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六年

(乙未)六年大明成化十一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辛亥,上率百官,行望闕禮,又賀大王大妃、仁粹王妃、王大妃殿,進表裏。

○御仁政殿,受賀。

○御仁政殿,行會禮宴,倭人不二等三人、野人箚里等四人入參賜物有差。

○禮曹啓:「宗廟永寧殿營構歲久,蓋瓦多缺,丹碧沒彩,請繕修。且祭器、樂器或有不合古制者,城外祭壇制度亦有違於禮文者,請竝改之。」皆從之。

1月2日

○壬子,受常參,視事。

○御經筵。

○司僕寺正鄭俶等五人輪對。俶啓曰:「凡輪對五人同入,且有承旨、史官入侍,故人雖有可言之事,或憚於人知,不敢盡言,請自今屛左右,日使一人入對。」上曰:「事有可言而畏人知不盡言,則豈爲臣之道乎?」俶稍廉謹,然無學術,故其言如是。

○左議政韓明澮啓曰:「今西虜寇邊我國,雖不卽致討,請以將討之意奏聞,使彼人朝京師者,聞而知懼。」傳曰:「然。」卽令承旨,議諸院相。

○御晝講。

○御夕講。

1月3日

○癸丑,判中樞府事奉朝賀魚孝瞻卒,輟朝、賻弔、致祭如例。孝瞻字萬從,咸從縣人,集賢殿直提學變甲之子也。幼好學,永樂癸卯,中生員試,宣德己酉登第,選補藝文檢閱,累官至集賢殿校理。時書筵講《禮記》,孝瞻博採諸家要說,名曰《禮記日抄》,文宗覽之歎賞。甲寅,有爲地理說者建言:「宮城北路築堵,以限人往來,城內築土爲山,明堂之水禁投穢物」,世宗令群臣會議,孝瞻上疏極言其不可,援據古今,質以聖賢之事,稽諸已往之驗,反覆論辨,世宗嘉納,竟不用術者之言。正統丙寅,陞授朝奉集賢殿應敎,己巳陞直殿。景泰庚午,文宗卽位,擢爲司憲執義,轉判內資寺事,又陞成均大司成,尋拜禮曹參議。時世祖爲領議政,爲魯山議納妃,孝瞻抗疏極言喪中不宜納妃,世祖雖不用,亦多之。遷吏曹參議,乙亥陞嘉善,歷吏、戶、刑、工曹參判、司憲府大司憲,己卯陞嘉靖。一日議政府六曹進宴,世祖命孝瞻進爵,謂左右曰:「此人予所敬重,嘗薦於世宗者也。」命加資憲中樞院使,仍謂曰:「卿正直人也。大臣有薦卿子世謙者,予知有家庭之訓也。」癸未,進拜吏曹判書,遷知中樞院事。成化丙戌加正憲,戊子加崇政,尋加崇祿,甲午判中樞府事奉朝賀。至是卒,年七十一,諡文孝,敬直慈惠文,乘德不回孝。孝瞻性淳質,不喜紛華,不好聲色,事親孝。莅官勤謹,不惑異端,凡陰陽、風水、神佛、邪僻之事,嘗力排之。子世謙、世恭。

○忠義衛趙範上書言:

臣父完圭,乃漢山府院君趙英茂嫡長子也,歲在癸酉,坐亂黨誅死,臣坐是爲奴,國家以英茂次子倫之子宗敬爲嫡孫,奉英茂祀。今臣旣蒙聖恩,得屬忠義衛,臣請奉祀。

禮曹據此啓:「範父身犯重罪,削絶勳籍,不宜附英茂家廟。請勿許爲嗣。」從之。

○傳于兵曹曰:「神懿王后族韓貴生、韓繼孫、元敬王后族閔敬達、閔捲其隨階除職。」

1月4日

○甲寅,太白晝見。

○傳于刑曹曰:「都城之內,連日失火,雖因愚民不愼火,然慮賊徒欲乘時竊物,故燒人屋者有之,捕盜之方,其速詳具以啓。」

○戶曹啓:「職田稅草,民難於轉輸,或以米償納,而受家謂無定價,間有濫收之弊。今考平市署市價,草一束準米二升,請自今以是爲定價,如有濫收者,令憲府嚴加糾理。」從之。

