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
(乙丑)十一年清康熙二十四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辛酉,以嚴緝爲司諫,李翊相爲右參贊,尹趾善爲吏曺參判。
1月3日
○癸亥,領議政金壽恒請對時。適有藥房入侍,遂命同入。壽恒言:「禮曺參判徐文重,年前疏請抄淸白吏,人之名節,難保始終,故相臣鄭太和;『以抄擇旣沒者爲宜。』卽今諸大臣之意,亦或如此矣,然若只抄死者,則有違故例,通生死,竝抄似宜。」上問金壽興,壽興亦以;「無論生死,竝抄爲宜。」上從之。壽恒又言,淸白吏,戰亡子孫,必以奉祀者錄用,而奉祀者,未必皆可用,故因銓官所達,擇諸子孫中,可合者除職。而公不勝私,或有僥倖入仕者。與其均不得人,無寧只用奉祀人。「壽興亦言之,上,命依故例,只除奉祀人職。
○統制使邊國翰,以老母在京病重,陳疏乞歸救。下該曺,兵曺防啓。上,聞其情理,特遞之。
○夜,流星出,三日而消。
1月5日
○乙丑,特旨,除金世翊左尹。前日金壽興,請以武臣,除左右尹,仍贊世翊爲人及射藝。故有是命。以尹攀金載顯爲承旨,宋奎濂爲大司成,蘇斗山爲公洪水使。
○憲府申前啓,答曰:「金重夏之當初貸死,意有所在。而爾等,不念後弊,徒知正法之爲快,已閱四載,了當無期,不但大損事體,如可允從,則奚待兩司之交章力爭乎?斷不可允兪,亟停無益之論。」
1月9日
○己巳,漢城府啓曰:倖民益衆,殘氓益困。京城數萬戶,曾無升斗之入,以佐國家之賦,而至於坊役,亦皆漏免。自今,大君、王子、公翁主、大臣家外,無論士夫有無役,各出一丁,以爲定式。「廟堂之議,亦然,上從之。自是,都民頗賴,但警夜而已,坊民之偏苦,不能盡變。漢城府又言:」紙牌易於漫滅,宜易以木角。「從之。以年凶騷擾,只先行於都下。
○鍾閣火。上驚動,遣史官看審,令於三日內改建。
○大司成宋奎濂,上疏辭職曰:
泮任守齋之事,不能糾率,一任廢閣。儒生巾服變通事,前有所陳,而經年無覆奏。處泮而不見重於章甫,言事而不見省於朝著。請賜斥退。
答曰:「不卽覆啓,果涉稽緩,該曺堂上推考,勿辭,務盡職責。」
○護軍金信重以兵事籌畫,上疏累千言。「大要,請修築北漢山城,設置關防於鳥嶺、竹嶺、鐵嶺、靑石洞等處,八路僧徒,悉簽爲兵,設自薦之規,收不羈之士,申明擧主連坐之法,以文臣曉兵法者爲師,敎以《武經》、《左傳》等書。」上,下嘉尙之敎,令該曺除職。
1月10日
○庚午,月,入畢星。
○禮曺參判徐文重上疏曰:
涇渭之任,多歸優老,牧地之稅,徒肥吏橐,若嚴立科條,陳棄耕土,不出十年,可以收效,至於武士,人才眇然,不但戎幕無人之憂而已。請依祖宗朝古事,三曺及諸司,以武臣備擬,與朝士周旋同列,俾知持身自處之道,人才乏少,亦不足慮也。
上,奬以周詳,令廟堂稟處,廟堂請,戶、刑、工曺郞,禁府都事一窠,以武臣擬差,以爲歷試儲養之地。「允之。
○知敦寧府事李晢卒。晢少歷淸顯,中年以其弟曾之累,頗蹇滯,以大耋進秩。至是卒。年八十三。
1月11日
○辛未,改建鍾閣。
○爲都目政,以洪萬容爲大司憲,趙聖輔爲左副承旨,李敏叙爲禮曺判書,申啓華爲吏曺佐郞,金萬吉爲副修撰,嚴緝爲校理,申曅爲司諫。
○玉堂,以鍾閣回祿之災,上箚陳戒。上,優批答之。箚本留中。
1月12日
○壬申,月,入東井星。
○都目政,以李頣命爲副修撰,南龍翼爲刑曺判書,李畬爲副應敎,金萬吉爲校理。
1月15日
