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48

○建中初政

哲宗元符三年春正月,帝崩。皇太后向氏哭谓宰臣曰:“国家不幸,大行皇帝无嗣,事须早定。”章惇抗声曰:“在礼、律,当立母弟简王似。”太后曰:“老身无子,诸王皆神宗庶子,莫难如此分别。”惇复曰:“以长则申王佖当立。”太后曰:“申王有目疾,不可。于次则端王佶立。”惇曰:“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言未毕,曾布叱之曰:“章惇未尝与臣商议,如皇太后圣谕极当。”蔡卞、许将相继曰:“合依圣旨。”太后又曰:“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于是惇默然。乃召端王入,即位于柩前。群臣请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后以长君辞。帝拜泣移时,乃许之。端王神宗第十一子也。

三月辛卯,以四月朔日当食,诏求直言。筠州推官崔匽上书曰:“臣闻谏争之道,不激切不足以起人主意,激切则近讪谤。夫为人臣而有讪谤之名,此谗邪之论所以易乘,而世主所以不悟,天下所以卷舌吞声,而以言为戒也。臣尝读史,见汉刘陶、曹鸾,唐李少良之事,未尝不掩卷兴嗟,矫然山林不返之意。比闻国家以日食之异询求直言,伏读诏书,至所谓言之失中,朕不加罪。盖陛下披至情,廓圣度,以来天下之言如此,而私秘所闻不敢一吐,是臣子负陛下也。方今政令烦苛,民不堪扰,风俗险薄,法不能胜,未暇一二陈之,而特以判左右之忠邪为本。臣生于草莱,不识朝廷之士,特怪左右之人有指元祐之臣为奸党者,必邪人也。使汉之党锢,唐之牛、李之祸将复见于今日,甚可骇也。夫毁誉者,朝廷之公议。故责授朱崖军司户司马光,左右以为奸,而天下皆曰忠。今宰相章惇,左右以为忠,而天下皆曰奸。此何理也。臣请略言奸人之迹。夫乘时抵巇以盗富贵,探微揣端以固权宠,谓之奸可也。苞苴满门,私谒踵路,阴交不逞,密结禁廷,谓之奸可也。以奇使淫巧荡上心,以倡优女色败君德,独操赏罚,自报恩怨,谓之奸可也。蔽遮主听,排斥正人,微言者坐以刺讥,直谏者陷以指斥,以杜天下之言,掩滔天之罪,谓之奸可也:凡此数者,光之有乎。惇之有乎。夫有实者名随之,无其实而有其名,谁肯信之。《传》曰:谓狐为狸,非特不知狐,又不知狸。是故以佞为忠,必以忠为佞,于是乎有谬赏滥罚。赏谬罚滥,佞人徜徉,如此而国不乱,未之有也。光忠信直谅,闻于华、夷,虽古名臣未能过,而谓之奸,是欺天下也。至如惇,狙诈凶险,天下士大夫呼曰惇贼。贵极宰相,人所具瞻,以名呼之,又指为贼,岂非以其孤负主恩,玩窃国柄,忠臣痛愤,义士不服,故贼而名之,指其实而号之以贼邪。京师语曰:大惇、小惇,殃及子孙。谓惇与其御史中丞安惇也。小人譬之蝮蝎,其凶忍害人,根乎天性,随遇必发。天下无事,不过贼陷忠良,破碎善类,至缓急危疑之际,必自反复,畜跋扈不臣之心。比年以来,谏官不论得失,御史不劾奸邪,门下不驳诏令,共持喑默,以为得计。昔李林甫窃相位十有九年,海内怨痛,而人主不知。顷邹浩以言事得罪,大臣拱而观之,同列无一语者,又从而挤之。夫以股肱耳目,治乱安危所系,而一切若此,陛下虽有尧、舜之聪明,将谁使言之,谁使行之。夫日,阳也,食之者,阴也。四月正阳之月,阳极盛阴极衰之时,而阴干阳,故其变为大。惟陛下畏天威,听明命,大运干刚,大明邪正,毋违经义,毋郁民心,则天意解矣。若夫伐鼓用币,素服彻乐,而无修德善政之实,非所以应天也。”帝览而善之,以为相州教授。

