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五年

(丙子)五年明洪武二十九年

春正月

1月1日

○庚申朔,上率群臣賀帝正,受群臣朝,仍賜宴。群臣歡甚,光陽府院君李茂方起舞,判三司事鄭道傳稱觴而進言曰:「正朝,一歲之元;始祖,一國之元。元者,善之長也,國之始祖,不可不愼。」上曰:「兪。」

1月3日

○壬戌,囚刑曹掌務正郞金穩于巡軍獄。以決訟啓本,犯書世子諱也。

1月4日

○癸亥,上觀都城基。

1月9日

○戊辰,徵慶尙、全羅、江原道及西北面安州以南、東北面咸州以南民丁十一萬八千七十有奇,始築都城。旣度城基,分定字號,始自白岳之東,起天字,終于白岳之西,止弔字,幷西山石嶺,得地凡五萬九千五百尺。每六百尺爲一字號,凡九十七字。每一字分六號,每二字置監役、判事、副判事各一員、使副使判官十二員。計各道州郡民戶多少,自天字止日字東北面,月字止寒字江原道,來字止珍字慶尙道,李字止龍字全羅道,師字止弔字西北面。督役者不分日夜,上以寒甚,禁夜役。

○以都城開基,致祭白岳及五方之神。

1月10日

○己巳,發左右道丁夫[1]二百,營昭格殿。

1月11日

○庚午,功臣獻壽於新宮內殿。

1月14日

○癸酉,上觀築城之役。

1月16日

○乙亥,千秋使張子忠回自京師。

1月17日

○丙子,上將幸留後司,諫官李廷堅等,伏閤諫之,不允。翌日,廷堅等又上疏止之,未蒙兪允。

○集僧徒二七於內殿,設消災《大般若》道場。

1月19日

○戊寅,召判司僕寺事呂稱曰:「予出行幸之後,世子雖欲出遊,爾毋進馬。」

1月20日

○己卯,上與顯妃幸留後司。

○參贊門下府事金立堅卒。輟朝三日。立堅,福山人,元朝巡訪萬戶於珍之子。仕前朝,拜將軍,歷官至判密直,入本朝拜參知門下,遷參贊門下。卒年五十七,贈諡良平。無子。

○以刑曹典書金承霔,爲東北面靑海道安撫兼察理使。

○賜原從功臣錄券。

○遣內臣於築城所,諭以「近日冱寒,恐有凍死者。自今風雪日,毋令赴役。」

1月21日

○庚辰,月犯心前星。

1月22日

○辛巳,木稼。

1月23日

○壬午,駕至留後司。

1月24日

○癸未,召前知申事李詹于慶尙道。

○上命工畫佛,安于新宮,作佛事。

○禁用油蜜果。

○世子在書筵講畢,諸講官皆出。右輔德咸傅霖進曰:「有所聞不告,不直也。」世子曰:「宜盡言。」傅霖曰:「娼妓出入宮中,信乎?」世子有慙色曰:「更不令近之。」

二月

2月5日

○癸巳,大風雨雪。錦川橋八十餘戶火。

2月9日

○丁酉,賀正使打角夫金乙珍、押物高仁伯等齎禮部咨來。其咨曰:

本部官欽奉聖旨:「前者爲朝鮮國王數生釁端,以告岳鎭海瀆山川神祇,轉達上帝。今本國差使臣進洪武二十九年正朝表箋文內,輕薄戲侮,又生一釁,是欲搆兵不靖。若以言詞侮慢,興師問罪,尙未可也。爲何?昔者周將伐犬戎,有諫者曰:『不可。』先王之制,不動兵於遠者,其理有五,今所以不卽興師者,爲此。令李諱知釁端之所以,將撰文者至,使者方歸。」欽此,本部今將聖旨事意,備云移咨。

○上與顯妃幸觀音崛,觀佛事,翼日乃還。

2月13日

○辛丑,豐海道都觀察使宋文中捕倭船一隻獻馘,遣大將軍金漸,賜宮醞綺絹。

○以金若恒爲中樞院學士,郭海隆爲大將軍。

2月15日

○癸卯,遣郭海隆,押送撰文者金若恒如京師。移咨禮部曰:

洪武二十九年二月初九日,小邦賀正使打角軍人高仁伯等回自京師,準禮部咨,卑職驚恐隕越,措身無地。竊詳小邦,僻居海外,聲音言語,不類中華,必憑通譯,僅習文意,所學粗淺,措辭鄙陋,且不能盡悉表箋體制,以致言詞輕薄。何敢故爲戲侮,以生釁端!天日照臨,實非誣妄。幸蒙聖慈,不卽問罪,寬宥之恩,昊天罔極,知感且愧,糜粉難報。今照進賀洪武二十九年正朝表文,係成均大司成鄭擢修撰;賀東宮箋文,係判典校寺事金若恒修撰。爲緣鄭擢見患風疾病證,不能動履,難以起遣。除已欽依,差通事郭海隆,管送撰文人金若恒赴京,伏取聖裁。

○命賑慶尙道飢。

○命都堂曰:「新都赴役之民,待今月晦日,盡放歸農。」

2月18日

○丙午,駕發松京。

2月19日

○丁未,縱火于壽美原,觀獵。

2月20日

○戊申,東南赤氣。

2月22日

○庚戌,上與顯妃至自留後司。

○佛頭骨捨利、《菩提樹葉經》,舊在通度寺,因倭寇移置留後司松林寺,遣人取來。

○遣成均大司成咸傅霖,往諭金若恒于義州。若曰:「非不惜汝,重違朝命解送,汝其善辭以對,毋敢有失。」若恒聞命曰:「敢不盡心!」丙寅,若恒將涉鴨江,謂傅霖曰:「願王親君子遠小人,修明政刑,勵精圖治,勿以臣之死生爲慮。臣欲爲國亡身久矣,幸以臣言達於王前。」言訖而去。

○上觀都城之役連三日。

2月25日

○癸丑,命都評議使司曰:「近聞守令多不稱職。其令各司,薦嘉善以下六品以上文武兼才堪爲守令者。所擧非人,罪及擧主。」

2月27日

○乙卯,命設水陸齋於城門外三所。薦役夫死亡者,仍命復其家三年。

2月28日

○丙辰,放築城役夫。城基高嶮處築石城,高十五尺,長一萬九千二百尺。平山築土城,下廣二十四尺,上廣十八尺,高二十五尺,長四萬三百尺。水口築雲梯,兩傍築石城,高十六尺,長一千五十尺。東大門以其地洿下,排橛疊石,而後城之,故其功倍他。安東、星山府人,寔赴其役未畢,慶尙道都觀察使沈孝生請曰:「東大門役人,請留十餘日以畢,無令再來。」判漢城府事鄭熙啓啓曰:「民不可誣也。近有命曰:『時當耕種,築城人,悉放歸農。』聞者莫不欣喜。今獨留安東、星山人,則其民心何?況其未畢,地勢然也,非民之怠也。」上然之,命幷放之。