○乙亥,以李寅煥爲大司諫,南弼星爲掌令,李正英爲判義禁,申曅爲應敎,申啓華、尹德駿爲副校理,李后定爲司諫。
1月16日
○丙子,判尹李翊上疏辭職略曰:
家世孤寒,素乏親黨,性又懶拙,不喜交遊。何嘗有榮進之念,而銓衡之長,兄遞弟繼,滿溢之災,理所必至。方今朝議橫潰,浮言交亂,若不調和保合。終必至於分離乖隔,莫可收拾。注擬之際,未嘗不十分愼重。而好惡各異,指摘先加,駭機一發,鋒鏑交集。以至諫臣之疏,目之以政在一家,以是按臣,流竄誅殛,亦不足以贖其萬一。臺官擬律,不啻太輕,而殿下旣不斥退不肖之身,又加譴責於言事之臣,使直氣摧沮,群情怫鬱。以臣之故,貽累聖德,實無顔面,更廁朝端。請削仕籍,以全晩節。
答曰:「世降俗末,人心不古,曩時臺評,出於積怨之餘,循私護黨之習,構毁陷人之態,有不忍正視者。如此浮薄不正之論,惟當付之一笑,何足掛齒?安心勿辭,斯速察職。」
1月17日
○丁丑,黃海道以文化、安岳等邑,染疾、牛疫熾蔓事,啓聞。
○朗原君偘疏,請旌表瀛萊都正洬孝行。下禮曺。禮曺,請令宗簿寺,詳具行跡以聞。
1月18日
○戊寅,以尹以道爲承旨,李德成爲正言。
○黃海道觀察使李世白啓言:「遂安、谷山、瑞興等邑,距浦最遠,田稅賃運之費,比之元數,殆三四倍。雖在豐歲,民猶病之,至於凶年,尤無可堪之勢。以綿布代捧,亦有前例。自今以此定爲恒式,則在朝家無損,爲惠於民莫大。」戶曺言:「今年本道,被災旣酷,宜令代捧,而後勿援例。」從之。
1月19日
○己卯,月入太微垣。
○執義金世鼎、持平李斗岳啓曰:「趙聖輔與其族叔汝耘,爭山成釁,互相訾謗。聖輔曰:『汝耘不隨母柩。』汝耘曰:『聖輔不救父病。』至親之間,交摘隱慝,薄惡之習,誠極駭異,不可不一番窮覈,請聖輔、汝耘,竝拿問處置。趙聖輔所遭非尋常,而遽擬承宣,有乖事體。吏曺當該堂上郞廳,竝請從重推考。」從之。
○判中樞府事李尙眞引年乞休致。上答曰:「詢玆黃髮,圖任舊人,卽古人明訓,鞫躬盡瘁,死而後已,乃人臣大節。卿胡不惕然念及,而汲汲休退之不暇乎?」特遣承旨,傳諭。
1月20日
○庚辰,司諫院啓曰:「內禁將羅弘佐,知武人朴奉宣妾有色,遣人掠去,有傷風敎。請削去仕版。」上命拿問。
○李尙眞又請休致,上懇諭不許,尙眞自此不復請。
1月21日
○辛巳,土星犯太微垣。
○以申啓華爲獻納。
1月22日
○壬午,大司憲洪萬容初度呈辭。傳曰:「近來兩司長官,無旬望行公之人,便作閑漫空窠,固已寒心。洪萬容纔謝新命,旋尋長單,事體極爲未安。」還出給。
1月23日
○癸未,火星犯房星。禮曺啓曰:「大王喪三年內,中祀停樂,內喪與大王喪有別,小祥後,臣民皆服吉。停廢用樂似未安,請議大臣。」領議政金壽恒以爲:「擧國從吉,而獨廢用樂,恐涉未安。」領府事金壽興之議,亦然。上令依議。
○引見大臣備局諸臣。領議政金壽恒,陳節損浮費之意。上曰:「雖在常年,固宜節用,況當大無之歲乎?所達切實,當惕念焉。大司諫李寅煥、執義金世鼎、副提學崔錫鼎,皆力陳金重夏酌處之不可。上不從。
○正言李德成上疏曰:
比年以來,朝論携貳,上下否隔,不問事理當否,言出臺閣,惟以拒塞爲能事。國人皆可之論,一世公共之議,猶且疑之以矯激,目之以黨伐。一言少拂其心,一事稍涉權貴,加以忘君負國之罪,斷爲不忠不義之人。一番忤旨,輒靳恩點,將至於正士漸遠,諛侫競進。在殿下自用獨斷,無所忌憚之道,得矣。獨不念國事日非,亂亡相隨,而莫之救耶?言議之權,惟當一委臺閣,而今臺閣有言:『不被大臣之沮撓者幾希。』一經是非,便爲斷案,經年閱歲,難望得請,而畢竟蒙允,亦待大臣之傍助,以此臺閣見待之輕,日甚。此豈置臺閣之本意哉?設令臺閣未必是,玉堂任論思公論之歸宿,不患無其地。而獨惜乎向日相臣救銓長之箚,駟不及舌也。所爭當否,姑置不論,而竊恐他日,貴戚大臣,沮擊方張之論,而事有大於此者,輒藉以爲例也。