召龚刔殿中侍御史,陈瓘、邹浩为左、右正言,韩忠彦等荐之也。御史中丞安惇言:“邹浩复用,虑彰先帝之失。”帝曰:“立后,大事也,中丞不言,而浩独敢言,何为不可复用。”惇惧而退。陈瓘言:“陛下欲开正路,取浩既往之善。惇乃狂惑主听,规骋其私,若明示好恶,当自惇始。”遂出惇知潭州。

夏四月丁巳,复范纯仁等官。时纯仁在永州,帝遣中使赐以茶药,谕之曰:“皇帝在藩邸,太皇太后在宫中,知公先朝言事忠直,今虚相位以待。不知目疾如何,用何人医之。”纯仁顿首谢。徙居邓州,在道,拜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乙宫使。制词有曰:“岂惟尊德尚齿,昭示宠优,庶几鲠论嘉谋,日闻忠告。”纯仁闻制,泣曰:“上果用我矣,死有馀责。”既又遣中趣纯仁入觐,纯仁乞归养疾,帝不得已,许之。每见辅臣,问安否,且曰:“范纯仁得一识面足矣。”时苏轼亦自昌化移廉,徙永,更三赦,复提举成都玉局观。

乙酉,蔡卞罢。卞专托绍述之说,上欺天子,下胁同列,凡中伤善类,皆密疏建白,然后请帝亲札付外行之。章惇虽巨奸,然犹在其术中。惇轻率不思,而卞深阻寡言,议论之际,惇毅然主持,卞或噤无一语。一时论者以为惇迹易明,卞心难见。至是,龚刔惇、卞之恶,大略以为“昔日丁谓当国,号为恣睢,然不过陷一寇准而已。及惇,则故老、元辅、侍从、台省之臣,凡天下之所贤者,一日之间,布满岭海,自有宋以来,未之闻也。当是时,惇之威势震于海内,此陛下所亲见。盖其立造不根之语,文致悖逆之罪,是以人人危惧,莫能自保,俾忠臣义士朽骨衔冤于地下,子孙禁锢于炎荒,海内之人愤闷而不敢言,皆以归怨先帝。其罪如此,尚何俟而不正典刑哉。卞事上不忠,怀奸深阻,凡惇所为,皆卞发之,为力居多。望采公论,昭示显黜。”未报,台谏陈师锡、陈次升、陈瓘、任伯雨、张庭坚等极论卞罪浮于惇,乞正典刑,以谢天下。乃出知江宁。台谏论之不已,遂以秘书少监,分司池州。

己丑,追覆文彦博、王圭、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刘挚等三十三人官。韩忠彦言之,遂有是诏。六月,陈瓘论邢恕矫诬定策之罪,安置均州。

九月辛未,章惇罢。惇为相,专国复怨,引蔡卞、林希、黄履、来之邵、张商英等居要地,任言责。由是正人无一得免,死者祸及其孥,屡兴大狱以陷忠良,天下嫉之。及兼山陵使,灵舆陷淖中,逾宿而行。台谏丰稷等劾其不恭,罢知越州。

冬十月丙申,安惇、蹇序辰除名,放章惇于潭州。惇既罢,陈瓘等以为责轻,复论“惇在绍圣中置看详元祐诉理局,凡于先朝言语不顺者,加以钉足、剥皮、斩颈、拔舌之刑,其惨刻如此。看详之官如安惇、蹇序辰等,受大臣讽谕,迎合绍述之意,传致语言,指为谤讪,遂使朝廷纷纷不已。考之公论,宜正典刑。”于是二人并除名,放归田里,而贬惇武昌节度副使,居潭州。

蔡京、林希罢。时侍御史陈师锡上疏言:“京、卞同恶,迷国误朝,而京好大喜功,日夜结交内侍、戚里,以觊大用。若果用之,天下治乱自是而分,祖宗基业自是而隳矣。”龚刔言:“蔡京治文及甫狱,本以偿报私仇,始则上诬宣仁,终则归咎先帝,必将族灭无辜,以逞其欲。臣料当时必有案牍章疏,可以见其锻链附会。愿考证其实,以正奸臣之罪。”皆未报。会中丞丰稷召自河南,初入对,与京遇,京谓之曰:“天子自外服召公中执法,今日必有高论。”稷正色曰:“行自知之。”是日论京奸状,帝犹未纳。台谏陈瓘、江公望等相继言之,帝亦不听。稷曰:“京在朝,吾属何面目居此。”复力论之,始出知永兴军。言者不已,乃夺职居杭州。右司谏陈祐复论林希绍圣初党附权要词命丑诋之罪,乃削端明殿学士,徙知扬州。

