·郑麟趾
  志卷第五 高丽史五十一·郑麟趾
  史记集解卷十二·裴骃
  高闾传·李延寿
  赵国珍传·刘昫
  徐忠传·张廷玉
  ●牧令书卷十一 赋役·徐栋
  五·钱穆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班固

    孝景皇帝十四男。王皇后生孝武皇帝。栗姬生临江闵王荣、河间献王德、临江哀王阏。程姬生鲁共王馀、江都易王非、胶西于王端。贾夫人生赵敬肃王彭祖、中山靖王胜。唐姬生长沙定王发。王夫人生广川惠王越、胶东康王寄、

  • 卷六十九 夏録四·崔鸿

    胡义周 胡义周安定临泾人也博渉经史尤善属文初仕秦姚泓为黄门侍郎以文章著称泓灭遂仕于勃勃为秘书监勃勃作綂万城义周为之铭颂其功德曰夫庸大德盛者必建不刋之业道积庆隆者必享无疆之祚昔在陶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二·佚名

    隆庆四年二月己亥朔命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兼掌都察院事○四川戎县都蛮阿大等寇掠高筠等县掳百户张汝昆等势张甚巡抚都御史严清巡按御史王廷瞻各奏请大发兵讨之清又举贵州总兵安大朝可任讨贼之事而劾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七·佚名

    万历七年五月乙巳朔升兵部职方司员外王筵为四川佥事升太常寺少卿乌昇为南京右通政升太仆寺少卿王缉巡抚贵州○丙午以撰进雝肃箴赐元辅张居正白金五十两彩叚四表里次辅张四维申时行各三十两二表里○浙江抚按李世达等奏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纪昀

    列传五代 【二】○五代二刘鄩牛存节 张归霸王重师 徐怀玉 杨师厚王景仁 贺瓌王檀马嗣勋 王虔裕 谢彦章刘鄩牛存节张归霸王重师徐怀玉杨师厚王景仁贺瓌王檀马嗣勋王虔裕谢彦章△刘鄩刘鄩密州安邱人少事青州王敬

  • 伊洛渊源录卷五·朱熹

    宋 朱子 撰康节先生墓志铭明道先生熙宁丁已孟秋癸丑尧夫先生疾终于家洛之人吊哭者相属于涂其尤亲且旧者又聚谋其所以葬先生之子泣以告曰昔先人有言志于墓者必以属吾伯淳噫先生知我者以是命我我何可辞谨按邵氏姬姓系

  • 卷二十八·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十八乾隆三十年春正月己酉陜甘总督杨应琚疏奏孳生马匹事宜杨应琚奏言查巴里坤牧厰前经奏准将安西凉州肃州等处拨剩马一千五百余匹拨往孳生自乾隆二十六年八月起至二十九年八月三年

  • 历代名贤确论卷二十二·佚名

    阖庐孙武【老泉 樊川 六一 东坡】夫差伍子胥【栁州 卢元辅 荆公 颍滨 李白】勾践事吴【东坡】种蠡【颍滨 昌黎 东坡】子胥种蠡【东坡】通论国之兴亡【颍濵】孙武老泉曰求之而不穷者天下之奇才也天下之士与之

  • 卷一百三·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一百三 唐 张守节 撰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史记一百三 万石君【以父及四子皆二千石故号奋为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沼州邯郸本赵国都】姓石氏赵亡徙居温【故温城在怀州温县三十里

  • 耶律韩留传·脱脱

    耶律韩留,字速宁,仲父隋国王之后。富于明睿的识见,坚持躬行仁义,行为举止严肃稳重,擅长做诗。统和年间,被征召暂摄御院通进。开泰三年(1014),渐升为乌古敌烈部都监,不久知详稳事。敌烈部反叛,韩留率宫分军,随从枢密使耶律世良讨

  • 卷二十·佚名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礼部志稿>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二十明 俞汝楫 编仪制司职掌婚礼天子纳后先遣官祭告天地宗庙天子临轩命使行六礼东宫纳妃则先告庙其详在大明集礼正统中英宗纳后成化末年孝宗在东宫纳妃皆遵

  • ●皇朝通典卷六十二·佚名

    禮二十二 ○禮二十二 凶二 △凶二 列后大喪 皇后喪 太妃喪 皇貴妃喪 貴妃喪 妃喪 追封 服制 ·列后大喪 (臣)等謹按國朝列后大事孝端文皇后在尊稱皇太后之後孝莊文皇后在尊號太皇太后之後孝康章皇后孝惠章皇后孝恭仁皇

  • 第二节 晋高祖时内外形势·吕思勉

    末帝时,将士之纷纷离叛者,尚不止如上节所述也。应顺元年正月,安州节度使符彦超为部曲王希全所害,谋附于吴。副使李超率州兵讨诛之。清泰三年五月,石敬瑭既叛,雄义都指挥使安元信屯代州,说代州刺史张朗持两端,朗不听。时安重荣

  • 十一年·佚名

    (戊寅)十一年大明萬曆六年春正月1月2日○甲寅,忠淸監司馳啓:「庇仁呈,去十一月二十八日爲始,大風大雪,至十二月初二日,海水洶湧如鳴,海邊生魚生蛤等物,自大洋隨潮水浮來,海岸沙際平衍處堆積,介介連絡,或全死或未死,村民男女負戴絡繹

  • 第十一品 道分别·佚名

    一 经分别八圣道者,即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中,如何为正见耶?是于苦之智,于苦集之智,于苦灭之智,于至苦灭道之智,是言正见。此中,如何为正思惟耶?是弃欲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是言正思

  • 幼学歌·佚名

    清·王用臣撰,王用臣生平不详。蒙学作品,分天文门,地理门,人事门,物类门四类。

  • 洞真太上仓元上录·佚名

    《洞真太上仓元上录》,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南北朝。《无上秘要》卷四十七已引此经。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主要论述修善要法。认为天地含育苍生,入禀自然元气而成,若修善积德,即能保其元气而长生,若作恶不

  • 医学集成·刘仕廉

    综合类著作。清刘仕廉纂辑。四卷。仕廉字清臣,双流(今属四川)人。采集诸家学说整理而成,刊于同治十二年(1873)。卷一为医学总论,论及阴阳、脏腑、诊法等中医基本理论问题; 卷二至卷三,介绍伤寒、温疫、内科杂病、妇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