答曰:「所論率多峻激,誠欠和平。至以大臣糾正之箚,斥之以伸救,其在事體,寧有是哉?誠可駭而亦可怪也。」
1月28日
○戊子,以申啓華爲副修撰,徐宗泰爲獻納。
○義禁府囚趙汝耘、趙聖輔,兩造推問,竝以元無一言詆毁爲供。禁府請放送,允之。
○義禁府以鄭濟先事覆奏:「以爲奉命殺人,曾不償命,請議大臣。」領議政金壽恒以爲:「其中一人,旣是良人,又有檢屍文案。枉殺之罪,更無可諉。而奉命殺人,免其償命,果有法例之可據,則參考酌處,亦或一道。」上令該府考啓。禁府以權堣、姜錫圭事啓之。傳曰:「鄭濟先負犯旣重,而前日有司之臣,不待取服,直請上裁,殊非按獄之體。故有所警責。濟先雖曰奉命兼臺,事非公事,而不忍一時之血憤,濫殺人命,至於六人,婢夫良人,旣在其中,則揆之王法,似難容貸,而第兩朝所以裁處此等獄事者,旣有可據之例,其間或不無輕重多少之別,而其因私殺人之罪,一也,不可無參酌之道。特減死流三千里。濟先遂配康津縣。
1月29日
○己丑,淸河海夫,遭風船覆。渰死七名。上命施恤典。
二月
2月2日
○壬辰,召對玉堂官,講《綱目》。上曰:「今觀宣帝勿治子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之詔。此誠前代美意。考諸律文,亦有子孫妻妾告父母家長者處絞之文。』而近見刑獄文案,或使子孫,證其父母妻妾,證其家長,殊甚無謂。且外方獄囚淹滯,至有累經歲年者。若是疑獄,當卽啓聞裁處。如其不然,何至遷就難斷?今後須速處決。此兩款,別爲諭旨,申飭八路。」
2月3日
○癸巳,引見大臣備局諸臣,領議政金壽恒曰:「近來月入太微垣者,累次。自古此變,爲宮禁不嚴之應。伏願聖明,益加警惕,無使邪氣干其間。」上曰:「大臣之言切至,當益惕念。」壽恒曰:「奉朝賀宋時烈在仁祖侍從臣,食物題給之中,而自以曾不一日供職,不敢承受。强迫非禮使之道,食物則還收,以周急之道,別爲賜給似宜。」上從之。知事李端夏:「以社倉儲穀,須得萬兩銀,請令關西,先送一萬兩,以備數年之儲。」上許之。禮曺判書李敏敍曰:「伏見永昭殿祭享,不爲用牲,殊可疑訝。莫重祀典,不可欠缺。請議大臣稟定。」上令考例稟處。敏敍又言:「鄭濟先減死之不可。」上曰:「雖因前事,有此一時酌處,而奉使濫殺者,援以爲例,則其弊無窮。此後以私殺人者,亦爲償命事,定式施行。」壽恒言:「儒生例着紅團領,親試必着黑團領。而近來任着白黑,雜亂無章。今後嚴勅着紅,違者勿許入場。」上允之。
2月4日
○甲午,以金宇杭爲正言,金斗明爲獻納,尹理爲承旨。
○報恩幼學李震顔上疏曰:
文成公李珥,道德學問,誠可謂東方之程、朱,百世之師表。而蔡振後、柳㮨等,敢以少時,入山,指爲疪纇,醜正之狀,其亦慘矣。以朱子之亞聖、初猶如此,則珥之少時事,豈爲可議之端乎?不料誣辱先賢之言,又發於以儒爲名者之口,以爲日後藉口之資。頃年尹拯與人書曰:「今有以江都事,疪病先人者,卽何異於指栗谷以妄塞悲之疏,而謂之自道盡之者耶?然栗谷猶未免眞有入山之矣。而先人則初無可死之義。言之無倫,一至此哉?拯父宣擧,不死丙、丁之亂。其辭疏曰:」士友皆不負其志,而臣不得同死,妻決子棄而獨爲奴苟免,宣擧所引爲罪者如此。而今拯乃以爲無可死之義,其亦異矣。謂其父無過,而牽拖先賢,比擬其父,混爲一科,已極謬妄。