1月5日

○乙卯,從經筵。講訖,領事洪允成啓曰:「臣聞永安道五鎭館待野人于城內民舍,若變起一處,禍延五鎭,臣竊驚駭。前此國家築館于長城外待之,又使軍卒守之,備慮周密,臣嘗目覩,今之館待城內,未知昉於何時,若因循不改,非細故也。兵曹參知呂義輔與臣言曰:『曩爲慶興府使,欲館野人于外,野人怒曰:「他鎭皆舍於內,此鎭何獨不然?」使人曉之曰:「館汝于外,國有常規,未敢違耳。」野人等不得已就舍於外。』此則義輔善於措置也。節度使魚有沼恐或未免於因循,請令依舊館外。」上曰:「此言甚當。然若卒變,彼必構怨,馳問改舊之由,然後處之可也。」同知事李承召啓曰:「姑令修館舍,權辭語之曰:『閭閻汚穢,不堪寓宿,使館于外爲便。』」

○御晝講。講《綱目》,至盜殺大將軍費禕,李承召啓曰:「郭循爲本國報仇似忠,書盜者,《循》當初敗降受爵,而又欲刺帝,此所以書盜也。正豫讓所謂旣已委質爲臣,而又求殺之也。今倭、野人接見,必令進爵,人面獸心之輩,其可近乎?」上曰:「所以如此者,欲令彼感之也。懷夷之道,不得不如是。然卿言是也,可勿進爵。」

○兵曹啓:「前此凡分軍五衛掌之,在戊子年始令本曹主之,而五衛不與焉,本曹職在摠治五衛,專管軍簿,請分軍依舊,令五衛掌之。」從之。

○刑曹三覆啓:「陰城囚白丁許豆音再犯竊盜,請依《大典》處絞。」從之。

1月6日

○丙辰,御經筵。

○司諫院大司諫鄭佸等上箚子曰:

凡敍東班者,必先試才,忠義衛徐千壽未嘗試才,而吏曹冒薦爲安奇道察訪,今別提箇滿至四五十月者多矣,典設司別提李貴和纔十四月,而吏曹遽擬爲高原郡守,其誣上行私甚矣,請鞫其情。

傳曰:「千壽階至禦侮,職經司果,又有忠勳府之薦。然未試才,當令改正,貴和爲別提,在職已久,且初擬三人,予落點于貴和,吏曹何私焉?」

○諭永安北道節度使魚有沼曰:「前此野人之來謁邊將者,館于城外,今聞或許留宿城內,此始於何時乎?其究問以啓,令邊將修葺城外客館,開諭彼人就舍,毋得相混,以防不虞。」

○禮曹據慶尙道觀察使啓本啓:「本道金山浦私鹽場,與倭人混處販賣,恐或生釁,請撤去。」從之。

○命議政府、六曹、春秋館二品以上,議懿敬王諡、仁粹王妃尊號,僉議曰:「懿敬王宜加宣肅恭顯溫文懿敬大王,仁粹王妃宜加仁粹王大妃。」知中樞府事李坡議:「鉅鹿南頓君,漢之踈屬也。光武中興,義當繼平帝之後,故不考南頓君,濮王,宋之藩王也,英宗育於宮中,遂繼仁宗之後,而稱濮王爲親,議者非之。今別立懿廟,稱伯考,於義爲當。但我懿敬王,世祖之嫡子,已冊爲王世子,當繼大統,但未卽大位耳,非南頓、濮王之比。祔宗廟竝稱兩考,有妨於義,旣立別廟,而朝廷又許追王,稱皇考,於義、於情,似爲兩得。」從僉議。

○司諫院大司諫鄭佸等上箚子,略曰:

吏曹濫授徐千壽察訪職,欺罔之罪大矣,今但改千壽之職,而吏曹釋不治,甚不可。講書試才而後,注擬東班,國家常典。千壽本以忠義衛,例授西班遞兒職,旣非顯官,又無試才,其不可擬於東班六品明矣,而吏曹徒以忠勳府之薦托以爲例,冒擬以啓,其欺罔甚矣。今不治罪,臣等恐賣官鬻爵之漸,從此兆矣,請推鞫以正其罪。且別提若無顯功,當以日月久近例遷,李貴和爲別提,纔經十四月,而擢授高原郡守,其年久未遷而在貴和之右者凡幾人?此亦吏曹不爲無情也,請改差。

不聽。

○御晝講。

1月7日

○丁巳,太白晝見。傳于禮曹曰:「年前建州衛野人寇我西鄙,頗有殺掠,必誇說於遼東矣。今次謝恩使之行,以賊若再寇,隨機追討之意,附奏之。」

1月8日

○戊午,上詣文昭殿,親行春享祭。

○御經筵。講訖,同知事李克培啓曰:「聞將幸豐壤,初日閱兵,翌日觀打圍,旋卽回駕,日期不已促迫乎?」上曰:「但欲閱兵,非爲打圍也,何迫之有?士卒露宿,若値雨雪,非細故也?」克培曰:「終日觀獵,犯夜回駕,則非但士卒疲困,恐勞聖體。」上曰:「然則三日可也。」

○下書平安道敬差官許誡曰:

理山被寇,人畜殺掠之數,欲具由奏聞朝廷,而邊將前後所啓,互有抵牾。人言:「賊圍理山城,分兵內侵,至于薪洞擄居民而去,渭原人亦被殺掠。」今方雪深,賊騎出入,其迹難掩,爾其親審,得失以啓。

○景福宮養心堂廊廡失火救滅,賜救火人綿布有差,命放薺浦充軍趙琳,以其奴長守滅火有功也。

○傳于吏曹曰:「牧以上敎授,以生員、進士擇差。」

1月9日

○己未,受常參,視事。

○大司憲李恕長、司諫朴崇質啓曰:「徐千壽旣非顯官,又無試才,而吏曹擅弄政柄濫授之,請鞫其情。」上曰:「吏曹有何情乎?」吏曹判書鄭孝常啓曰:「臺諫之言是也。吏曹有臣有尹繼謙有沈瀚,三人之中,必有知其人者,請鞫臣等,明正其罪。」

○御經筵。

○尙衣院僉正申允宗等五人輪對。

○兵曹啓:「巡將等憚於行巡,托疾者多,今後通計三月,移病最多者,三人降職。」從之。

○御晝講。

○御夕講。上謂右承旨柳睠曰:「今京城人家多火,恐是有宿嫌者所爲。密問被火家,捕而鞫之何如?」睠對曰:「《大明律》:『須於放火起處,捕獲有顯跡者乃坐。』在世宗朝丙午歲,火災尤甚,乃捕火賊可疑人十數誅之,然人或疑其非罪。若非起火處,登時捕獲,則罪之未安,但令刑曹,張榜捕獲何如?」上曰:「如此則雖不能捕獲,賊亦或疑畏矣,其諭刑曹,試爲之。」

1月10日

○庚申,受常參。

○御經筵。講訖,大司諫鄭佸啓曰:「上以吏曹擧用徐千壽爲無情,臣以爲有情也。若曰,有忠勳府之薦而注擬,則其在薦中者甚多,而特用千壽,若曰,不詳察而注擬,則必以試才者,授東班職例事也,何獨於此忘之乎?其受賄用情明矣。銓曹弄權之罪,不知則已,知而不治,則何以懲之?古人云:『知而不罪,不若不知之爲愈也』,請須推鞫。」上曰:「若審知受賄之狀,則可鞫也,不可以無據之事而疑大臣也。」

