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一年

(丁未)十一年清乾隆五十二年

春正月

1月1日

○庚午朔,上詣社稷,至鍾街,召貢市人詢瘼,罷平市提調金憙、都承旨李秉模職。憙不能來待,秉模不飭院隷也。

○諭領敦寧府事洪樂性曰:「卿今年入耆社,內外又偕老,卿之福力,令人艶羡。此皆貴主積德餘庥,在予表意之道,宜有尊年之擧。」仍命優送食物。

1月2日

○辛未,祈穀于社稷。

○下綸音于八道、兩都曰:「《豳風》《七月》之詩,卽一觀農之書。自擧趾饁畝,至納稼稱觥,盡出田野間始終光景,要之全篇立意,無出備豫二字。予於御極以後,敬遵列朝故事,每當歲時,輒降綸音。今雖爲說,無踰於前,而常行之擧,不可以應文闕之。更將備豫之意,申誦之,欽哉毋怠。大抵豫則立,有備無患。豐歉,豈但在歲?在人服力之勤懶。種乏何以始播,糧絶何以勤作,農牛助不給,田器補不足,使耘耔灌漑,毋失其時,則天其不遺吾民,貽我來牟,降康之祥,如執左契,玆豈非修人事以答天休者哉?然蚩蚩者氓,不識不知,不有董勸,罔成厥功,此又非長吏之責乎?今以月正元日,躬執圭幣,將祈穀于社壇,玆擧也。亦歲以爲常,將事之夕,一心耿耿,又此秉燭播告。凡我方伯、守令,須各勉旃,以體予爲民重農之至意。」

○敎曰:「犒饋服色,庚子、甲辰、丙申各年,則無論視事服、戎服,純白。今番則依戊申例,戎事用靑,視事用白。己酉歲初犒饋服色,不載,無揚黑袍,係是入廟之服,不可用。黲袍,亦不當。明日殿座服色及承、史,以靑色天翼磨鍊。」

1月3日

○壬申,御春塘臺犒饋軍兵。

○罷訓鍊大將李柱國、別雲劍吳載純職。以柱國不預待號砲,載純晩赴也。

○配別軍職具純于濟州,曺學臣于明川。純與別軍職李潤彬有隙,摘其私語以奏。敎曰:「反坐,自有常典。渠旣構誣潤彬,乘機敲撼,以渠之從兄柳孝源,爲潤彬同情,渠自作證,寧有如許陰毒之事乎?具純限死決棍定配,曺學臣無實冗長,猥忝廳首。令兵判,決棍定配。」

○戶曹判書趙㻐,上疏討逆䄄、逆醫之罪。又曰:「臣有私心驚痛者。湛賊再次改名也,與臣名字,不幸相同云,而僻處如聾,今始聞之。旣聞之後,不可不改。玆敢附陳焉。」批曰:「改名事,依施。」

○老職人加資。八道凡七百四十人。

○召對。講《宋名臣錄》,召見戶曹判書趙璥,上曰:「向者疏批,以行且召矣,爲敎矣。卿之入來,在此國勢岌嶪之時,心若有得矣。」璥泣奏曰:「臣之在外,纔八九朔,而悠悠萬事,遽成滄桑,冤憤所激,敢此仰達。五月喪變,臣則分明以逆變知之矣。逆醫何不一問邪?」上曰:「若有疑端,則何惜而不爲乎?」仍詢都監事。璥曰:「職務,卽餘事矣。爲人臣,而不得爲人臣之道,去就何暇論乎?」上曰:「卿姑退。」璥曰:「臣旣得一席之地,鉤覈一款,未蒙準請之前,臣有死而已。」上曰:「後筵,更陳之。」

○以趙璥爲同知經筵事。

1月4日

○癸酉,次對。上謂大臣金致仁等曰:「戶判來乎?」致仁曰:「病不來矣。」敎曰:「戶判昨者入侍,以向日卿等請對之事,縷縷泣請,擧措過當。大抵此事,廷臣不信予言,豈不慨然乎?若有一分可覈之端,則予豈待廷臣之言乎?」致仁曰:「旣有一疑字,則其所究覈,烏可已也?」李福源曰:「外間物情,愈久愈激矣。」金熤曰:「臣等豈敢不信聖敎?而旣有疑端,則一番鉤覈,終不可已矣。」致仁曰:「向日箚批,以梁獄爲敎,而與今番事,大有異矣。」福源曰:「處賊䄄於王城至近之地,臣等憂懼之心,實倍於未處分之前矣。」敎曰:「予豈得已哉?」致仁曰:「承款之逆,爲其父,而不正其律,寧有如許鞫體?」敎曰:「果知鞫體之不成,而當今之時,如此處分之外,無奈何矣。尙喆之尙今生存,或以爲自速渠罪,而予則以爲尙喆若死,則宇鎭之生,豈可必也。」致仁曰:「宇鎭之罪,旣關宗社,則其罪之輕重,豈在於渠父之生與不生哉?」上曰:「金載瓚,向於筵中,以『自今以後,人主無所欲而不得爲之事』爲言,此則心以爲是,而予任其咎矣。」致仁曰:「此眞格言也,惟聖明,更加三思。」敎曰:「今日則歲首次對,幸勿多言,以苦予心。」

○上曰:「頃見正卿班行,甚稀踈矣。」致仁曰:「陞擢事,臣未嘗留意,而第於宋載經事,有欲達者。向來政注,太無漸次,致有一場紛紜,誠可謂不善爲,而其實,則對揚聖意也,不足深非。其爲人牢確有守,臣則以爲可仗之人。」敎曰:「卿言好矣。伊時事,果無漸,雖以古人之識慮、地望,求治太速,莫不因是狼狽,況此人乎?對揚之擧,反歸壅閼,尙今思之,不勝慨咄。大抵此人,見知於宮銜,至今不棄者,專在乙丙之趨向。且今年滿七十,陞擢可也。」致仁曰:「上年蠲減之政,一依癸卯,故鄕民,則得以聊賴,而都民之急,反甚於鄕民。近來遇歉發賣,每有特命,故都民認爲前例,希望甚切云矣。」賑恤廳堂上徐有隣曰:「都民之切急,比之癸卯有間,故不敢議到發賣矣。自上特下軫念之敎,大僚又有筵達,勢將待成命奉行,而如壬子、癸丑等慘歉,歲不過一二等,今不必一遵癸卯之例。姑觀民勢,自二月爲始,限二三等擧行,抄戶等節,務從精詳事,請申飭京兆。」從之。致仁又啓言:「全羅道觀察使沈頤之狀啓以爲:『羅州等十九邑,涼藿移貿之擧,特軫島民涉險之苦。旣無穀物糶糴,只有涼藿分俵,則倉廒不煩新創,穀物依前散置,少無更張設施之難,不必以年荒爲拘。』云。自今爲始,耽羅土産之出來者,許令分俵於羅州等邑,許令換賣爲便。」從之。