而今不但比擬而已,謂先正眞有失,謂其父無可死,置其父於無過,斥先正謂有失,侮慢先正,略不嚴畏。以實振後等之邪說。凡有是非之天者,孰不痛心欲辨也?今者學儒金盛大等,通文聲罪,播告中外,今日士氣,猶有可觀。而奉敎金洪福等,欲爲拯報仇,至施停擧之罰,是何人心之頗僻,邪說之橫流,乃至於此耶?「疏到政院,拯黨訹承旨尹以道等陳啓,救拯甚力:」以爲豈有一毫,誣賢之意?「上以拯之誣珥,非常理所及。下備忘記曰:」今觀李震顔疏辭,抉摘尹拯久遠私書,橫加誣賢之罪,隱然爲構捏眩亂之計,誠不勝駭然。而不料人心之渝薄,士習之不美,一至於斯也。若使此等危險之說得行,則末流之弊,將至於國不爲國,不可不明示好惡,震顔停擧,此疏還出給,待敎沈權、檢閱柳尙載以同參洪福罰儒之事。而被斥震顔,陳疏自辨。
上又下優批。
2月5日
○乙未,傳曰:「古人云:『欲保良民先嚴贓法。』趙宋尙仁厚,而惟贓吏棄市。我國贓法不嚴,未嘗用烹阿之律,或遇赦蒙宥,或徑斃失刑,官吏縱恣,小民困窮,無怪也。今後無論職秩高下,貪贓現著者,嚴訊窮覈,期於正法。雖値大赦審理,永勿錄啓,以嚴贓法,以幸良民。
○掌令李國芳啓曰:「同副承旨尹理,人望素輕,不合承宣之任,請遞差。」不從。
2月6日
○丙申,召對玉堂官。領議政金壽恒亦爲入侍。上問尹理於壽恒。壽恒曰:「臣未詳其爲人,而比之近日處銀臺者,似無不及,臺啓臣未知其恰當。」上曰:「予亦曾見此人,臺啓誠過當。」壽恒仍進曰:「昨日李震顔疏到,政院徑先陳啓,特下停擧之罰,處分過當。物情拂鬱。蓋實錄改修時,李端夏欲知江都事,私問於尹拯,拯引李珥事爲言。學儒之到今提起,至於通文,可謂未妥。而所執有在,不可深攻。史官等挺身擔當,遽加儒罰,推及朝廷,殊極非矣。拯書所云:『栗谷眞有入山之失云者,』自是妄發:『先人初無可死之義云者,』尤涉可疑。觀其辭意,有若珥眞有失,而其父元無所失者然,何可不爲辨破也?江都事,其父告君,自言其苟免,而其子乃曰:『無可死之義,其可乎哉?』且引全不襯着之事,筆之於書曰:『某也眞有入山之失,』殊無尊畏先賢之意。拯近雖誤事,以素負重名之人,證成其說,他日邪議,必將藉口,害於先賢,不可勝言。震顔之疏雖不稱停,只爲先正辨斥,而諸承旨費辭護拯,有若全無所失者然。且如尹善道等疏章捧入之時,未聞徑先陳啓,而此則係是儒疏,而先自沮格,乃至於是聖敎至以危險,特施停擧之罰。好惡未免失當。且史官等,爲拯分疏,引宋時烈被誣,而比拯今日之事,豈不異哉?當時群小之構以逆律,與此事有何干涉?拯之以其父事比之李珥,已甚無謂。史官之以今日事,比之於時烈所遭尤極無據。」副提學崔錫鼎極言:「尹宣擧無可死之義,震顔之疏甚不正,不可不治。自上處分,未知其過當。」壽恒仍言:「時輩專欲排擯宋時烈,故皆右拯,莫有言其非者。宋時烈下去之日,玉堂太學不爲請留,待之反不如自中所謂淸名直節者,誠可慨然。震顔之罰,不可不還收。發論史官,宜施罷職之罰。」上允之。罷對後,正言金澋啓:「請還收史官罷職之命,」不從。
2月7日
○丁酉,備忘記:「特旨補外之人,該曺例不敢輕擬淸選。而頃日政,以蔚珍縣令吳道一擬望殊甚未便。吏曺堂上郞廳竝推考。」又備忘記:「兩司執法之論,只行於武弁不行於名流,其習可駭。鄭濟先事,意謂耳目之官,必有所爭,汔今寂然,予實寒心。」政院陳啓伸救,上不聽。
2月8日
○戊戌,以日晩開政,特推政官。
○以嚴緝爲司諫,李墪爲獻納,朴信圭爲判尹,趙聖輔、李東溟、宋昌爲承旨。
○禮曺以頃日用牲事,議于大臣。領議政金壽恒,領府事金壽興,竝以釐正爲宜。上命依議施行。