○日本國關西路九州都元師源敎直、對馬州太守宗貞國遣人來,獻土宜。

○御晝講。

○諭平安道觀察使鄭文烱、節度使河叔溥曰:「卿所啓護送遼東人館待事已悉。義州館舍阨陋,民居蕭條,遼東人因護送而來者,不宜使之入城以示虛弱。且其數百軍卒闌入人家,則勢必生事,其令邊將,優待于義順館,使不得入城。」

○傳于義禁府曰:「淸州安置孟漢,使里正隣保,禁其出入,不得與外人交通。」孟漢,瑜之子也。

○下書諸道觀察使、節度使曰:

予慮驛路彫殘,已諭諸道,凡守令萬戶公差之外,毋得乘馹,卿等不體予意,因循故事,驛路日益彫敝,卿其一依前諭施行,且其致弊之由,救弊之方,詳究以聞。

○御夕講。

○傳旨吏曹,還給金池副正廣根職牒。

1月11日

○辛酉,受朝參。

○御經筵。

○吏曹據故吉州牧使吳益昌妻上言啓:「吳廣孫,爲國亡身益昌之子,請試才授職。」從之。益昌,歲庚辰,從申叔舟,征毛憐衛軍,敗而死。

○刑曹三覆啓:「溫陽囚鄕吏韓仲石殺人罪,律該絞待時。」從之。

○禮曹啓:「親耕籍田,曠古盛事,禮訖還宮時,請令耆老、儒生、女妓,獻歌謠。」從之。

○義禁府啓:「礪山君宋益孫引誘水軍崔得夫等爲奴婢罪,律該杖一百徒三年,容隱掌隷院奴義大,楡岾寺奴林茂等役使罪,依辛巳年《大典》,杖一百充軍,徵役價,事在赦前,只徵役價。」從之。命幷收告身。

1月12日

○壬戌,御經筵。

○觀射于後苑。

○禮曹啓:「懿敬王加上諡寶,依儀軌,廣三寸五分、厚七分、龜高一寸五分,其文曰:『懷簡宣肅恭顯溫文懿敬大王之寶。』仁粹王大妃加上尊號印,依儀軌,廣三寸五分、厚七分、龜高一寸五分,其文曰:『仁粹王大妃之印。』」從之。

○兵曹據永安北道節度使啓本啓:「今鍾城軍功,非他軍功之例。野人五六潛入城內,鎭將預知而不能盡捕,只獲二人,請一等超二階,二等超一階,三等加階,其堂上官及階窮者,子、壻、弟、姪中代加。」命一等加階,堂上官及階窮者代加,二三等給仕。

○吏曹判書鄭孝常上狀,辭職曰:

臣以庸劣,猥長銓曹,注擬失當,常懼不稱,今者言官論劾,斥以鬻賣,辨白無由。因仍在職,秖益致謗,乞解臣職。

不許。

1月13日

○癸亥,受常參,視事。

○御經筵。

○禮曹據故向化中樞院副使童所老加茂妻上言啓:「所老加茂,本是厚待酋長,其所納壻金波乙多尙,亦是厚待酋長,金汝羅豆之子,請依本朝士族子女貧乏未嫁者例,給資粧米、豆幷十碩。」從之。

○司憲府大司憲李恕長等上箚子曰:

宋益孫以功臣,不畏邦憲,冒占良民,爲己奴婢,罪犯至重。雖經赦宥,不可輕論,請逬諸遠方,以懲其惡。

不聽。

○諭平安道節度吏河叔溥曰:「今次謝恩使韓明澮等護送軍,別加四百名,以甲士、別侍衛、正兵人馬壯實者充差,令今去助戰將,分領護送,至遼東而還。又卿抄領軍士四百名護送,至通遠堡而還,其遼東至護送軍甲冑,不堅緻者,官給之,回還時,亦依此例護來。」

○御晝講。

○諭平安道節度使河叔溥曰:「前者諭卿:『奏聞使出來時,若有賊變,審度緊緩,卿及虞候、守令中率軍越江迎護』,今者理山、昌城等處,賊變甚緊,依前諭擇壯健軍人三百名,虞候、守令之有武略者,領至通遠堡護來。」