○擢宋載經爲漢城府判尹,洪秉纉爲左尹,鄭景淳爲右尹。

○以洪秀輔爲司憲府大司憲,李亨元爲司諫院大司諫。

1月5日

○甲戌,知中樞府事蔡濟恭上疏陳情。賜批慰諭。又敎曰:「還朝已四日。納符已四日,待命已四日,留待之命,亦已四日,而每日不過數次例飭,姑靳別般促敎者,予意蓋有在耳。此重臣間閱百千刦,僅脫鬼關,今爲白白平人勉出之際,不欲驅迫,反置迫隘之境。以是始許陳疏之路,使之承批,待旣承批,又令肅命後入侍。朝家於重臣,終始曲爲之地者,有如是矣。然猶半日延英,稱以待罪,承旨諸閤已久,尙無動靜,分義所在,極爲未安。知事蔡濟恭重推,使之肅謝後詣閤。」

○召見蔡濟恭。上曰:「卿彈冠立朝,朝家可謂報卿。」濟恭曰:「古人常稱天地再生之恩,而小臣則被萬生之恩,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上曰:「所謂三件事,初無文字之昭布,則不可以傳敎昭晣,故出諸筵話,而以人主立證,古有是否?朝廷之所以攻卿者,以與國榮相親爲辭矣。家人云云,卿之上疏言之否?」濟恭曰:「李判府筵奏以爲:『臣與國榮相親之說,聞於國榮之家人。』云,故伊時,臣疏以爲:『國榮之家人,人若當之,則毛髮俱竦。』而李某不以爲嫌,語言相通,眞所謂急於陷人,不知自陷,爲辭矣。」上曰:「從今爲始,須思容世之道。此時召來,意豈亶然?今之時,不可不以熱治熱矣。予於近日,積費商量,置卿於白白無瑕之地。卿亦思報效之道焉。」濟恭涕泣謝。因提奏關西都試事。承旨金魯淳曰:「濟恭敢贅及他說,誠猥濫矣。」上曰:「此承宣者誖,而猶爲困卿。卿亦難矣。」

1月6日

○乙亥,復拜李柱國爲訓鍊大將。

○展拜于太廟,歷拜儲慶宮、毓祥宮、彰義宮、藏譜閣、義烈宮、景慕宮、懿昭廟。

1月7日

○丙子,行再揀擇。敎曰:「以今經費,凡事宜從省略。嘉禮所用緞綾,以紬紵代之。凡節,比庚子減三分一。」

○敎曰:「嘉禮廳堂上,例以禮曹三堂差下,而進排之,尙方策應之,度支皆不得主管,擧行必多掣肘。舊例不必釐改,尙方、度支堂郞,各一員,兼管照撿。此後大小國婚嘉禮廳,依此定式施行。」

○以徐鼎修爲吏曹參議。

1月8日

○丁丑,加上尊號于王大妃。上御仁政殿,親傳冊寶。詣景福殿,親上如儀。玉冊文曰:

天時屬轉危之機,休運方屆,東朝奉炳幾之敎,顯號加隆。敢曰揄揚,祗伸忱悃。恭惟睿順聖哲莊僖惠徽翼烈王大妃殿下,配寧考德,嗣仁元徽。當中壼內助之辰,功則存於宗國。逮長樂尊臨以後,令不出於簾闈。嗟!國勢迫燃眉之危,廼慈札有敷心之諭。亂逆非朝夕之故,將相挾近宗圖凶。義理媲《春秋》之書,臣僚若醉夢得醒。際乙年艱險之會,幾殫翼儲嗣之勞,故丙夜懇惻之音,寔出體先朝之意。旣王章之略施,仰慈功之愈尊。洞賊情於幾先,燭照龜卜;奠國步於造次,磐石泰山,大德難名於如天,非待一二字摹狀。微誠自切於愛日,莫遏億兆民顒望。臨照靡遺,可但漢明德專美?譽聞普播,允宜宋宣仁齊名。謹循輿情,式擧彝典。謹奉冊加上尊號曰明、宣。伏惟勉抑謙德,俯膺徽稱。名實相符,暎玉牒於窮宙,眷命彌固,綿寶籙於千秋。〈大提學金鍾秀製。〉

還御仁政殿,陳賀頒赦。

王若曰,奉慈旨而討亂逆,邦慶無前;定尊名而揚德徽,冊寶加上。儀章旣備,播告用脩。洪惟太母扶宗國之功,粤自寡躬在儲貳之日。折奸萌於宮省,克嗣仁元后徽規;運神籌於閨闈,遂贊先大王丕策。嗟!今日逆變之罔極,而半夜慈敎之誕宣。夏秋之喪禍驚心,誰測表裏之糾結?將相之凶謀連肚,槪令中外而聞知。君臣之義將亡,慈札夫豈得已?王室之親近出,予心有不忍言。惟是爲國家遠慮深憂,諭聖心於逆順之辨;所以下賓廳十行細字,照賊膽於幾微之先。逮天討之略行,仰慈功之愈卓。魑魅之形莫遁,諺敎若合節符;鯨鯢之誅遄加,邦基自底磐泰。斯切群情之頌抃,冀效聖德之揄揚。至誠如神,孰不仰運天地之化?顯號累上,猶未盡摹日月之光。雖然執謙之慈衷,諭以事有未了,奈此歸功之輿論?僉曰:『德必得名』,肆二字加進徽稱。俾萬世咸知盛績,遠取諸漢,近取諸宋。丕號匹美于前,鏤之以玉,範之以金,偉烈垂耀於後。始簾帷之宣札,民無能名焉;今寶牒之彰徽,史不勝書也。乃於本年正月初八日,加上睿順聖哲莊僖惠徽翼烈王大妃尊號曰明宣。縟禮載擧於吉日,明誥仍頒於多方。奚但闡翊社之功?永貽來世之懿範。竊自附尊親之義,粗伸小子之微誠。旣神人之胥歡,宜上下之同樂。开慶志喜,合施曠蕩之恩;洗垢滌瑕,盡歸慈覆之德。自本月初八日昧爽以前,雜犯死罪以下,咸宥除之。於戲!時値三陽之會,協氣同流,政屬一新之機,群生咸育。〈大提學金鍾秀製。〉 ○施賞典。上號都監都提調徐命善鞍具馬面給,提調李命植熟馬面給,李崇祜、李聖圭、都廳曺允大、申耆加資,玉冊文製述官金鍾秀加資,玉冊書寫官、玉寶書寫官,熟馬面給,樂章文製述官李福源半熟馬賜給,郞廳、差備官以下,施賞有差。