○大司憲洪萬容、大司諫李寅煥、正言金澋,掌令李國芳,竝以鄭濟先事,有嚴敎,引避退待。
○召對玉堂官。
○右承旨尹以道、右副承旨韓構上疏曰:
昨日大臣,深斥臣等之啓,不勝瞿然。目見不正之疏,終無半辭,惟以捧入爲職,有同傳語老婢,則出納之道,果何如也?至於尹拯一句語之爲妄發,臣等愚迷,未及解見,以此爲罪,宜無所逃。乞削臣等之職。
答曰:「勿辭察職。」
○應敎申曅,上疏自辦:「以爲宋時烈下去時,聖諭懃懇,無容自下更請故未果爲之。」仍論罪史官之過當。答曰:「自古儒賢之去國,雖有敦勉之批,玉堂例爲陳箚請留。則今日之擧,終未免大段失誤。至於史官之被譴,實所自取。予未知其過當也。」
2月9日
○己亥,執義金世鼎、持平梁重廈、李斗岳,竝以鄭濟先事,引避退待。
○副提學崔錫鼎上疏伸救尹拯,侵斥領議政金壽恒。有曰:
臣伏見申曄疏批。以向日儒賢去國,玉堂不爲陳箚請留,爲大段失誤之擧,臣不勝瞿然。自前儒賢去國,多因情勢不安,或以禮遇少衰,故玉堂之臣,有陳箚請留之時。頃日宋時烈之入城也,纔登天陛,旋尋歸路,雖欲陳章請留,已無及矣,自上恩禮之隆,逈異常例。則又不必徒事文具。故縶駒之章,不果上聞矣。日昨筵席大臣,論尹拯書札事,仍及四館施罰儒生之擧,至有罷職之命。凡朝家處分,必須先論其事是非,事苟非也,罪斥無所不可,如或不然,不論事之是非,先加摧折,以爲鎭靜之策,則臣恐是非益淸,人心益鬱,終無鎭定之效也。頃日金盛大等,抉摘尹拯書札一句語,謂之誣辱先賢,聲罪發文。拯卽文簡公成渾之外孫,文成公李珥,實與渾隣德不孤。拯之尊慕兩賢,積有年所,則今謂辱珥者,果近於理乎?況其書不過援引先賢,以證其父之事,有何一分近似於構捏者之言哉?夫發人私書,橫加罪案,已非聖世之所宜有。而當此士論乖阻,互相詆軋之日,捃摭久遠書尺,構成別件罪名,必欲擠之於誣賢之科,其亦不仁甚矣。今使尹拯,誠有誣賢之罪,則事關斯文,人所同嫉,宜其多士齊憤,不謀同辭。而今乃不然,只出於盛大等若干人之手,其非士論之公,而爲傾陷之私者,亦較然矣。士習之不端如此,則糾正自是四館之責耳。聞其發簡之後,書送謹悉者,至於二十餘人,則公議所在,槪可見矣。構捏陷人,自作不靖,實是盛大等事,而大臣反以先惹不靖之端,爲四館之罪,臣實未曉其意。臺閣同入,無一言匡救,退爲還收之啓,而草草不成說話,臣竊惜之。伏願聖明,更加澄省,收回成命。
上傳于政院曰:「此上疏還出給。」仍下備忘曰:「今觀副提學崔錫鼎疏本,抑揚彼此,偏護私黨之態,透露難掩,誠不勝驚愕。目今朝著之不靖,士習之不古,予豈不知?而自中論議,不能盡燭,處分未免失當。大臣之前席論列,無非正是非明好惡之意。則何可以先入爲主不爲反汗乎?錫鼎之反以此爲過擧,實所未曉。況其敲撼大臣之計,有不忍正視者。蔑視君相,縱恣無忌,一至於此,誠可痛而亦可駭也。崔錫鼎罷職不敍。今後如此章疏,勿爲捧入。」於是,應敎申曄、副校理尹德駿、修撰申啓華等請對,請還收錫鼎罷職之命,交謁更諫,曄至言:『金昌協,以沃川儒生〈卽金曄疏見甲子七月。〉爲無狀,父子論議,必無異同。可知大臣之意,亦不以盛大等爲是。』蓋昌協閔士論之乖張,發鎭定之言,非有干於今日是非。而曄拘引溱合,一以脅持壽恒,一以操切昌協,公議甚以爲駭。上曰:「頃日大臣,以尹拯爲大妄發者,蓋慮邪黨,因此藉口,侵辱先賢。此言極是,而錫鼎欲置拯於全然無過之地,此非私護而何?且大臣非謂拯誣賢,只言妄發,而錫鼎終始伸救。其所謂發人私書,橫加罪案者。乃是斥震顔之語,而自當士論乖阻,至不仁甚矣云者。顯有侵詆大臣之意,渠豈敢若是?曄等又以四館之施罰學儒,爲無失,而以罷職爲過當。上曰:」史官挺身擔當於不當干涉之事,以至上及朝廷,何可不罪?爾等之言,未免苟且,層激於錫鼎之見罷,至請還收史官罷職之罰,尤極未安。「曄又陳諫院啓辭之不成說話,仍斥政院之無一言於錫鼎之被罪。上曰:」錫鼎旣有其罪,承旨之不覆逆,予未知其有失也。「