三月

3月4日

○辛酉,命都評議使司,宴築城監督京外官。

○侍衛甲士安白之子末巾,使酒於市街,刼奪人財物。商議中樞院事黃居正見之,令皀隷禁之,末巾突進,扶下歐辱之。上命囚巡軍欲誅之,巡軍照律以聞,乃杖一百,充水軍。

○命集僧徒,營院于溫泉,仍賜米豆三十碩。

○慈恩都僧統宗林與前判事尹安鼎,嘗作板橋院,及築城人往還有疾病者,請醫胗脈,劑藥救療,且供飮食,疾愈者,給糧遣之。右政丞金士衡聞之以聞,上命賜米豆鹽醬。

○珍原郡民女都里莊聞其父赴城役得病,卽痛哭曰:「我無兄弟,當往省之,庶得生還。」乃假男服,卽日發行。每於道傍,見人病臥者,輒入視之,及至板橋院,乃見其父,病幾殆。盡心救療,扶携以還,鄕里稱其孝。事聞,賜都里莊緜布。

3月7日

○甲子,以中樞院八人,兼西北面守令:金輅於泥城,林敬於江界,趙崇於義州,朴苞於黃州,張湛於定州,黃居正於肅州,南實於成州,吳蒙乙於延山府。

3月9日

○丙寅,下前安東府使李專于獄。專與判漢城府事鄭熙啓詣益安君第,飮酒醉,與熙啓相戲,語涉謗訕,熙啓以聞。命憲司鞫之,專以醉不省事爲對。

3月10日

○丁卯,上幸忠淸道溫泉。初諫官李廷堅等請止之,不允。臺諫又合辭請止之,上曰:「欲往溫泉,爲療疾也。臺諫力止之,何義耶?」遂行。

3月13日

○庚午,上畋于弘慶北郊,尹忱家奴二人欲屬義成庫,妄訴駕前,命杖之。

3月16日

○癸酉,霧。

○以左政丞趙浚、判三司事鄭道傳,爲科擧考試官,都承旨閔汝翼、大司成咸傅霖爲成均試員。鄭道傳請辭考試官,不允,固辭又不允。閔汝翼亦辭試員,不允。

○上至溫泉。

○上聞全羅道人赴役病死者尤多,命賜米豆其家。

3月19日

○丙子,上以長女降于軍資監丞李伯卿。

3月29日

○丙戌,薦新菜于宗廟,又薦柑子。凡畋獵所獲,亦必先薦于廟。

○南誾以其子,見賜緜布二匹。

○計稟使鄭摠一行人,來自京師,傳禮部咨,曰:

本部尙書門克新等官奏:「朝鮮國王遣知門下府事鄭摠,詣闕請印信誥命。」奉聖旨:「朕中國上古帝王,列聖相繼,撫馭於民,條章昭著,具載方冊。其分茅胙土之邦,若令一出,欽遵守之,約束之法,至不敢有違,此華夏化內封疆之制也。其四隣夷狄,風殊俗異,各各酋長,皆非分茅胙土者也。古稱化外,未嘗令以導之,法以懲之。先諸聖人務以靜爲,尙以不貪而樂民,所以爲聖人也。德布天下,爵有九等之分,安內而撫外,垂衣裳之治。爵九等云何?侯、甸、男、采、衛、蠻、夷、鎭、藩[2],賓、夷、荒、侯、綏、要、荒。是等度遠近分輕重,此化內之所爲也。其王終王,此睦四夷之德,先聖人之心,更何以加哉!今朝鮮在當王之國,性相好而來王,頑嚚狡詐,聽其自然,其來文關請印信誥命,未可輕與。朝鮮限山隔海,天造地設,東夷之邦也,風殊俗異。朕若賜與印信誥命,令彼臣妾,鬼神監見,無乃貪之甚歟?較之上古聖人,約束一節,決不可爲。朕數年前曾勑彼,儀從本俗,法守舊章,令聽其自爲聲敎;喜則來王,怒則絶行,亦聽其自然。爾禮部移文李某,使知朕意。」

又咨曰:

本部尙書門克新等官欽奉聖旨:「自古及今,以小事大,至敬之禮,莫貴乎修辭。是以古先聖王之制,列國諸侯九夷八蠻,有不貢不王者,則修辭修文修意。以此觀之,上之取下,下之事上,皆在乎修辭。昔者,列國紛爭不已,爲何?皆爲修意修辭修文,俱不中理,所以紛爭不已。惟鄭有賢相子産,善於辭命,不受攻伐。凡往來交際文辭之間,裨諶草創,世叔討論,子羽修飾,子産潤色,詳審精密。以此應對諸侯,鮮有敗事。今朝鮮每遇時節,遣人進賀表箋,似乎有禮,然文辭之間,輕薄肆侮,近日奏請印信誥命狀內,引用紂事,尤爲無禮。或國王本意,或臣下戲侮,況無印信所拘,或齎奉使臣中途改換,皆不可知。以此來使未可放回。若將撰寫校正人員,盡數發來,使者方回。」

○是月,日本國左京權大夫多多良義弘遣通竺、永琳兩禪和,來達禁賊及擄掠人還送事,仍獻禮物,兼求《大藏經》。

夏四月

4月1日

○戊子朔,駕發溫泉,次寧州,分遣巡軍官,禁放馬害麥。

4月6日

○癸巳,上過廣州,相壽陵之地。

4月7日

○甲午,上至自溫泉。

4月8日

○乙未,賀正使柳玽一行朴光春回自京師,齎禮部咨以來。其咨曰:

本部尙書門克新等官欽奉聖旨:「朝鮮國王好生疑心,重生釁端又多。前者進正朝表箋內,不停當的字樣多有。因此,將進表官員留在京城。恁禮部與文書,敎李某將各妻小分房幾口,來就京城住。我這里將各官諸衙門裏用著。李某兩頭來往討消息,那的不便當。若不將老小來,這各官都送金齒去。」

4月10日

○丁酉,以久旱禁酒。

4月13日

○庚子,諫官以久旱,上言遇災憂懼之事。其一,停土木之役,其二,恤城役病死人復其家,其三,察中外滯獄,以懲當該官吏。

○賜赴京拘留使臣家米豆有差:柳玽母八十斛,鄭臣義家五十斛,鄭摠母六十斛,金若恒母五十斛,又賜一行人各家有差。

4月14日

○辛丑,宥中外二罪以下囚。

4月17日

○甲辰,分遣內侍於留後司。朴淵、臨津縣德津、開城縣大井、海豐郡南津、延安府大池設祭,於抱州海龍王寺、江陰天神寺,設齋以祈雨。

○宦者崔帖木兒,還赴京師。初帖木兒入侍帝所,帝命歸覲。後,帝問帖木兒於我朝使臣,故遣之。

○以旱徙市。

4月19日

○丙午,令漢城府建五部坊名標:東部十二坊曰燕喜、崇敎、泉達、彰善、建德、德成、瑞雲、蓮花、崇信、仁昌、觀德、興盛,南部十一坊曰廣通、好賢、明禮、太平、熏陶、誠明、樂善、貞心、明哲、誠身、禮成,西部十一坊曰永堅、仁達、積善、餘慶、仁智、皇華、聚賢、養生、神化、盤石、盤松,北部十坊曰廣化、陽德、嘉會、安國、觀光、鎭定、順化、明通、俊秀、義通,中部八坊曰貞善、慶幸、寬仁、壽進、澄淸、長通、瑞麟、堅平。

