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八 事君章第十七

[疏]正义曰:此章首言君子之事上,又言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皆是事君之道。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前章言明王之德、应感之美,天下从化,无思不服。此孝子升朝事君之时也,故以名章,次《应感》之后。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上,谓君也。)进思尽忠,(进见于君,则思尽忠节。)退思补过,(君有过失,则思补益。)将顺其美,(将,行也。君有美善,则顺而行之。)匡救其恶,(匡,正也。救,止也。君有过恶,则正而止之。)故上下能相亲也。(下以忠事上,上以义接下。君臣同德,故能相亲。)

[疏]子曰至亲也。○正义曰:此明贤人君子之事君也。言入朝进见,与谋虑国事,则思尽其忠节。若退朝而归,常念己之职事,则思补君之过失。其于政化,则当顺行君之美道,止正君之过恶。如此则能君臣上下情志通协,能相亲也。经称“君子”有七焉:一曰“君子不贵”,二曰“君子则不然”,三曰“淑人君子”,四曰“君子之教以孝”,五曰“恺悌君子”。已上皆断章指于圣人君子,谓居君位而子下人也。六曰“君子之事亲孝”,故此章“君子之事上”,则皆指于贤人君子也。○注上,谓君也。○正义曰:此对《论语》云:“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彼“上”谓凡在己上者,此“上”惟指君,故云“上,谓君也”。○注进见至忠节。○正义曰:此依韦注也。《说文》云:“忠,敬也。”尽心曰忠。《字诂》曰:“忠,直也。”《论语》曰:“臣事君以忠。”则忠者善事君之名也。节,操也。言事君者敬其职事,直其操行,尽其忠诚也。言臣常思尽其节操,能致身授命也。○注君有至补益。○正义曰:案旧注韦昭云“退归私室,则思补其身过”,以《礼记·少仪》曰:“朝廷曰退,燕游曰归。《左传》引《诗》曰:“退食自公。”杜预注:“臣自公门而退入私门,无不顺礼。”室犹家也。谓退朝理公事毕,而还家之时。则当思虑以补身之过。故《国语》曰:“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言若有憾则不能安,是思自补也。案《左传》:“晋荀林父为楚所败,归,请死于晋侯。晋侯许之,士渥浊谏曰:‘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晋侯赦之,使复其位。”是其义也。文意正与此同,故注依此传文而释之。今云君有过则思补益,出《制旨》也,义取《诗·大雅·?民》云:“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毛传云:“有衮冕者,君之上服也。仲山甫补之,善补过也。”郑笺云:“衮职者,不敢斥王言也。王之职有阙,辄能补之者,仲山甫也。”此理为胜,故易旧也。○注将行至行之。○正义曰:此依王注也。案孔注《尚书·太誓》云:“肃将天威,为敬行天罚。”是“将”训为“行”也。言君施政教有美,则当顺而行之。○注匡,正也。救,止也。○正义曰:此依王注也。“匡,正”,《释言》文也。马融注《论语》云:“救犹止也。”云“君有过恶,则正而止之”者,《尚书》云“予违汝弼,汝无面从”是也。○注下以至相亲。○正义曰:此依魏注也。《书》曰:“居上克明,为下克忠。”是其义也。《左传》曰:“君义臣行,如此则能相亲也。”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遐,远也。义取臣心爱君,虽离左右,不谓为远。爱君之志,恒藏心中,无日?忘也。)

[疏]诗云至忘之。○正义曰:夫子述事君之道既已,乃引《小雅·隰桑》之诗以结之。言忠臣事君,虽复有时离远,不在君之左右,然其心之爱君,不谓为远;中心常藏事君之道,何日暂忘之?○注遐远至忘也。○正义曰:云“遐,远也。义取臣心爱君,虽离左右,不谓为远”者,“遐,远也”,《释言》文,此释“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云“爱君之志,恒藏心中,无日暂忘也”者,释”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案《檀弓》说事君之礼云:“左右就养有方。”此则臣之事君,有常在左右之义也。若周公出征,管叔、蔡叔、召公听讼于甘棠,是离左右也。

猜你喜欢
  广鸟·孔鲋
  伸蒙子原序·林慎思
  卷十·孙奇逢
  卷一百十一·卫湜
  卷五·郑玉
  卷三十四·吴澄
  卷十八·史浩
  卷一·顾栋高
  凡学之道(1)·戴圣
  卷四·张廷玉
  左传折诸卷二十一·张尚瑗
  卷二百八十五·佚名
  辩音菩萨·佚名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三·佚名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二十七·彭定求

        卷127_1 【奉和圣制庆玄元皇帝玉像之作应制】王维   明君梦帝先,宝命上齐天。秦后徒闻乐,周王耻卜年。   玉京移大像,金箓会群仙。承露调天供,临空敞御筵。   斗回迎寿酒,山近起炉烟。愿奉无为化,斋心学自然

  • 赵佶·唐圭璋

      佶即徽宗,神宗第十一子。生于元丰五年(1082)。建元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在位二十五年。内禅皇太子,尊帝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靖康二年(1127),为金人所俘,北去。绍兴五年(1135),卒于五国城,年五十四。近人曹