2月10日
○庚子,以兪櫶爲承旨,朴世堂爲吏曺參議。
○上受灸。都提調金壽興,陳文成公李珥奉祀孫厚蒔夫妻俱沒,其子亦死。以厚蒔之從兄厚樹子綖,立後之意,上允之。上曰:「崔錫鼎事,玉堂以爲全無所失,至以私談煩陳,事體未安矣。」壽興曰:「錫鼎之疏,終不以尹拯爲妄發,此則極非矣。其曰:『宋時烈不爲請留,非不爲尊慕而然自前必有情不安禮不盡然後,方可請留云。』孝廟朝眷遇極隆,情勢無他難安,而去國之時,皆爲請留。錫鼎之言,不直甚矣,陽尊陰斥,擧世皆然。以其負重名荷隆眷之故,不敢顯斥,外假敬慕而內實不然,觸處綻露,語不成說。古語曰:『人惟求舊。』又曰:『詢玆黃髮。』今之人,不爲尊慕老成。世道至此,非細憂也。上曰:」錫鼎疏語,陽尊陰斥,破綻難掩矣。「壽興曰:」申曄則猶以拯言爲妄發,而錫鼎則以爲『全無所失。』又以拯書中眞有二字,』改以『未免,』尤極非矣。「上曰:」昨日玉堂請對,營救錫鼎,事甚不正。又引朋儕間語,至煩予聽,事體不嚴,猥雜莫甚。竝推考可也。「此指申曄引金昌協語也。
○右承旨金鎭龜、左副承旨李東溟上疏曰:
大臣之請罪史官,出於辨是非,明好惡之意,聖上開納,誠得處分之宜。而錫鼎乃敢陳疏營救,聖明責罰未見過中,故不爲爭執。玉堂諸臣,大加非斥。玆事可爭與否,自有公議,臣等不欲呶呶更辨,而旣被詆斥,不可仍冒,請遞。
答曰:「以錫鼎營救私黨,侵逼大臣之疏,謂之全無所失,其蔽於私意,喪其是非之心,可謂甚矣。爾等少無引嫌之事,勿辭。從速察職。」於是,曄等上疏引嫌。答曰:「錫鼎負犯,已悉於備忘。況其疏中不能請留一款,語不成說,陽尊陰斥,烏得免乎?爾等之伸救,反出意外,此予所以深責也。」
○夜,月入東井星。
2月11日
○辛丑,以李后定爲修撰,鄭勉、尹攀、李濡爲承旨,以執義金世鼎陞拜承旨,李善溥爲執義。
○司諫嚴緝啓:「請還收史官及崔錫鼎罷職之命,又以喉司之不能覆逆於錫鼎被罪時,請推考。又處置兩司之以鄭濟先事引避者,以不爲爭執,旣有意見,聖旨雖嚴,不必爲嫌爲辭。」答曰:「史官經幄之被罪,蓋出於辨是非明好惡,則今此啓辭中,或謂之意在無隱,或謂之處置偏重,實所未曉,而至以侵逼大臣,實無其疏等語,必欲掩護,尤涉苟且。亟停勿煩。處置事依啓。」緝以批旨嚴責,引避退待。
2月12日
○壬寅,以李后定爲校理,李墪爲副校理,尹彬爲獻納。
○上受灸。都提調金壽興曰:「鄭濟先事,臺臣不爲論執,自上特下備忘,辭旨嚴正,臺閣之臣,待罪之外,宜無他辭,而處置之時,竝皆請出,有曰:『聖敎雖嚴,不必爲嫌,』殊甚無謂。上之責以不守法,誠爲得宜。雖在朋儕間,執法之論,終必勝之。況聖敎乎?臺閣處置,誠極非矣。」上曰:「不守法之臺官,寧有請出之理?處置誠極乖當矣。」
○領議政金壽恒上箚曰:
頃臣入侍,妄有所陳,只欲聖上好惡得當,且杜藉口接踵之邪說也。右拯者,妄發二字,亦不敢下,此不過意在愛護,猶恐或傷。若以爲非妄發,則適足以實拯之言而重拯之過也。然今時議論,大抵類此,不特崔錫鼎一人,則何必重施威怒,以失和平之則乎?臣又竊聞,玉堂請對時,擧臣兒子,證其異同。雖係刑獄,以子證父,大傷倫理。今者乃發於儒臣之口。如使朝廷,稍有體統,此言何得猥徹於黈纊之下哉?緣臣一言,輾轉起鬧,經幄之長,至被嚴譴。不能見重於人,致有擧子證父之論。羞辱淸朝,莫此爲甚,不可一日苟冒。乞寢錫鼎罷職之命,仍許遞臣職名。
