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十五年

(己丑)三十五年清康熙四十八年

春正月

1月2日

○朔甲戌,命更罷楊口掘土之役。初以楊口,邑殘民貧,命司饔院,移取他邑白土,司饔院奏以非楊土,則器甚苦窳,請更取用,上從之,令未頒,適楊口縣監李簹,以差員入對,陳其自罷掘土之役,幸無他弊,上知爲民弊,又命罷之。

1月3日

○乙亥,引見差使員、上來守令,咨詢弊瘼。

○遣史官于成均館,搜取儒生到記,命承旨,與藝文提學,偕往試取,賜居首李廷弼第。

1月4日

○丙子,引見差使員及辭朝守令,勉諭之。

1月5日

○丁丑,上御仁政門,受朝參。領議政崔錫鼎首陳體天自强之道,副提學趙泰耉又陳順時行令與春同德之意,竝嘉納之。吏曹判書趙相愚陳黨論之弊,請召屛退之大臣,收用靳點之諸臣,上曰:「朝廷是非,在所當論,若能不雜私意,就事論事,則夫誰曰不可,而今則一事差誤,惟以攻擊爲主,如得奇貨,如是則其可保合乎?」相愚又言:「自上觀其論議,就其中尤甚者,而斥黜流竄則可矣。因此而用舍或偏,誠非建中之道。豈可使如臣無似,置在銓地,而注措取舍,一從上意乎?」上曰:「只慮朝廷之不協而言之耳。予豈欲卿之必如予意乎?此則意外之言也。」

1月6日

○戊寅,判中樞府事徐文重卒。文重,久處蔭塗,頗著吏才。登第後以幹局見擢,至相位,而事多踈漏,又無學識以輔之,名聲大損於蔭官時。特以恪謹奉職,不擇燥濕,爲時所稱,至是卒,年七十六。時,方開大政,上命政院,考大政與停朝市相値時,仍行與否前例,政院奏無可考,仍稟以大政,異於散政,大臣之喪,與凡停朝市有別,何以爲之?上以爲:「雖以散政言之,旣已開政,無中止之事。況大政尤重,旣已開政,仍令行之。」

○爲都目政。以李晩成爲大司成,李寅燁爲弘文提學,李觀命爲應敎,吳命恒爲校理,沈壽賢爲副校理。

○判中樞府事李畬,因縣道陳疏,申新正之祝,仍乞因災修省,上優答之。

1月7日

○己卯,將仍行都目政,副提學趙泰耉上疏爭之曰:

朝市之停,載在國典。雖卿宰之喪,猶不得開政。況大臣,人主之股肱,其所視遇者,敬禮自別。聞其凶報而不卽罷政,其與卿卒不繹之義異矣。凡事之遇變節者,當觀其合義者而裁之,顧何拘於前例有無哉?

上答以疏辭,亦有意見,命以後日退行。

○諫院以大臣喪,停朝市,啓請今日大政,姑退數日,又論:「喉司於開政前例下詢之時,最後一啓,語甚泛然,殊無力請之意,以至因循開政,國家規例,未免廢隳。請當該承旨,從重推考。」答以大政已有退行之命矣。承旨事,初不賜允,因政院苟簡,特命依臺啓推考。

○憲府論各樣軍保物故立案,而未及代定者,請依水軍例,特許減除身布,從之。

1月8日

○庚辰,流星出狼星下,入南方。

1月10日

○壬午,追行都目政,以李觀命爲司諫,沈壽賢爲持平,李晩堅爲應敎,李世最爲獻納。

○江原道海水,自臘月初合氷,闊可五十里。長自高城北,至咸鏡道界,至是始解。

1月11日

○癸未,上謁大廟。

1月12日

○甲申,以趙泰億爲執義,洪重周爲掌令,李敏英爲承旨。

1月13日

○乙酉,先是,掌令尹會白上曰:「古者時推人員,只於都政啓擬,且不給祿,近來此法廢閣,無所拘礙,故人不知畏,未卽緘答,照勘無期,違牌紛紜,亦未必不由於此。請依舊章申飭。」諸臺以此引避,處置請出。後領議政崔錫鼎白上,請更加定式,上問諸臣,皆言:「連歲凶荒,旣已輟祿給料,又以時推未勘,而不爲給料,非朝家使臣之道。」命限給祿前,勿拘,又命三司,則啓請竝擬他官,擬望之時,俾勿啓請。工曹參判閔鎭遠言:「朝臣違牌,或由情勢,或緣疾病,雖廉隅太勝,未免紛紜。若以爲給祿無拘礙之故,有此輕犯云爾,則是待士夫薄也。」上是之。

1月14日

○丙戌,月入軒轅右角星內。

1月15日

○丁亥,引見大臣、備局諸臣。初平安觀察使權

猜你喜欢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陈寿
  列传第五十九 沈炯 虞荔 傅縡 顾野王 姚察·李延寿
  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七·赵尔巽
  第二十七回 纵反间范增致毙 甘替死纪信被焚·蔡东藩
  卷第二百一十·胡三省
  平定三逆方略卷五十七·佚名
  名山藏卷之三十五·何乔远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一)·陈寅恪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一·佚名
  曹景宗传·姚思廉
  袁敬传·姚思廉
  陆通传·令狐德棻
  聂昌传·脱脱
  刘应节传·张廷玉
  李松泉·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序·陈岩