○世子夜至前中樞柳龍生第而還。

4月23日

○庚戌,分遣監察於京畿左右道,禁私放馬害穀者。

4月26日

○癸丑,以前判典農寺事柳楊,押馬五百匹,至遼東交割。

4月27日

○甲寅,憲司上疏請罪李專如律。殿下啓曰:「臣聞上潛邸時,專父達衷囑其子孫。今專縱有罪,恐未可誅也。」上乃悟,傳旨刑曹曰:「專本狂妄,不足數也。且其父達衷,乃嘗以信義友我者也。專若受誅,達衷之靈,其謂我何?其原之。」遂命徒海南縣,籍其家。專死於徒。

4月29日

○丙辰,集僧八百于勤政殿,講《金經》。

五月

5月1日

○丁巳朔,上坐勤政殿,試考試官趙浚、鄭道傳所取曺由仁等三十三人,以金益精爲第一。

○封李伯卿爲上黨君。

5月4日

○庚申,雨。

○諫官上請:「嚴宿衛謹巡綽,如有廢闕,毋從寬典,按律科罪。」上從之。

5月6日

○壬戌,禮曹申請:「生員試,自今試疑義各一道,取一百人,依前朝進士例,簾前放榜,三日成行,以勸後生向學之心。其貢生,令成均正錄所講四書業經,方許記名赴試。」上許之。

○下刑曹典書文繼宗、議郞金九德等于巡軍獄。瑞城君柳爰廷家婢,道逢甲士等輸木,有李夫介者與婢戲,婢爲車壓而死。刑曹囚李夫介,徵燒埋錢及婢價,欲杖之。上聞之曰:「法官議罪不公。」乃有是命,尋出之。

5月7日

○癸亥,遣三司左僕射南在于豐海、江原東西北面,中樞院副使金希善于忠淸、全羅、慶尙道,問民疾苦。憲司上言:「時方農月,不可分遣使臣。問民疾苦,雖出於愛民之誠,待秋發遣,深爲便益。」不允。

○韓山伯李穡卒于驪興神勒寺。訃聞,上輟朝,致祭賜賻,諡文靖。穡字穎叔,號牧隱,韓州人,征東行中書省郞中都僉議贊成事諡文孝公穀之子。自幼聰慧異常,年十四,中成均試。至正戊子,穀在元朝,爲中瑞司典簿,穡以朝官子,補國子監生員。辛卯正月,穀還本國卒,奔喪終制。癸巳,恭愍王設初科,知貢擧李齊賢等,擢穡爲魁,秋,中征東省解元。甲午,中會試,對策殿庭,中第二甲第二名。讀券官參知政事杜秉彛、翰林承旨歐陽玄諸公,大加稱賞,勑受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東歸須次,王就加典理正郞、藝文應敎、兼春秋編修。乙未,陞內史舍人,夏,如京仕翰林院。丙申,以母老棄官東歸,秋,拜吏部侍郞,再遷至右副承宣。由是昵居喉舌凡七年。辛丑,紅賊陷京城,王南行。穡從王行,弼成克復,策勛一等,賜以鐵券。癸卯,宣授征東行中書省儒學提擧,拜本國密直提學,賜端誠保理功臣之號。丁未,宣授征東省郞中。以本國判開城兼成均大司成,擧一時通經術者鄭夢周、李崇仁等六七人,皆兼學官,分經授業,常與論難,各盡其極。穡辨析折衷,竟夕忘倦。於是,記誦之習,功利之說稍息,而性理之學復興。己酉,同知貢擧,與知貢擧李仁復請王,始用中朝科擧之法。穡凡主貢擧四次,人服其公。王構魯國影殿,窮極侈麗,侍中柳濯,上書請止,王怒,欲誅濯,命穡製諭衆文。穡請罪名,王數濯四罪。穡對曰:「此非可殺之罪,願更思之。」王益怒,促愈亟,穡曰:「臣寧得罪,安敢爲文,以成其罪!」王遂感悟,濯得全。辛亥,丁母憂。壬子,王命起復政堂文學,以疾辭。甲寅,王薨,穡方疾篤,杜門七八年。壬戌,拜判三司事。戊辰,崔瑩請攻定遼衛,禑命耆老兩府會議可否,皆希旨,否者少而可者多。穡亦附衆議,退謂子弟曰:「今日我爲汝輩從逆義之論。」及上回軍,執退瑩等,起穡爲門下侍中。自恭愍之薨,天子每徵執政大臣入朝,皆畏懼不敢行,及穡爲相,欲廢王昌親朝,又欲王官監國,自請入朝,遂以穡爲賀正使。太祖稱之曰:「慷慨哉是翁!」穡以太祖威德日盛,中外歸心,恐其未還乃有變,請一子從行,太祖以殿下爲書狀官。天子素聞穡名,引見從容語曰:「汝仕元朝爲翰林,應解漢語。」穡遽以漢語對曰:「親朝。」天子未曉其志,問曰:「說甚麿?」禮部官傳奏之。穡久不入朝,語頗艱澁,天子笑曰:「汝之漢語,正似納哈出。」穡還語人曰:「今皇帝,心無所主也。我意帝必問此事,帝不之問,而所問皆非我意也。」時論譏之曰:「大聖人度量,俗儒可得而議乎?」冬,恭讓王立。穡以時論不與,見貶至于五次,及太祖卽位,以故舊原之。每進見,退語子弟曰:「眞受命聖明之主也。」又嘗請止營繕,及退,人有問之者,「創業之主,廟社宮室官府城郭,不可緩也。」乙亥秋,請遊關東,入五臺山,因欲留居,上遣使召。至,封韓山伯。穡進見曰:「開國之日,何不使我知之?我若知之,當行揖讓之禮,更有光矣。豈可[3]使馬賈爲首乎?」指裵克廉也。南誾曰:「何得使汝老腐儒知之!」上叱誾使不復言,待以故舊之禮,送至中門。後有議之者,南在召穡子種善謂曰:「尊公發狂言,有議之者,不去必受禍。」丙子夏五月,請避暑神勒寺,將行疾作,旣至疾革。有僧進欲有言,穡擧手揮之曰:「死生之理,吾無疑矣。」言訖而卒。穡天資明睿,學問精博,秉心寬恕,處事詳明。爲宰相,務遵成憲,不喜紛更,勉進後學,孜孜不倦。爲文章,操筆卽書,辭意精到。有集五十五卷行于世。爲家不問有無費,平生無疾言遽色,樽俎之間,油油然處之不及亂。襟懷灑落,言動從容,久居寵利,而不以爲喜,再遭屯亂,而不以爲慼。晩年奉旨,銘指空、懶翁二浮圖,其徒因來往于門,頗有佞佛之譏。穡聞之曰:「彼謂追福君親,予不敢拒也。」穡三男,長種德,次種學,皆官至密直,先歿。次種善,今爲兵曹參議。