答曰:「前席陳達,不過辨是非,而錫鼎之疏,語極不正,一時譴罰,烏可己也?至於儒臣請對,擧子證父,大駭聽聞。此由朝廷之不尊。卿何必引咎若是?安心勿辭。」
2月13日
○癸卯,大司諫李寅煥上疏曰:
大臣之所陳達,言與事相左,是與非相蒙,尹拯終爲誣賢之人,而反證成其罪,抑彼揚此,未免偏重。納震顔於無過之地,施四館以護黨之罪,是非由是而顚倒,人心職此而怫鬱。喉司諸臣,竝遞其職,經幄長官,又被譴罷。此何爻象,此何擧指?其所以鎭靜者,無亦近於揚波助瀾乎?若以拯書,謂之誣辱先正,則此事元不干涉於宋時烈,而震顔竝擧大老,仍以爲拯稱冤者,歸之於侵攻大老。傅會牽合,借重脅持,其心所在,吁!亦險矣。
答曰:「大臣之意,亦不以尹拯爲誣賢,以震顔爲無失,則證成其罪,納於無過等說,實是情志阻隔之致,良可慨也。」
2月15日
○乙巳,以韓范齊爲掌令。
○執義李善溥申前啓,停李斗鎭啓。又請李震顔仍前停擧,喉司之不覆逆於崔錫鼎被罪時者,竝罷職。又處置兩司竝請出,以鄭濟先事引避,諸臺〈以金壽興筵斥兩司,皆引避。〉又請出嚴緝。答曰:「今玆諸臣之譴責,意固在於辨是非。而凡人論議,各自不同,還收之請,猶或可也,必欲竝與儒生而更施儒罰者,不亦太甚乎?至於處置一款,誠不覺駭然。欲免同異之嫌,一面急停李斗鎭之啓,一面請出應避之官,有若全然無失者然。事之無據,孰甚於此?噫!今日之擧,曲在臺閣。則一番請遞,有何難事,而不念擧措之顚倒,擔當停論,猶恐不及,是何公道之淪喪,一至此極耶?誠可寒心。司諫嚴緝、掌令李國芳、持平李斗岳、大司憲洪萬容、持平梁重廈,竝遞差。
2月16日
○丙午,領議政金壽恒上箚曰:
臣得見大司諫李寅煥疏本。首尾張皇,專攻臣身。而語意之謬戾,詆斥之深緊,比之他人,尤有甚焉。臣身被斥,固不足言,而是非所在,亦不容不辨。其疏主意,以爲尹拯書中文字,非拯自創,卽先正自謙之辭云。李珥辭職之疏,自謙則誠有之矣。今之言者,以贈參議尹宣擧,上孝廟之疏:『以不死自咎,』與此相類。拯之不以其父自謙之辭,斷以爲可死之義者,義理正當,未見其不可云。誠如此言,則何獨於先賢自謙之辭,斷以爲眞有之失耶?子弟之爲父兄,後學之爲先正,雖有恩義之別,豈容輕重異視,有所與奪於其間乎?爲此論者,徒急於求拯,而不顧其大悖於義理,其言之破綻,自有難掩者,臣不欲多辨也。拯之妄引先正,雖非有意於誣辱,其爲誣辱者之嚆矢則大矣。昔,曾子,以子夏使西河之民,疑於夫子,數其罪而責之,子夏亦受罪而不敢辭。況如拯之援引不倫,以資邪黨害正之說者,烏得以逃其罪哉?有罪無罪,自有公論。又何待於臣言而證成之哉?臣之前席所陳,其意不專在於調停,只欲爲聖朝正好惡,爲士林明是非而已。然是非之中,亦自有輕重曲折。尹拯之失,專在於爲邪論口實,所關非細。則何可以非故誣賢,而不辨其言之謬妄乎?李震顔之疏,只是爲先賢伸辨。則大意自是,何可以斥拯之過,而遽加以停擧之罰乎?臣之執兩端而開陳,意實在此,非爲一震顔也。今寅煥,至以言與事相左,是與非相蒙,詆臣,臣雖疲劣,亦不欲效寅煥輩一意偏係,有是無非之爲也。且寅煥:『以爲拯之此事,不干於奉朝賀宋時烈,而震顔之疏,竝擧大老,出於借重脅持云。』臣於榻前,亦及大老之事。則寅煥之斥,豈但在於震顔也?然臣竊見今之贊揚尹拯者,皆是排擯大老之人也。如使一世尊尙,無異前日,則如震顔之言,無自而至矣。此宜自反之不暇,何必怒人至此哉?