    九华池阳胜境也山有九峯若兄弟班列古以九子名之唐李太白有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峯天河挂緑水秀出九芙蓉之句及来是邦与髙霁軰聨句云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由是九华之名彰彰于世得非地以山川重山川以人重与范至能云余生东

  • 御选宋诗卷七十·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七十七言絶句七陆防倚阑故山未敢説归期十口相随又别离小雨初收残照晚阑干西角立多时大安病酒留半日王守复来招不往送酒觧酲因小饮江月馆江驿春酲半日留更烦送酒为扶头栁花漠漠嘉陵岸别是天涯一

  • 卷十九·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唐诗卷十九七言律沈佺期从幸香山寺【一统志香山寺在河南府城西南龙门】南山奕奕通丹禁【谢朓诗况复南山曲何异幽栖时诗奕奕梁山隋书百官志武骑之职皆以分司丹禁侍卫左右】北阙峩峩连翠云【史记高祖纪

  • 卷一·吴当

    ●钦定四库全书学言稿卷一(元)吴当 撰○四言诗明良诗御史明良赐都棱特穆尔开府为字乃东平文忠王拜珠丞相之子忠宣王安丞相之孙也于赫皇祖肇基朔土惟时忠襄实佐神武天戈攸指罔不率俾忠武之才雄特瑰伟逮乎忠宣相我世皇式

  • 七国考卷十三·董说

    ○秦灾异雨金秦献公十七年栎阳雨金四月至八月见六国表正义曰雨金于秦国都明金瑞见也秦纪作十八年一统志云雨金堡在陜西西安府富平县东西三十里秦献公时栎阳雨金后因名堡按其地古栎阳县也又按述异记秦二世元年又宫中雨

  • 辽史拾遗卷二十三·厉鹗

    钱塘厉鹗 撰国语解第四十六太祖纪耶律氏 萧氏文昌杂録曰余尝见枢密都承防张诚一説昔年使北辽因问耶律萧姓所起使人云昔天皇王问大臣云自古帝王英武为谁耶其大臣对曰莫如汉高祖又问将相勲徳孰为优对以萧何天皇王遂姓

  • 卷之七百二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八十二·佚名

    光绪十年甲申四月庚申。谕内阁、御史吴峋奏、编修王濂、及朱一新等、呈递章奏。掌院学士有意阻遏一摺。着灵桂明白回奏。记注  ○又谕、前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着作为全权大臣。与法国使臣、办理条约事务。洋务

  • 卷一百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一百十一歌颂五十一【生监诸臣二】万寿诗【七言律八首】监         生【臣】查克宏海寓欣瞻日正中乘时乾德配苍穹八方长养春风暖万彚昭苏圣泽洪绕阙祥烟丹凤翥盈阶淑气紫芝丰周天

  • 八年·佚名

    (壬戌)八年清康熙二十一年春正月1月1日○朔己酉,憲府請還收校理朴泰輔罷職不敍之命曰:「泰輔身居經幄,有懷無隱,言雖過中,斷無一毫構誣之意,而勒加情外之罪案。論思之臣以言獲罪,實非聖朝之美事。」諫院亦竝請之,答以勿煩。○以

  • 中庸译文·子思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

  • 卷十五·陈士元

    总校官知县【臣】杨懋珩校对官中书【臣】程 琰誊録监生【臣】徐 苞钦定四库全书论语类考巻十五明 陈士元 撰宫室考宗庙陈祥道氏曰庙所以象生之有朝也寝所以象生之有寝也建之观门之内不敢逺其亲也位之观门之左不

  • 第七章 37·辜鸿铭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辜讲在记载孔子的书籍当中,孔子总显得和蔼可亲而严肃认真 ,令人敬畏但不艰苦卓绝,诚挚热心而不矫揉造作。这美丽的姑娘带着乡间的清纯,能站在她的身边就让人感到多么幸福!顿觉晴空万里,豁然开朗,可

  • 卷十一·范处义

    钦定四库全书 诗补传卷十一     宋 范处义 撰 国风 秦 季札观乐诗之次第秦处魏唐之上圣人删诗以秦次唐岂无其说意者秦为陇西之国与戎杂处既不用周礼至以人从死夫不用周礼是不能用夏变夷以人从死是变於夷者也

  • 序·何楷

    诗经世本古义序 昔者孔子之教天下道不外乎六经而礼乐为王者之事当世必皆各有成书如周礼仪礼之类不容以意为之损益其所手定惟易书诗春秋四者易衍十翼春秋修旧史皆述也而有作焉若书诗第以弃取见义而已易春秋之为书一明

  •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莎士比亚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一部悲剧,首次出版于1594年。该剧讲述一个如花似玉的名门闺秀拉维妮娅遭到令人发指的摧残,父亲泰特斯以牙还牙,于是有了令人同样心惊的人肉宴。该剧讲述

  • 玄经原旨发挥·杜道坚

    玄经原旨发挥。元杜道坚撰。二卷。是书以《皇极 疏《老子》,凡十二章。前有作者自序。复有其弟子任士林序。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坚以邵雍《皇极经世》疏《老子》,不外理气象数,道教神话。

  • 伤科汇纂·胡廷光

    伤科著作。清胡廷光撰。十二卷。廷光字晴川,号耀山,萧山(今属浙江)人。三代业医,幼承庭训。以《正体类要》、《医宗金鉴》为基础,结合家传《陈氏接骨书》和临床经验,于嘉庆二十年(1815)撰成此书,全书二十五万四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