○命巡軍,鞭刑曹掌務正郞李震一百,又鞭佐郞沈啓蒙一百,還任。命囚柳爰廷家奴十名于獄。憲司尋劾爰廷。

5月8日

○甲子,諫官劾判中樞院事李彬。以築城提調,屢歸私第,緩於督役也。上命收其職牒,沒入田民,流于寧海府。

5月11日

○丁卯,賜中樞院副使黃成米豆五十斛。成,永奇之父也。

5月12日

○戊辰,新鑄鍾成。賜監役提調官權仲和、李恬綺絹各二匹。

5月18日

○甲戌,司憲中丞李原、雜端曺致,劾大司憲朴經、侍史鄭節、權鼎、雜端李致。以經等推鞫柳爰廷家婢致死之故,移關刑曹也。乃請收柳爰廷職牒,流于外方,上以功臣原之。

5月20日

○丙子,吏曹請顯祖宗重配匹:「一,六品以上應祭三代者,追贈三代考妣。父對品,祖曾祖,各遞降一等,妣竝同。功臣則加二等。一,各品正妻,一品郡夫人,二品縣夫人,正三品成均大司成以上淑人,三品令人,四品恭人,五品宜人,六品安人,參外孺人。令主掌吏曹,奉敎給牒。如因夫及子之功,特恩封爵者,不在此限。一,凡婦人受封者,須是室女爲人正妻者,得封。雖係正妻,原非室女者,不許封爵,止許稱某官某妻某氏。其世係有咎明白者,雖正妻不許封爵。無封爵明文,而擅稱者,痛行理罪。夫亡改嫁者,追奪封爵。」

六月

6月1日

○丁亥朔,上坐勤政殿,放生員榜李隨等九十九人。宦者曺恂素厚公州鄕貢朴彛。彛不中,恂請於汝翼,汝翼令成均掌務李希老,搜得彛卷子,間置衆卷之中。傅霖知之,抽而擲去。

○以被留柳玽爲晋川君,鄭摠爲西原君,鄭臣義爲烏川君,金若恒爲光山君。右道都觀察使洪吉旼喪父,以朴經代之。

○遣判禮賓寺事金定卿于全羅、忠淸道,監督攻戰,考察兵船虛實,仍案被奪戰艦死亡數。

6月2日

○戊子,囚築城提調李誠中于巡軍。以築城不堅故也。

○復業人宋毛知、宋波豆、申元、金元、小古未、李海兒、僧禪運、禪悟、達禪等二十人來,安置于忠、淸二州,給田宅衣糧。

○幸大巿,觀新鑄鍾,試擊四五度,鍾裂,命更鑄。

6月5日

○辛卯,都評議使司上請:「迎朝廷使臣時,大小內官,皆從本品官服。」曺恂從中沮之。

6月9日

○乙未,嚴男女黃色服及緩鞦之禁。

○刑曹以誣告,論柳爰廷奴二人,各杖一百,徒三年。

6月11日

○丁酉,朝廷使臣尙寶司丞牛牛、宦者王禮、宋孛羅、楊帖木兒至,上率百官,出迎于蟠松亭。使臣至景福宮勤政殿,先傳宣諭聖旨,曰:「恁那裏來的火者,俺這內園裏,到處裏行走都看來。俺這裏去的到那王的內園裏,到處行走看一看,明日好做親家。」又傳禮部咨,曰:

本部尙書門克新等官欽奉聖旨:「前者朝鮮國進正朝表箋文內,輕薄戲侮,着李某將撰文者發來,止送撰箋者至,其撰表人鄭道傳、鄭擢,至今不見送到。今再差尙寶司丞牛牛、內使楊帖木兒、宋孛羅、王禮,一同原差來通事楊添植、從人金長前去本國,催取撰表人鄭道傳等,及催原搬取本國使臣柳玽等家小,前來完聚。」欽此,今將聖旨事意,備云移咨。

○令百官恒著紗帽,每日會闕門侍衛。

6月13日

○己亥,以帝許做親,告宗廟。

○釋李誠中。

6月14日

○庚子,遣參贊門下府事趙胖,如京師賀聖節,咨禮部曰:

照得,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間,陪臣司譯院副使李玄來自京師,欽傳宣諭聖旨:「爾那裏進來的表內下的字樣,好生兜搭,今後休敎進表來。」欽此參詳,以小事大之禮,必因進表,得達微誠。況正旦聖節,華夷會同,莫不奉表,不敢不進。爲此,於洪武二十八年聖節千秋節、二十九年正旦等項表箋,依前修撰進賀去。後承準來咨,欽奉聖旨節該:「今進洪武二十九年正旦表箋文內,輕薄戲侮。」欽此竊詳,小邦事大之誠,不敢小怠,而海外之人,學問粗淺,未識中朝表箋體制,以致字樣差謬,兢惶罔措。今來欽遇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十八日聖節,不敢上表。

6月15日

○辛丑,全羅道珍島萬戶金寶桂,斬倭十餘級。

6月17日

○癸卯,霧。

○遣判門下府事權仲和、商議中樞院事具成老,如京師謝做親事,仍獻良馬十二匹。

○罷禁酒令。

○廣州蝗。

6月18日

○甲辰,慶尙道東萊萬戶尹衡、石浦千戶李義敬,捕倭船一隻,獻軍器衣甲,遣人賜醞,仍賜綺絹。

6月19日

○乙巳,雷電。

6月25日

○辛亥,至甲寅昏霧。

6月26日

○壬子,上以顯妃未寧,避居舊宮。

○命宗室諸君,以次享朝廷使臣于私第。使臣牛牛請密納娼妓。爲人倨傲,所至無禮貌,至殿下邸,見殿下,不覺下床,叩頭禮敬。世子之黨皆不悅,相謂曰:「天子之使,叩頭於陪臣,豈有此禮!必有以也。」因欲構於太祖,竟不果。