  • 卷438 ·佚名

    薛魁祥 诗一首 霜风猎猎催寒冬,诸君马首将欲东。 出门浩气如长虹,举手欲挂扶桑弓。 君家渭阳盖世功,黄沙万里归兵戎。 牙旗金甲照天红,江南草木皆春风。 黄金筑台高巃嵷,三千珠履夸豪雄。 君

  • 卷七·乾隆

    卷七陇西李白诗七送杨山人归嵩山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原选者评。蟠逸气於短言。弥觉奇健。刘辰翁曰。超然天地间。可以不死。岂独不经

  • 卷一百九·列传第六·柯劭忞

      ○太祖诸子四 拖雷中   △阿鲁浑盖喀图 合赞合儿班答 不赛因   阿鲁浑,阿八哈长子也。母曰海迷失亦可敦,由宫人得幸。   台古塔儿被弑,诸将乃迎阿鲁浑立之,以布哈为相,累黄金等其身,酬其翼戴之功。使长子合赞

  • 卷八十七·毕沅

      ◎宋纪八十七 ∷起重光大荒落正月,尽玄黓敦牂闰六月,凡一年有奇。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讳信,神宗第十一子,母曰钦慈皇后陈氏,元丰五年十月丁巳,生于宫中;明年正月,赐名;十月,授镇宁军节度

  • 一百十八 曹寅奏陈地方情形并进晴雨录摺·佚名

    康熙四十九年八月初二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江南早稻全收,高田、平田计算,共有八分年成,晚稻得雨及时,足有十分之望,真系大有之年。百姓感沐天恩,太平无事。自前月至今,大街小巷香灯彻夜,叩祝讴歌,从

  • 世家卷第十三 高丽史十三·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睿宗二。○(己丑)四年春正月丙午朔放朝贺。戊申辽遣大永信来贺生辰。己酉东界行营兵马录事王思谨河景泽等与女眞战于咸州死之。庚戌宴辽

  • 卷七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七十四礼部三十三表笺诸司职掌一天寿圣节在外五品以上衙门止进表文一通正旦冬至拜进皇帝表文中宫笺文东宫笺文各一通在外各王府并各布政司按察司及直隶府州表笺俱各差官齎进礼部各州表笺进于各府

  • 校勘学方法论·胡适

    ——序陈垣先生的《元典章校补释例》陈援庵先生(垣)在这二十多年之中,搜集了几种很可宝贵的《元典章》抄本;民国十四年故宫发现了元刻本,他和他的门人曾在民国十九年夏天用元刻本对校沈家本刻本,后来又用诸本互校

  • 经济文衡前集卷二十四·佚名

    宋 滕珙 撰知类论孟子知觉之説答胡广仲此段谓知此事觉此理乃学之至而知之尽所引孟子知觉二字却恐与上蔡意防不同盖孟子之言知觉谓知此事觉此理乃学之至而知之尽也上蔡之言知觉谓识痛痒能酬酢者乃心之用而智之端也二

  • 尚书考异卷二·梅鷟

    明 梅鷟 撰舜典孟子引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勲乃徂落邾鲁相去地近孟子生距孔子时未逺子思曾子又适传岂孟子所传尚书顾脱舜典二字必竢秦火之余数百年后土壁所藏之本然后増此二字邪且伏生年已九十当其传晁错时固在文景世

  • 桓公·桓公十六年·左丘明

    【经】十有六年春正月,公会宋公、蔡侯、卫侯于曹。夏四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蔡侯伐郑。秋七月,公至自伐郑。冬,城向。十有一月,卫侯朔出奔齐。【传】十六年春正月,会于曹,谋伐郑也。夏,伐郑。秋七月,公至自伐郑,以饮至之礼

  •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五卷·灌顶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五卷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师子吼品之二起卷是第二劝修。初劝修后论义。上云十住闻见至佛眼见。若欲闻见眼见。应当受持十二部经。故有劝修。师子吼言下。第二论义。六番问答。

  • 释摩诃衍论 第十卷·龙树

    释摩诃衍论 第十卷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诏译已说赞叹三昧功德门。次说两轮具阙益损门本曰。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

  • 卷之一·牧云通门

    牧云和尚懒斋别集卷之一东吴 毛晋子晋 编阅鄂州 记室智时 较订文(甲)论观苦入道论世间法以不可力致者委之命与数故所遇穷达辽者惟顺受之此于世逵矣而其理有未穷乃出世法则不然以吾人之生斯世也修短不齐有富贵焉

  • 乐论·阮籍

    三国魏阮籍作。《乐论》继承孔子以来儒家的音乐观念。中国古代乐论正统思想的核心是“和”。《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宋代理学家程颐概括的更为明确: “礼只是个序,乐只是个和。”这个“和”并不单指

  • 大六壬集成五要权衡·佚名

    式者理人事也课一入手先以五行变化观正时来情四课三传用神指斗类神主事枝干年命太岁月建月建见课体之大端继之以禄马贵人德合鬼墓破害刑冲然后分彼我内外主宾尊卑明天时地理内外喜怒虚实聚散知进退动静终始迟速存亡胜