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上,谓君也。)进思尽忠,(进见于君,则思尽忠节。)退思补过,(君有过失,则思补益。)将顺其美,(将,行也。君有美善,则顺而行之。)匡救其恶,(匡,正也。救,止也。君有过恶,则正而止之。)故上下能相亲也。(下以忠事上,上以义接下。君臣同德,故能相亲。)
[疏]子曰至亲也。○正义曰:此明贤人君子之事君也。言入朝进见,与谋虑国事,则思尽其忠节。若退朝而归,常念己之职事,则思补君之过失。其于政化,则当顺行君之美道,止正君之过恶。如此则能君臣上下情志通协,能相亲也。经称“君子”有七焉:一曰“君子不贵”,二曰“君子则不然”,三曰“淑人君子”,四曰“君子之教以孝”,五曰“恺悌君子”。已上皆断章指于圣人君子,谓居君位而子下人也。六曰“君子之事亲孝”,故此章“君子之事上”,则皆指于贤人君子也。○注上,谓君也。○正义曰:此对《论语》云:“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彼“上”谓凡在己上者,此“上”惟指君,故云“上,谓君也”。○注进见至忠节。○正义曰:此依韦注也。《说文》云:“忠,敬也。”尽心曰忠。《字诂》曰:“忠,直也。”《论语》曰:“臣事君以忠。”则忠者善事君之名也。节,操也。言事君者敬其职事,直其操行,尽其忠诚也。言臣常思尽其节操,能致身授命也。○注君有至补益。○正义曰:案旧注韦昭云“退归私室,则思补其身过”,以《礼记·少仪》曰:“朝廷曰退,燕游曰归。《左传》引《诗》曰:“退食自公。”杜预注:“臣自公门而退入私门,无不顺礼。”室犹家也。谓退朝理公事毕,而还家之时。则当思虑以补身之过。故《国语》曰:“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言若有憾则不能安,是思自补也。案《左传》:“晋荀林父为楚所败,归,请死于晋侯。晋侯许之,士渥浊谏曰:‘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晋侯赦之,使复其位。”是其义也。文意正与此同,故注依此传文而释之。今云君有过则思补益,出《制旨》也,义取《诗·大雅·?民》云:“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毛传云:“有衮冕者,君之上服也。仲山甫补之,善补过也。”郑笺云:“衮职者,不敢斥王言也。王之职有阙,辄能补之者,仲山甫也。”此理为胜,故易旧也。○注将行至行之。○正义曰:此依王注也。案孔注《尚书·太誓》云:“肃将天威,为敬行天罚。”是“将”训为“行”也。言君施政教有美,则当顺而行之。○注匡,正也。救,止也。○正义曰:此依王注也。“匡,正”,《释言》文也。马融注《论语》云:“救犹止也。”云“君有过恶,则正而止之”者,《尚书》云“予违汝弼,汝无面从”是也。○注下以至相亲。○正义曰:此依魏注也。《书》曰:“居上克明,为下克忠。”是其义也。《左传》曰:“君义臣行,如此则能相亲也。”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遐,远也。义取臣心爱君,虽离左右,不谓为远。爱君之志,恒藏心中,无日?忘也。)
[疏]诗云至忘之。○正义曰:夫子述事君之道既已,乃引《小雅·隰桑》之诗以结之。言忠臣事君,虽复有时离远,不在君之左右,然其心之爱君,不谓为远;中心常藏事君之道,何日暂忘之?○注遐远至忘也。○正义曰:云“遐,远也。义取臣心爱君,虽离左右,不谓为远”者,“遐,远也”,《释言》文,此释“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云“爱君之志,恒藏心中,无日暂忘也”者,释”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案《檀弓》说事君之礼云:“左右就养有方。”此则臣之事君,有常在左右之义也。若周公出征,管叔、蔡叔、召公听讼于甘棠,是离左右也。
猜你喜欢 广鸟·孔鲋 伸蒙子原序·林慎思 卷十·孙奇逢 卷一百十一·卫湜 卷五·郑玉 卷三十四·吴澄 卷十八·史浩 卷一·顾栋高 凡学之道(1)·戴圣 卷四·张廷玉 左传折诸卷二十一·张尚瑗 卷二百八十五·佚名 辩音菩萨·佚名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三·佚名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