6月29日

○乙卯,慶尙道沿海十四州縣,大風以雨,以及全羅之境,禾穀盡偃,樹木折拔,諸浦兵船四十三隻傷破。

○是月,薩摩州伊集院太守藤原賴久使人獻禮物。

〈太祖康獻大王實錄卷第九〉

秋七月

7月1日

○五年秋七月丙辰朔,以顯妃未寧,集僧徒五十於內殿禱佛。

7月3日

○戊午,夜,風雨暴作,都城水口甕城一間圮。

7月4日

○己未,上欲見明使於內殿,遣內官請之,使臣曰:「承命委來之事未集,徒醉酒,何以復命?苟以定計言之,連日醉倒,亦何厭哉?」不肯來,兩政丞詣館請之,乃來。

7月5日

○庚申,大風以雨,都城水口甕城一間又圮。

7月6日

○辛酉,門下府郞舍上書論足食足兵之道:「願於今年秋,姑停築城之役,以休民力,使之不廢秋耕,專務練養,以備不虞。」

7月7日

○壬戌,霧。

○以顯妃有疾,集僧徒於內殿禱佛,遣使於檜巖寺,亦如之,又設醮於昭格殿,宥中外二罪以下囚。

7月8日

○癸亥,迅風暴雨,江原道春州、金城、洪川等九州縣,山崩水湧,漂沒人家百五十餘,溺死人口百八、牛十頭、馬九匹。

○參贊門下府事南誾上書請止發遣撰文者及柳玽等家小。

7月11日

○丙寅,李子瑛來自日本。初子瑛以通事,偕禮賓少卿裵厚,回禮暹羅斛國,與其使者林得章等,還到羅州海中,爲倭寇所虜盡殲之。子瑛獨被生擒以歸,至是乃還。

○諫官上書請止築城役,上責之曰:「都邑不可無城,固諫之,何也?其待命爾家。」

7月12日

○丁卯,判漢城府事雞林君鄭熙啓卒。熙啓,雞林人,門下評理暉之子。始仕前朝,恭愍王見其容儀,選爲近侍,累遷至大護軍。恭愍薨,隷崔瑩幕,官至密直使。瑩敗,上以姻親待,遷至門下評理兼鷹揚軍上護軍。至國初,與議推戴,賜號佐命開國功臣。然不學,行己無檢,爲人所輕。至是疽背卒,上輟朝,命有司葬以禮,賜諡。奉常擬諡,以安荒聞,上命改之,乃諡良景。子吉祥。

7月13日

○戊辰,大雨。夜,流星出紫薇南門,入五帝座。

7月14日

○己巳,上如太平館,見使臣。

7月16日

○辛未,宴使臣於勤政殿。

7月19日

○甲戌,使臣宋孛羅先還京師,上率百官,送于盤松亭。使臣牛牛送至留後司而還。判司譯院事李乙修爲管押使,管送撰表箋人藝文春秋館學士權近、右承旨鄭擢、當該啓稟校正人敬興府舍人盧仁度於京師。以漢城尹河崙爲啓稟使,具奏于帝曰:

洪武二十九年六月十一日,欽差尙寶司丞牛牛等官至,準禮部咨,欽奉聖旨節該:「前者進正旦表箋文內,輕薄戲侮,著將撰文者發來,止送撰箋者至,其撰表人鄭道傳、鄭擢,至今不見送到。今再差牛牛等前去本國,催取撰表人及催原搬取本國使臣柳玽等家小,前來完聚。」欽此比奉以前準禮部咨,欽奉聖旨節該:「今進正旦表箋文字內,輕薄戲侮。若以言辭侮慢,興師問罪,尙未可也,撰文者至,使者方歸。」欽此照得,進賀洪武二十九年正旦表文,係成均大司成鄭擢修撰,箋文係判典校寺事金若恒修撰。其時爲因鄭擢患病,止將撰箋人金若恒,已於洪武二十九年二月十五日,發送赴京。今奉來因,合將撰表人員,欽依起送間,行據都評議使司狀啓:「據鄭道傳狀告:『年五十五歲,受判三司事職事,見患鼓脹脚氣病證。道傳於大司成鄭擢所撰洪武二十九年賀正表草,竝不曾改抹校正,今負干連事因,告乞詳狀,將其時藝文館當該直館,究問虛實,以憑施行。』得此,就責得盧仁度狀供:『年三十歲,無病,受藝文館直館職事。仁度委於洪武二十八年閏九月十四日,將大司成鄭擢所撰進賀洪武二十九年正旦表草,到於提調官判三司事鄭道傳處,稟請校正間,爲緣本官掌宗廟遷移祭享等事,不曾改抹校正。却將表草,於次提調官知門下府事鄭摠、藝文館提學權近處校正。所供是實。』得此,謹錄狀啓。」據此竊念,臣不諳經史,而撰文者皆是海外之人,語音別異,學不精博,未識表箋體制,以致字樣差謬。豈敢故爲戲侮!除已欽依將撰表人鄭擢及校正表人權近、當該啓稟校正人盧仁度,責差判司譯院事李乙修,管送赴京,伏取聖裁外,其鄭道傳,旣於鄭擢所撰表文,不曾改抹校正,事無干連。又緣本人患鼓脹脚氣病證,不能起送。所據柳玽等各項使臣家小一節,竊謂小邦,臣事聖朝以來,不敢少怠,今見賀正使柳玽等未蒙放還,又奉搬取家小,擧國臣民,無不驚恐。其各官家小等,亦因違離鄕土,哀號切至,誠可憐憫。見今撰文人鄭擢、金若恒等,旣已欽依赴京,更候明降,伏望聖慈寬宥,以慰國人之望。

7月20日

○乙亥,上以天變,自責求言。中樞院副使張子忠上書以爲:「人事失於下,則天變應於上」,極言天人相應之理。

7月21日

○丙子,上命都評議使司,徵發各道軍人,畢築都城,問其可否,贊成事以下皆曰:「否。」上召問之曰:「予移都城郭幾成矣。其於畢築之役,皆曰否,何哉?如此則予豈移都於此乎?」三司左僕射禹仁烈對曰:「臣等之曰否,非謂其永不築城,姑待豐年耳。」政堂文學韓尙質對曰:「臣等曰否,以今年早旱晩水,又有蝗蟲之災,禾穀不登。以此請待來年,然後畢築爲便。」上曰:「予已命各道觀察使,給築城赴役之糧。」參贊門下府事安翊對曰:「臣等未知已有給糧之令,以爲否,臣等皆有罪焉。」上聞翊言,怒稍弛,命賜酒遣之。

7月24日

○己卯,月掩木星。

○右道水軍節制使金英烈捕倭船二隻于楸子島,生擒三名。

○使臣牛牛等出遊漢江。

7月25日

○庚辰,大風。金星貫月。

○宴使臣於內殿寢室。

7月26日

○辛巳,霧。

7月27日

○壬午,以鄭道傳爲奉化伯,偰長壽爲判三司事。

○都評議使司據西北面都巡問使報:「以順寧、安定合爲順安縣,以价州兼官熙州別爲知郡,大、小朔州、龜州合爲知朔州郡,龍州兼官定戎、寧德、寧朔合爲定寧縣,陽巖、樹德合爲陽德監務。」