丁酉,以韩忠彦、曾布为尚书左、右仆射,兼门下、中书侍郎。布初附章惇,凡惇所为,多布所建白,及不得同省,始与乖异。元符中,惇以士心不附,欲荐引名士,且乞正所夺司马光、吕公著等赠谥。布以为无益,沮之,且奏“人主操柄,不可倒持。今自丞弼以至言者,知畏宰相,不知畏陛下。”其意盖欲倾惇,会哲宗崩而止。及帝即位,锐意图治,延进忠鲠,布因力排绍圣之人而去之。既拜相,其弟翰林学士肇引嫌出知陈州,言于布曰:“兄方得君,当引用善人,翊正道,以杜惇、卞复起之萌。而数月以来,所谓端人吉士,继迹去朝,所进以为辅佐、侍从、台谏,往往皆前日事惇、卞者。一旦势异今日,必首引之以为固位计,思之可为恸哭。比来主意已移,小人道长,进则必论元祐人于帝前,退则尽排元祐人于要路。异时惇、卞纵未至,一蔡京足以兼二人,可不深虑乎?”布不能从。布之拜相也,御史中丞丰稷欲率台属论之,遂迁稷工部尚书。稷力乞补外,不允,谢表有“内侍已成于怨府,佞人方剡于奏章。”之语,上问佞人为谁,曰:“曾布。陛下斥布则天下事定矣。”

己未,诏禁曲学偏见,妄意改作,以害国事者。

十一月庚午,诏改明年元,时议以元祐、绍圣均有所失,欲以大公至正,消释朋党,遂改元为建中靖国。诏下,御史中丞王觌言:“建中之名,虽取皇极,然重袭前代纪号,非是。宜以德宗为戒。”时任事者多乖异不同,觌言:“尧、舜、禹相授一道,尧不去四凶而舜去之,尧不举元、凯而舜举之,事未必尽同。文王作邑于丰,而武王治镐。文王关市不征,泽梁无禁,周公征而禁之,不害其为善继善述。神宗作法于前,子孙当守于后,至于时异事殊,须损益者损益之,于理固未为有失也。”当国者忿其言,遂改为翰林学士。由是邪正杂进矣。初,曾布密陈绍述之说,帝不能决,以问给事中徐绩,绩对曰:“圣意得非欲两存乎。天下之事有是与非,朝廷之人有忠与佞,若不考其实,姑务两存,臣未见其可也。”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春正月壬戌朔,有流星光烛地,自西南入尾抵距星。是夕,有赤气起东北,至西南,中函白气,将散,复有黑祲在旁。右正言任伯雨言:“正岁之始,建寅之月,其卦为《泰》,年当改元。时方孟春,而赤气起于暮夜之幽。以一日言之,日为阳,夜为阴。以四方言之,东南为阳,西北为阴。以五色推之,赤为阳,黑与白为阴。以从事推之,朝廷为阳,宫禁为阴,中国为阳,外国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此宫禁阴谋,下干上之证也。渐冲正而西散为白,而白主兵,此夷狄窃发之证也。天心仁爱,以灾异为警戒。陛下进忠良,绌邪佞,正名分,击奸恶,使小人无得生犯上之心,则灾异可变为休祥矣。”又言:“比日内降浸多,或恐矫传制命。汉之鸿都卖爵,唐之墨敕斜封,此近监也。”