○以李崇祜爲刑曹判書,李命植、沈豐之、洪檢爲嘉禮都監提調。

○爻周金龜柱罪名于徒流案,承旨蔡弘履等繳納。嚴敎還下。

1月9日

○戊寅,行奠酌禮于孝昌墓、文禧廟。

○宣惠廳提調徐有隣啓宜嬪墓位田折受事。上曰:「近來豈有曠棄之地?山腰犯耕,誠一痼弊,不待斧斤,在在童濯。此蓋守令,利其無公家之定稅,許民耕作,可知邑力之無着手也。今若藉此,香炭之名,四處廣求,從以牟利者,指東指西,紛紜不止,則是豈予意?卿等體此,就罷宮房或營、衙門柴場中有名無實處,如得可合者,稟處。否則雖未及期,切勿以外邑量外名色劃定也。」有隣曰:「伊川府有宜松山一處,初認以黃腸封山,昨年本州民訴,禮曹考見封山案,則元無載錄之事,擬定孝昌墓位田矣。聞本府使之言,則松木頗茂密,而土地則瘠薄,無以起墾,且其傍有蔘火稅幾結,將竝入云。蓋松政、蔘稅兩事,聖意屢形於絲綸,而今承筵敎,益覺其不可輕議於香炭、松田,則仍作封山,蔘火稅,則請令本官,依前收稅。」上曰:「邑民之陳告,初非傾聽之事,設又土不瘠薄,傍無蔘稅,以今山木在處濯濯之時,斫出大小千萬株,且非得計。況蔘火稅,實關赤子之命脈,今若屬之公家,則給代之資,將何辦出?且考邑誌,介在古味灘近處,可知爲關防重地。況其地曾有築城植松之擧,設置法意,至爲縝密。此等處,非惟勿擧論,陳告人宜先嚴治,以杜奸民覬覦之習。大抵山澤之政,有國重事,近來民習至巧,似此弊端,必當不止此一處。此後雖於私養山折受,如非關由備局啓下行會,則宮房及營衙門,無得擅自劃屬事,載之度支謄錄。」

○遣義禁府都事于果川縣,莅斬以謙。諸臣屢請鞫問情節,不從。旋以以謙有徑斃之慮,命就所到地方,正法。

1月10日

○己卯,敎曰:「文禧廟,初定於景慕宮南墻外,昨年九月後,揆以神理、人情,就宜嬪廟近處卜地,實爲便當,廟基以宜嬪宮西墻外移定。今番勿設廳,戶、工曹堂郞,各一員監蕫。」

○以李集斗爲吏曹參議,宋鍈爲司諫院大司諫,金載瓚爲成均館大司成。

○獻內權恢上疏曰:

臣於前冬泮試,有不勝駭歎者。朝家之設置陞庠,蓋出於菁莪、樂育,培養成就之意,而漸不如古,壞人心術,有識竊歎,固已久矣。未有如今番之爲也,榜眼一出,物情駭愕。知名之士,率多見屈,倖占者太半,是宰相家年少子弟,臨歲特簡,聖意何如?乃敢以莫重課試,爲生色沽譽之資,至於通讀,專委下吏,賄賂公行。臣謂前大司成洪檢,亟施譴削之典,陞庠及通讀三榜目,特令勿施,以謝物議焉。

批曰:「泮長事,苟有挾雜之事,其罪豈止譴削?否則擬律,未免太過。至於下吏捧賂,可謂兩罪俱發。依施。陞庠及通讀勿施事、宰相子弟之倖占,卽父兄之罪,而斷以行私,事近臆決。通讀事,令大司成査處,亦豈盡削全榜乎?」

1月11日

○庚辰,御熙政堂,試到記儒生講製。講居首幼學崔致祜、製居首進士李安默,竝直赴殿試。

○左議政李福源上疏曰:

臣於日前賓對,猥陳乞身之懇,未敢畢辭。今則蹈舞誠伸,奔走事暇,庶可言私。在昔己卯,臣以講書僚屬,周旋冊禮之際,卽臣遭逢之初也。後十七年,臣以賓客入對,天語溫諄。諭及中間之阻隔、問學之次第,此又臣藏在肝肺者也。及我聖上正位九五,臣方衰倦,與世相忘,而淸銜、要地,多蒙特簡。台司之命,尤出群望之外。臣固陋疏賤,乃蒙君父之知。顧小人之性,慕榮懷恩,感激竦聳,不知死所。此臣所以不敢不進,而初未嘗量才、量分,妄意當世也。臣之冒膺匪據,六年于玆,乍解旋叨,至再至三,而不能獻一言、做一事,上孤隆知,下負夙心。且臣天廢之疾,不齒恒人,中書文簿,只憑郞吏之誦傳,殿閣出入,倍費階級之摸索,此實聖鑑所悉,通朝所知。所以不得不退,而非出於內懷占便之計,外求知上之名也。賤齒今爲六十有九,禮經致仕之年,纔欠一籌耳。犬馬戀係之忱,豈不欲遲徊黽勉,耐過此歲,而筋力之禮,亦難自效,治疏徊徨,今始仰徹,欲望聖慈,俯賜矜察,先遞臣議政之職,仍許臣休致之請,則臣當瞻依城闕,時奉朝請,乃臣之餘生究竟法也。近聞臺章儒疏,輒以討逆之不誠,按獄之不嚴,譏斥大臣,其言儘是,而臣將退矣。目下處義,有不可煩瀆,惟有竦息俟勘而已。

賜批不許。別諭曰:「前後眷遇,卿旣歷敍之矣。協贊予一人,毋替終始,豈非所以報答眷遇邪?雖於年至之後,猶不當丐身長往,況年未至而體尙康,則卿之言,不其近於無所據乎?艱虞溢目,國事罔涯,予之所倚毗,惟卿等在耳。卿須體予至意,勿復控辭。」

○三司〈執義李師濂、掌令崔景岳、持平任希遠、校理李羽晋、副校理宋民載、正言柳畊、金載翼、副修撰嚴思憲。〉合啓言:「噫嘻!痛矣。䄄卽,湛之父也。湛雖已斃,䄄固自在。顧今妖宇之眞贓旣露,賊復之逆節畢輸,二字凶圖,自有所屬,則此實禍源之禍源,不可一刻容置於覆載之間。而殿下拘於私恩,旣靳常刑,才許耽羅之安置,旋移沁都之善地,買屋挈眷,偃息自如,古今天下,寧有是耶?請還寢䄄安置之命,亟施當律。」批曰:「付丙。」