○諭平安道節度使河叔溥曰:「今當正朝使回還,賊變甚緊,迎來軍於常定五十名外,別加一百五十名,擇人馬壯實者入送,若聲息不絶,虞候、守令中率軍渡江迎來。」

○御夕講。

1月14日

○甲子,受常參。

○御經筵。講訖,掌令李淑文啓曰:「昨日請黜宋益孫于外,未得蒙允,益孫壓良之數甚多,須配遠方,使中外皆知其罪。」司諫朴崇質啓曰:「益孫罪重,只收職牒,未快輿情。」上曰:「雖强、竊盜,經赦則得不死。益孫雖罪重,已經赦,不可加罪。」

○諭平安道節度使河叔溥曰:「賊寇理山,不得利,又見於昌城,其譎謀可知。前此遣將助戰,且諭方略,猶有理山之變,卿宜常如見敵,多張形勢,以摧虜心,毋致再誤。但未見敵,先自疲勞亦不可,卿其審勢處之。」

○宗親等啓曰:「宗學司誨方綱,學問精通,敎誨不倦。今出補歙谷縣令,臣等缺望,請留敎訓。」從之。

○御晝講。講訖,同知事李克培啓曰:「上以鍾城捕賊之功,遣朝官勞慰,仍賜將帥衣,又令第功以上軍卒,顒望恩賞,今只給仕,豈不缺望?投命矢石,功雖小,賞宜從厚。請依本曹所第。」上曰:「卿言是矣。然鍾城將卒以衆禦小,只擒二人,後有懋功,復何以賞?人君一言之褒,猶可知感,況給別仕乎?」克培曰:「誠如上敎。」仍啓曰:「賊寇理山,擄去人、畜甚多,而郡守崔進江不以實聞,坐此繫獄。終當抵罪,請罷其職,拿來推鞫。」上曰:「可。」克培曰:「阿耳鎭、渭原郡距理山郡不遠,而兩鎭終不救援,皆可罪也。力雖不能救,若率兵登高擧旗皷躁,則彼疑援兵大至,不旋時引却矣,何至終日持久,多擄人畜如此耶?且聞渭原郡守鄭以禮齎酒食,將訪理山助戰將,中路遇賊,幾爲所擄。然事出傳聞,未可盡信,故不卽啓達耳。節度使河叔溥啓本,亦無問阿耳、渭原不救之由,請問之。」上曰:「可。」

○諭平安道節度吏河叔溥曰:「賊圍理山,終日搏戰,渭原、阿耳,以旁鎭皆不救援,是必報應失誤也,其推鞫以啓。」

○傳旨義禁府:「理山郡守崔進江不謹防戍,所官人畜多致被虜,其推鞫以啓。」

○禮曹啓:「《親耕籍田儀註》,觀耕臺上設登歌,臺下設軒架,而無樂章故,其樂章及節目,商議以啓。一,殿下出大次至耕籍位,軒架作。〈與民樂慢詞,四字八句〉一,親耕時,軒架作。〈與民樂令詞,四字八句〉一,殿下耕畢,升觀耕臺時,軒架作。〈與民樂慢詞,四字八句〉陞南陛時,登歌作。〈與民樂慢詞,四字八句〉一,宗宰以至臺諫耕籍時,軒架作。〈繹成詞,四字八句〉一,殿下降自南陛,登歌作。〈與民樂令,用陞南陛時詞〉至壇下乘輦,軒架作,〈與民樂令,用至耕籍位詞〉右樂章,令藝文館製述。」從之。