八月

8月3日

○戊子,以金英烈爲中樞院副使兼京畿都節制使,仍遣大將軍鄭龜,賜宮醞綺絹。

8月4日

○己丑,使臣牛牛等觀放鷹于迎曙驛。

8月6日

○辛卯,隕霜。

○遣宦者曺恂於義州,勞使臣宋孛羅。

○徵慶尙、全羅、江原道築城夫七萬九千四百。

8月8日

○癸巳,令司僕寺鑿洗馬池於寺西,上出觀之。

8月9日

○甲午,顯妃以疾篤,避居判內侍府事李得芬第。

○賜判三司事偰長壽米豆五十石。

○倭百二十艘入寇慶尙道,奪兵船十六隻,殺水軍萬戶李春壽,陷東萊、機張、東平城。

8月12日

○丁酉,以禮賓卿辛有定,爲忠淸、全羅、慶尙道敬差官。備防倭也。

○上以顯妃疾篤,幸李得芬家。

8月13日

○戊戌,夜,顯妃薨于李得芬家。上痛悼不已,停朝市十日。

8月14日

○己亥,世子及百官帶麻絰發哀,小斂。以喪葬設四都監十三所。

○令禮曹詳定發哀行喪之禮,移殯于舊宮。

○命停各道大小軍民官陳慰。

8月15日

○庚子,大斂。世子及百官服齊衰,奠于殯殿。

○上以白衣冠如安巖洞,相陵地。

8月16日

○辛丑,太白犯心星。

○功臣門下左政丞趙浚、右政丞金士衡等上言曰:「恭惟主上殿下,應天順人,化家爲國,是乃殿下之至德深仁,有以得天命人心之所歸,亦由顯妃殿下稟性貞淑,操行謹愼,常存儆戒於平日,參決大策於危時。內助之功,光於竹帛,難可殫言。不弔上天,奄至昇遐,臣等痛悼,倍萬恒情。切念臣等,俱以庸材,遭遇盛際,獲忝開國功臣之列,義則係於君臣,恩實同於父母,雖欲粉身,圖報末由。請以功臣一人,守陵三年。自此以後,永爲恒式,代代子孫,遵守勿失,縱未報昊天罔極之德,庶得効臣等區區之誠。伏望採擇施行,不勝幸甚。」上從之,乃令功臣安平君李舒守陵。

8月17日

○壬寅,都城監役官前司宰監朴理令軍人輸大石,以道狹,撤前密直李士渭家藩籬,士渭歐辱朴理。城門提調崔有慶等以聞,上令出士渭家奴二十名,赴南門役。

○下令禁酒,又禁中外放鷹。

8月18日

○癸卯,以大將軍吳用權,爲忠淸、全羅、慶尙道敬差官,以備防倭。

○倭寇慶尙道,奪通洋浦兵船九隻。

8月20日

○乙巳,上幸幸州,相陵地意不叶。書雲觀劉旱雨、裵尙忠、李陽達等,私相論詰,吉凶未決,上怒,皆杖之。

8月21日

○丙午,上如安巖洞,相陵地,丁未,命開基堀之,水湧乃止。

8月23日

○戊申,倭陷寧海城。

○上如聚賢坊,相定陵地。

8月24日

○己酉,命文武百官曰:「喪服視事不便,止於齋會澆奠服之。」

8月25日

○庚戌,遣商議中樞院事金積善,如京師賀千秋節。

○是日,以判內府寺事洪有龍爲江原道敬差官,判司農寺事具成亮爲忠淸道敬差官。

8月26日

○辛亥,又以商議中樞院事李至爲忠淸、全羅、慶尙道都察理使,前商議中樞院事李天祐爲江原道助戰節制使,前泥城道兵馬節制使李龜鐵爲忠淸、慶尙道助戰節制使。備防倭也。

8月28日

○癸丑,奉常寺議獻顯妃尊號曰孝昭、昭順、昭獻,又諡鄭熙啓曰安煬、安荒、安惑。報于禮曹,禮曹傳報門下府,府具本取旨。

8月29日

○甲寅,上召定諡奉常博士崔蠲問曰:「熙啓,元勳也。贈諡何若是其甚耶?且但論其過,不擧其功,何耶?」卽下巡軍獄鞫之,又囚奉常少卿安省、寺丞金汾、大祝韓皐、協律郞閔審言、錄事李士澄。於是,刑曹劾散騎常侍全伯英、李滉等,又劾禮曹議郞孟思誠、佐郞趙士秀。不駁奉常寺贈諡之誤也。

○是月,西北面都巡問使請城寧朔鎭,從之。

九月

9月1日

○丙辰,以天變地怪屢見,命參贊門下府事安翊、政堂文學韓尙質,祭于白岳山,又遣人於諸寺,設消災法席。

9月5日

○庚申,刑曹照律崔蠲絞,安省、金汾等杖一百,徒三年。左政丞趙浚聞之,惻然曰:「蠲罪乃至是歟?」與判三司事偰長壽、典書唐誠,同議照律,手執律文,直入面啓,上從之。杖蠲一百,徒于金海。杖省等有差,流省于丑山,汾于角山,審言于順天,士澄于康州。全伯英、李滉、孟思誠、趙士秀等,俱罷職,更諡熙啓良景。

9月6日

○辛酉,霧。壬戌亦如之。

9月9日

○甲子,使司上言:「諡法,國家重事,不可獨令奉常博士議定。乞令奉常判事已下擬議,傳報使司,使司啓聞,以爲成法。」

○以辛有定、吳用權奉使稽留,下巡軍獄。

○上觀都城役,賜酒監督官。

○上觀作陵役。

○賜濟州牧使呂義孫綺絹,又賜其母米三十石。

9月12日

○丁卯,刑曹上疏論李士渭歐辱朴理之罪,命下士渭于巡軍獄。

9月13日

○戊辰,刑曹劾啓:「上將軍吳用權、大將軍沈澄、盧尙義、中軍將軍尹普老、左軍將軍李思謹等,於發哀陳慰之時,飮酒食肉。」上只許罷職。刑曹又上疏極論,乃許收其職牒。

9月14日

○己巳,漢山君趙仁沃卒。仁沃,漢陽人,版圖判書暾之子。仕恭愍朝,授散員,累遷至上護軍。戊辰,從上至威化島,與議回軍,拜典法判書。己巳,遷右副代言,至壬申,協謀推戴,上卽位,拜中樞院副使,賜號輸忠佐命開國功臣,乙亥,封漢山君。以病卒,命攸司禮葬,贈諡忠靖。仁沃少有志節,稍識字,喜言古人事業。回軍之時,與南誾等,密有推戴之議,畏上嚴明不發言。及還,以其議達于我殿下,旣聞之,戒以勿洩。至壬申,與誾等言於殿下,遂成大計。至庚寅,配享太祖廟庭。子:賚、齎、貫、賡。

9月15日

○庚午,上備儀衛,移景福宮。

9月18日

○癸酉,上率群臣,行賀聖節禮。朝廷使臣牛牛等,先於月臺上,行五拜三扣頭禮。是日,幸太平館,享使臣。

9月22日

○丁丑,釋李士渭。

9月24日

○己卯,宥辛有定、吳用權等罪。

○築城役訖,放丁夫。其春節所築,有因水湧頹圯者,以石城築之,間以土城;雲梯爲雨水所衝,以致圮毁處,復築之;又置雲梯一所,以分水勢,石城有低下者,加築之。又作各門月團樓閤。正北曰肅淸門,東北曰弘化門,俗稱東小門。正東曰興仁門,俗稱東大門。東南曰光熙門,俗稱水口門。正南曰崇禮門,俗稱南大門。小北曰昭德門,俗稱西小門。正西曰敦義門,西北曰彰義門。