○兩司合啓言:「噫!彼善德,以賊復之庶弟,平日陰謀,無不綢繆,到今窮覈,惟在設鞫嚴問,而今乃有移付捕廳之命,夫王府、捕廳,輕重自別,不可以蟣蝨賤類,或忽訊覈之方。請善德亟令王府,嚴加鉤問。」又啓宇鎭事,改措語曰:「今此酌處之命,已是萬萬乖當,而不有臺啓,遽下特敎,半夜之間,勒令押付。禁堂、承宣,俱未與知,自有鞫獄以來,豈有如許非常之擧乎?請遲晩罪人宇鎭,更令王府,卽速拿來,仍前設鞫,期於得情,夬正典刑。」又啓言:「噫嘻!以謙,以逆復之子,傳襲其父之凶圖,貫通逆宗之陰謀,鉤覈之路,專在此賊,而半夜特敎,出付縣獄,鞫體乖損,已無可言。今乃不使究覈,不捧結案,遽爾正刑,只施應坐,古今天下,寧有是耶?請以謙施以孥戮。」又允。

○司諫院〈正言金載翼。〉啓寧鎭事,改措語曰:「移送捕廳之後,未卽訊問,旋爲酌處,獄體踈忽,已無可言。請罪人寧鎭,更令王府,設鞫嚴問,期於得情。」又啓言:「趙時偉,賦性陰騺,行己回譎,護法翰賊,全昧滅親之義。指揮馨疏,莫掩嘗試之計,而此於渠,猶屬餘事。向者邦慶,敢懷他腸,言辭之間,顯肆不悅之意,章奏之上,力遏慶忭等語,至有五月喪變之後,暗囑其兄,沮戲葬地,人言藉藉,情跡難掩,爲世憤痛,厥惟久矣,而威勢所壓,人莫敢言,及夫宇鎭擬帥之謀出,而眞贓綻露矣。渠旣內擅銓柄,外據藩臬,盤結顓弄,無欲不遂,而所不足者戎權,則乃與宇鎭父子,特地締結,昏夜綢繆,隱然自比於戚聯之人,至欲擬擧於將兵之任。手勢到此,將欲何爲?卽此一款,爲渠斷案,方當宇賊逆節彰著之後,豈逭黨與先治之律乎?請趙時偉先施島配之典。」批曰:「不允」趙時偉事,以擬帥二字聲罪,則發啓亦晩矣。然護法翰賊,昨秋脫空,指揮馨疏,太沒模捉。其下一叚語,人臣負此罪名,何以自立?豈可以疑似之風傳,如是爲言乎?大抵渠之取此,莫非自取宇鎭之致,此亦渠所使以渠處地,早絶宇鎭,眞有若浼之心,則以風牛不及之際,寧有名登於誅討宇鎭之疏啓乎?卽此罪累,一番有大懲創之擧,然後諸凡出入近密,厚蒙恩造者,皆知如彼爲死,不如彼爲生之義,下無訕上,人得全躬,此不但生道殺人,亦出爲渠家之意。所可嗟惜者,渠未蒙宥之前,使無累之其兄,不得從宦,而與其持難,曷若究竟?所請律名依啓。使世之欺蔽君父,賣弄朝廷者,知有所畏憚。「

1月12日

○辛巳,御春塘臺,行內試射。

○竄趙時偉于慶源府。

○正言柳畊,傳趙時偉拿鞫之啓。敎曰:「臺啓中,趙時偉事,一叚句語,關係何如?而曰力遏云云,似有指的,曰顯示云云,豈非勒說?爾旣指的說去,則何不斥言其向何人道此事乎?令政院,問于爾等以啓。原啓姑不允。」

1月13日

○壬午,持平任希遠、正言金載翼啓言:「趙時偉自來情跡之凶譎,從前負犯之叵測,有難毛擧,而最是邦慶後國言之所沸騰者,爲渠斷案。噫嘻!宗社、臣民之慶,孰有大於壬寅九月?而爲有秉彝之衷,向國之心者,自不覺喜形于色,情溢于辭,而彼時偉,抑獨何心,一切背馳,其時一重臣疏中,有慶忭之語,時偉乃於喉院稠坐之中,大肆咆喝,或謂之妄發,或謂之此等句語,不可用於今日,及夫定號之日,憤懣大言曰:『今此定號,何如是太早?』指意絶悖,腸肚畢露。有耳皆聞,有口皆傳,鑿鑿有據,節節皆實,焉敢誣也?噫嘻!慶忭之語,不可用於今日云者,此豈非力遏之言乎?定號之擧,何如是太早云者,又豈非顯示不悅之意乎?此皆群情之必欲沫血而寢皮者也,有非風傳之出於疑似䵝昧之比也。」批曰:「渠亦人耳。人必有常性,而以避辭觀之,謂之分明有是事可也。然則決非常性之所爲,一番置對,另行卞覈,有何持難?而淆俗傳訛,關係至重。親聽之誰某,參證之誰某,爾等旣不明言,則豈可容易盤覈?後日大臣登筵,欲詢問。」

○左議政李福源呈長單。賜不允批,又別諭曰:「日前敦諭,略布予意。休退二字,義不當出口外。卿若以多年中書積瘁受病,欲求暫時就閑,則尙有曲體之道,而卿乃直云永辭仕籍,退奉朝請。先疏後單,殆若不得請,則不已者然。卿之事,誠亦慨咄。待明朝聽予面諭。」

1月14日

○癸未,召見左議政李福源。福源曰:「臣受恩深重,豈敢言退?而臣之癃痼之病,盈滿之憂,日昨辭本,實出肝隔。惟望天地父母之曲賜體諒矣。」上曰:「原任與奉朝賀,一也。姑待國勢之鞏固,更請三字之銜也。」仍命勉副相職。

○召對。

○吏曹判書尹蓍東罷。以屢違召命也。

○敎曰:「大凡繳還之規,亦有層節,豈有若近日政院貌樣乎?近日所謂繳還,名雖覆逆,實則避事。至令院隷聲澌,中使脚軟,特一戲劇之擧,而然猶無一人擔着,依舊是漫漶,似此承宣,將焉用哉?昨日政院擧行,最覺開眼,而反遭堂箚之斥,入直玉堂遞差。」