○禮曹啓:「《親耕籍田儀禮》,參考古制,一,前三日,司農以靑箱,奉九穀、穜稑之種,進內前,二日,皇太后率六宮,獻之于帝,次日授司農,以待耕事。一,耕根車一名芒車,所謂農輿,無蓋車之無飾者,駕四十人,右耕根車,令繕工監造,牽車人,令兵曹抄差。一,高品中官二人,執侍耒耜,竝衣袴褶,右袴褶本國所不用,未詳其制,用時服。一,籍耒耜一、丈席一、鍤。〈以木爲,四刃〉一,畿甸諸縣令服常服,赴耕所陪位而立,右諸縣令以附近大官廣州、坡州牧使、水原府使侍衛。一,耆老量定二十人〈竝常服。〉官一百,竝朝服定列。一,太常率其屬庶人,〈量用二十八人〉右庶人耒耜十部,竝牛令東籍田備進。一,籍田日大祝令以大牢祀先農,如帝社儀,王制云:『諸侯祭社,小牢黝色。』一,《禮記》月令::『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籍反,執爵于大寢,三公、九卿、諸侯、大夫皆御,命曰勞酒。』註云:『反而行燕禮群臣,侍士賤不與耕,故亦不與勞酒之賜。』上項古制,請添入儀註。」從之。

○御夕講。

1月15日

○乙丑,御宣政殿,賜宴,謝恩使韓明澮、副使李克均、書狀官、從事官等亦與焉。

○恭靖大王子茂林君善生等上書曰:

睿宗大王於己丑年,稱恭靖大王廟號曰熙宗,將與世祖大王同時祔廟,成命已下,而遽遺弓劎,聖上臨御,于今七年,訖無施行,臣等竊悶焉。

留中不下。

○司憲府執義李亨元等上箚子,略曰:

臣等竊念,宋益孫無他技能,本一貪濁喩利之人耳。幸蒙世祖之恩,得忝勳盟,爵位踰分,固當日愼一日,砥礪名節,圖報萬一,曩在世祖朝,方注意軍籍,益孫以羅州牧使,依憑聲勢,和誘良賤,冒認役使,其負國恩而恣行貪恣,罪莫重焉。雖經赦宥,不可置之寬典,請竄遠地。

不聽。

○司憲府啓:「大丘府使崔灝元,正當農月,或憑習陣,發軍防川,或托徵贖,麻絲、狗皮、木鐵、鋤耜、釜鼎無不收斂,剝民膏血,貪殘莫甚,請治其罪。」從之。灝元素業風水,以其利害之說惑人,今發軍防川,亦技術所使也。

○禮曹啓:「今來兀良哈都萬戶金波乙多尙,以厚待野人,在館成婚,請依京居向化人例,給鞍具馬一匹,竝給例賜衣服靴帶,其妻母童所老加茂妻家亦給衾枕、褥席、酒果。」從之,又特給酒肉。

1月16日

○丙寅,御經筵。講訖,執義李亨元、獻納尹顯孫,請宋益孫罪,不聽。亨元曰:「大抵良民役苦,投賤者多,須竄益孫,使愚民知投賤之不可。」上顧問左右。領事申叔舟對曰:「臣聞益孫壓良爲賤,厥數甚多,今未知發覺者幾許。」亨元曰:「五六人也。」叔舟曰:「其罪不在多少,流竄大懲可也。」上曰:「旣已削職,又何加焉?」

○命放迎日定屬亂臣奉石柱妾延慶。

○御晝講。

○行司果趙瑾卒,賜賻、弔祭如例。瑾,領中樞院事末生之子,少登第,選補集賢殿博士,歷司諫院正言、吏曹正郞、司憲府掌令,累陞至禮曹參議,出爲江原道觀察使、全州府尹,至是卒,年五十九。

○禮曹啓:「宋太宗將耕籍,前二日,遣大臣告太廟,禮畢,文武百官設行宮稱賀,端拱元年正月,帝御觀耕臺,觀公卿耕,訖還行宮,百官稱賀。夫耕籍,自古帝王盛禮,請依宋制,告廟受賀。」從之。

○御夕講。

1月17日

○丁卯,御經筵。講訖,持平尹惠啓曰:「宋益孫壓良之罪,已發於世祖朝。世祖親問,益孫不以首實,而今乃輸服,面謾先王之罪大矣。豈以功臣經赦而寬之哉?須放之於外。」上曰:「經赦之罪,例宜勿論,追收告身,亦已過矣。」