范纯仁卒,遗表言:“宣仁之诬谤未明,致保祐之忧勤不显。”又劝帝“清心寡欲,约己便民,绝朋党之论,察邪正之归”,凡八事。谥忠宣。

二月丁巳,贬章惇为雷州司户参军。初,任伯雨论章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缙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志,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后于何地。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善者再,谓南朝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章八上,未报。会台谏陈瓘、陈次升等复极论之,乃贬惇为雷州司户参军。初,苏辙谪雷州,不许占官舍,遂僦民屋。惇又以为强夺民居,下州追民究治,以僦券甚明,乃止。至是,惇问舍于民,民曰:“前苏公来,为章丞相几破我家,今不可也。”后徙睦州,死。

三月,罢权给事中任伯雨。伯雨初为右正言,半岁之间,凡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俾权给事中,密谕以少默即为真,伯雨不听,抗论愈力。时曾布欲和调元祐、绍圣之人,伯雨言:“人才固不当分党与,然自古未有君子、小人杂然并进可以致治者。盖君子易退,小人难退,二者并用,终于君子尽去,小人独留。唐德宗坐此致播迁之祸,建中乃其纪号,不可以不戒。”既而欲劾布,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

六月戊午,尚书范纯礼罢。时韩忠彦虽首相,而曾布专政,渐进绍述之说,讽中丞赵挺之排击元祐诸臣。纯礼从容言于帝曰:“迩者朝廷命令,莫不是元丰而非元祐。以臣观之,神宗立法之意固善,吏推行之或有失当,以致病民。宣仁听断,一时小有润色。盖大臣识见异同,非必尽怀邪为私也。今议论之臣有不得志,故挟此以借口,以元丰为是则欲贤元丰之人,以元祐为非则欲斥元祐之士,其心岂恤国事。直欲快私忿以售其奸,不可不深察也。”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谓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遂罢知颍昌府。

帝初政,虚心纳谏,海内想望,庶几庆历之治。曾布入相,遂右绍述。谏官陈祐六疏劾之,不从,赐罢,降敕以观望推引责之。右司谏江公望闻而求对,面请其故,上曰:“祐意在逐布引李清臣为相耳。”公望言:“臣不知其他,但近者易言官者三,逐谏官者七,非朝廷美事。”因袖疏力言丰、祐政事得失,且曰:“陛下若自分彼此,必且起祸乱之源。”上意感格,业从之矣,会前太学博士范致虚上书言:“太学取士法不当变。”且言:“臣读《御制泰陵挽章》曰:同绍裕陵。此陛下孝弟之本心也。臣愿守此而已。”江公望又上疏言:“自先帝有绍述之意,辅政非其人,以媚于己为同,忠于君为异,借威柄以快私隙,使天下骚然,泰陵不得尽继述之美。元祐人才皆出于熙、丰培养之馀,遭绍圣窜逐之后,存者无几矣。神考与元祐之臣,其先非有射钩、斩袪之隙也,先帝信仇人而黜之。陛下若立元祐为名,必有元丰、绍圣为之对,有对则争兴,争兴则党复立矣。陛下改元诏旨亦称:思建皇极,端好恶以示人,本中和而立政。皇天后土,实闻斯言。今若渝之,奈皇天后土何。”帝尝以示范纯礼,纯礼赞之,乞褒迁公望以劝来者。会蔡王府相告,有不逊语及于王,公望乞勿以无根之言加诸至亲,遂坐罢。

秋七月丙戌,安焘罢。时焘密奏“绍圣、元符以来用事者,假绍述之虚名以诳惑君父,上则欲固位而挟私仇,下则欲希进而肆朋附,并为一谈,牢不可破。彼自为谋则善矣,未尝有毫发为朝廷计也。当熙宁、元丰间,内外府库无不充衍,自绍圣、元符以来,倾府库,竭仓廪,以供开边之费。愿陛下罢无益之人,厚公私之积,早计而预图之,则天下幸甚。”又言:“东京党祸已萌,愿戒履霜之渐。”语尤激切。上不悦,遂自枢密院出知河阳府。

