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四

乐黄目,字公礼,抚州宜黄人。父:史,字子正,母梦许真人令吞五色珠而生史。史有文辞,初仕江南,归朝,再举进士,登甲科。所至不修谨获谴。官至职方员外郎、直史馆,卒,有杂编六百九十馀卷,自为文百卷,谓之《仙洞集》。黄目,淳化中,登进士第,深沈为吏,以静胜,饰以文雅。累擢知制诰、给事中,卒,有文集五十卷,杂编六十卷。常与父史同在儒馆,人以为荣。子:理国、定国。

刘筠,字子仪,大名人。咸平元年,登进士第,补馆陶县令,代还,诏杨亿试选人校勘太清楼书籍,筠中选第一,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尝草丁谓、李迪罢相制,既又命筠草制复留谓,筠不奉诏,乃更命晏殊为之。谓方用事,筠遂请治郡,以谏议大夫,知庐州。仁宗即位,复翰林学士,以疾除礼部侍郎、枢密直学士知棣州。天圣五年,复入翰林,加承旨,兼龙图阁待制学士,再知庐州,乃营冢墓,自为志铭刻之。卒,年六十一,子:宗宪。自景德以来,居文翰之任,惟筠与杨亿齐名,号为“杨刘”。筠三典贡举,以策论升降,天下自筠始,其为人不茍合,所著有七集。

钱昆,字裕之,吴越国王倧之子。随俶归朝,诸从子皆授官,独昆及弟易愿从科举。太宗嘉之。淳化二年,昆登进士第,累官至谏议大夫,以秘书监致仕。卒,年七十七。子:孟孙,孟荀,孟回。昆喜为诗赋,又喜草隶书,闲自画寒芦沙鸟于纨扇,有幽雅之趣,人竞藏之。有文集十卷。弟:易,字希白,十七举进士,御试三题,日未中而就,言者指其轻俊而黜之。太宗常语苏易简,叹不与李白同时,对曰:‘有进士钱易,能为歌诗,不下李白。’上惊喜曰:‘诚如是,吾当白衣召至禁林。’会盗起剑南乃止。咸平二年,易登进士第甲科。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策,入第四等。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卒,年五十九。易才俊过人,为文数千言,顷刻而就;又善行草书。有《金闺集》六十卷、《瀛州集》五十卷、《西垣集》三十卷、《内制集》》二十卷、《寿云总录》一百卷、《新书》十卷。子:彦远、明逸。彦远,字子高,以父任太庙斋郎,至大理寺丞。登进士第,至太常博士。举贤良方正策,入等,授祠部员外郎,迁起居舍人、直集贤院。卒,年三十七。子:勰、燮、和。父:易、弟:明逸,及彦远,皆中制举,世以为盛。彦远屡上封事言事,判司农寺,因诸路奏大水,彦远言阴气过盛,在五行传有下谋上之征,请严宫省宿卫,未几有挟刃理謻门者,上善其奏,特五品服。

苏绅,字仪甫,泉州人。天禧中,登进士第。初名庆民,避章献太后讳,改今名。官至太常博士,举贤良方正策入等,授祠部员外郎,屡上章,仁宗嘉纳之,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谏官言绅举士马端非其人,改龙图阁学士。丧父服除,复翰林学士,言者又弹其急于进取,改翰林侍读学士知河阳,徙河中府,未行感疾,医者误用药,犹力疾杖之,卒,年四十八。子:颂衮、棁兖。

李行简,字易从,同州人。少苦学,坐石诵六经常至夜分,虽寒暑不渝,又聚木叶学书,笔法遒劲。举进士,登第,累擢至龙图阁待制。真宗数幸阁,命讲《易》,因访大臣能否,行简必称其所长,人以为长者。仁宗即位,进给事中,以疾求外,知河中府,徙虢州。卒,年七十一。有集二十卷。子:贶阅兢元畹。行简端重,不妄交,一介不取诸人,虽善弈,人莫知者。诸子非冠带莫敢见,聚书万卷,多其自录,人谓之书楼。偶梦绿衣吏持簿至公府,自丁谓而下,皆录其官寿,至行简,云:‘官议大夫。’及疾,叹曰‘官给事中,已逾分矣!’