○承旨蔡弘履等,上疏自引。以頒布金龜柱罪名爻周傳敎,爲玉堂所論也,幷許遞。

○時、原任大臣,上聯名箚,請寢金龜柱罪名爻周之命。批曰:「赦典文書中抹下,但欲去其名於徒流案,用在謫身死者爻周之式也。非丹書非鞫案,則元無相妨之事。卿等諒之。」

○判義禁府事金鍾正等,上疏請寢金龜柱處分。不納。

○同知中樞府事鄭述祚上疏曰:

臣伏讀先大王庚戌祭文,有曰:『都付命也,一例寬哀。何意凶賊,伏在肘腋?逞憾戊申,終遂其逆』之句,未嘗不三復嗚咽。豈意今日,復見此事邪?噫!五月之變,九月之喪,大小驚遑,中外疑惑,而宮禁嚴秘,端倪莫測。及奉大妃殿所下諺敎,悲冤痛迫,無異於變之初也。夫以先大王日月之明鑑,洞燭鬼蜮之情狀,鋤治凶穢,肅淸宮禁,則殿下仰體先朝之威斷,俯答臣民之悲憤,特一處分間事。今之逆醫、妖媪,卽庚戌之順、貞輩,旣有盤問之階,而每以『疑無指的,難於鉤覈』爲敎何也?至庚戌,則猶能摘發於三年之後,而今則時日未久,端緖易覈。況昵近左右之際,出入肘腋之間,亦安知無,如順、貞等者乎?伏乞先降逆醫、乳媪設鞫之命,盤問情節,快行誅討焉。

批曰:「卿不聞大臣入侍筵敎乎?痛冤之情,豈後於卿,而如是泄泄也?」

○前春!桂坊僚屬判中樞府事黃景源等,聯名上疏,請鞫逆醫、乳媪。批曰:「須見宰臣鄭述祚之疏批。」

1月15日

○甲申,次對。

○停諸道春操。

○上謂右議政金熤曰:「趙時偉事,聲罪則決難容貸,事件則至爲䵝昧。且以近日囂俗,傳訛已甚,故以是持難,非當斷不斷而然矣。大抵臺啓所云,實無究得言根之路,又不可不生不滅,置之人鬼關頭。卿其陳之。」熤曰:「臺啓論列,旣甚狼藉,則恐不可不一覈矣。」上曰:「此言一出之後,爲時偉者,欲其對質白脫,而以爲當問。惡時偉者,欲其按覈討罪,而以爲當問。惟此一問之言,則無論誰某,必皆同然一辭,殆如理欲之同行異情矣。但因此浮言,遽然究問,則得無後弊乎?」熤曰:「臺臣亦豈以私好惡而發啓乎?此事只是浮言而已,則固不可盡爲究覈,而今則旣入臺啓,不可掩置。且此是莫重聲討之事,則不可以好惡言,實則以其罪罪之,虛則亦淸脫,如是然後國體爲得矣。」上曰:「此事誠難矣。予意則似是塗聽道說,安知非惡之者之言乎?若急書告訐,而如果無實,則有反坐之律,而此則出於臺諫風聞,其何以反坐論乎?大槪此事,比之向來蔡濟恭事,則稍有間焉,而但臺諫不可使之面質,何以則爲好耶?」熤曰:「臺諫亦非自聞之言,則豈可使之面質?」上曰:「所以昭脫,所以正法,無出於一問字,而汎然發問,豈有自服之理乎?至於所謂戚聯二字,予以爲奇怪矣。予於渠,初無以戚聯之故,而有所問訊往來之事,且渠之人品,予自來不喜。大抵其兄可惜,而其弟則不然。蓋其爲人,本不淸朗,故受此言矣。宇鎭之如是誤入,亦渠之使致,似此罪狀,不一而足。予意,則毋論戚畹與近臣,只是一直向國,則任用之,反是則黜退之而已。今之事,有可悶者,用人而不知其所由,罪人而不知其所犯,故人多誤陷。予則以爲時偉非無罪,而臺啓云云,似是常情之外。此事必須明白究竟乃可,而如是相持之際,竝與已著之罪,而不得勘配,豈成說乎?近來臺啓事,誠慨然矣。流行之言,何以知其虛實,而揷入啓中,物情何以鎭服乎?」熤曰:「臺言誠過,而必須一番盤覈,然後可知其虛實矣。」上曰:「盤覈,亦須知得言根,然後可爲之。不然則將爲久囚,此甚難矣。」熤曰:「此外如擬帥事,亦甚大矣。」上曰:「擬帥一款,亦不可如是爲說。今以臺啓所論觀之,殆如明謙之擬內應,將此亦不善思之言矣。」

○右議政金熤免。熤引病筵懇,特許之。

○召見領議政金致仁,上曰:「今日召卿,欲議卜相事也。久未新卜,相望苟艱,今將新卜,誰可者?」致仁曰:「用人之法,必先觀才望與資歷。其俱優者實難,無已則藩任中新莅與遞歸之人,望實俱優矣。」蓋指兪彦鎬、趙璥也。上曰:「遞歸人,好矣。此人,非但夙有聲望,比來歷試,益知其可任。誠不易得之人,而觀其處事,心細殊異其貌矣。」致仁曰:「其爲人長處甚多。今日朝臣,似無出其右矣。」上曰:「此則固好,無容更議。外是,更有何人耶?顧今正卿中,或有地處之姑難擬者,或有蹤跡之目下難安者,實無無故可合者,而向日銓長薦望中,新通人何如?」未及對。上曰:「此謂仁陵也。旣是崇品人,亦稔知其難得矣。」致仁曰:「此人固好,而但前後踐履尙淺,未盡其用。今姑益加任使,以觀其效,則似合於歷試之方矣。」上曰:「卿言亦好。第捨此,則實無其他矣。」

○卜相,〈舊卜,鄭存謙、徐命善、洪樂性、李福源、金熤、徐命膺。新卜,趙璥。〉以趙璥爲議政府右議政。

○以李在簡爲戶曹判書,金載瓚爲原春道觀察使。

1月16日

○乙酉,右議政趙璥聞新命,徑出鄕廬。諭曰:「卿何有此極非常、極過中之擧乎?大臣去就,所關如何,才卜金甌,徑往楸舍,胡不念自重之方,乃至於此?昔人有三命而走者,三命,上卿也。走言,不敢行也。卿欲難愼於出處之際,則在家引讓,固當耳,豈必爲此古人所不爲之事,以致瞻聆之驚惑乎?急於挽行,先遣入侍史官,往傳筵敎,望須亟回初志,登時復路。自餘在嗣後敦諭中,姑略之。」