○前此平安道都事安琛,以啓理山賊變來京,至是辭,上引見。琛啓曰:「理山郡守報云:『竟日相戰,夜深而罷,人畜殺虜之數,未得悉知。』觀察使令臣審問,臣往鞫之。本郡人等初言:『男、女幷三口、馬二匹』,後言:『男二十一、女四、馬二匹、牛一頭』,前後牴牾。然臣意在速啓,而今許誡往鞫,必將得實,故以其所言來啓耳。且渭原郡守鄭以禮:『將往理山,道遇賊』,理山之人,非不知也,而一無言之者,臣到平壤始聞之。以此料之,隱匿不首之事,恐多有之。」上曰:「渭原之事,予亦聞之。」仍問曰:「賊退之時,理山鎭將其追之乎?」琛曰:「率百餘騎,追至長城,夜深恐設伏乃還。」上曰:「以百餘兵追千餘騎,甚爲失策。」琛又啓曰:「本道烟臺軍,國家雖歲賜毛裘、衲衣,五日相遞,稍無休息,其苦倍他,而獨無仕路,請依甲士例授職給祿,且本道軍率,防戍纔罷,又迎送赴京之行,贏糧往來,人馬俱困,不出數年,勢將難支,請自今正朝使之行,依舊例以黃海道軍卒迎送。」上謂都承旨申瀞曰:「琛所啓二事,議政院以啓。」

○習先農祭儀于壇。

○宗簿寺啓:「良人郭巖石交結義泉君承恩,無日不飮,因而弄誘,恣行不義,冒犯邦禁,律該制書有違,杖一百。然罪重罰輕,請依鄭鐵堅、奇孟同交結江陽君瀜例,杖一百、邊遠充軍。」命邊遠充軍。

○卒咸陽君

猜你喜欢
  卷六·辛文房
  大事记续编卷五十七·王祎
  卷之一百四十一·佚名
  卷之一百七十九·佚名
  卷之八百二十一·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十六·纪昀
  卷之一·林时对
  温彦博传·欧阳修
  苏洵传·脱脱
  曹元用传·宋濂
  卷一百五十四·杨士奇
  秘书志卷二·王士点
  卷一百四十·雍正
  隗嚣·苏辙
  徐经郛·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附录·杨绘

      读《欧阳文忠公集》卷一百三十二近体乐府二第二十四叶〈渔家傲〉调下小注,引有京本《时贤本事曲子 后集》一则,初不知何时何人所着。继读吴文恪《唐宋名贤百家词》之《东坡词》,其调名下小注引杨元素《本事曲集》者

  • 跋·毛先舒

    入声之不通于三声也,自古然矣。如“度”之入为“忖度”之“度”,“告”之入为“忠告”之“告”,“厌”之入为“镇厌”之“厌&rd

  • 卷五十五·志第三十六·百官一·脱脱

        ◎百官一   ○三师 三公 尚书省 六部 都元帅府 枢密院 大宗正府 御史台 宣抚司 劝农使司 司农司 三司 国史院 翰林学士院 审官院 太常寺   金自景祖始建官属,统诸部以专征伐,嶷然自为一国。其官长皆

  • 卷第四十五·胡三省

    【汉纪三十七】起重光作噩,尽旃蒙大渊献,凡十五年。显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六一)〕①春,帝近出观览城第,〔城,雒阳城。第,宅也。贤曰:有甲乙之次,故曰第。〕欲遂校猎河内;〔河内郡,在雒阳北百二十里。〕东平王苍上书谏;帝

  • 卷二十六·商辂

    <史部,史评类,御批续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续资治通监纲目卷二十六 【起庚午元文宗至顺元年尽壬辰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凡二十三年 【庚午】文宗皇帝至顺元年春二月立明宗子伊埓哲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五 忠义传八·纪昀

    忠义传宋 【五】○宋五高应松 徐应镳 姜才【洪福】赵淮宋应龙【褚一正 胡拱辰】 赵与檡【方洪】赵孟垒 赵孟枀 锺季玉【潘方】马塈【屡钤辖 】 邓得遇 刘子荐【黄文政】陈文龙【瓒】 林 空斋 陈羍年 吴