马亮,字叔明,其先茂陵人,自祖:韬,始徙居庐州。太平兴国五年,登进士第,屡除外官。咸平中,王均反,除西川转运副使,改使,贼平,召问蜀事,加直史馆,复还部,久之,以右谏议大夫知广州,累迁至兵部侍郎。仁宗即位,进至工部尚书,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年七十三,赠右仆射,谥忠肃。子:仲宣、仲容、仲卿、仲谋、仲甫。亮有治才,所至以能称。初置提点刑狱官,亮领福建,始讯冤狱,全活者数十人。知饶州,有豪右白氏,多持吏短长,常杀人,原赦,益横,亮发其奸恶,诛之,部中肃然。平王均,主将诛戮不已,亮救免者千数,及械送诖误者,仅九十八,至京,知枢密院周莹,欲尽诛之,亮言:‘协从者甚众,此特百之一二,若不贷之,恐益危惧,贻朝廷忧。’从之。任中执法,请父祖未葬者,不许析居,以厚风教。在蜀,奏除废井盐,逋二百馀万。真宗初政,亮常上四事,皆见施行,其一言亲王判开封府,地尊势重,疑隙易构,非保全亲亲之道,皆取为切务,其馀督给军赏,趣除逋负及通边好,亦皆仁政之一端。

杨大雅,字子政,初名侃,避真宗藩邸名而更之,唐靖恭诸杨虞卿之后,虞卿孙承休,唐天祐初,为吴越策礼副使,因家钱塘,大雅,承休四世孙也。端拱二年,登进士第,久历外官,后与陈从易并命为知制诰,二人者皆博学有行义,颇惬时论,以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亳州。卒,年六十九。所著有《太隐集》三十卷、《西垣集》五卷、《职林》二十卷、《两汉博闻》十二卷。子:�、泳、渐、沆、沨。

孙甫,字之翰,许州人。天圣五年,同学究出身。八年,再举,登进士第。常从杜衍,辟永兴军司录。衍在枢密府,又荐之,除秘阁校理,累擢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留侍讲。卒,年六十,赠右谏议大夫。子:宣、寔、寘。著唐史书七十五卷,文集七卷。每言唐君臣行事,以推见当时治乱,若身履其间,闻者释然。为正言,尝言张修媛宠恣恃恩,用物之过,上曰:‘用物在省司,吾恨不知耳。’保州兵变,前有告者,大臣不时发之,甫力言枢密使偕副当得罪,指杜衍也,边将刘沪城水洛,泾原帅尹洙以沪违节制,将斩之,大臣稍主洙议,甫以谓水洛通秦渭为便,沪不可罪,由是罢洙,而沪释。衍屡荐甫,甫与洙素善,不少假借之。范仲淹知杭州,多便宜行事,甫为两浙转运使,一切绳之以法。

司马池,字和中,陕州夏县人。少好学,推家财数十万与其诸父。景德二年,登进士第,多历外官,累擢三司副使、天章阁待制、知杭州,徙晋州。卒,年六十三。子:旦、光。池尝奏名礼部,将入试殿廷,一日心动不能寐,曰:‘吾母素多疾,能无恙否?’及至内门,徘徊不能入,盖母亡为友人所匿也,因语其友,而友止告以闻有疾,池遂号恸而归。盛度谪守光州,池为光山令,大内火,诏诸州市竹木,州期以三日毕输,池以土不产,转市邻郡,非三日可得,度怒甚,既而光山为诸邑先,池于民有信,而民不俟于惩督也。曹利用常荐为群牧判官,池辞不就,朝廷固授之,其后利用贬,其党畏罪,多从而毁之,独池在朝明利用之枉,朝廷卒不问。除知谏院,表恳免,上谓宰相曰:‘人皆嗜进,池独嗜退也!’加直史馆。知凤翔,有疑狱,上谳,大理辄复下,椽属惶惧,池曰:‘长吏者,政事所系。’乃独承其罪,诏责之。政阳镇巡检夜饮富民家,所部卒执之而俾为文约,不敢复督士卒而后释其缚,池捕首恶诛之,巡检亦坐废。为侍御史知杂,言:‘陕西用兵,无宿将,刘平好自用,必误大事!’卒如其言。在杭州,为转运使江钧、张从革捃摭条奏之,未谪间,吏有盗官银器,为钧偿私费,而从革之姻犯税,阴遣人私请,或谓可以此报,池独不校。

张师德,字尚贤,河南人。父:去华,建隆二年,举进士第一。师德,大中祥间,复居第一,时以为荣。累擢知制诰、谏议大夫、知汝州。卒,年四十九。子:景仙、景宪、景思、景惠。师德孝谨有家法,守道不回,执政不悦,在西掖者九年。有集十卷。