○大司憲洪秀輔、執義李師濂等,上疏討逆䄄等諸賊。幷不納。

○大司憲洪秀輔、大司諫宋鍈上聯名箚,請寢金龜柱罪名爻周之命。不允。

○以洪良浩爲司憲府大司憲。

1月17日

○丙戌,行文武臣殿講。

○仍任吏曹判書尹蓍東。

○以李敬一爲司諫院大司諫,閔彛顯爲司憲府掌令。

○右議政趙璥附奏曰:「臣窮命險巇,孤蹤危臲,不敢以平人自居,而內而劇曹,外而重藩,受命不辭者,以全保之恩,與天同大,報答之誠,矢心自效。然其滿心慙恧,無面可顯,忽地誤恩,又下於千萬夢寐之外。此莫非臣過福招災,死期將迫之致,而其爲累聖簡而駭衆聽,爲如何?況今君讎未復,國賊未討,臣於反面之日,略陳沫血之奏,而終未能感回聖心,獲蒙允兪。則揆以臣子之道理,只有自處之一義,遂以此仰告于前席,而不敢爲抗顔供仕之計矣。乃於此際,千不近、萬不堪之寵命,又從以驚心而褫魄。不待臣之乞退,而天實退之也,不得不走歸鄕盧,而其行似近於逃遁,其跡自歸於辜負。惟譴何是俟?」

○全羅道觀察使沈頤之、咸鏡道觀察使鄭民始等,上疏討䄄等諸賊。幷不納。

1月18日

○丁亥,晝講。

○以李在學爲司憲府大司憲,金翊休爲司諫院大司諫。

1月19日

○戊子,御明政門朝參。領議政金致仁啓言:「人日製,已定日入啓,而取考成均館謄錄,則二去丁亥年,文衡雖在外未參,而大輪次亦有設行之例矣。」上曰:「丁亥已例,可謂襯合。文衡情理不可不顧,然則卿其出題。」致仁曰:「臣則病昏,其於試事,備位而已。雖無文衡,兩館提學及奎章閣提學幷參,使之出題宜矣。」上曰:「卿之辭遜,極爲過當。雖以考試一事言之,定高下書等第,無文衡則大臣主之,況此大輪次之自政府出令乎?前例雖無可據,揆以事體,決不可委之於單文任。卿勿過辭。」

○兵曹判書金履素啓:「諸道各驛百弊俱興,苟求其源,則專由於馬戶之擅賣馬位,一年二年,便歸烏有。大抵馬位之私自賣買,自有法禁,不可以事屬旣往,因循勿問。請令各道道臣,另加嚴査,犯者毋論與受,一依禁令,繩以重律。土地還屬本驛,以蘇完列郵。」從之。

○判義禁府事金鍾正言:「罪案抹去,雖與爻周有異,而一番抹去之後,則遂使凶逆之罪名,終無登書之處,天下寧有是乎?」上曰:「此事不必煩陳矣。身死之後,抹去於徒流案,少無關係,且今番兩次慶赦,尤有異焉。宗社之得有今日,孰非慈聖之功乎?慈心則豈有私係?而其在仰慰,則誠不可已,況此抹去之擧,初無害於隄防者乎。」

○執義李師濂啓言:「我東方正學,至於先正臣李珥而大備,故前後崇奬之典,靡不用極。在昔仁廟朝,先正承統子李景臨,除拜敎官,自是以後,殿郞禁都,無礙差擬矣。辛丑以後,屢降承傳,掌銓之地,宜卽對揚,而拘於時格,顧瞻持疑,殆同見枳,官享久闕。請下詢廟堂,指一定式,俾無沈屈之歎。」可之。又啓言:「近來槐院之選,極其猥雜,一經分榜,辭說紛紜,殆將與國子無別。請飭該院,嚴其選法,以爲復古之道。」可之。又啓言:「武弁乘轎,法禁嚴截,而南兵使申㬚赴任之路,諉以老病,舁轎作行。北來之人,傳說狼藉。請拿問。」敎曰:「萬萬駭然。先令道臣査報。」又啓言:「逆䄄事,向來大僚之緩請次律,雖出於萬不獲已,而慨惜則極矣。喉院、三司之前後覆難,凡爲幾遭,而賓對日承宣遽然頒布,惟允之義固如是乎?請伊日諸承宣,一倂罷職。」敎曰:「爾不見日前陳箚玉堂遞差乎?」不允。又啓言:「西北鎭堡之當初設置,各爲關防,而到今形便,間多沒緊要處。且其所謂鎭況殘薄,爲鎭民者,偏被掊克。請令廟堂,隨其緊歇,參以厚薄,或幷他鎭,或加其廩,俾除邊民難支之弊。」允之。又啓言:「向來鄭遂龜等疏錄割名,已爲叵測,秋曹供辭,尤極凶悖,散配之典,猶屬太寬,則該曹擧行,固當嚴懲,而定其配所於其至親任所新、谷兩邑,名以編配,豈有如許駭愕之事乎?請秋曹該堂罷職。」批曰:「非用意之事,而似此官箴,何必靳持?依啓。」又啓言:「漢城主簿沈公權,年少歷淺,聽理妄錯。請罷職。」允之。又啓言:「別軍職李晢,妖邪驕妄,座有宰相,掉臂徑入,路逢名官,馳馬突過,不可容置。請施刊汰之典。」命拿問嚴繩。又啓言:「日前太廟展拜,侍臣諸玉堂,以騎郞之棍治,館隷不參陪班,事涉踈率。請竝罷職。」允之。又啓言:「近來廉防倒喪,社稷令金履運、李英裕,以僚嫌,次第呈遞,而爲僚官者,尙此蹲冒。請社稷令姜儐罷職。」允之。又啓言:「都下米直,日漸踊貴。請嚴飭五部、平市,禁穀商之都賈、市價之操縱。」批曰:「便民之政,無過不擾,猝地設禁,反致紛挐。判尹登筵,使之隨處察飭。」又啓言:「前府使崔雲羽,聽逆復風旨,勒奪肅川保民筒,怨聲載路,唾罵成謠。請施定配之典。」允之。又啓言:「尼城縣監李集明,在部官,京兆訟以賄成,醜說喧騰,不可置字牧之列。請刊削。」允之。又啓言:「滿浦僉使曺命喆,欲奸守節之女,至使投水而死。請令道臣詳査,拿問正罪。」允之。又啓請:「飭各司卯酉仕之法,禁街路外餘家之習,賑邑抄饑,另飭務精。」竝允之。仍敎曰:「何求新奇說話?似此官箴正資,破聾新啓,至十九,可謂擧職。執義李師濂,中鹿皮一令賜給。」