八月,陈瓘上疏言:“臣尝乞别修《神宗实录》以成一代之典,而不闻施行,盖绍圣史臣今为宰相故也。”不报。瓘议论持平,务存大体,不以细故借口,未尝及人晻昧之过,时兼权给事中。曾布专主绍述,取王安石熙宁间所记《日录》以为依据,欲引瓘附己,使人语瓘谓将去权即真。瓘语子正汇曰:“吾与宰相议事多不合,今若此,是欲以官爵相饵也。”明日,遂投书于布,论其“尊私史而压宗庙,缘边费而坏先政,违神考之志,坏神考之事。即此二者,天下所共知,而圣主不得闻其说。蒙蔽之患,孰大于此。”布得书大怒。瓘复录所上布书及所尝著《日录辨》、《国用须知》以上三省,且乞敷奏早行窜黜,遂黜瓘知泰州。瓘始著《合浦尊尧集》,为十论,尽辨其所纪载,犹未证言王安石之非。及北归,又著《四明尊尧集》,为八门:曰《圣训》,曰《论道》,曰《献替》,曰《理财》,曰《边机》,曰《论兵》,曰《处已》,曰《寓言》,始条分而件析之,无婉词矣。

冬十月,召陆佃为礼部侍郎。佃上疏曰:“近时士大夫相倾竞进,以善求事为精神,以能讦人为风采,以忠厚为重迟,以静退为卑弱,相师成风,莫之或止,正而救之,实在今日。夫善续前人者,不必因所为,否者赓之,善者扬焉。元祐纷更,是知赓之而不知扬之之罪也。绍圣称颂,是知扬之而不知赓之之过也。愿咨谋仁贤,询考政事,惟其当之为贵,大中之期亦在今日也。”遂命修《哲宗实录》,迁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丞。

十一月庚辰,诏改明年为崇宁。

猜你喜欢
  卷二 夏本纪第二·司马迁
  卷一七一 陳紀五·司马光
  卷四百二十七 元祐四年(己巳,1089)·李焘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五·杨士奇
  卷之一千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十三·佚名
  卷之四百九十一·佚名
  第四十三卷 仕绩 三 四·缪荃孙
  清德宗实录选辑二·佚名
  五二一 两江总督高晋奏续解违碍书籍情形折·佚名
  蔡襄传·脱脱
  卷二百十七之四·雍正
  卷五·佚名
  卷之五·佚名
  黄金涛·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七十八·彭定求

        卷278_1 【天长久词】卢纶   玉砌红花树,香风不敢吹。春光解天意,偏发殿南枝。   虹桥千步廊,半在水中央。天子方清暑,宫娃起夜妆。   辞辇复当熊,倾心奉六宫。君王若看貌,甘在众妃中。   云日呈祥礼物殊,

  • 第四十一回 新夫人归宁父母·陈端生

    第十一卷第四十一回新夫人归宁父母陈寅恪评:综观吾国之文学作品,一篇之文,一首之诗,其间结构组织,出于名家之手者,则甚精密,且有系统。然若为集合多篇之文多首之诗而成之巨制,即使出自名家之手,亦不过取多数无系统或各自独立

  • 卷七十九·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七十九 宋 陆游 撰 秋思 湖边一夜霜庭树无秋声嬾不近笔砚何以纾幽情但有一睡耳展转无由成起拥地炉?坐待天窗明 又 弊衣但故絮粝食惟黄虀余年如登山步步勤攀跻从子念寂寞千里致鹿麂秋风石帆

  • 辽史拾遗卷二·厉鹗

    钱塘厉鹗 撰本纪第三太宗上太宗孝武文皇帝讳徳光字徳谨小字耀库济唐天复二年生神光异常释念常佛祖通载曰辽主徳光名耀库济姓刘氏安巴坚第二子诞于大部落东牙帐生时黒云覆帐火光照耀有声如雷及长雄杰有大志精骑射 

  • 卷之二百八十八·佚名

    成化二十三年三月辛丑朔宥锦衣卫掌卫事都指挥使朱骥等罪骥等奉命挨捕亡匿净军复命法司议报至是刑部参奏骥并指挥使季成同知孙王□赞刘良佥事杨纲不严督巡捕千百户刘昂等不用心缉访以致日久不获请各究其罪诏宥之骥等停

  • 卷三十九·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三十九乾隆二十二年夏四月己夘命郎中三宝前往乌里雅苏台军营办理粮饷事务调内阁学士阿思哈囘京供职辛巳命奬赏擒获辉特贼人德济特克什克等之乌梁海内大臣察达克等上谕军机大臣曰辉特