9月28日

○癸未,奉常寺議獻顯妃尊號曰神德王后,陵號曰貞。

○使司以各道觀察使報,受判。「豐海道:合連豐、長命鎭爲連豐監務,文化、白翎爲文化縣,載寧、三枝江爲載寧縣,俠溪、新恩爲新恩縣,嘉禾、永寧爲嘉禾監務,永康、鐵和、殷栗各爲監務。全羅道:同福、和順合爲同福監務,茂豐、朱溪合爲茂豐監務。」

○全羅道役夫輸壽陵蓋石,顚仆傷折手足者,八十九人。

冬十月

10月1日

○乙酉朔,賜都城提調權和、朴子安、辛有賢內廐馬各一匹。

10月2日

○丙戌,上出觀城役。

10月3日

○丁亥,遣參贊門下府事安翊、同知中樞院事金希善,如京師賀明年正。

10月4日

○戊子,霧。

10月5日

○己丑,命百官,衙日朝會則五更四點,大朝會則五更一點,畢集闕門。

10月10日

○甲午,命左政丞趙浚、判中樞院事李懃,上神德王后諡冊。

○置復業人李上左、姜忠于全羅道。

10月11日

○乙未,上誕日。飯僧百八於宮庭,讀《金經》,宥中外二罪以下囚,賜還禹玄寶、李專等家産。

10月13日

○丁酉,流星出胃,入天將軍。

10月14日

○戊戌,使司以各道州郡之地,犬牙相入者,折長補短,更定疆界,具本以聞,上從之。

10月17日

○辛丑,檢校參贊門下府事吳仲華卒。仲華,羅州同福人,龜城君僐之子。仕前朝,官至判密直司事。初恭愍朝,上至王京,僐一見奇之,致禮意,屬其子仲華曰:「吾老且死矣,他日善護吾兒。」上在潛邸,待仲華以厚,及卽位,拜三司左僕射。然仲華性不端,構爲虛辭,以惑人聽,以故卒不大用。作新屋未經塗墍,繫牛于柱,牛驚拔柱,仲華適在其下,被壓而死。子:陞、隮。

10月18日

○壬寅,遣殿中卿郭敬儀,管送遼東逃軍樓近道等二十五名。

○命奉常寺,諡前朝侍中崔瑩。

○斡都里所乙麻月者等來獻方物,賜苧麻緜布二十匹。

10月22日

○丙午,雷。

10月23日

○丁未,以知中樞院事崔雲海,爲慶尙道兵馬都節制使;前泥城兵馬使李龜鐵,爲忠淸道兵馬都節制使。

○置復業人高謙等六人于忠淸道,給田宅。

10月27日

○辛亥,倭圍東萊城不克,退焚兵船二十一隻。水軍萬戶尹衡、任軾死之。

十一月

11月1日

○乙卯朔,中軍纛自動。

11月2日

○丙辰,慶尙道都節制使崔雲海、雞林尹柳亮等,與倭戰于長鬐,斬倭三級。

○幷忠淸道市津、德恩、彩雲,置德恩監務;罷慶陽縣爲慶陽庄,屬稷山郡。

11月4日

○戊午,計稟使河崙、撰表人鄭擢齎禮部咨文,回自京師。其咨曰:

本部左侍郞張炳等官欽奉聖旨:「前者朝鮮國表內,撰表者故下戲侮字樣,特將使臣柳玽等六名,留在京師,索取同撰表人鄭道傳赴京。今使者歸,朝鮮國王已將鄭道傳作患病沈重,破調不來,只將同撰表人鄭擢等參名赴京。訊其所以,各官委實秀才,曾經撰表,定擬前文。前者差來柳玽等,皆不係秀才,比今使者未至,已自發還本國。今來秀才與舊來秀才,欲便發還,蓋因此等深通古今,博知典故,所以表箋內斟酌定議,安頓戲侮字樣。若以朝鮮國王言之,無乃皆數生爲之?朕以古人比較數生者,皆不如我中國一賤人爾。昔楚伐鄭,軍小北陷。及伶人鄖公鍾儀,鄭旣得之,獻之於晋。晋公於軍府見,問:『南冠者誰?』有司答:『鄭人所獻楚囚也。』晋公召問之。鍾儀,本伶人賤人也,其所應答言辭語意,皆中平之理,無偏循苟且之言。雖在伶人,其志君子哉!公語范文子,文子乃知鍾儀君子者,『盍歸之?晋、楚構兵,連歲不已,傷生害命,有乖天地之氣。事雖大,此人旣歸,晋、楚罷兵必成。』公允其說,厚待而歸之。旣歸未久,楚遣人報鍾儀之歸,晋之德也。由是兵解禍消,數十年無征戰之勞。此一賤人懷君子之道,能排難解紛,以安黎庶。朝鮮數儒,不如古楚之一伶人也。今留京師,無使隨侍於王。故人有云:『以道助人主,不以兵强天下。』此數儒,不爲王量力,敢作小敵之堅,敢作戲侮生隙,以構民殃。爾禮部移文朝鮮國王,無用是生留於中國,別授微職。」

11月5日

○己未,倭圍平海城。

11月6日

○庚申,謝恩進表使權仲和、進箋使具成老、被留使臣柳玽、鄭臣義回自京師。臣義來傳左軍都督府咨。其咨曰:

本府左都督楊文等官,欽奉聖旨:「去年五月,朝鮮國進馬使臣楊添植等,回還本國,遼東都司差百戶夏質、軍人劉頑子等一十名,護送楊添植等,抵鴨綠江。至彼,進馬使臣,以好意諭說百戶幷旗軍等,到鴨綠江左至義州萬戶府處館驛內安下。以微禮相待間,其中諭說辭多,百戶夏質不然其說,然後發到鴨綠。舟至中流,內船夫一名,將百戶夏質項下衣領鎖紐住,一同投江,以致百戶沈江渰死。此果朝鮮國王之謀歟?抑義州萬戶之不仁歟?以此輕薄奸詐,擅生釁端。恁左軍都督府移文朝鮮國王,令義州萬戶前來回話。」