○正言柳畊啓趙時偉事。批曰:「當處分矣。」仍問領議政金致仁。致仁曰:「此事自産室廳,拖至三十朔之時,閭巷之言,已多訝惑者。至於壬秋大慶,苟有秉彝,孰不歡忭,而一種議論,公然諱言,邦慶二字,凡於章奏言語之間,有若設禁者,故大小同憤,國言如涕,莫不置疑於一處,而特不敢言。五月喪變後,墓山沮戲事又出,則人心轉益冤憤。及至九月,則雖不知其言之流出何處,而擧世疑懼之言,崩騰喧藉,言根所從出,旣無以得知,宮禁事秘,又無詳知之道矣。慈聖諺敎一下,人皆以爲向來行言之有實如此,慈聖下敎,無一字泛下處,雖以其後逆獄之如合符節者見之,亦可驗矣。渠亦人耳,當初豈必有異心,而特以有別般企待,故自不覺不平之心,在中,罔測之言,發外,終至於背馳邦慶之歸矣。至若重臣疏咆喝之說,定號後太早之語,臣亦只以行言聞之。邦慶日,諸卿宰之顚倒入闕也,一王子之生,胡大事,而如是擾亂云云,非臺啓中語,而其時同爲傳播。凡渠倡言時,必有同坐參聞之人,次次緘問,或可覈實,而趙時偉一番嚴問,則渠豈敢終始隱諱乎?」上曰:「今雖鞫問,渠必自明。欲緘問臺臣,臺臣亦當歸之國言。卿之筵奏,益聞其所不聞,而卿,亦曰聞於行言,行言亦何以到底溯源乎?一言以蔽之曰:『何以得此?』減死,絶島安置。」又啓言:「李文德之罪,可勝言哉?昨夏墓所議定時,渠以愛惜田宅之心,敢懷謀避之計,暗托時偉,輔囑其兄,至以不敢引之說,登諸筵奏。今日臣子,苟有一分秉彝之心,則豈忍沮戲於莫重之地乎?請先施屛裔之典。」批曰:「此與國言之無憑大異。令該府,拿問勘罪。」

○正言金載翼啓言:「昨冬,鞫獄之根因,專在於逆湛之服毒。服毒之根因,又係於連婢之口招。則捕廳究覈之際,惟宜審愼用刑,盤詰得情,而妄加治盜之刑,遽至徑斃之境,遂使鉤覈路絶,端緖莫究。請其時捕將李漢昌、趙圭鎭,亟施削職之典。」批曰:「槪因厥囚,年老旋斃。似非捕將之罪。」不允。

○以朴祐源爲吏曹參判,徐有隣爲藝文館提學。

○右議政趙璥,又上辭疏曰:

區區自處之義,月初筵席,曾已略陳,日前書啓,又復申控,而所可痛恨者,名讎國賊,迄未窮覈,天經地義,漸益晦塞,無以自解於天下後世。臣於此,實不勝痛哭流涕,而窮山沒齒之計,又不得不永矢于心矣。

批曰:「自予枚卜于卿,卿之駕履,不惟不造于朝,邁邁者行,居然自郊而鄕矣。然惟廟堂,若爲之增重國勢,若賴以鞏固,丙夜之枕,亦庶幾少紓宿昔之憂者,蓋不待輿人之誦,予所自信于中,不啻賢於夢卜而然也。卿以圭璋之譽,負棟樑之望,斷斷一心,惟在於移孝之忠。古所謂,眞宰相風采,未嘗不爲卿許之。則顧今濟川之責,捨卿伊誰?噫!去就之義,有關禮防,大官之禮,非比庶僚,今卿巽辭,亦係中書之故事,而勉回遐心之道,惟視予誠與不誠耳。然徑尋鄕廬之擧,竊爲卿惜之。若乃疏中云云,卿雖以爲必可辭之義,予則愈見其必無可辭之端。從古,名碩之嚴於出處者,何嘗有一切硬定法門?顧其義之所在而已。只就卿言中銓任一款,而反復之,庶可見不當强處不强,可强處强之。此非予不量爲任之大小,不强於小,而强之於大也。誠以其大且重,故不得不煩卿之重耳。」

○副校理沈煥之上疏曰:

噫!自麟、謙,一輔而爲能、澤、範、吉,再輔而爲夏賊,三變而爲瑮賊,而復、喆又出。天下之變極矣。噫!此諸賊段落,始若不同,歸宿終是一處。其故何哉?譬之於水,則源頭未塞,而波瀾之橫濫也。請舊逆、新賊,竝擧誅討之典。臣一言脫口,恒挾穽淵。本館除旨,復及於九載屛枳之身,而當國事所當言者,苟有顧望之意。是負殿下之恩,敢陳結轖之慨焉。

不納。

1月20日

○己丑,齋宿于景慕宮。

○館學儒生生員任璉白等,上疏討諸賊,請寢酌處之命。末曰:

噫!彼偉賊,性鍾陰沴,心蓄凶慝,不臣之志,已堅於儲嗣誕降之初;無君之心,莫掩於邦慶揮却之日,則臺疏所謂,不悅云者,卽不悅吾貳君之謂也。若其不悅,則不利可知也,不利則有害可知也。有害則凡所以害之之道,亦無所不爲於不覩不聞之中矣。請亟從三司之請。

批曰:「勿煩。」

1月21日

○庚寅,行酌獻禮于景慕宮。

○諭右議政趙璥曰:「噫!卿間經事,故出而事予,僅始一二年矣。本末長短,何從而詳?嘗聞卿在家事親孝,生而竭力,歿而盡哀,朝夕倚廬,往往有人所難堪處。此予所以許卿孝,前批首提移孝二字。卿之藉手事,予亦豈不在是?且卿棣棣之容,庶幾矜式具僚;介介之操,庶幾砥礪頹俗。此時作相,捨卿伊誰?古人審於去就,而新卜後,或有一疏而出膺者。卿則不惟反是,忽創古人所不行之事,匹馬松楸,聞命卽發,鎭日疏啓,殆似不知止、不欲已然。予則曰玆擧在卿,未免病處。噫!潔身長往,無是義焉。勉抑謙衷,卽日返道。」

○命象山府院君裔孫康達秀,除本道陵官。

○京畿儒生、生員元啓夏等,上疏討德、榮等諸賊,又曰:「惟彼射天之凶,尙在未了之案,而輒設同慶之科,恐或近。朱子所謂:『觀星於晝,褰裳於陸者也。』目今多士旣集,上號慶科,固當以是日設行,而至於討逆,則姑待凶賊之殲盡,更設科名,實合於尊體統、重倫綱之道也。」批曰:「近來章甫干涉朝事,殆有甚於臺閣之任言責者。非不知先施儒罰,而試士在卽。姑勿論。」