谢绛,字希深,太子宾客涛之子。少以父任校书郎,大中祥符八年,登进士第,屡历省寺馆阁,擢知制诰,久之,请补外,知邓州。卒,年四十六。子:景温、景平、景回。有文集五十卷。绛初为秘阁校理,常上疏谓:‘有宋当以土德王天下。’下两制议,不从。天圣初,水旱、蝗生、河决,上疏据《洪范》、《京房易传》陈灾异之变,指切时政,上嘉纳之。又论唐室丽正史官之局并在大明华清宫内,太宗肇修三馆,更立秘阁于升龙门左,亲飞白题额刻赞阁下,景德中,积书寖广,又益以内帑西库,二圣常数临幸,亲加劳问递宿广内有不时之召,人人力道术,究艺文,知天子尊礼,而名臣高位繇此选也,往者延燔简编略尽,诏访旧本,是正疑文,有司引两省故事,别创外馆,以从缮写考校之便直舍卑喧大官卫尉供拟滋削陛下未常迂翠华降玉趾寂寥册府不闻舆马之音旷有日矣,议者以为慕道不笃于古,待士少损于前,士无延访之勤,而不自激策,文雅渐弊,甚为圣朝惜也,愿辟内馆,以恢景德之制,从之。又言号令数变,则亏体利害偏听则惑聪请者务于必行,守者患于不一,愿罢内降,凡诏令皆由中书、密院,然后施行,因进圣治箴曰绍圣驭臣内戒慎令警变凡五篇

李仲容,字仪父,济阴人。唐郇王祎十三世孙,祖:涛国,初为兵部尚书。仲容少好学,咸平五年,登进士第,累擢知制诰,时翰林学士员不足,众谓当次补,而不为宰相所喜,乃罢知制诰,为给事中、集贤院学士。久之,除翰林侍读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官至户部侍郎。卒,年七十。子:景伦、景贤、景行、景仁。集制草为《冠凤集》十二卷。仲容性质醇易,喜读书,善记问,宾至多命酒笑谈,而不及势利。

冯元,字道宗,三世为伪汉日官。父:邴,从刘

猜你喜欢
  第二十三回 折大旗南军失律 脱重围北走还都·蔡东藩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八·佚名
  卷之五十六·佚名
  卷之一百五·佚名
  卷之十七·佚名
  卷七十三·佚名
  卷四·郭居仁
  八、中落时代·包天笑
  ·奏请颁铸台湾道关防片·丁曰健
  王俭传·萧子显
  卷二百四十三·佚名
  卷十二·佚名
  郭崇韬·苏辙
  萨福均·周诒春
  邝英杰·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无闻翁·唐圭璋

      无闻翁,宋末人。   沁园春   题樟镇清江桥   埋冤姐姐,衔恨婆婆

  • 第十四出 责媒退聘·佚名

    (丑)手捧槟榔入后厅,听见哑娘叹气声。闲言野语相怪及,那卜有情也无情。请哑娘食槟榔。(旦上介丑)哑娘,万福。(旦)无人通提椅乞你坐。阮昨暮日使益春来共你说,你即故意力礼聘送来,是乜道理?(丑)前日使益春来共婆仔说,婆

  • 卷五十四·志第三十五·选举四·脱脱

        ◎选举四   ○部选 省选 廉察 荐举 功酬亏永   凡吏部选授之制,自太宗天会十二年,始法古立官,至天眷元年,颁新官制。及天德四年,始以河南、北选人并赴中京,吏部各置局铨注。又命吏部尚书萧赜定河南、北

  •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赵尔巽

      ◎地理二十八   △察哈尔   察哈尔八旗:东南距京师四百三十里。当直隶宣化、山西大同边外。明插汉,本元裔小王子后。嘉靖间,布希驻牧察哈尔之地,因以名部。天聪六年,征林丹汗,走死。其子孔果尔额哲来降,即其部编旗,驻

  • 卷三·严有禧

    ◎汤先生汤潜庵先生课子读书,尝至夜分不辍。曰:“吾非望汝早贵,少年儿宜使苦,苦则志定,将来不失足也。”又云:“教子弟只是令他读书,他有圣贤几句话在胸中,有时借圣贤言语照他行事开导之,便易有省悟处。”◎陆先生陆稼书先