○仲和等言:「金積善過登州海,遭風船敗,一行皆渰死。」

11月8日

○壬戌,幸太平館,享使臣牛牛等,始進肉膳。

11月9日

○癸亥,使臣牛牛等詣闕謝。宦官王禮墜馬發怒,鞭迎接官鄭贇,接伴使敬興尹張子忠止之,亦被辱。上聞之,下供驛署丞崔得冏于巡軍獄。以不閑之馬,進于使臣也。

○遣商議中樞郭忠輔、前商議中樞李天祐,禦倭于江陵道。

11月10日

○甲子,遣商議門下府事都興于光巖寺,設星變消災法席。

○賀聖節使趙胖回自京師。

11月13日

○丁卯,慶尙道都節制使崔雲海,擊斬倭寇于寧海,倭還騎船,向江原道。

11月15日

○己巳,月蝕。

11月16日

○庚午,火入太微右執法西北屛星南。

11月17日

○辛未,倭寇蔚珍縣。

○倭侵蔚州境,知州事李殷督州兵斬倭六級,賜綺絹。

11月19日

○癸酉,幸太平館宴使臣,遂如壽陵。

11月20日

○甲戌,遣判禮賓寺事姜仲琳,管送鄭摠、權近、金若恒、盧仁度等家小如京師。賜送摠、近、若恒苧麻布各二十匹,仁度苧麻布各六匹。

○遣閤[4]門舍人權曉于慶尙道,賜崔雲海宮醞綺絹。

11月21日

○乙亥,使臣牛牛、宦官王禮等還京師,戶曹典書楊添植偕行。

○都堂定各道驛路

猜你喜欢
  卷三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一十八·脱脱
  卷第二百三十七 唐紀五十三·司马光
  卷七·佚名
  东都事略卷八十六·王称
  卷二百三十七·杨士奇
  第三十二卷明嘉靖(一)·缪荃孙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司马迁
  傅永传·魏收
  室礟传·脱脱
  侯挚传·脱脱
  祝万龄传·张廷玉
  卷六·阿桂
  第一章通论·佚名
  四二、墨子止楚攻宋考·钱穆
  卷一百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一·徐世昌

    徐元文徐元文,字公肃,号立斋,昆山人。顺治己亥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有《含经堂集》。怀贤诗·冯太傅溥岳岳冯太傅,由来秉直伉。格心帷幄中,抗议岩廊上。两朝信贞笃,终以资弼亮。殷然去国心

  • 卷九十四·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九十四    明 冯惟讷 撰 梁第二十一 何逊【二】 登禅冈寺望和虞记室 南望南郭门拱树梢云密北窻北溱【一作凑】道重楼雾中出接树隐高蝉交枝承落日光隂不可舍怀抱何由悉 答高博士 北窻凉夏

  • 卷八十四·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八十四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赵师秀清苑斋诗钞赵师秀字紫芝四灵之中唯师秀尝登科改官然亦不显四灵尤尚五言律体紫芝之言曰一篇幸止有四十字更增一字吾末如之何矣其精苦如此哀山民忆君初病时仓皇造

  • 内篇 世家第五·刘知几

      自有王者,便置诸侯,列以五等,疏为万国。当周之东迁,王室大坏,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迄乎秦世,分为七雄。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称,名为世家。   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七·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二十有七年五月乙丑朔太府寺丞刘天民守尚书吏部员外郎 左朝请大夫知韶州傅雱罢以殿中侍御史王圭奏其悖慢贪黩也丙寅敷文阁直学士左承议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萧振特转左朝奉大夫落直字上以振治

  • 卷之一百二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卢江烈妇(情之圣者)·李定夷

    卢江南乡天成圩(一名张家圩)农民张永升之妻高氏,于去年绝食殉夫。初张娶高氏,夫耕妻饣盍,琴瑟静好。事舅姑亦尽礼,里党称贤。去岁水患,圩田被淹。永升忧劳成疾,高氏潜到臂肉和药以进。凡四次,竟不起。高氏誓以身殉,投缳遇救,投水

  • 卷十六·宇文懋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十六 纪年 世宗圣明皇帝上 世宗圣明皇帝初名襃後改名雍武元皇帝孙晋王宗辅【按金史宗辅为左副将军薨追封潞王皇统六年进冀国王正隆二年改封许王未尝封晋王】之子也母曰图克坦氏生帝

  • 董璋传·薛居正

    董璋,原是梁朝的骁将。年幼时和高季兴、孔循一起在豪士李七郎那里当童仆。李七郎原名叫李让,曾以厚礼贿赂梁太祖,梁太祖宠爱他,因而收为义子,赐姓朱,名友让。董璋长大后,得以在梁太祖帐下做事,后以军功升为列校。梁龙德末年(9

  • 卷一百五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九乐考【五】律吕制度二乾隆十年御制律吕正义後编成律吕正义後编乐问含少篇曰问有以三寸九分为黄锺者是耶非耶曰此乃含少非黄锺也此说始於吕氏春秋而长孙无忌之隋志刘恕之外纪述之

  • 春秋皇纲论卷三·王晳

    宋 王晳 撰朝防盟防盟异例侵伐取灭纪师战上战下朝防盟天子建侯列之五等盘错重固谓之守土之官则自非王命不当出境也春秋之诸侯輙相朝防此不臣之迹也若乃邻国之君壤土相接风声礼化得以相闗岂可禁其徃来而絶其欢泰乎圣

  • 卷七·陈则通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提纲卷七     宋 陈则通 撰盟会门王臣会盟例庄十有四年单伯会齐侯宋公卫侯郑伯于鄄僖五年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止诸侯盟于首止八年公会王人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世

  • 降众生品第三十二·佚名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唯世尊,甚奇甚特。受持般若波罗蜜讽诵习读守行念者,为得现世功德教授众生。净诸佛国从一佛刹至一佛刹。见诸佛已意欲供养。随其所愿辄得供养。具足善本所从诸佛闻经法者,至得三耶三佛初不中忘。便得家

  •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宗喀巴

    〔科〕申三自宗明显所破之理分三酉一正明所破义酉二于余所破加不加此之理酉三释于所破应不应加胜义简别今酉一正明所破义总所破事略有二种,谓道所破及理所破。初如《辨中边论》云︰「于诸烦恼障,及以所知障,此摄一切障,尽此

  • 药师本愿经讲记校后跋·太虚

    佛法平等,原无高下,得其门而入,处处皆通,背其道而驰,头头障碍。佛陀说法,原以人类众生为其中心对象,随众生八万四千之病症,施治以八万四千之法药,法法悉能疗病,门门皆可入道,所谓归源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也。中国佛教,自唐、宋以降,偏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九·佚名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善財童子。見聞如上所現一切眾希有事。念念觀察。思惟解了。隨順修行深入安住平等成就。承佛威力及解脫力。得菩薩不可思議大速疾力普喜幢無垢解脫門。

  • 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戒环

     宋 戒环集贤首时仪教观图法界观境普融无尽图 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宋温陵白莲寺比丘戒环集戒环向以华严海藏汗漫难究。遂三复方山长者疏论。述总要叙。疏条经旨。稍辨端倪。继沿缀缉清果明禅师所集修证仪。略解圣号表

  • 第一品 菩提品·佚名

    一如是我闻。尔时,世尊初成正觉,住优楼比螺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尔时,世尊结跏趺坐,继续坐享七日间解脱乐。七日已,世尊由禅定起,于夜之初分,顺观缘起诸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