○以金憙爲吏曹參判。

1月22日

○辛卯,設大輪次於丕闡堂。表居首生員柳師模、賦居首進士金翰東,直赴殿試。

○以李

猜你喜欢
  卷四百七十三·列传第二百三十二·奸臣三·脱脱
  卷一百三十八·志第九十一·乐十三等·脱脱
  卷五十一 后燕录九·崔鸿
  东观奏记序·裴庭裕
  謝靈運晉書·汤球
  大明太宗文皇帝宝训卷之五·杨士奇
  卷之二百六十四·佚名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吕思勉
  钦定古今储贰金鉴卷三·佚名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司马迁
  卷一百一·阿桂
  卷四十七·雍正
  卷三十中·雍正
  卷三·佚名
  卷二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郑清之·唐圭璋

      清之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号安晚,鄞县(今浙江省宁波)人。生于淳熙三年(1176)。嘉定十年(1217)进士。以荐为魏宪王府教授。理宗嗣位,以定策功,累拜太傅、左丞相、封魏国公、致仕。淳祐十一年(1251)卒,年七十六,封魏郡王,谥忠定。有

  • 解人颐 遣兴集·钱德苍

    刘延之白头翁诗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惜。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知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 《女神》之时代精神·闻一多

    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底时代的精神。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底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一)二十世纪是个动

  • 第九回 责汪罕潜师劫寨 杀脱里恃力兴兵·蔡东藩

      却说博尔术、博尔忽及窝阔台三人回营,由帖木真慰劳毕,博尔忽道:“汪罕的兵众,虽已暂退,然声势尚盛,倘若再来,终恐众寡不敌,须要别筹良策为是!”帖木真半晌无言,木华黎道:“咱们一面移营,一面招集部众,待兵势已厚,再与汪罕赌个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序·佚名

    据广本补朕惟国必有史以记载一代为治之迹若唐虞之典谟孔子之春秋其体裁虽不同而其义主于明君道叙臣事昭治制示劝惩则未尝或异也后世纪传拟典谟编年拟春秋而实录兼之自唐以来相沿纂述盖有莫之能废者矣洪惟我祖宗列圣前

  • 安从进传·欧阳修

    安从进,振武索葛部人。祖父和父亲都为唐做事,任骑将。从进开始跟着庄宗在军队中,任护驾马军都指挥使,兼任贵州刺史。明宗在位时,任保义、彰武军节度使,不曾率兵出征打仗。李彝超在夏州自立为节度使,从进曾经独自率兵前往征讨

  • 第八节 罗马共和国之建设及其灭亡·梁启超

    其时之玛志尼、加里波的何在乎?加里波的上书教皇后,未几即发轫于南美,一心为皮阿士之后援。何图抵支布拉达海峡,忽遇撒的尼亚之商船悬三色旗,掠我舟而西,且喜且骇。寻其所由,乃知撒王阿尔拔起义之事,此壮快飒爽之将军,距跃三百

  • 晋纪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和四年(戊申、348)·司马光

    晋纪二十 晋穆帝永和四年(戊申,公元348年) [1]夏,四月,林邑寇九真,杀士民什八九。 [1]夏季,四月,林邑国的军队进犯九真郡,当地的士兵百姓十之八九被杀。 [2]赵秦公韬有宠于赵王虎,欲立之,以太子宣长,犹豫未决。宣尝忤旨,虎怒曰:“悔

  • 二 工程师的幻想·邹韬奋

    我的父亲所以把我送进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因为他希望我将来能做一个工程师。当时的南洋公学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工程学校,由附属小学毕业可直接升中院(即附属中学),中院毕业可直接升上院(即大学),所以一跨进了附属小学,就好像是在准

  • 卷一百五十四·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五十四 朱批葛森奏摺 雍正五年六月初七日江安粮道【臣】葛森谨 奏窃【臣】至愚极陋荷蒙 皇上天恩逾格超擢 简任粮道感沐 洪仁夙夜冰兢惟有矢忠矢愼勉竭驽骀仰报圣恩於万一【臣】自本年四

  • 卷九·杨简

    钦定四库全书慈湖诗传卷九      宋 杨简 撰秦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是诗士乐秦

  • 授决品第七·佚名

    颰陀和菩萨问佛。少有及者天中天怛萨阿竭。乃说是三昧。诸菩萨所乐精进行。无有懈怠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般泥洹後。是三昧者,当在阎浮利内不。佛告颰陀和菩萨。我般泥洹後。是三昧者当现在四十岁其後不复现。卻後

  • 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下·佚名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曰:“善哉,善哉!乃能讲论发意菩萨。仁已曾奉江河沙等诸佛世尊,故能畅此无极道慧。”时舍利弗前白佛言:“向者文殊,颁宣咨嗟诸初发意菩萨之事,若有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 何谓永恒·尤瑟纳尔

    《何谓永恒》是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世界迷宫》的最后一部。作者讲述了母亲去世后父亲的生活,尤其重点描画了母亲的密友让娜与父亲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也回顾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全书写至一战

  • 铁庐集·潘天成

    三卷。《外集》二卷。《后录》一卷。清潘天成 (1654—1727)撰。潘天成,字锡畴,江苏溧阳人。后移居安徽桐城,为安庆府学生。据《溧阳志》载,其幼与父母避仇相失。年十五,乞食行求,遇于江西界,百计迎归。佣贩以养,备极

  • 北窗琐语·余永麟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 一卷。明余永麟撰。此书《钦定续通考》、 《四库全书总目》均入小说家类,无卷数。今存《砚云甲乙编》本、 《申报馆丛书续集》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均一卷。全书记述杂事琐闻共五十余则,有些

  • 庆元党禁·佚名

    一卷。原题沧州樵叟撰。《四库提要》云其与《绍兴正论》出于一人之手,今人李裕民已考其不确 (《四库提要订误》卷二)。原序称“淳祐乙已”,则书成于宋理宗淳祐五年(12450。本书记载宋宁宗时庆元党禁事件,从赵汝愚、韩侘

  • 入大乘论·佚名

    凡二卷。印度坚意菩萨造,北凉道泰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论述大乘教之书。分义品、讥论空品、顺修诸行品等三品。初之义品先说诽谤大乘之过,更明菩萨所学之大乘具足五乘故,为真之三藏,又依十种行法,劝发引入佛果。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