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兆民是赖

从前皇帝的万寿节,大约有三种办法:一是光受朝贺;二是赐君臣宴会;三是大办,这种俗名就叫做办万寿。无论哪一种办法,其情形性质,可都比现在两样的多,所谓两样者,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这种热闹,只是为皇帝自己游玩的。这种一人独乐的情形,我可以大略写出来,让读者作历史看。

万寿庆贺

第一最简的,叫做仪注乐舞,列在朝会乐部分之内,即名曰万寿庆贺。

是日早晨,銮仪卫衙门,豫陈皇帝卤簿仪仗于太和殿前,陈步辇于太和门外,陈大驾于午门外。总之把《会典》上所载,皇帝应有的东西,都陈列出来,可以说是极郑重的礼节。到了行礼的时辰,皇帝先坐中和殿,内大臣、侍卫、内阁、翰林院、詹事府、起居注、礼部、乐部(后来裁去)、都察院、理藩院、鸿胪寺,总之凡行礼有工作的官员,都先在此给皇帝行三跪九叩头;礼毕,皇帝御太和殿,大小官员都跪下,由宣表官把群臣进的颂扬皇帝的表文念完,各官又行三跪大叩头礼,并赐群臣饮茶;饮茶时也得都先叩一个头。礼毕,皇帝还官,大礼才算终了。以上这些事情,有书可看,不必多写。

赐宴群臣

第二是赐群臣宴饮的:这种列在宴飨部门里头,即名曰筵宴乐仪。王公等俱朝服,在太和门外聚会,文武大臣百官亦都穿朝服,在午门外会齐。鸿胪寺官引王公百官人,至太和殿前。王公大臣立于丹陛上,文武大小官员立于台下院中。

到中午,皇帝御太和殿,各官都行一叩首礼;即给皇帝进茶,各官又都叩一个头。侍卫们给百官送茶,各官接茶后,先叩一个头,再饮,饮毕又叩一个头。又作乐给皇帝进酒,皇帝喝酒时,大家又都叩一个头。又给皇帝进馔,大家又叩头。侍卫给百官酒,各官都跪,叩一个头再饮。饮完,又叩一个头。末了谢恩宴,又行三跪九叩首礼。皇帝还宫,礼才算完,以上不过大略谈谈,不必详写,请看大家只饮了一杯茶一杯酒,可是叩了好几十个头。王公大臣,在丹陛上,或者看得到皇帝的影子,文武百官,立在院中,不但看不到皇帝的影子,那殿中有皇帝没有,他们都不能知道。这种情形,名曰庆贺筵宴,你说受赐的官员,冤枉不冤枉?至于那茶杯里头,有茶没茶?酒杯里头,有酒没酒?那就更不必稽查了。

楼阁热闹

第三大办的办法,倒是很够热闹的,其办法大致总是由骊宫,一直排列到宫内。咸丰以前,多是由圆明园起首。光绪以后,则由颐和园起首,这条路上,沿路的房子,有许多都要修理修理。沿途两旁,多是用席或棚帐搭起来的楼台。真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非常之齐整。至于各楼或棚内的物事,也分配的很匀,大约有下列各事:

一、喇嘛和尚道士的奉经祝寿。

这种分归活佛、僧录司、道纪司分着主持。所有京城左近的喇嘛,京城内外大庙的和尚及道士都到的很多。

二、各戏班。

这种都归内务主持,京城内各戏班,均分班参加,京外左近各戏班,不论昆弋、皮簧、梆子、哈哈腔,连提线戏、托偶戏等等都要赶来。

三、各种杂耍。

这种归掌仪司主持。所有八角鼓、十不闲、大鼓书,各种弹词小调、变戏法的等等,一班一班的,都要赶来,此外更有各处的音乐会(名曰十番)若干档子,也都来参加。

四、各种舞会。

这种亦归掌仪司主持,种类很多,属于纯歌舞性质的,近二十种,属于伎艺类而间含舞意的,达三十余种之多,真可谓五光十色,无所不备。这些舞,我曾较详的写出来过,曾登《中华日报》。《中国一周》亦登过一部分,但尚未写完,容另写之,兹不多赘。

以上这些事情,都斟酌隔段均匀分置,俟皇帝路过时,大家都演奏工作起来,以备皇帝观赏。再者隔几十步,便有一座茶楼,任凭官员喝茶,不必给钱,但平民是不能加入的。

到该日,皇帝由骊宫出发还宫,所有仪仗,排列几里地之远。虽然备有辇辂等等,但皇帝大致是骑马,以便沿途观看。按这种举动,热闹是热闹极了,辉煌也辉煌极了。平民虽然也可以观看,但他的性质,则专是为皇帝娱乐筹备的。

猜你喜欢
  列传第九十五·刘昫
  卷三十五 漢紀二十七·司马光
  梁公九谏 全文·佚名
  ●卷十五·赵翼
  ●卷六。恩叙一·梁章钜
  卷之三百七十一·佚名
  卷之六十·佚名
  卷之四百九·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 列传二百·纪昀
  卷九十九下·班固
  三二 路上的吃食·周作人
  景福·周绍良
  卷二百三十六·佚名
  卷十一·佚名
  王恩泽·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王琦