答曰:「世道大變,人心大壞,眩亂是非之徒,換面迭出,誠可痛心。此輩雖不得盡罪,是非之辨,固已堅定。惟彼一種詖遁之說,安敢接迹肆行?而以卿洪量,亦何足掛諸牙頰,不顧國事,一向祈免耶?」仍命遣承旨,傳諭。
○傳曰:「李善溥之獨停重論,强請出仕,擧措駭異,臺體無據,遞差。」
2月17日
○丁未,上特下備忘遣都承旨沈梓,諭金壽恒,使之速出論道,以濟時艱。
2月18日
○戊申,召對玉堂官。
○以沈攸爲大司諫,李䎘爲大司憲,李后定爲司諫,洪受疇爲掌令,洪受瀗爲正言,閔鎭周、黃欽爲持平,李墪爲吏曺正郞,南致熏爲校理,韓垽爲執義,垽家世爲南人。別無學術之稱,而鐫、穆時,以蔭官擢拜臺憲。未曾出而供職,故言議無所標見。然庚申更化,例枳舊踐,至是,金壽興箚薦其恬靜可用,遂除是職。
○成均館:「以學諭朴徵晩,當賊鐫鴟張之日,附托頌美,至比於諸葛孔明,不可置在館職。學諭朴萬鼎,私護徵晩,立異作鬧,請竝汰去。」允之。
2月19日
○己酉,召對玉堂官。
○持平閔鎭周申前啓:「〈四館及崔錫鼎啓,盡削其營救語,只以事體略請還收。〉以依阿周遮,喪失臺體,請罷李善漙,更發李斗鎭之啓,請收鄭濟先減死之命。」上竝不允。李震顔更爲停擧,承旨罷職之啓,竝停之。
2月20日
○庚戌,以安圭爲掌令,金昌協爲副校理,李后定爲修撰,金斗明爲司諫。
○持平閔鎭周申前啓,上只允李善漙事〈四館罷罪職還收事停。〉
2月22日
○壬子,持平黃欽啓曰:「殺人者死,王法固嚴,而行臺奉命,事體亦重。特從減死之律,不害於審量,迷滯之見,今難變改,何可仍據臺席?」答曰:「濟先殺人,出於私忿,則『行臺奉命,事體亦重之說,』殊未可曉也。持平閔鎭周劾遞之。
○副校理金昌協,以申曄之擧以爲證,上疏引嫌。上答:「以所失在彼,於爾何嫌?」
2月23日
○癸丑,司諫金斗明啓曰:「發人私書,擠人坑穽者,肝肺難掩,而許之以辨誣,身居四館,糾警士習者,職分當然,而罪之以起鬧,喉司巧護君失,臺閣惟事奉承。乘時迎合,用意抑揚,手脚忙亂,變態層出。遂令大聖人淸明應物之公心,輾轉激惱,不克有終,好惡乖舛,擧措顚倒,瞻聆惶惑,氣色錯莫。於斯時也,雖使忠信直方爲一世所服者,處於言地,猶難格君心,而裨聖德,恢正議而糾官邪,豈如臣蠢愚疲劣,所可稱塞者哉?且於李斗鎭事,迷見難變,何敢晏然?」答曰:「大臣,人主之股肱,國家之倚重者也。汝何人斯,而乃敢詆毁譏斥,若是其無嚴乎?況避辭中:『至以乘時迎合變態層出』等語,淩踏喉司臺臣,無復餘地,有若薰蕕氷炭,邪正判焉者然,何其勇於私意,而牿亡秉彝之良心,至此乎?誠可驚駭也。勿辭。」正言洪受瀗處置請遞,而以言或過中,未必爲非,而不變所執,勢難苟冒爲辭。人譏其語太緩弱。
2月24日
○甲寅,持平閔鎭周啓曰:「伏見金斗明避辭,詆辱臣身,無所不至,臣實愕然。尹拯移書一款,初出於妄錯,而斷之以誣賢,聲罪通諭,此儒生之失也。然其爲說,蓋慮後日之口實,則擧措雖妄,闢係亦重,非四館所可左右。而以阿好之心,忘忌器之嫌,遽爾施罰,無所顧憚,終至輾轉磯激,起鬧於朝端,則亦安得辭其罪乎?臣之愚意,大槪如斯,乃於出仕之日,改下文字,仍請罷職之還收,而旣曰有罪,則元非上下相持之事,故旋卽停啓。宜乎見斥於偏護之論也,至若惟事奉承之說,尤不滿一哂。事苟非也,固當爭執之不暇是也,豈可以君上有命,必爲之違異乎?命令訓敎之出於上者,一槪嫌避,則將順匡救之義,不宜竝載聖經也。出於脅持之計,倡爲無理之說,不料人之無識,一至於此也。」答曰:「爾無可避之嫌,勿辭。」
2月25日
○乙卯,以申晸爲判義禁,李后定爲司諫,金昌協爲獻納,徐文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二十五·志第七十八·礼二十八等·脱脱 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八·赵尔巽 卷七十二 大中祥符二年(己酉,1009)·李焘 内篇 烦省第三十三·刘知几 邺侯外传 全文·李繁 卷四十四下·朱熹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七·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二·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佚名 二十七 江宁织造曹寅奏谢钦点巡盐并请陛见摺·佚名 读例存疑卷三十七·薛允升 孙交传·张廷玉 张大椿·周诒春 十八年·佚名 五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