  • 卷之六十八·佚名

    宣统三年辛亥十一月乙卯。谕内阁内阁代递忠瑞电奏、新设科布多俄领事。常川驻承化寺。并划给建署各地。遵奉部饬派员会同该领事磋商办理等语。着外务部知道。  ○署邮传部大臣杨士琦电请解职。以左参议梁士诒署邮

  • 姜师度传·刘昫

    姜师度,魏人。应明经科试中举。神龙初(705),升任易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为河北道监察兼支度营田使。师度勤于政务,又有灵活巧妙的主意办法,很了解挖沟筑渠的好处。开始时他在蓟丘(今北京德胜门外)北面挖沟灌水成为沟壑,以防备

  • 移剌窝斡传·脱脱

    移剌窝斡,属于西北路契丹部族。他先是跟从撒八作乱,接受撒八的伪政权,后来杀了撒八,于是拥有了许多兵卒。撒八这个人,起初是招讨司译史。正隆五年(1160),海陵在各道征兵攻伐宋国,让牌印燥合、杨葛征集西北路全部契丹壮丁,契丹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九·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九 洪武二十五年秋七月庚辰朔,享太庙。 秦王樉还国。 北平都司吏杨献有罪系狱,自陈尝卧氷以愈父疾,诏核其事不妄,遂命释之。 上御右顺门与侍臣论治道,因及理乱。上曰:“为治之道有缓急,治乱民不

  • 卷第四十·佚名

    續日本紀卷第四十〈起延暦八年正月、盡十年十二月。〉」右大臣正二位兼行皇太子傅中衛大將藤原朝臣繼繩等奉勅撰」今皇帝八年延暦八年春正月甲辰朔。日有蝕之。己酉。宴五位已上於南院。」授從五位上笠王正五位下。從

  • 卷三十二 丧服小记第十五·郑玄

    (陆曰:“郑云:‘以其记丧服之小义。’”)[疏]正义曰:按郑《目录》云:“《丧服小记》者,以其记丧服之小义也。此于《别录》属《丧服》斩衰,括发以麻,为母括发以麻,免而以布。(母服轻,至免可以布代麻也。为母,又哭而免。○衰,七雷反,下

  • 提要·石光霁

    【臣】等谨按春秋钩元四卷明石光霁撰光霁字仲濓泰州人张以寕之弟子也洪武十三年以荐为国子监学正擢春秋博士明史文苑传附载张以寜传中史称元故官来京者危素及以寜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寜长于经素宋元史稿俱失传而以寜春秋

  •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二十四[宋磻]·惟白

    东京法云禅寺住持传法佛国禅师(臣)惟白集对机门南岳怀让禅师第十四世南岳福严慈感禅师法嗣明州育王山广利寺宝鉴禅师讳法达。饶州浮梁人。姓余氏。丱岁厌俗。剪爱离尘。严承师训。长通经业。比试辇下。落发天清。求道

  • 精诚团结与佛教之调整·太虚

    ──二十九年七月作──一抗战之最后胜利虽已临近,然攘寇肃奸,犹待全国人民之加紧共同努力。至于建 成真正三民主义国家,以期能渐进大同之世,则前途固甚修远,尤须我四万万五千万国民,全体一致的继续不断地以向前迈进,始克到

  •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三(末)·窥基

    基撰论第三卷若解本识十门义中。上来合二段已解五门讫 自下第三辨第六义心所相应门 于中有五。一问起论端。二举颂正答。三释常字显五相应所在位次。四别释五所体性.作用。五释颂中相应之义 或分为二。一问。二答 

  • 王惺所先生集·王以悟

    诗文集,十卷,王以悟撰。王以悟,字惺所。河南陕县东凡人。明代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中进士,任邢台令。由分陕张而讷辑录,洛阳张孔训编次,刊于天启三年(1623)。民国二十五年《陕县志》志略云:“内选集程、朱、阳明、白沙之

  • 金箓斋三朝仪·佚名

    玉皇称帝,本仪盖出自宋后。述金箓早、午、晚三朝仪。

  • 咸同朝将相琐闻·佚名

    洪军既踞武昌,遂乘势东下,步骑夹岸,旗蔽野,帆樯如云。诸王皆衣黄袍,侯以下衣红,绣龙织凤,间以云物及麟狮鸾鹤之属,冠亦如之。时据船楼上置酒会饮,悬灯张彩,夜半照耀如火龙。后舱则鸣金擂鼓,丝竹间作,如世俗之戏十番者。长江数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