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
(辛未)四年大明隆慶五年
三月
3月1日
○朔壬戌,以盧守愼爲大司憲。守愼旣免喪,上素聞其賢,虛己而待之,進授憲長。守愼又力辭,乞歸省病母,上曰:「卿不可一日不在左右,將母上京,以全忠孝可也。」仍令沿路,輿馬護送,守愼感恩流涕,以其母亦欲歸京,故不復辭退。時,李滉已卒,重望在守愼,而守愼亦創於前禍,不復以行道自任,士林猶以賢士在朝,倚以爲重。
○命汰童蒙敎官不才者,別選名儒代之。吏、禮曹薦裵紳、趙穆,皆嶺南士人也。
○以進士洪可臣爲參奉,用銓郞薦也。
○命賜曺植食物。植上疏辭謝,且言:
殿下國事已去,無一線可恃。臣累陳荒疏,未蒙施行,請以君義二字爲獻。
○前慶州府尹李楨卒。上遣官致祭。楨,泗川人。明宗朝登第,以孝行聞,在州郡,皆有治績。嘗一爲諫長,上書論治道,爲養求外補,爲慶州府尹。上卽位,以副提學召,不赴。上書陳戒,累除官不就以卒。楨自少好道學,晩而尤篤,師友李滉,羽翼經術。居官以興學右文爲己任,門人稱以龜巖先生,立祠祀之。
五月
5月1日
○朔壬戌,領議政李浚慶以病去位,拜領中樞府事,兼領經筵如故。浚慶爲相,務欲鎭靜,不能有爲,士林多短之。然有淸德,門無苞苴,世稱賢相。浚慶自嫌盛滿,自庚午冬,引疾乞退,章累十上不止,上不得已從之。
○以吳謙爲右議政,權轍進拜領議政,洪暹爲左議政。憲府以謙人望未洽劾之,乃免。
○以李鐸爲右議政。鐸雖短於學問,淳厚有器度,且有好善之量,故時望歸之。居相位,謹飭自守而已。
○以奇大升爲副提學。大升辭不至,不許,再下旨召,大升又辭。俄除吏曹參議,又辭不赴。
○以李珥爲議政府舍人、弘文館應敎,皆辭免,歸海州鄕里,除淸州牧使,乃赴任。
六月
6月1日
○朔辛卯,以朴忠元爲右贊成,尋免。忠元爲人無節槪,備歷淸要,以致卿宰。少時爲正言,許沆爲大司諫,方附金安老,勢焰翕赫,殘害士類。忠元素交具壽聃,一日見壽聃,壽聃曰:「近日臺諫駁擊太過,豈不感傷和氣?」忠元然之。他日謂同僚曰:「近來彈章過激,識者以爲不可。」沆怒曰:「識者爲誰?」忠元不以告,沆曰:「正言若不吐實,亦是黨惡。」忠元懾怵,以壽聃告,沆曰:「壽聃,罪人也。正言往見之,非也。若不能自首,當竝坐之。」忠元尤恐懼,乃詣闕自言:「聞,壽聃言如此。」壽聃坐是遠竄。由是,國人指謗以忠元爲賣友。及拜贊成,兩司交章,劾之累日,乃命落職。
秋七月
7月1日
○朔辛酉,白仁傑解官,歸坡州。是時,士類雖據淸要,而大臣皆循俗苟安,與士類論議矛盾,舊臣之不得志者,頗俟間隙。及吳謙、朴忠元相繼被論,大官之庸碌者,咸懷不平。仁傑素服李浚慶之爲人,每以士類不附大臣爲恨,有時發於言語。且不取奇大升、沈義謙,每對人揚其過失,士類頗疑之。李元慶者,浚慶之再從弟也,失職怏怏,深欲朝廷生事。上舅鄭昌世,德興夫人之弟,以恩澤得官,爲內乘,亦欲自攬權勢,相與潛謀,欲攻朴淳、李後白、吳健等凡十餘人。元慶藉仁傑及浚慶爲聲勢,每謁仁傑,誣詆淳等過失。仁傑衰老不能察,汎聽例答,無所可否。元慶每托浚慶之言,以動仁傑。一日以浚慶意,謂仁傑曰:「上甚厭李後白、朴淳,去之易也。」仁傑然之,以語閔起文,起文往見盧守愼,元慶亦在座。起文曰:「白士偉欲妄作,公須止之。」元慶曰:「白老決死生而擧事,豈以他人之言中止乎?」起文起去,元慶謂守愼曰:「叔度〈起文字。〉非可信者。今日與我同聽白公之言,而乃告公止之,此豈可信者?」頃之,仁傑謂守愼曰:「士林之年少氣盛者,吾欲抑之。」守愼止之。有李濬者,得元慶遺昌世書,示沈義謙兄仁謙,其書大槪云:
先見領樞,次見士偉,此事今明當發,內通,不可不速圖也。
於是,朝論譁然皆以爲:「仁傑將害士林,而浚慶主之。」李鐸聞而大疑,使其族朴受問其故,且止之,仁傑驚曰:「我豈害士林?但以方叔爲未便耳。」受曰:「南袞輩神武門事,公豈踵之乎?」仁傑大駭曰:「士林疑我至此乎?」權轍亦使人止仁傑,仁傑歷見轍及朴淳以自明,士大夫莫不驚駭。仁傑因此退歸。是時,白仁傑、盧守愼、金鸞祥、閔起文以乙巳遺直,望實俱隆,鼎列淸要,以地位自尊。亦蔑視後輩,嫌其過激,與李浚慶意合。由是失職庸瑣之類,從而剌謁,扇動言語,欲起鬧端,乘時圖利者,不可勝紀。士林皆懼大禍之至,相繼辭官。仁傑等亦不安於朝,惟守愼意無偏係,自上寵遇日隆,故居職如故。
○上特命以朴淳爲右贊成。淳,嘉靖癸丑,庭試第一。明廟親試一經,淳神姿爽朗,擧止雍容,辨析文義,應對詳敏,明廟奇之,擢爲狀元。由是,名動朝廷,踐歷淸要。時,尹元衡權勢猶盛,士大夫有淸名者,皆操持自守,不敢有爲。淳在玉堂,獨主林百齡謚議,議以恭昭曰:「旣過能改曰恭;容儀恭美曰昭。」蓋貶之也。元衡大怒,倡言于朝曰:「國之元勳,謚無忠字,其意叵測。」遂請鞫問。事且不測,賴安玹力救得免,遞職歸家。癸亥以後,士類復進用,淳擢爲諫長,慨然曰:「劾冀斬憲,挽回世道,吾責也。」遂與大司憲李鐸謀合,辭劾元衡,爭論月餘,元衡先黜,繼論沈通源罷相,百姓歌舞於道。自此亂政一新。淳以舊臣,無所汚染,獨持風裁,放黜權奸,爲士林儀表。遂被擢用,虛懷待士,士亦樂附,又上眷特加,故士林賴以復安。李後白執法不撓,而度量不弘。吳健爲吏曹郞官,欲淸仕路,以矯積弊,甄別黑白,不避怨謗,故群小尤忌嫉之。仁傑旣退,臺閣惡元慶欲罪之,又恐不靖皆以爲:「大臣於經席,詳陳其故,因以斥逐,則深得事宜。」左議政權轍欲以此論啓,以連累浚慶爲嫌,竟不果。其後有人作詩,榜于鍾樓,醜詆朝賢盧守愼、許曄、李後白、吳健等十餘人,詞筆精工,非庶人所能,士大夫益疑之。幸而國無變難,朝無權倖,上秉公臨政,故士林之禍不作矣。
○以金繼輝爲大司諫。
○以盧禛爲昆陽郡守。銓曹以:「禛歸養就閑。」爲除近郡,以便奉母。
八月
8月1日
○朔庚寅,康陵丁字閣火。上與百官,素服五日,禮也。
○冬,京畿多虎患,命將起軍蒐獵,士卒侵掠閭閻,民間苦之,甚於虎。
○改葬中宗故嬪朴氏。嬪,福城君嵋母也。本尙州民家女,選入宮得幸,姿艶傾後宮。嵋年長於仁宗,朝野頗疑其干嫡。金安老以羽翼自任,藉以修隙攬權,戕賊士大夫不附己者。宮人相應,誣朴氏詛呪東宮,福城與妹壻洪礪皆遇害。嬪黜歸尙州,竟賜死,藁葬其地。至是,因其外孫金虎秀上疏,命改葬如禮。福城之死也,名士皆參其論,故安老雖敗,人不能明其冤。上在潛邸,明宗命爲福城後,故上特追䘏焉。
猜你喜欢 ●卷三·邵伯温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李心传 湖南巡抚赵弘恩等奏折 湖南人为什么非要将曾静沉潭溺·雍正 第二十一回 削藩封诸王得罪 戕使臣靖难兴师·蔡东藩 卷七先监遗事纪略·刘若愚 卷之四百六十四·佚名 卷之五百三十三·佚名 尚史卷四十七·李锴 西汉年纪序·王益之 十国春秋卷二十八·吴任臣 凡例·邹漪 萧渊藻传·李延寿 唐介传·脱脱 卷五十三·佚名 卷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