  • 卷之五十七·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五十七 传第四十一 扎萨克固山贝子达哩列传 达哩喀尔喀部人姓博尔济吉特车臣汗乌默客族祖父嘛察哩号伊勒登土谢图为硕垒长子有子三达哩其长也袭伊勒登号驻牧克噜伦河之南

  • 刘弘传·房玄龄

    刘弘字和季,沛国相县人。祖父刘馥,曹魏时任扬州刺史。父刘靖,任镇北将军。刘弘有谋略理政之才,年少时家住洛陽,与武帝司马炎同住在永安里,又是同年,在一起学习。以旧恩被任为太子门大夫,又迁率更令,转为太宰长史。张华非常器重

  • 姜师度传·刘昫

    姜师度,魏人。应明经科试中举。神龙初(705),升任易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为河北道监察兼支度营田使。师度勤于政务,又有灵活巧妙的主意办法,很了解挖沟筑渠的好处。开始时他在蓟丘(今北京德胜门外)北面挖沟灌水成为沟壑,以防备

  • 杜如晦传·欧阳修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祖父杜果,在北周、隋朝之际有名望。杜如晦年轻时才能出众、性格豪爽,喜欢读书,以风流儒雅自诩,有临难不苟的气节,能当机立断。隋朝大业年间(605~617),参加吏部量才授官的考核,侍郎高孝基对他的才华感

  • 陈纪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乙酉、577)·司马光

    陈纪七 陈宣帝太建九年(丁酉,公元577年) [1]春,正月,乙亥朔,齐太子恒即皇帝位,生八年矣;改元承光,大赦。尊齐主为太上皇帝,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太上皇后。以广宁王孝珩为太宰。 [1]春季,正月,乙亥朔(初一),北齐太子高恒即皇帝位,当

  • 卷四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三礼部祠祭清吏司大祀四凡祭社稷之礼崇建社稷坛於端门之右为坛二成上敷五色土如其方色岁春祈秋报皆以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太稷之神以后土句龙氏后

  • 附录一 李宗仁声明·李宗仁

    亲爱的同胞们:在国内外一片大好形势中,我已经从海外回到人民祖国的怀抱里来了。此行受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方照顾,感激良深。当飞抵北京机场之际,又受到热烈的欢迎,内心感动,尤难自已。谨借此先向党和国家领导人表

  • 唐大和尚东征传·真人元开

    大和上讳鉴真,扬州江阳县人也,俗姓淳于,齐[大夫]髡之后也。其父先就扬州大云寺智满禅师受戒,学禅门。大和上年十四,随父入寺,见佛像感动心,因请父求出家;父奇其志,许焉。是时,大周则天长安元年有诏于天下诸州度僧,便[就]智满禅师出家

  • 卷十五·朱鹤龄

    <经部,书类,尚书埤传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埤卷十五吴江朱鹤龄撰毕命金履祥曰分正之命惓惓于生厚之迁保厘之册汲汲于余风之殄迹商民之所为自秦汉言之坑戮诛夷而已而乃待之如此此所以为周家之忠厚也前儒谓东迁之后卫之俗

  • 大卜/诅祝·佚名

    大卜掌管对于三类兆象的占卜法:一是玉兆,二是瓦兆,三是原兆。它们基本的兆象之体,都有一百二十种,它们的繇辞都有一千二百条。掌管三种《易》书的占筮法:一是《连山》,二是《归藏》,三是《周易》。它们的经卦都有八卦,它们的重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七·佚名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二七)第三分沙门果经第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只耆旧童子庵婆园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王阿阇世韦提希子以十五日月满时。命一夫人而告之曰。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当何

  • 怀清堂集·汤右曾

     二十卷。清汤右曾(1656—1722)撰。汤右曾,字西崖。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诗人、书画家。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汤右曾诗才出众,与朱彝尊并为浙派首领。工画,长于山水,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