  • 七六 中越馆·周作人

    东竹町在顺天堂病院的右侧,中越馆又在路右,讲起方向来,大概是坐北朝南吧。我们的住房是在楼下,大小两间,大的十席,朝西有一个纸窗,小的六席,纸门都南向,要比下宿的普通房间为宽大。人家住房照例有板廊,外边又有一个曲尺形的一个

  • 永贞·周绍良

    №永贞001【盖】失。【志文】唐故九华观书□师藏形记侄朝议郎行秘书省著作佐郎上柱国□□张ぁ撰叔母谯郡□氏,即睿宗真皇帝之外孙,蔡国长公主之季女。祖玄本,□州刺史。父镇,不仕。叔母志意弘静,识量高明。淑

  • 高松传·脱脱

    高松原名高檀朵,澄州析木人。十九岁时从军做蒲辇,他有力善战。完颜宗弼听说他的事后,召他跟随左右,高松从此跟随宗弼大破汴京及和尚原,官到咸平总管府判官。世宗即金朝皇帝位后,高松任充管押东京路渤海万户。兵部尚书可喜谋

  • 满桂传·张廷玉

    满桂,蒙古人,自小就来到中国,家住宣府。稍大一些的时候,就很会骑马射箭,入伍后每次参战,都斩首、截耳不少。按照部队中的规定,斩获敌人一颗头颅,就给一个官当,否则就赏给白银五十两。满桂屡次拿到赏金,却没能得到一官半职。年近

  • 卷四十五、咸丰时政·黄鸿寿

    文宗咸丰元年,春正月,帝侍太妃如梁格庄谒陵,越八日还宫。 江苏地震。 夏五月,革甘陕总督琦善职。琦善以剿办黑城撒拉回子及黄喀洼番子,妄杀雍沙番族颇众,命革职交刑部审讯,旋命发往吉林充当苦差。 六月,江苏上海县北门外民

  • 卷十四·刘敞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传卷十四宋 刘敞 撰定公元年春王何以无正月定无正也定何以无正定之始非正始也其非正始奈何定者公子宋也昭公之弟也昭公薨于干侯季孙逆其丧废太子衍及务人而立公子宋焉丧至于坏隤公子宋先入以主社稷

  • 北山录卷第一·神清

      天地始第一(明儒释序天地开辟物象始兴之事)  艾儒为儒奋于休声(艾长也。老而有道时人所重曰艾。所谓刻意尚行离世异端有上古之风。此乃山谷之士。非常人所好者也。奋击也。休美也)。群儒即而慕教焉(群众也。即

  • 卷第十九·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九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分别慧品第七之一已说诸忍及诸智已。说正见及正智。诸忍为非智。正智为非正见耶。偈曰。无垢忍非智。释曰。是前所说八种无流忍非智。是所应灭随眠疑惑未灭故。可

  • 卷第十四·佚名

    鞞婆沙论卷第十四阿罗汉尸陀槃尼撰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译中阴处第四十一(出阿毗昙结使揵度人品非次)中阴者。何以故作此论。答曰。断他意故作此论。或有欲令有中阴。或有欲令无中阴。鞞婆阇婆提欲令无中阴。育多婆提

  • 第七章 第三结集·佚名

    [于其处]阎浮洲由所有诸方之大会众,有八十俱胝之比丘,九万六千之比丘尼,更具多数之六神通比丘比丘尼等。(一)比丘等依神通威力令平坦大地,行开显世间[神变]可尊重八万四千精舍奉献之祭礼。(二)王立于阿育园眺望阎浮洲。阿育依比丘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慧苑

    亦称《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华严经刊定记》、《华严刊定记》等。佛典注疏。唐慧苑撰。原为二十卷(一作十六卷),现存十三卷。是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的注释书。法藏在《八十华严》译出后即着手注释,但仅完成《妙严

  • 浦峰法柱栋禅师语录·佚名

    2卷,清海栋说,慧升集,慧渠编,慧岱录(依驹本印)。卷首收序;卷上收住辰州府天云山浦峰寺语录——上堂、拈古、颂古、牧牛颂、联芳偈;卷下收机缘、示偈、杂著、书问、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