    钦定四库全书李太白集注卷六钱塘 王琦 撰乐府三十八首发白马【题始於梁费?其辞曰白马今虽发黄河未结澌云云太白盖拟之乐府诗集通典曰白马春秋时卫国曹邑有黎阳津一曰白马津郦生云守白马之津是也发白马言征戍而发兵

  • 卷二百二十六 熙寧四年(辛亥,1071)·李焘

      起神宗熙寧四年八月盡是年九月   八月癸丑朔,御文德殿視朝。高麗使民官侍郎金悌至自通州。   甲寅,詔:「自今保甲與賊鬥死者,給其家錢五十千;有戶稅者,仍免三年科配。因致廢疾者,給錢三十千。折傷者,二十千。被傷者,五

  • 元史续编卷六·胡粹中

    【庚子】四年春二月丁未朔日食○丙辰皇太后鸿吉哩氏崩【裕宗后也谥曰徽仁裕圣皇后】夏四月以布埒齐为中书平章○五月优养儒臣【上谕集贤大学士谔尔根萨哩曰集贤翰林乃养贤之地自今诸老秩满者陞之勿令辄去或有去者罪

  • 卷之一千四百五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四五九 谕王锡侯着从宽改为斩决·佚名

    四五九 谕王锡侯着从宽改为斩决乾隆四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乾隆四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奉旨:王锡侯着从宽改为斩决,余依议。钦此。原注:大学士、九卿会议《字贯》内逆词一案。(军机处上谕档)

  • 谓秦王·佚名

    【提要】 战国时代还没有受到君臣纲常的禁锢,所以君臣之间信息传播非常透明,大臣对君主的缺点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高层的决策非常的民主,广开言路、对最高层的言论监督可谓非常有力和有效,正因为对最高决策层的

  • 卷二十三·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二十三任官康熙三年甲辰四月己未上谕吏部向来所定部院衙门满洲蒙古汉军官员品级陞转与汉官不同满洲蒙古官员无向外陞转之例故其品级稍

  • 卷二十六杂律·窦仪

    【十四门】律条三十四并疏令格敕条十七起请条一坐赃国忌私忌私铸钱走车马伤杀人弹射伤杀人施枪作坑穽伤杀人医药故误伤杀人丁匠防人疾病请给医药受寄财物辄费用公私债负官吏放债错认良人为奴婢子孙博戏赌财物营造舍宅

  • 卷二十八·戴锡章

    献宗皇帝李德旺,神宗遵顼次子也。光定十三年二月,神宗废太子德任,以德旺为太子。十二月,神宗诏传位于太子,乃即位时,年四十二,改元乾定。时蒙古主使史天祥徇西夏,破贺兰山还,遇敌射伤,额出血,目为之昏。(《宋史·夏国传》及《元史

  • 书义矜式卷五·王充耘

    元 王充耘 撰周书召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又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大臣勉言以宅中圗治无非所以为天人计也盖王者天人之主所以继天而出治者也故召公吿成王以绍上帝服土中为

  • 卷十二·沈廷芳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十二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诗魏葛屦诂训传第九○音义姬姓国也【姓监本误魏】其地虞舜夏禹所都之域也【也误地】魏谱魏者节疏禹受禅都平阳或安邑【平误子】乃□防亡【厎误底下字后同】在禹节

  • 卷一·佚名

    △降魔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池边。与大比丘众一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舍诸重檐。逮得己利。尽诸有结。皆得正知。心善解脱。及大菩萨一万人俱。其名曰持须弥顶童真。水智童

  • 空行品第十二·佚名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有沤和拘舍罗。於五阴为行相。若念五阴有常为行相。念五阴无常为行相。念五阴苦。言五阴是我所是为行相。念五阴寂静为行相。世尊,菩萨摩诃萨不以沤和拘舍罗行般若波罗蜜。学三

  • 贤护分觉寤品第十六·佚名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我念往昔过多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萨遮那摩如来应供等正觉。十号具足。时有比丘名曰和轮。於佛灭後称扬广说是三昧经。我於尔时为大国王。一心专求是妙三昧。即於梦中闻有告言:是三昧

  •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卷上·佚名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诸大弟子学戒具足,菩萨万二千,一切圣通无所不达,已得总持辩才无量不起法忍,其德无限,彻睹诸根,应病授药为师子吼,救济十方,众生百千莫不蒙度。尔

  • 卷第十四·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十四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无根谤学处之二尔时薄伽梵命实力子曰。汝闻斯语不。白佛言。我闻薄伽梵。我闻苏揭多。佛言。实力子其事如何。实力子白佛言。世尊。我之虚实唯佛所知。佛言。实力子

  • 梦观集·大圭

    元诗别集。5卷。释大圭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四库全书》底本原为24卷,卷1为梦法,卷2为梦偈,卷3为梦事,卷4—9为诗,卷10—24为文。所谓《梦法》、《梦偈》、《梦事》都是宗门语录,《四库

  • 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佚名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于泰始二年至建兴元年(266~313 )。又作独证自誓三昧经、如来自誓三昧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独证自誓三昧’为佛陀昔时在句潭弥国大丛树间之交露精舍所居道场之名。本经叙述如来对贤儒菩萨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